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展示学生的不同层次思考结果。算法多样化,不同于一题多解,不需要同一学生有许多种算法,而是鼓励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余爱椿

小学数学中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与学生的终身学习相伴,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技能。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对计算教学的目标、难度、训练强度及计算教学的方法都作了较大的调整,对计算的价值观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如下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不同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计算教学以一种特有的全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加强对计算教学的研究就显得非常的迫切和重要。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目前在计算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许多老师忽视了基本的口算训练。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

2.有的教师在算法上片面追求多样化,缺少合理、灵活的解题技能的指导。有时往往为了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10~15分钟,而且算法“多”了以后,也不适时优化,挤占了练习时间,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3.学生计算技能、技巧、分析综合能力差,计算正确率低,总体速度慢且计算速度落差很大。

为尽快改变这一局面,我们提出了以计算着眼,口算、估算着手,加强课堂内计算教学,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具体有以下四方面的对策。

1.以口算和估算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

口算是基于个人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理解,口算也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所以,口算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口算。口算不只是笔算的基础和台阶,也是一种不同的训练,应是课程中独立的一个部分。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笔算四则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基本口算的数量程度所制约的。因此,计算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进行口算,发展学生的口算能力。

(1)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

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且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注重训练的科学化。所以,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的口算基本训练。

(2)口算内容有计划,要求有层次。

口算的内容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要从基础、易错及对后继学习的作用两方面来考虑,如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学习乘法“38×47”等(多位数进位乘法)时,练习3×7+5,3×4+3等(一位数乘法加一位数)口算,有利于学生在计算中正确地进位。新、旧知识必须交叉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及课程标准对计算内容的不同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

(3)口算形式、方法要多样化。

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可以直接写答案,即学生有一张口算纸,规定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数量可以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也可以视算,即教师逐一出示题目,学生看着题目写出答案;还可以听算,即教师只报题目,学生说出(或直接写出)答案。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4)加强估算,培养验算习惯。

估算主要思想是把握数的大致范围,是估计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课程中,计算教学的学习一般都是先估计再计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估算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自觉地注意结果的合理性,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所以,要加强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养成对计算后的反思和随时口头验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2.探究算法,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点

(1)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通过形象直观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将探究计算方法的主动权和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尝试理解算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让他们知其所以然。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乘法时,让学生看图,从摆小方块、数小方块等形象思维入手,抽象出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运用“迁移”规律,促进计算方法的掌握。

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主要要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的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生掌握了“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那么“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与之相比,仅仅是计算步数的增加,学生完全可以借用前者的计算方法迁移运用到后者。教师此时要做的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运用迁移类推的方式,探究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包括书写的格式。又如: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6750÷125),已经有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计算方法。

(3)重视算法指导,在计算的合理性、灵活性上下工夫。

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展示学生的不同层次思考结果。在计算教学中,无论对数的感受,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选择计算的方法,还是对计算结果正确性进行判断,学生之间都会存在差异。算法多样化,不同于一题多解,不需要同一学生有许多种算法,而是鼓励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讲清算理、揭示规律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使解题过程既正确又合理,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法则、定律,使解题过程最优化。

例如,在计算428+199时,学生出现以下四种方法:

img46

为此,引导观察比较:这些计算有什么地方相同,能概括成一种方法吗?让学生继续思考,发现其实都是把接近整百的数看成一个整百数,再减去多加的数,让学生逐步概括出简便计算的方法。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能出现多样化的计算方法。由于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这些方法可能存在对错之分,优劣之别。此时,作为组织者的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反馈与交流,引导学生介绍计算过程,理解计算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优化方法,建构计算模型,同时纠正错误,规范书写格式。

3.组织好有效练习是计算教学的关键

目前的数学课堂,在情境引入、算法多样化上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往往是前松后紧,匆忙收场,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有的甚至下课铃声一响,教师才布置练习,导致练习不到位。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学生的计算技能也就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必须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进行纠正,并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课堂内具体组织好以下行之有效的练习:

(1)新授内容重点练。课堂内应重点练习新的知识点,以便及时巩固新知。

(2)基本内容方法练。在一堂课内必须组织两次或多次基本练习。做到:小步子、多反馈、高密度,及时纠错,加强指导。

(3)易错内容针对练。学生刚学新计算方法后,经常会发生各种错误,我们建立错题库,设计各种易错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以进一步巩固新知。

(4)新、旧知识结合练。课内还应当适当结合新、旧知识进行练习,以达到融会贯通。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计算教学的动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回到机械重复的做法。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工夫。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教材上的、教师、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在练习时添加一些新颖的活动,诸如“百题无差错”、“一周无差错”小竞赛、小游戏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教学不能依赖于情境,算法多样化要把握实质,若是出现偏差,会导致不良后果。计算教学还是要重视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口算及估算能力等基础,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本文获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2009年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