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世纪年代中期的教育政策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世纪年代中期的教育政策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判断和决策,从而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并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在这一阶段,整个中国教育政策的生态环境亦发生了重大变迁,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确认,教育政策成为直接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教育政策

“文革”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文革”后,党和政府进行了拨乱反正。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判断和决策,从而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并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既是对《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深化,又为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

在这一阶段,整个中国教育政策的生态环境亦发生了重大变迁,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确认,教育政策成为直接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这一阶段,教育政策更多地还是具有“补课”的性质,总体上说还没有呈现出系统重建的状态。[15]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对内进行改革,一切社会发展政策都为经济发展服务;对外向国际社会开放,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中国开始融入全球化的世界浪潮中。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亦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而“三个面向”尔后亦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又强调,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该纲要同时提出了20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而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阶段均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在改革的每一阶段都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任务和配套政策。就当时教育的发展状况来说,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则是教育发展的最紧迫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