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育教学组织的设计
体育教学组织是指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体育课堂常规、队列队形的运用、分组教学以及场地、器材的布置等。
(一)体育课堂常规的确定
何谓常规?《现代汉语词典》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二是“医学上称经常使用的处理方法”。人们通常所说的常规包含这两层意思,即指通常所用的规矩和方法,也就是人们日常经验的一种总结,是人们习惯了的日常行为方式。那么,所谓教学常规,也就是教师开展和处理课堂教学活动的一般行为方式。几乎所有的体育教师的常规,都明确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系列教学常规的,教师有教师的常规,如备课方面、教学指挥方面、礼仪方面、时间控制方面、场地、器材的安排方面以及课后总结方面等都有制度化的规定,对体育教学常规的遵守程度往往也被作为衡量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高低的标准之一;学生有学生的常规,如道德方面、秩序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安全方面以及学习活动方面等也都有一整套严格的必须遵守的规范,违反了常规往往也就意味着扰乱了体育教学秩序。面对体育新课程,体育教学观和学生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必须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常规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建立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的体育教学常规。
1.对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反思
既然常规是某些活动的日常行为方式,那么,体育教学常规也就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活动方式,当某个体育教师的某个或某些实践活动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后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就有值得推广的价值,也就在一定范围内成为体育教学常规。但体育教学活动的局部合理性并不能表明其绝对合理性,也就不能以局部有效的教学行为活动作为标准来规范全局性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具体操作领域的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特征,更不能作出过细的规范。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常规,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一一规范到位,并作为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师进行管理以及教学评价评比的依据。学生在常规的管理下按部就班地活动,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乃至具体的活动方式教师都要安排得面面俱到,学生不必也不得怀疑其合理性,只能确信教师所安排的一切都是最科学有效的,学生只要按常规要求去做了,就会被称为好学生;不按常规活动,就意味着违纪。长期下来,学生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常规了。
传统的体育教学常规制约着体育教师和学生,教师在常规的约束下变得“规矩”了,按统一的模式编写教案,一份教案可以用上几个班、几个年级,甚至抄用几年,无需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严格按教案上课,上课时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都一板一眼地按照备课的程序进行,每项活动需要多长时间,都可以精确到分秒不差。虽然对教师是一种约束,但他们似乎更习惯于这种约束,因为这种面面俱到的体育教学常规使他们的体育教学活动变得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学生似乎也习惯于传统体育课堂常规的管理,因为只要遵守教学常规,就能得到教师的认可、肯定和赞扬,否则就有可能受到指责、否定和批评。这些传统体育教学中造成的“常规效应”,正是如今中学体育走进新课程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之处。
体育教学是动态的活动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都是一系列变量,教师不可能在课前就对所有的变化作出正确的预测。教师备课只能在分析学生与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对将要从事的教学活动构建一个宽泛的蓝图,而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个执行计划的过程,更是一个具有环境条件下对计划的加工和完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往往起着主导性作用,许多创造性的体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往往就是产生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另外,从事教学活动的体育教师都有与众不同的师承、学识、习惯、运动经历以及生活际遇等,由此也决定了体育教学活动必定是情感与理智、直觉与逻辑的交互作用,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而过细的体育教学常规将体育教师规范在统一的程式化活动范围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最守常规的体育课将成为“优秀体育课”,限制了体育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发挥创造性才能,这无疑是长期以来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见传统的体育教学常规使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陷入了一种封闭式状态。面对体育新课程,我们不难看到,过去的体育教学常规不仅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机制的发挥,而且限制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影响体育新课程的推广。当我们走进新课程的时候,必须以新的理念对传统体育教学常规进行审视。
2.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体育教学常规
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教学活动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必须有一系列的体育教学常规来规范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行为,而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常规应体现下列原则和理念:
第一,体育教学常规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新的体育教学观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体育课堂教学也是展现其生命价值的过程,应注重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发展的机会,使体育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显然,这样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既不能把教师和学生限定在统一的模式下活动,也不能靠教师在课前精心规划好一堂课的所有行为方式,而必须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在师生自由交往互动中不断地调整、完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富于个性地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宽松环境。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受到必要的纪律约束,如果没有纪律的约束,那么支配他课堂活动的就只剩下“本能”了。对学生的常规应努力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真正做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意识到自身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权利与职责,以及遵守必要课堂常规的意义,对基本的常规要做到谙熟于心,贯彻于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自主行为得到高度的发展,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因此,体育教学常规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应该是最基本的,为学生自觉遵守的规范。
第二,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应有利于体育教师的教学创新。规范与创新之间似乎是一种矛盾关系。体育教学的某些常规在传统教学中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创新的制约,是教学改革的一种限制,体育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而却受着这些教学常规的支配和约束。
在一般教育领域,关于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由来已久,但即使是“教学科学论”者,也从不怀疑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艺术的成分。体育教学相对一般教学来说,面对的教学情境更复杂,几乎可以说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都面临着特定教学情境下的方案和行为选择。已故著名教育专家施良方教授说过,好教师的教学决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什么既定规则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好教师在教学中会注重“具体的”、“特定的”情境,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去行动,教师应当是“艺术家”。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创新也就成为永恒的话题。
体育教学常规可以对体育教师在人格修养和道德方面提出一个基本的标准,在职业规范上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在教学实施方面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等,但涉及教学过程的微观调控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等方面,则应为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留下足够的空间和余地,而在这方面对所有体育教师来说创新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第三,体育教学常规反映最新的体育教学思想与理念。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几十年来,终身体育、素质教育、主体性教学等教学改革思想与理念,应该说代表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但是,体育教学的一些教学常规又在实践中制约着这些改革思想的贯彻。
体育教学改革代表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这些新思想和新理念在实践领域中必须首先反映在体育教学常规中,因为教学常规在更广的范围内指导和调整着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行为。当前,中学体育新课程已经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理念,必然要求体育教学常规在更大的范围内作出改革,使之成为促进新课程全面推广的直接动力。
3.课堂教学常规的确定
在对体育教学常规形成了新的认识之后,我们就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一些新的常规要求。
第一,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的师德风范,要真正建立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从学生的发展上设计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符合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应有的人格修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珍爱学生的哪怕每一点进步。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的课堂行为,既能和他们共同分享进步与成功后的喜悦,也能够帮助他们消除失败后的苦恼与困惑,真正与学生共成长。
第二,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弹性化,要把课堂教学看成教学设计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策略的设计、时间的安排等方面都要留有余地,为创新教学活动留出更宽阔的空间。
第三,对学生的常规要求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相对来说也是具备了较高素质的群体,他们对是非善恶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对学习新知识有积极的追求,但同时他们也各自有独特的个性,他们对教学活动的意义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一旦当某种教学活动不符合他们的主体需求时,他们不会像小学生那样言听计从。因此,任何期望把某种价值观念强加到他们身上的努力都是注定难以成功的。因此,中学体育教学既要有相对的统一意志,又要充分地体现民主,即使希望制订一整套常规来保护所有学生的学习利益,也应该与学生共同协商,从而使统一教学常规成为保护所有学生权利的一套公约。
(二)队列队形的设计
队列队形的运用是体育教学的组织手段,其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于队列队形操练,既有一定的热身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二是学生集体练习过程中,使学生的活动更加有序,提高课堂的时间利用率。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在队列队形运用中过分注重学生活动的有序性,实际是突出了技能学习的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练习过程中的交往活动,限制了学生活动安排必须为学生的交往、探索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因此队列队形的运用时应体现下列基本要求:
1.练习队列队形要有利于课堂交往
体育教学是交往过程,这一理念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真正体现,就必须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课堂交往氛围。学生练习队列队形的设计,一方面要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的所有课堂活动应在教师的观察范围内,便于教师能够即时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并能够有效地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小组中每一个学生的练习都要能够使所有学生观察到,并便于他们相互指导、帮助和评价。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过去教学中的纵向线式队列队形是不适应的。
2.练习队形应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他们会有自己的判断与评价,如果设计的队形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可能会采取这样两种态度;一是听之任之,消极接受,而不会很积极地在这种组织下参与活动;二是我行我素,认为怎样的方式好则用怎样的方式活动。两种态度,前者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与交往效果,后者不利于教师有效发挥组织与指导作用,两者都是教学组织的失败的表现。因此在队形运用时,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不要过分地依赖队形来控制学生的自由行为甚至违纪行为,这样往往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被信任的感觉,进而可能引起各种抵触情绪,结果是事与愿违;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充分相信学生的自我组织与控制能力,在提出总的组织要求后,尽可能由学习小组自主设计活动队形。
3.队列队形的运用得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倡导课题气氛的宽松,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课题上可以信马由缰地活动,更不是我们过去所说的“放羊式”教学,教师仍要作出周密的设计,注意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教师要尽量把自己设计在与学生交流的有效区域内,能够及时地通过言语、眼神、表情、手势等将自己对学生的关注和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注意、提示、评价、参与等交往活动,学生也能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一定的行为及时地传递给教师。
4.队列队形的运用要体现艺术性
队列队形运用的艺术性,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场地、器材条件、学生人数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个性化的活动队形;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及时调节队形设计,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三)分组教学设计
分组教学的设计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编班的形式,二是班内教学分组的形式。
1.教学编班的形式
体育教学编班就是指一个教学班建制的方式。在现有的大多数中学,都是以行政班作为教学班。这样的教学班建制组织比较方便,便于管理,学生间相互了解,也便于相互交流,因此,一般情况下还是比较适合的编班形式。
2.分组教学的形式
分组教学是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无论人数多少,分组教学都是必要的,只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因此,是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并且在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之前,就必须确定分组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分组形式有以下几种:
(1)随机分组:这是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尤其在行政班教学中,以自然位置分组是最简捷的分组形式,在技能学习或游戏中普遍运用。但这种分组形式由于学生的差异重视不够,教学中较难做到区别对待。
(2)同质分组:就是把在体能或技能方面大致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组别的分组形式。同质分组的优点在于能够增强活动的竞争性,提高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实际上我们都有意无意地在用。但是,它也有很多不足,如容易在学生中形成等级观念和弱势人群的自卑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等。
(3)异质分组:就是有目的地把不同身体或技能水平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组。前面的随机分组就是异质分组的一种形式,只是没有明确按照其目的进行分组。异质分组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学,对于技能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可以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在游戏或比赛中采用异质分组也可以使各组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竞争。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这种分组教学形式更能体现积极意义。
(4)友伴型分组:就是由学生自主结成一个非正式群体进行学习活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非正式群体在学习活动中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可以发挥更积极的群体效益,促进所有成员的提高。体育教学中,小组成员间关系密切,相互之间更乐意相互帮助、友好交流,减少练习时的心理压力,更容易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但在这种分组下的教学,教师更要注意正面引导,避免他们偏离正确的行为目标。
除了上述几种分组教学形式外,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还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合作型、探究型分组形式,在不断完善后必将对今后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