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聋童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被列为全国残疾人三项康复中的一项。从下面这则案例中可以看到四聋在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方面进行的有效探索与实践。因此,补偿和发展聋童的听力语言是我们聋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因此,在对聋童进行康复教育评估的实践中,我们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估、过程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在我们对社区中的聋童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多元方法显得特别有用。

一、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医学上认为,“聋”并不等于“哑”,聋生听力方面的障碍并不等于他们的发音器官有问题。陈鹤琴曾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中,对国外有关“口授”与“手授”聋儿的做法进行过专门介绍,还于1939年撰文介绍自己在国外所见的“哑巴会说话”的情况。如今,聋童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被列为全国残疾人三项康复中的一项。从下面这则案例中可以看到四聋在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方面进行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如果缺失语言,聋童很难在现代信息社会立足。因此,补偿和发展聋童的听力语言是我们聋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在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一些做法。

(一)康复教育评估:注重多元性

陈鹤琴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须具备学者的态度,把教育作为不断研究的过程,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因此,在对聋童进行康复教育评估的实践中,我们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估、过程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通过诊断性评估,收集材料来确定儿童康复教育的需要;通过过程性评估,发现儿童的潜质,修正每一次活动的目标和方案,尽量使康复教育活动过程正确并加以阶段性的总结评估,帮助教师确定儿童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目标,恰当地预测下一阶段可能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每一次的评估结果都被存放在聋童的康复教育档案中,可以比较完整地展现儿童的康复进程。

在评估手段上,观察及描述性的记录、访谈和数量统计等是我们使用的主要方法,帮助我们采集丰富的信息。以往理想的评估模式是希望能有一套标准的程序,有标准的测验或测试,来获得儿童发展的相关信息。但是,且不说现在没有适合低幼年龄段特殊儿童的测验或测试,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儿童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单一的手段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儿童在某领域的潜质和变化,而且也不足以提供教育教学所需的信息。相对于正常儿童,每一个特殊儿童个体的独特性更加明显,当我们面对特殊儿童个体时,书本上已有的群体特征似乎总是“似是而非”。所以,多元手段收集的多元资料,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发现“真实”的儿童。

在我们对社区中的聋童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多元方法显得特别有用。比如,在对一名25个月大的幼儿进行听觉语言康复的过程中,我们最初根据医院出具的听觉测试结果,获得了儿童的听力损失情况;通过与孩子的游戏、家长的访谈,发现孩子虽然会发音但是比较单一。于是制订了第一阶段的训练目标:“建立听觉反馈,形成模仿说的习惯”,确定了基本的训练内容。此后,每次训练结束后,教师记录儿童的反馈,从而反映训练的效果;记录训练过程,反映方案的执行和调整,并对下一次康复训练作建议。经过两次训练后,孩子能模仿说“鸭”,大声并持续地说“a”;五次训练后能模仿说“木马”、“大象”;第六次能够在60-70dB响度条件下,听到鼓声、双响筒、锣声等不同乐器的声音,这意味着孩子在不同频率的听觉敏感度有所提高了……在多次记录并进行资料整理后,就能形成这名孩子康复训练后听觉语言的发展情况了。

img93

针对个体需求,实施听觉训练

(二)康复训练设计:注重经验的重组与再生

在设计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了陈鹤琴“活教育”“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注意环境,利用环境”、“教学游戏化”等教学原则,不仅利用聋童已有的直接的生活经验,还提供相应的活动,让聋童获得新的体验,形成新经验。

在以“pá爬”为主题的学前个别语训活动中,我们在语音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设计。在基本训练之后,我们让孩子吹纸巾、吹卷卷龙,同时辅助简单手势,如食指由内向外快速滑动表示气流向外快速运动,运用孩子在吹纸巾、卷卷龙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来理解“pa”的发音要点。学会发音后,我们让孩子观看蚂蚁爬、北极熊爬的录像,边看边说。有的孩子看完录像后,自己就在地上爬了起来,一边爬一边说,而且发音很清晰,很好地达成了活动目标。

除了教师自主地设计活动外,我们还向家长了解儿童的生活事件,根据训练目标,以游戏的形式在课堂上作情境再现;同时,我们也通过投放游戏材料,给儿童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儿童通过游戏来反映他们的生活经历。在对一名聋幼儿的康复训练中,教师用一个娃娃和儿童玩“给娃娃洗手”。教师只准备了娃娃,没想到儿童就假装拿起一块肥皂(其实手里是空的)擦在娃娃的手上,然后放下肥皂,给娃娃洗手,然后还假装给娃娃擦擦手。“拿肥皂”、“擦手”这样的细节是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但是儿童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进行了反映,这时教师立刻跟上语言指导:“拿肥皂”、“擦擦手”。以儿童现实经验为基础设计和实施康复教育活动,使得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活动能有机地融合和渗透。

(案例提供:上海市第四聋校江敏红《“活教育”理论在聋童康复活动中的指导和运用》)

同时,四聋还通过“学生小记者团”的形式来强化与提高聋童的语言能力。以下这篇培训记录就详细记载了四聋教师如何灵活运用陈鹤琴“活教育”思想,采用生动活泼的“小记者团”形式来帮助聋生强化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见闻 记事 呈现

——第四聋校小记者培训记录

1.“小记者团”培训的背景

我们知道,语言知识是需要实践经验加以强化而内化为一种技能的,这是一种可以流畅地使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技能。这种技能的获得和形成对正常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对于存在听力残疾的人来说却是异常的困难。

面对这样的困难,我校一直保持着口语教学的传统,坚守着培养聋生语言思维能力的理念,开展各方面教育教学工作。本着“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思想,我们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言环境是培养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陈鹤琴先的“活教育”理论,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学校的校园电视台便应运而生,校园电视台为聋生开辟了一个新的平台,让他们在生活中运用课堂里学到的语言文化知识,将“活教育”的理论思想融入到学生参与电视台工作的各项活动中,提高聋生的语言沟通技能。

我们给校园电视台起名叫“小草电视台”,之所以叫它“小草”,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就像青青小草,正在葱郁地成长,同样他们也有着小草的精神、坚韧的意志品质。即使存在着听力障碍,一样要通过参与电视台的活动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语言思维能力,提高自己和他人的沟通能力。

小草电视台的小主持人和小记者们在接受学校的各项任务、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锻炼着自己的语言能力。从收集新闻资料到撰写新闻稿,从新闻采访到录制新闻节目,从接待来宾到介绍校园,处处要学生开口说话,要学生使用正确的表达方式。

就拿采访这一环节来说,小草电视台的小记者们会就身边同学们关心的事情、学校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对老师或同学进行采访报道,或者就某项活动、某个主题对来访的客人或特定的人物进行采访。在《小草电视台采访规范》中,我们明确指出:小记者采访前要做好采访对象的资料收集工作,并熟悉、记住采访稿。小记者在采访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写好采访记录,并写成新闻稿,在老师的帮助下将新闻稿录制成电视节目。

2.“小记者团”采访实例

①准备采访

2011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围绕红色主题,学校拟开展“红领巾心向党——采访红色人物”的活动。小草电视台马上确定了采访对象——与我校结下了不解情缘的新四军战士、老党员张格海爷爷。在做采访准备的过程中,小记者们从接触过张格海爷爷的老师与学生那里了解一些他的经历,设计采访问题,模拟采访。一切就绪后,小记者们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正式采访张格海爷爷。

②正式采访

2011年4月13日,星期三,中午十二点过后,五位小记者就跟随两位老师来到张格海爷爷家进行采访。张格海爷爷和奶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还耐心地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作了回答。他很高兴看到我们四聋的孩子能到他家去玩,更高兴我们四聋的孩子能抛开顾虑,跟他开口说话。特别是讲到党的军队、祖国的建设这些主题时,激情十分高涨。

③撰写采访稿

回学校后,要求每位小记者写一份新闻稿。下面是一篇小记者精心修改后的新闻稿。

张爷爷家的记者招待会

今天,2011年4月13日。中午,我们五位四聋小记者去张格海爷爷家去采访。

张格海爷爷看见我们来了,很热情地欢迎我们。我们也向他和奶奶问好。爷爷点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们围着张爷爷坐下,开始了一场“记者招待会”。

佳佳首先问道:“您今年高寿啊?”

爷爷边打手势边微笑着说:“85岁了。”

我问:“您老家在哪里?”

“在江苏。”

“和我一样。”我又问:“您什么时候参加红军的?”

张爷爷说:“我1943年参军,参加的是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新四军的军长一开始是叶挺,后来军长由陈毅担任,陈毅知道吗?”

“知道,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第一任市长,外滩有他的雕像。”胡松抢着说。张爷爷点点头。

婕婕问道:“您在战斗时,有没有害怕过?”

张爷爷说:“一开始是有的,但慢慢地就不怕了,满眼是仇恨的怒火,因为日本鬼子太坏了。”大家都不住地点头。

佳佳接着问:“你什么时候入党的呢?”

“1945年。”

我又问:“解放后,您还参加什么工作?”

他说:“战争中,我是卫生员,负责救护伤员。解放后,我就接管上海地区的医疗卫生方面的工作了。”

接下来,松松问:“您觉得今天的中国和解放前的中国有什么不同?”

张爷爷想了想,说了很多过去的事情。听完以后,我们觉得过去的老百姓生活十分艰苦,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被国民党和外国人欺负,穷苦的小朋友也没书读。新中国建立以后,老百姓生活开心了,特别是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小朋友也越来越幸福了!

张爷爷真好,对我们的问题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了详细的回答,让我们又懂得了很多。最后,松松还代表我们全体同学向张爷爷送上了祝福的话,祝福张爷爷健康长寿。我们也不能忘记无数像张爷爷那样为了现在幸福生活而不怕流血牺牲的人。对于我们听力有障碍的孩子来说,我们更应该去了解革命时期艰苦奋斗和不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时,可以找到坚定的信念。

我们要永远感谢他们。

小草记者:琴琴(12岁)

指导老师:陈世斌

3.“小记者团”指导教师的感想

小草电视台从建立至今已有6年时间,曾经的一届届四聋小记者也走出校园,开启他们未来精彩的人生。回望第一期《七彩校园》,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和稍显紧张的主持风格,这一路走来,学生在成长,我在成长,四聋的语言特色也在成长。

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作为一名指导老师,对于小记者的选拔和培养,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小记者从取材到写稿,从播报新闻的礼仪和姿态,甚至到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表情,都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期的节目播出后,我都会走入学生中间,问一问他们对于节目的想法以及对下一期节目有什么建议,往往很多灵感和素材都是来源于此。如极受欢迎的“开心一刻”栏目,就是播放一些当前热门的动漫作品,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结合了学生关心的话题。收集了意见和建议之后,我就告知小记者去采访和写稿。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事物,再由学生自己把事情用语言文字来表述清楚,最后再以新闻的方式告知校园的同伴。这是一个从源自生活到总结生活,最后再反馈生活的模式。

看到学生能够和采访的对象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的心里有太多感触和喜悦交织着。学生能够通过精心的准备说出流畅的句子,圆满地完成了这次采访任务,他们从这次采访活动中不仅巩固了语言,更收获了他们在课本中无法汲取的社会经验。

对于听力障碍孩子来说,实践语言的经验是宝贵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创造和发现。

(案例提供:上海市第四聋校 陈世斌)

借助现代助听设备,四聋在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不少聋生吐字清晰,能够用口语与健听人进行交流,并顺利回归到了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