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建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李 莉
大学作为传承文明的载体,凝聚着知识、道德、正义与科学,凝聚着人的尊严和追求,凝聚着那些使个体与群体真正统一起来,使人类的文化再生产成一个真正富有活力、富有历史动感的伟大进程的最根本的东西。而大学的这些魅力正是源于它的精神。然而,近年来在社会现代化和大学世俗化的过程中,大学精神却黯然失色甚至悄然失落,人们在关注和惊叹大学精神缺失的同时,发出了“重塑大学精神”、“回归大学本原”的强烈呼唤。
一、大学精神的含义
关于什么是大学精神,高等教育界认识各持己见。总体而言,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大学精神是多维的观念形态集结,从哲学层面看,大学精神是大学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的理性汇聚,是学校办学理念、学术追求、育人方针的哲学抽象;从文化学层面看,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统领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大学的灵魂、理想之所在,内涵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求真精神、研究精神等;从教育学的层面看,大学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大学校长的文化自觉意识,折射出的独特感染力、凝聚力、约束力和辐射力,极大地影响着校园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品格行为等的养成;从历史的角度看,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大学主体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从社会的角度看,大学精神是大学尊严和价值得以实现的支撑,是大学文化的格调、文化品位的本源。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精神失落的主要表现
大学精神是永恒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但是具有永恒性的大学精神却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渐趋失落了。面对时代的一系列变革,大学在适应的同时忘却了内在超越的本真使命,丢失了大学本真的价值追求。
1.大学服务职能过分强化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在与“计划”难舍难分,与“市场”忽远忽近的体制转轨时期,大学被赋予各种各样的职能,各种职能又被高度整合,使大学不堪重负。比较而言,中国的大学更像是政府机关,拥有太多的机构、太多的会议和太多的文件,其管理运行机制几乎完全行政化,行政管理权力过大,官本位倾向在大学蔓延,一些本该追求学术自由的学者趋官求显,攀权附贵,唯上唯官,使大学变成了追逐官位而非学问的场所。大学还像是职业培训中心,只要有钱,什么班都可以办,什么课都可以开,把大学当做经济发展的工具性存在,大学沦为经济的附庸,创收成为大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不再像大学。
2.人文教育缺失
如果说科学教育主要教人做事,那么人文教育则主要教人做人。在当代大学中,科学教育以其“有用性”与现实中人们的功利心态不谋而合,科学教育的过分凸显,遮蔽了人文教育的积极意义,人文教育渐渐衰落失效。不少大学生在学业上,功利性较强,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茫然无知;在为人方面,不重视个人修养与品德的提升,缺乏爱心和公德心;在处世上,自视清高,我行我素。
3.学术失范与学术腐败
学术是一个神圣的概念,然而当前的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一些大学内,不仅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甚至某些教授、博导,也有学术失范现象发生。而近年来,更值得关注的是以单位、集体名义进行的学术腐败活动:一些尚未获得博士或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为获得授予权以不正当手法“打点”某些评委;一些已经获得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出于各种需要,向一些特定人群提供学历和学位,使一些不学无术之徒带上了博士、硕士以至教授、博导等桂冠,极大地败坏了学界的声誉,破坏了社会公正。
4.趋官求显,官本位倾向严重
大学是学术组织,但在大学中,重官、拜官、求官等一系列官本位现象非常普遍。孜孜以求的学者越来越少,一官半职的学者越来越多,凭借官本位笼罩下的管理体制成为“学术名流”,把学术当成自己获利与高升的筹码,玩弄于股掌之间,成为功力的追逐者,权势和金钱的附庸,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大行其道。
三、大学精神失落的原因分析
大学精神的形成,同大学产生发展的历史传统、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政治体制和管理制度密切联系。同样,大学精神的衰落,也和这些要素息息相关。
1.历史根基薄弱
西方大学从产生起就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和独立性,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机制。我国最初的高等教育从其产生之日起,便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机构,而是一个政府机构。我国大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政治职能被扩大和延伸,势必影响到其他职能的发挥。大学总是在政治的夹缝中求生存,大学对行政主管领导毕恭毕敬,对行政级别依依不舍,对行政机构裁撤不力。
2.传统思想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以恪守儒家经典和学而优则仕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影响极深,古时知识分子对政治事功的兴趣远胜于对知识的兴趣,读书的目的也无非是谋取功名,知识分子不是为学问而学问,而是为谋生而学问,中国知识分子长期以来是政治的附庸品,缺乏独立、科学、创新的精神。
3.政府投入不足
在我国,大学经费来源单一,政府是大学经费的主要投入者,这更加剧了大学对政治的依附性,为了争取经费,大学不得不向政府哭穷乞怜。在国家拨款有限的情况下,大学只能退而求其次,靠山吃山,处在这种情势下,大学向学生兜售知识和学历也就见怪不怪了。
4.科学与人文之争
高等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其人文性与科学性是统一的。近代以来,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较量始终没有停歇。在新一轮科技主义浪潮中,各国为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胜出,纷纷斥巨资发展科技,高校在此大环境下大量开设所谓的实用课程,使得知识性、技能性教育占据对主导地位,而人文、艺术方面的教育则不足,这就导致学生人文素质下降,艺术修养缺乏,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大学精神的重建
1.回归大学本义,进一步明确大学发展理念
什么是大学?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从不同的侧面有不同的解释,尽管表述不一,但都认为“人”乃大学之本,以人为本乃是大学本质属性和功能,这决定了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大学依然是社会精英和领袖的摇篮。以培养“人”为基本理念,其立足点和归宿点应该是人的能力的发展、人格的完善、信仰和精神的内化和升华,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学人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才能在大学形成一种求真务实、自由民主、批判创新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养成和大学的发展。
2.改革大学管理体制,不断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参照和实行与政府机构一样的行政管理体制,历史的经验证明,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培养大学独立、自主和民主的科学精神,要重塑大学精神,就必须对这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扩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依照社会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自主办学。
3.合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真正实现学术自由
要廓清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行政权力是大学的行政管理机构,学术权力的主体则是大学的教授群体,两者不应混淆。要让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两种不同的运行轨道上运行,就要尊重大学学术权力,充分发挥教授群体在大学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学术评价上的专家作用。另外,行政权力不干预由学术权力承担的事情而扮演学术权力的角色,学术权力也不承担由行政权力承担的责任而去扮演行政权力的角色。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精神家园
大学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家园,大学精神充分体现、弥漫于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学精神的塑造或发扬应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步进行。校园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还包括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而且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比物质文化更为重要,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价值、作风和理想追求,美丽的校园环境只能给人留下表面印象,而校训、学风、教风、传统等价值层面的成分才能真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实实在在的影响。因此,重建大学精神必须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建设。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没有精神的大学无疑也没有发展前途。只有正视大学精神失落的现实,通过全社会的力量,重建大学精神,我们的大学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