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整合优化有效教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整合优化有效教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状况是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思想、意识、观念及“整合”教学能力等的潜件建设,创建一批高效优质的精品课程并进行推广,从而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课题研究是由校本理论培训与“整合”教学实践等方面组成。另一方面,运用相关理论指导“整合”教学实践,正确掌握“整合”教学的规律与方法,从而全面更新课题组成员的理论观念与提高“整合”教学的实践能力等专业化水平,优化有效教学。

《整合优化有效教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课题组 执笔:刘汝敏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新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会上作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全国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明确要求:“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她还要求在“2010年前,争取使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都能上网……”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由此开始,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事业,建设网络化的硬件环境,开发数字化的软件资源,培养现代化师资队伍的潜件建设,以及开发信息化的教育科学研究,尤其是“整合”教学研究提到了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上。目前状况是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思想、意识、观念及“整合”教学能力等的潜件建设,创建一批高效优质的精品课程并进行推广,从而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末就重视开展信息化网络教育与师资培养,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也都在全球信息化发展形势的推动下,努力推进本国教育的信息化。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我校于1997年12月由国家教委认定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年来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网络化的校园硬件建设与数字化的软件资源建设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十五”中,学校还承担了教育部的教育技术重点科研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总课题下的子课题《在综合学习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任务,使部分骨干教师初步学会“整合”的教育科研方法,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及资源开发编制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通过一系列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已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初具规模,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作用。

按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到2010年基本普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战略目标,回顾我校前阶段工作的情况,特别是推广“十五”课题研究的经验,我们认为要完成上述任务,关键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师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点的教师专业化水平与研究能力,同时开展创建网络环境下优质课的研究实践,由此培养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的现代师资队伍。创建与总结网络环境下优质的“整合”教学经验,并以这支骨干队伍为核心,带动全校教师为进一步普及教育的信息化与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工作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同时也为本区以及本市的中小学教育技术研究,作出相应的示范和辐射。这就是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及其研究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开展系统的校本培训,以理论指导实践等方式,使课题组全体成员树立起明确的素质教育思想,建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信息素养,学会“整合”教学科研方法,创建语、数等学科的优化有效教学的优质实践课,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形成一支专业化、创新型、高素质的现代师资骨干队伍,并以推广科研成果方式,带动全校教师共同发展提高,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2.具体目标

(1)通过系统的教育现代化、科学发展观、素质教育文献、现代学习理论及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等的校本培训学习,使课题组成员建立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确立素质教育思想。

(2)通过以现代学习理论为主的先进的多元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开展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全面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整合”教学设计、施教、反思、评价及总结等专业能力,形成优化有效教学的“整合”优质课。

(3)通过开发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信息素养及资源开发能力,自力更生地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优化有效教学。

(4)适时推广优化有效教学的“整合”研究成果,实现科研成果共建、教学资源共享,加速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推进素质教育。

(二)研究内容

1.研究以多种形式开展素质教育文献、现代教学理论、科研实验方法、信息素养等校本培训,同时研究如何做好相应的评估工作。

2.研究运用素质教育文献、现代学习理论为主的多元理论等,配合多种教育科研方法,规范语文、数学等优化有效教学的“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施教与检测,并做好反馈、总结等工作。

3.研究收集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各种教学资料,构建专题网络学习资源,完善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4.研究将优化的“整合”教学案例、经验等及时推广,实现成果共享与资源共建,加速普及教育信息化,推进素质教育。

5.研究课题组成员及有关教师,做好“整合”案例的资料收集、评价及教学资料汇总等工作。

6.研究做好本课题研究的各类专题总结工作,包括撰写中期评估报告、结题报告、学术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及典型案例等,出版专著,争取向区、市兄弟学校辐射经验。

(三)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化水平为主导思想,在促进教师理念转变时,以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创建优化有效教学的“整合”课为样板,推动教师开展“整合”教学,实现成果共建与资源共享,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这是创新点之一。

2.本课题所指优化有效教学的“整合”课,是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以教学内容(教材)、教师的教学工具与学生的认知工具以及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多种形态,与相关课程有机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做到多元优化,多元整合。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根本转变。这是创新点之二。

3.本课题研究强调教育科研与日常教研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应用相结合,改变以往科研与日常教学脱节的状况,充分提高科研的应用效果。这是创新点之三。

4.本课题研究的语、数等学科,除了基础课程外,同时还开展拓展型与探究型课程的研究。这是创新点之四。

三、本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是由校本理论培训与“整合”教学实践等方面组成。即组织课题组成员一方面学习有关文献、理论、科研方法等,树立明确的主导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提高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运用相关理论指导“整合”教学实践,正确掌握“整合”教学的规律与方法,从而全面更新课题组成员的理论观念与提高“整合”教学的实践能力等专业化水平,优化有效教学。同时带动全校教师共同提高,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在组织形式上采取专家、学校管理与骨干教师研究相结合。在研究方式上,采取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育科研与日常教研相结合;点上学科与面上学科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这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与经验总结法为主要方法。即通过自学文献理论资料、专题讲座、撰写学习体会、集体交流心得等方式开展校本培训。结合“整合”实践,定期进行经验总结。有关校本培训内容,包括文献资料、理论资料、科研方法、信息素养等方面。

优化整合教学实践,采取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经验总结、案例分析、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即每学期组织语、数等学科具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开展“整合”教学的研究实践。每节研究课都经过“多阶段、多反思”的行动研究过程,总结出有效的方法。

(三)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的主题是培养一支具有现代信息化、现代意识与能力的专业化骨干教师队伍,加速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争取2010年基本实现普及“整合”。因此,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上,落实到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上,从而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四)实施步骤

1.总体步骤

选定课题—确定人选—制订方案—专家论证—申报立项—开展培训—科研实践—中期评估—修订方案—继续培训—深入研究—汇总资料—结题验收。

2.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7年5~7月)

确定研究主题,选定课题组人选,建立课题组;

制订课题研究方案,专家论证,申报中央电教馆审批立项。

(2)初步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0月)

开展系列校本培训,学习科研方法,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选择语文、数学典型内容,开展“整合”教学研究,推广成功的课例;

做好“整合”教学案例资料收集与分析工作;

进行教学资源开发,编制专题整合学习素材,充实资源库;

汇总资料写好校本培训与科研实践中期评估总结。

(3)深入实施阶段(2008年11月~2010年2月)

调整课题方案,充实课题组人选;

深入开展系列校本培训,继续学习理论,做好经验总结及撰写论文的工作;

继续选择典型课例,深入开展“整合”科研,推广成功的“整合”课教学案例;

继续做好专题学习资源建设,完善校园网资源;

继续做好“整合”教学案例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与汇总;

继续定期学习,做好“整合”教学科研经验的总结与交流;

汇总学习与“整合”科研资料,准备结题工作。

(4)结题阶段(2010年2~6月)

汇总全部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编辑出版课题研究专著;

迎接市与中央电教馆专家验收;

“整合”教学科研转入常规教研、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经常化与普及化。

四、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研究资料

本课题在教师专业化理论培训方面有专家辅导,同时,提供相关资料,组织教师学习,保证全组成员的专业化水平与“整合”教学设计能力能获得全面提高与不断发展。

(二)软硬件环境

在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学校已建成“三网合一”的校园网络环境,有大型多功能及网络教室,目前能满足开展“整合”研究教学的需要,同时还配备电子白板配合应用。课题组全体成员均配备一台个人计算机以供办公、备课及资源开发、编制之用,全校各班级已全部配备多媒体设施并与校园网、“校校通”互联网链接。师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与学。除了有资源库可提供一定的软件资源外,配合信息素养的培训与课题研究开展,还将发动课题组成员与信息技术处合作开发构建各科专题学习素材库,使研究活动有更丰富的资源支撑。

(三)活动时间

确定每周至少有半天的集体活动时间,以保证课题组成员参加专业化学习与“整合”课题研究。

(四)制度保证

建立相应科研制度,除严格保证出勤率外,还将把专题科研经费列入学校预算,以保证科研活动各类经费的支出,并对专业化学习及实践研究获得显著成果者给予各种奖励。

五、预期研究成果

1.教师专业化学习文献、理论学习或总结交流等文章;

2.整合优化有效教学的教学案例汇总;

3.优化有效教学的“整合”教学课例实录;

4.教师自行开发编制的专题学习资源;

5.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6.《优化整合的有效教学》专著。

课题组组长:宓 莹

课题组副组长:刘汝敏

组员:时 慧 严 琴 陆丽秋 张 一 张 深 余爱椿 徐 雄 黄 科

   陈博宇 林佳妮 蒋 瑶

顾问:李其漠 顾妙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