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整合教学相长 与时俱进专业发展
宓 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试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与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校是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推广运用“十五”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十一五”《整合优化有效教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具体的途径与方法,有效地在整合中深化新课程改革,加速教师与时俱进的专业化发展。
一、学理论作透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出:“中小学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民主与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新课程改革还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总之,我认为教育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运用整合不等于混合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智慧源自学习,学理论作透视,能明确研究的方向。
汇师建校已有140年的历史。现在拥有近34个教学班,学生数约有1400人,还有境外学生110余人,教师108人。这是一所大型学校,地处徐汇商区,不仅承担着重要的地区示范效用,还关联着国际交往和影响。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更要引领师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达成上述要求,不断发展。
1.学整合理论,引领教师成为新技术的操作者
新世纪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教育、学习、思维等方式也随之变化。学习整合理论,运用系统的方法,在多种相关理论的互补中,整体协调教育系统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先进技术等诸多元素,引发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系统各要素能发挥最大、最好的效益,从而优化有效教学。教师不仅学习,更重要的是用现代教育技术支撑教学全过程,并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推进教师备课、教学、知识结构、课程改革、能力评价、协作学习等,引领教师成为新技术的操作者,使新课程改革发生质的变化。目前,我校100%的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融合于新课程改革中,其中有两位还是因特网培训主讲教师。
2.学现代理论,引领教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发展,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要率先减负,积极开展启发式教育,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个体差异;不断调动学生参与,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在学习中,解读其内涵,才能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布鲁纳重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也许可把培养成绩优异的人作为教育的一般目标,但是应该异常清楚上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在这里指的不仅要教育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中心概念是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能力的培养。此处还包括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应变的能力,分析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以及内在学习动机。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提出的理论。指的是儿童在有成人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注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引导学生不断在现有基础上向上攀升,而这个攀升的程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即让学生在现有水平上经过适当努力即可到达。就像摘桃子需要用力跳一跳才能摘到,所以叫“最近发展区”。综上各类现代教育理论,只有互补学习,才会提供动力,支撑教师成为新课改的实践者。
3.学多元智能理论,引领教师成为与时俱进的创新者
多元智能理论是对素质教育的诠释与补充,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大胆探索智能的未知领域,更重要的是“尊重人,尊重人的长处”。多元智能为教师提供新视野、有价值、有新意的“未来成长方案”。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多元智能是全人类都具有的用以进行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的工具。如语言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等,都为教师提供了新的专业发展方向。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能都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多元不是一种固定的数学概念,而是开放的,每个人有多少项智能是个变数。教师不但要学习诸多理论,更要学习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理论,为我所用,更新自身的知识观、学习观、角色观、情感观和环境观,才能发挥理论的价值,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十一五”《整合优化有效教学,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题研究中,我校教师撰写了20多篇理论学习论文在网络论坛上发表,并参评获奖,引领教师成为与时俱进的创新者。
二、科学研究实践,引领教师教学相长
“研究”二字,字形藏理,开石为“研”,“究”为钻穴,穴中有九,九为之上。教学是做学问,教师必须有敢上九天的研究精神,有深入虎穴的研究方法。以此为法,用科学发展观解读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整合于各学科的,涉及的理论极广泛。整合是师生科学与艺术素质的展示,是教学智慧的结晶。学校重视基础性研究,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实现师生教学相长,让学生获得有思想、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以学习、实践、反思、调整及推广等互动方法调动科研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使其达到最优化,形成具有特色的科研增长点。现略举几例。
1.整合于学科特色,教学相长
余爱椿、徐雄等老师的专题研究“图形的变化”,把数、图、形与网络平台紧密结合,用数学思维的判断、辨析、操作和实践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图形转换、理性思考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智力的和谐发展。
例一:《奇妙的图形密铺》,余爱椿老师利用网络环境,依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自行选编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初步了解平面图形组合的知识,了解基本平面图形的密铺规律和特点,培养空间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猜测、记录、质疑。在网络中操练、实践、验证知识,师生共享资源,思考特点,发现新知:“用一种平面图形能密铺,用两种甚至更多的图形也能密铺成一个美丽的平面。”设计师们正是将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用密铺的方法设计了各种美丽的图案。学生在网络中欣赏,家校互动、延伸拓展。
从本课实例看出:从学科特色角度考虑整合,需要有强大的处理图形功能的技术支持。这样,方可快速、准确地呈现教学需要的图形,并支持图形的平移、对称、旋转等变换,方便地复制和粘贴,也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数学实验的范围、效率与质量。“家校互动”网上的课外学习交流,满足了学生继续探究数学的欲望。学生在“七巧板”游戏中运用密铺的规律,解决实践问题,也全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数学思维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用眼睛去发现美,经历了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智慧去创造美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整合于创编练习,教学相长
黄科老师的专题研究“以数为友,灵动实践”,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化情境,自编有趣味、多层次的网络互动闯关游戏,把分数、小数、大数等不同数的枯燥演练,变成灵动的自主整合探究,使学生的认知获得、过程经历、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在整合互动中得到和谐统一。
例二:《大数与凑整》是四年级第一学期《复习与整理》中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大数尾数的处理方法,正确使用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进一法进行凑整。
黄科老师以学生非常喜欢的秋游活动为主线,将枯燥的大数变换成游园游戏,通过共青森林公园的简要介绍,复习了“四舍五入”大数处理方法,从飞镖游戏的换奖品中学会了“去尾法”,又通过游公园中非常有趣的彩弹射击活动换迷彩服活动得出了“进一法”。利用网络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这两个活动中通过填写数据,观察数据,找出规律,并和以前所学的四舍五入法进行比较,在边观察边比较的过程中,总结出新的凑整方法。了解到凑整的方法并不是只有四舍五入,还有其他的方法,自主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发挥整合的优势,创编练习,优化学习内容和方法在本课中得到最好的诠释。练习是学生比较厌烦的,尤其像这类数字较大,训练目标比较单一的内容。但利用网络互动性强的优点,教师将繁琐的练习变成具有一定刺激性的闯关游戏,既有基础题、基本题,还有发展题、开放题。本课中设计了5个闯关内容,每一关都有相应的知识目标,难度层层递进,学生观察、操作的可行性强,缩短了解题的时间,提高了准确率。网络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使学生间的竞争、互动、共享在闯关游戏中变得更为有趣和刺激。
3.整合于作文拓展活动,教学相长
创造性地优化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具体保证。严琴、陆丽秋、张一等老师的专题研究“网络与作文的优化整合”,都发挥了教师各自的特长,创编立体型、情境化的符合学生需求的教材,使学生的阅读、作文与网络牵手;使语文创作与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牵手,真正做到新课标提出的“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共享美。
例三:五年的校园生活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许多教学思考。在学生走进中学前夕,严琴老师用整合资源的方法自编了《感恩母校 感恩师长》的作文综合实践活动。师生用摄影的方法记录下学校生活的精彩片段,再学着用触景生情的方法用文字记录下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激发学生感恩母校、感恩师长的情怀,帮助学生重拾兴趣,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在为期一周左右的拍摄过程中,教师收集到许多照片,发现学生们选择了不同的摄取角度,有的留下校园美丽的一角,有的记录下师生之间温馨的画面,还有的记录了同伴之间深厚的友情,为本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整合后的学习资料,不仅优化了学生习作的素材,还平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教学内容的优化,使师生共享了集体的智慧。
课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用网络介绍、展示自己的照片。看着照片上熟悉的校园景色,听着照片中熟悉的人物故事,学生们仿佛乘坐着时空穿梭机,回到了彼时彼刻,共同享受照片带来的温馨与美好回忆。不难发现,本次活动是师生的一次创新。老师们尝试着将摄影与习作相结合,帮助学生寻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师生共同创编有效的学习内容。同时又将信息技术和习作整合在一起,教学方法的优化,提高了学习效率。
实践中,教师不断巡视指点,学生之间也在互帮互助。新课程改革提倡多元化、交互式的评价体系,教师请学生共同参与到了评价过程中。在评价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对图文合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有的对文字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致认为这些照片背后不仅仅是五年母校生活的珍贵回忆,更是母校给予我们童年的快乐。交流中,大家对母校流露出的感恩之心和依恋之情溢于言表。最后大家为本次习作起名为《感恩母校 感恩师长》。课后学生根据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结合习作主题,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了修改和润色,并交出了一份情感真挚、文笔细腻的优秀创作。学生综合能力的优化得到例证。上述课案均有详细案例。
科学实践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课题实践中,教师积累了30多节次的教学案例和资源素材,并在常态下得以推广,共享资源,共享精彩,教学相长。同时选择部分优秀案例汇编成校本教材,实现我校基础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
三、共享精彩智慧,引领教师与时俱进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创新型的各类专门人才。江泽民同志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要进行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与教育创新,要求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指导实施素质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提出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育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多年的研究实践,许多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以本人的多元才能科学设计、扎实实践、多元评价,教出特色,形成品牌。智慧在每次教学活动中闪现,精彩在每次教学评价中共享,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整合的空间和不竭的创新动力。
素质教育的实施,不能只靠部分优秀教师,不能只靠局部高效的优质课堂,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成长,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高效,才能促进学校整体科学的发展。教师以最有效的整合策略优化教学,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事实证明,只有实践先进理念,才能引领科学发展,使智慧升值。教师的专业能力从传统的到拓展的多方面和谐发展。
1.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创造的平台,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学术的敏感力、持续的探究力,以科学发展的研究姿态学会综合创新开发立体教材,促进高效整合。“优化教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进行教材研究,是教育者特别是教师进行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
唯有情境化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有效的教学或理想的教学。优化教材是伴随教师教职生涯的永恒的挑战。我校课题组教师积累了多种优化教材的策略:如源自教材的重组;依托教材的拓展;注重教材的创编。教师不仅成为新技术的操作者,也成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更提升了创新开发学习内容的专业能力。
2.课程改革的创新实施能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成为教学活动的创造者。因为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千篇一律,教学时机的把握和教学矛盾冲突的解决,需要教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行为。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是“教会学生知识”还是“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结果还是重过程?是“教书匠”还是成为“创造者”?因此,我校教师的创新实施能力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如用资源与文本结合的整合学习;文本与网络延伸的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操作与创新思维的融合学习等多元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不断提炼。
3.与时俱进的多元知识能力
新时期的教师要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我校教师定期读书,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网络学习、网络论坛、博客都成为教师的必选。教师参与校、区、市,乃至国家级研究课题已成为每个人主动的要求。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这是教师走向卓越和优异的催化剂,是激发教师智慧育人的内驱力。科研关注教育发展的方向,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又引领教师的专业和知识与时俱进,和谐发展。
2010年,我校将迎来建校140年,为学校文化融入新元素——“集美于德、聚合益智、储备能力”,丰富其内涵。驾驭课改的创造力、深刻的洞悉力、敏锐的反应力和灵活应对的综合能力,这些又成为学校教师一生中不断追求的综合目标。科学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不断重构与塑造,这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定向。这种专业成长是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时代呼唤名师,学生需要名师,课堂造就名师,研究锤炼名师。让每一位师生在新课程改革的征途上与时俱进,不断绽放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