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双重价值观成因与对策探讨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黄 渭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学习与生活的质量、人格的健全与成长,都与他们在校期间的人际交往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个体从不成熟的儿童期向成熟的成年期过渡的阶段,人际交往表现为逐渐从精神上脱离对父母或成人的依赖,协调与适应新的友伴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人际交往具有广泛性、自主性、易变性和异性敏感性等特点。艾里克森(Erikson,1974)对青年建立家庭以外的亲密人际关系进行了长期研究,他认为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使他们情感的焦点从家庭转向朋友,逐渐向社会寻求情感慰藉,如果人际交往紧张,就可能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体验,甚至导致同伴竞争和对抗的激化。
大学生友情、求偶、职业准备等一系列需要,使他们必须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通过交往建立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交往的核心成分是情感因素,即对人的喜欢与厌恶,因此大学生人际间的吸引与排斥是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特征,对于满足个体的人际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以已有的理论框架为基础,用评价、衡量的方式,对大学生人际间由喜欢到厌恶这两个极端的吸引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具有双重标准。在个人发展问题上,大学生采取的是“利己”的态度,多以自我为中心,重视个人能力的发展,但却希望交往对象以社会为中心,同时还应具有一些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就形成一个价值冲突。探讨这种价值观矛盾和冲突的成因与对策,对于指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满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发展个体良好的个性品质,扩大他们的自我开放性,提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价值体现,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双重价值观。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同时,同样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利益膨胀的负面因素逐步升温,价值观念的天平向自身倾斜。在市场经济的资源竞争中,他们往往片面理解市场竞争,忽视或轻视集体、社会和他人的作用,使竞争变成实现自我利益的手段。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关系的异质性增强,社会活动加速,社会结构实现新的分化和重组,这一切都促使一定情境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新的变动。
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双重价值观影响深刻。在大学范围内,友伴交往价值观的影响超过父母和成人,在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更好的教育者。因为在同辈群体中,没有等级分明的权威体系,群体成员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大学生在这样一种群体中,自然形成彼此互相模仿、相互认同与合作的群体氛围和团队精神,从而形成某种相似的价值观念。
家庭对大学生交往双重价值观的形成影响长久而巨大。我国目前不少家庭的子女教育存在缺乏或消极的倾向,不少家长或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或因受经济浪潮的冲击而压力增大,成天牢骚满腹、情绪低落,没有心情与孩子交流,或因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某些偏见,只给孩子灌输负面的东西。还有一些家庭父母关系恶化对孩子带来心灵创伤,使他们在价值观上发生偏差。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交往价值观影响的弱化。我国学校价值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思想道德教育,但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落后于社会现实。近几年大学的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进行了重点改革,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适应时代要求还有差距,还未形成一个好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在德育方法上,填鸭式的灌注仍占主导地位,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建立稳定的德育实践基地还有欠缺,形式活泼、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目标一致的道德教育还不够深入,这些都使大学生失去了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交流渠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困惑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通过正确的价值引导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是摆在社会、学校、家庭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双重价值观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完善主导价值观重塑。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方面的困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解除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首先是社会在价值观念体系上必须确立和完善适应时代发展的主导价值观,这样大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导的价值标准而不会无所适从。这个价值观体系不是只有一套完全一致的价值观,而是主导性和多元性统一的价值观体系。主导价值观的建立,一方面必须合理利用传统价值资源,另一方面必须借鉴西方价值观的合理成分,要用开放的和建设性的态度,批判地吸收各种外来价值观念,利用一切有利于建立现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的东西。只有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建设既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具有全球眼光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价值观念体系。
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学校教育的阵地作用。解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首先,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各级学校的阵地作用。需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建立全方位德育格局,形成全员德育意识,增强德育整体效果,提高德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德育体系。其次,学校德育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适时的变革,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搭起理解和认识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用科学思想丰富学生头脑,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再次,必须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强化学校秩序环境,营造明朗、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为校园文化注入时代的特色和生机,完善学校的人际和舆论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环境既能强化价值观的教育,也可以弱化甚至抵消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就是因为他们感到现实生活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因此,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所奉行的价值观一致。
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要使大学生的价值困惑有所缓解,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生家长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交流和讨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和睦关系最后,建设文明家庭,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德育合力,共同把大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承担社会重任的接班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