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设置的原则和要求

专业设置的原则和要求

时间:2023-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是在一定理论指导或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中必须遵循的准则。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一般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最大限度地对接是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效益的重要环节。为此,各学校应按国家统一的专业目录选择自己所设的专业和规范各专业的教学行为。稳定性与灵活性是专业设置的一对矛盾,必须妥善处理。

第二节 专业设置的原则和要求

一、专业设置的原则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是在一定理论指导或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中必须遵循的准则。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一般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最高准则。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要正确。专业设置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个人的成才愿望,是要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才不会被短期利益、局部利益所迷惑,才不会违背客观规律,造成专业设置的盲目性。第二,专业划分要科学,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专业划分必须符合国家职业分类的有关标准,突破以往一个行业一个类别的分类模式,依据工作性质的同一性,即某类职业所要求的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划分。专业命名必须准确反映专业培养内涵,与高校专业有所区别,既要准确反映专业培养目标(方向)和业务范围,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又要有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课程体系;既要适当扩大职业涵盖范围,使毕业生有广泛的适应性,又要适宜在职业学校学制内完成。第三,专业设置的操作过程要科学。从专业的规划、实施、管理到教学,每个环节的进行都要做到有据可依,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二)需要性原则

社会需要是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最大限度地对接是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效益的重要环节。社会需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学习者的主观需要两方面。一般来说,学习者的主观需要受经济社会客观需要的制约与影响,但有时也会带有盲目性。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更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专业设置只有立足于一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从而形成“服务-依靠”的互为推动的良性循环机制。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时应尽可能做到专业结构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适应,专业口径与社会职业分工情况相适应。

(三)统筹性原则

专业设置不仅是各个学校的个别行为,而且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合理设置专业离不开政府的宏观统筹与指导。政府应在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向职业学校发布信息,指导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并建立严格、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对一定区域内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宏观统筹与调控,使职业学校的专业整体结构科学合理。从职业学校层面来讲,学校面临的是区域性大市场,在政府的宏观统筹下科学地设置专业,能够减少盲目性,提高有效性。为此,各学校应按国家统一的专业目录选择自己所设的专业和规范各专业的教学行为。在清楚了解社会需求后,学校应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按照国家计划设置相应的专业,并严格履行审批手续。要特别慎重地对待与周围学校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避免恶性竞争。政府和学校都要避免出现专业设置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现象,减少人才积压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适度超前原则

专业设置必须具有适度超前性才能克服因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而导致的教育滞后性。为此,职业学校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研究、分析时代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了解某些新兴行业、新兴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适时开设新的专业;同时,对现有专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拓宽和改造,使学生能赶上社会快速前进的步伐。

(五)效益最大化原则

这里所说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学校是具有相对独立自主权的办学实体,设置与调整专业时,既要注重社会效益,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必须注重经济效益,以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最少的成本投入培养最多最好的人才。如果只注重社会效益,而置经济效益于不顾,就会削弱自身办学实力,使学校难以长久发展,甚至可能无法生存。反之,如果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办学的方向就会偏离,经济效益也不可能长久。职业学校在设置和调整专业时,既要考虑满足社会的需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要分析教育投资效益,分析教育资源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预测今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生源状况、招生前景,测算专业建设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要注重实效和长效,注意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六)开放性原则

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资源分布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所需劳动力较多,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劳动力明显过剩。在这种形势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既要考虑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又要适当考虑劳务输出,以促进劳动力的跨地区有序流动。

另外,全球一体化趋势已日益明显,这就要求办学者必须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在专业设置上,要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早日走向世界。

(七)发展性原则

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已不再可能终生固守于一个职业了。转换岗位、转换职业的能力成为新时代人们必备的能力之一。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体现发展性,要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无论是培养目标的确立、学制的确定,还是课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都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其次,要立足于专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体现在专业自身要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招生、就业市场和职业环境的剧烈变化。为此,专业建设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只有通过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才能保证专业持续不断地发展。

再次,要立足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专业的设置都要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利益,遵循学校的综合发展规划,有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统筹调配和最大效益的获得。

二、专业设置的要求

(一)要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专业设置既要指向不同时期的主导产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注意社会需求之急,讲求必要的灵活性。稳定性与灵活性是专业设置的一对矛盾,必须妥善处理。

1.要保持专业相对的稳定性

专业设置的稳定性是教育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经济发展在一段时间内所要求的。专业设置取决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会趋于相对的稳定。这就要求专业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以确保所需人才的培养。而教育事业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也要求专业能相对的稳定。一个专业从设计、筹办,到办成规模、办出特色,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尤其是队伍的形成、质量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和社会的影响,绝非是一日之功,更需要待以时日。因此,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是专业设置追求的目标。专业稳定有利于发挥实验室、实习基地、仪器设备和教材的作用;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稳定教师队伍;有利于积累经验,办出特色,办出声望;有利于进行科学管理。

2.要使专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专业设置的灵活性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灵活则是绝对的、经常的。因此,研究专业如何在稳定中求灵活,在灵活中求稳定,就成为职业教育经常面临的课题。

专业设置多年一贯制,是教育落后于经济、停滞不前的表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职业岗位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调整,及时更新,旧中求新,稳中求活。保持专业的灵活性,有利于适应经济发展的急需,保持职业教育的活力;有利于更新教师的知识与技术,形成一支专业面宽、素质高、迁移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学校吸引生源,保持学校的稳定与发展。

当然,灵活性不等于随意、草率、盲动,不能只根据零散的信息或凭着感觉,频繁地、摇摆地变换专业。专业变动要有根据,要讲条件,要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如果专业年年变化,频繁更替,既表现出对社会需求心中无数,缺乏远见,也反映了对“适应市场需求”理解的简单化、表面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办学无明确方向,难以形成稳定的主干专业、拳头专业。如此一来,教师常常为开新课疲于应付,无法确定发展方向和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要为新专业频繁更换设备,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二)要处理好战略性与战术性的关系

所谓战略性和战术性,是指专业设置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将“现实”与“未来”两个时空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求得两者的统一。21世纪,虽然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数字化、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等现代化特征,但我国仍将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也将呈多层次存在,既有现代化技术,又有传统技术。专业设置是兼具永恒性与时代性的教育主题,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不脱离现实的技术状况,从当前社会的急需出发,重视现实设计,又要瞄准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放眼未来,进行前瞻性、超前性的谋划,用专业设置的超前性弥补教育培养人才的滞后性。

1.专业设置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指我国当前从事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各行各业。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最根本的就是要体现在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后备力量和对现实劳动力进行再加工、再提高上。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从现实的市场需求出发,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根据当地城乡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选择地瞄准有关行业和职业领域,设置能吸收大量专门人才的常规性专业。任何脱离现实经济建设需求、脱离劳动力市场需要、脱离就学者生计要求的主观武断式、一相情愿式的专业设置的做法,都将为现实所拒绝、所扬弃。所以,专业设置一定要立足当前,把握现实,以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总方向,以常规专业性专业、通用性专业为主体,向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人才。

2.专业设置要面向未来

所谓面向未来,就是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仅要服务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反映“今天”的需要,而且还必须着眼于未来,关注“明天”、“后天”的需求。

21世纪初的我国,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经济上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明显提高。随着世贸组织的加入,中国将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以超常的速度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之列。可以预料,我国在今后的经济活动中,将更多的是遵循国际规范、符合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将自身融入世界经济中去,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战术性与战略性结合起来,不仅要重视设置“常规专业”、“通用专业”,强调改造“夕阳专业”、“传统专业”,还要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热点和前沿,注重“新兴专业”、“缺门专业”的开发,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还要放眼世界,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开发一些“开发型”、“紧跟型”和“超前型”的专业,为提高我国人才在国际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要处理好宽广性与窄专性的关系

所谓宽广性,是指所设置的专业,专业面宽,口径大,覆盖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合性的特点。

所谓窄专性,是指专业范围较窄,一般按行业、产品、岗位设置专业,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强、技术专深、上手快的特点。

宽广性与窄专性是专业设置中的一对矛盾。强调专业的宽广性,主要是为了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强调专业的窄专性,为的是增强其针对性。

受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体制的影响,专业设置经历了一条“综合—分化—综合”即“宽—窄—宽”的历程。在工业化初期,由于技术层次、技术含量低,此时的专业设置一般都呈综合性、宽广性的特点。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职业分类的细化,专业设置则出现了细分化、窄专化。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在科学技术日趋综合化的背景下,专业设置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宽广化的特点。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面向较宽广范围的课程结构正在取代那些过分专门的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不再为一种职业或一个岗位做主要准备,而更多地为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们掌握通用技术奠定基础,培养“多专多能”的人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长期按行业、产品、岗位设置专业或工种,专业范围比较窄。近年来,由于科技进步日趋加快,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窄深专业受到了挑战,“专才”容易遭到淘汰,许多企业在用人规格上,已不再欢迎低技能的“专才型”人才,更欢迎手持多种证书,具有较宽知识面、较广泛的职业能力的“通才型”人才。

当然,我国毕竟地域辽阔,幅员广大,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传统的技术和传统的生产方式在一些地区和企业仍有较大的市场。握有“一技之长”、掌握某种技能上岗即顶用的专门人才,依然受到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欢迎。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既要讲宽,又要注意窄,以宽为主,宽窄结合。

1.面向就业市场的专业要针对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强调宽广性

如果不是与企业联办或受企业委托办的,而是面向就业市场办的专业,就要提倡在大类下针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设置,淡化以往行业管理体制下只为行业服务的界限,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覆盖面,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当前,技术的综合化和普遍化已引发社会职业向综合化和职业技能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必须拓宽专业口径,以有限的专业去覆盖尽量多的职业岗位。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注意相近专业、相近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联系与沟通。变专业设置由过去的单一型、狭窄型为综合型、交叉型,使学生形成较宽的知识面、综合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的素质,以适应经济建设和就业市场的需要。

2.联办、委托办的专业要针对职业岗位设置专业,强调窄专性

凡与企业联办或受行业委托而办的专业,由于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明确,职业岗位针对性强,因此,就要强调其窄专性。即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尽可能传授、培训与职业岗位要求相一致的知识和技能,并达到一定的专深程度,完成上岗前的准备,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专门人才。

(四)要处理好长线型与短线型的关系

社会需求既有长期需求,又有短期需求。因此,长线型专业与短线型专业在职业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无长不稳,无短不活”,就是指这个道理。

所谓长线型专业,是指那些适应经济、社会较长时期发展需要的,具有开设生命力强、竞争优势多、适应范围广、发展前景远的专业。

长线型专业是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的主要专业,犹如“主动脉”一样维系着职业学校的生命与发展。长线型专业具有教学相对系统、目标相对明确、管理相对便利、资源利用相对充分等优点,并具有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层次、人才规格上的稳定性、规范性等特点,是专业设置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长线专业往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迅速进步、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缺乏适应的及时性。因此,既要注意设置长线专业,又要注意设置短线专业,使长线型与短线型相结合,增强其适应经济社会的能力。

所谓短线型专业,是指那些适应市场周期性、波动性、多变性特点的需要,而开设的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应急性强的专业。短线专业是对长线专业的补充。如果将长线专业比喻为“正规军”的话,那么短线专业就相当于“游击队”。短线专业机动灵活,掉头快,能及时地满足社会的短期需要。社会的短期需要有两种需要,一种是短期培训,即针对某些技能要求单一的工种或农村实用技术,进行短期培训就可以达到操作要求;另一种是适应新兴企业、新兴产业、新兴行业的需求,而设置的新专业。这类专业很可能需求量不大,甚至开设一两年后就不再走俏,但是,如果本地区其他学校均未开设,社会又有急需,那么就应该考虑设置这样的短线专业。由于短线专业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掉头迅速,转舵灵活,投入又不大,即使专业实现转向,另辟蹊径,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

1.长线专业要力争稳定

设置专业,必须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需要,设置那些相对稳定、具有较长寿命、基础雄厚、条件充足的专业,并形成特色,创出名牌,以保证人才对社会的长期供给,满足经济发展的稳定需求。同时,也能保持学校的稳定发展和持续发展,防止在专业设置上逐“热门”,赶“潮流”,大起大落,以至于弄得学校的专业动荡不定,无所适从,这是不可取的。

2.短线专业要力争灵活

短线专业是适应社会急需的专业,必须保持其灵活性,努力做到小批量,多品种,保证人才供应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了防止造成投入的过多损失,短线专业的设置最好与企业联办,借助于企业的设备、实习场地和技术人员,办起新设的专业。这样一旦专业饱和,需重新开设,也不至于造成沉重的人员包袱与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新开设的专业还需分析其需求量,在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设置市场短期内就会饱和的专业。因为新设置一个专业,毕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极短时间就“夭折”,实在是得不偿失。

(五)要处理好行业性与地方性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是为本地区、本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处理好行业性和地方性的关系就成为专业设置中需格外重视的问题。

1.要重视设置地方需要的专业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责任在地方,关键在市县。”地方之所以要发展职业教育,是因为地方所需要的大量的操作性人才既不可能靠国家办的普通高校来输送(因为普通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层次和规格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着明显的分工与区别),也不可能从外地、外国去引进,而只能依靠自己培养。所以,发展职业教育是地方义不容辞的责任。既然职业教育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是为当地培养人才,因此,必须强调专业设置的地方性。再说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也主要在地方,地方提供校园空间与教育资源,还负责行政管理,因此,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样也是职业学校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职业学校有无为地方服务的意识和行为,是能否获得地方支持的关键,也是能否保持旺盛生命力之所在。只有将专业设置成当地所需要的,才能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人才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2.要继续重视设置为行业服务的专业

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行业办学,尤其是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大多数由行业办、行业管或企业办、企业管,部分职业高中和职业技术学院也是由行业办、行业管或企业办、企业管。这类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带有明显的行业性,与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是为行业服务的。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部分行业已把所办的职业学校剥离出来,交给了地方,自己不再办学历式的职业教育,或者将原有的职业学校改为培训中心,只负责职工培训。在这种形势下,职业学校并不意味着淡化与行业的关系,也不能削弱为行业服务的责任,而恰恰相反,应以“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地方,辐射外地”的办学思路,来确定专业设置的方向和学校的服务方向。目前,在为行业服务方面应注意两种倾向:一是防止有的行业和部门借体制转轨之机,将职业教育当做“包袱”甩出去,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大量流失。其实,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行业负有重要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应当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协调、指导本行业的企业、事业组织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和企业应依法继续举办和支持职业教育,不能因行业一时的困难和暂时的用人需求不足,就眼光短浅地放弃职业教育的责任。二是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也要防止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要因行业在转轨、转制中出现的短期内某类人才需求不旺而丢掉为行业服务的传统主干专业,轻易失去长期积累的专业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