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活学活用 教学相长——对“活教育”方法论的贯彻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此基础上,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他还提出了以下的十七条教学原则。
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
活教育的“方法论”与十七条教学原则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以及“活”与“做”两个字,将儿童置于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儿童能够在直接的操作当中探索、感知、认知、理解与思考,从而在直接经验的积累过程中了解自我,了解周围的人、事、物,了解世间的变化。
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见表4),上海“活教育”团队实验基地幼儿园的老师们也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如何有效地让孩子“做”。
表4 实验基地幼儿园“活教育”方法论研究汇总表
下面将以紫霞幼儿园《在小班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的策略研究》为例,呈现实验基地幼儿园是如何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贯彻并演绎“活教育”方法论与教学原则,活学活用,教学相长,在“做”中求得进步、获得发展的。
在小班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
现在的大多数孩子都身处优越生活环境中,往往是家庭中物质流、感情流的中心,成为被保护、受照顾的娇生惯养对象。他们遇事无需思考,有问题或困难常常由家长全“接盘”,幼儿独立思考的机会被剥夺,碰到困难常常回避。而培养幼儿“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则有利于幼儿形成独立自主的品质,拥有创造、合作、服务的能力,成为现代中国人。
在上海陈研会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理论结合实际,针对如何运用“活教育”思想,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就促进其“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这一主题开展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学习理解陈鹤琴“活教学法”的理念、内容、原则、操作方法等,进而自主实践、反思、归纳,初步形成了促进小班幼儿“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的教学思想与策略,推动幼儿在“做”中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促进小班幼儿“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的教学思想
(一)儿童本体,教师是引导者
教师要正确为自己定位,要站在教育的高度,隐于孩子的背后。教师应以幼儿的需要为首要考虑,积极感受孩子的各种情感,与他们一同分享学习的快乐,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勤于观察,洞悉幼儿需求
教师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判断孩子学得是否主动、积极,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有关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三)注重过程,鼓励尝试创造
教师要看到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成功的一刻,也有失败的瞬间,但是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及学习习惯。这才是孩子受用一生的真正财富。
(四)多元活动,推动快乐学习
求知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而追求快乐又暗合孩子的天性。幼儿园的孩子有其年龄的独特之处。在幼儿园阶段,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明白学习是快乐的。这就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变化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孩子们能在快乐的体验中有所收获!
二、促进小班幼儿“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的教学策略
(一)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1.情景模拟——还原孩子的生活
2.兴趣为导——引发孩子主动学习
3.有效提问——让孩子有话可说
4.适度等待——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二)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1.场景的创设——情景法
2.材料的提供——操作法
3.老师的激励——鼓励法
4.同伴的互动——比较法
(案例提供:上海市紫霞幼儿园)
虽然我的年纪小,可是我会自己做
从紫霞幼儿园《在小班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的策略研究》的初步成果当中可以看到,对“活教育”方法论的贯彻,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做”,同时也是让教师“做”。让孩子“做”,就要以孩子为活动的本体,洞悉孩子的需求,鼓励孩子的创造,让孩子快乐学习;教师“做”,就是要为孩子创造“做”的条件,如创设“做”的情境,提供“做”的材料,激发“做”的兴趣,给予“做”的时间,促进“做”中思考,鼓励“做”中互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