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教学研讨——以一次主题研讨活动为案例
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周雪忠
【摘 要】国家地理教学研讨活动作为一次典型的主题研讨活动,教研员采取了参与式的教研方式,让学员围绕“如何进行国家地理教学”在异质小组间展开研讨,并提供五则案例分析,共同总结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开展主题研讨是有效的教研方式,有利于提高教研员和基层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员必须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并提供丰富的案例,包括分组、细化研讨主题、案例剖析及归纳教学策略等。
【关键词】国家地理 主题研讨 活动案例
一、背景与意图
本次国家地理教学研讨活动开展于2006年8月21日,正是初中地理新教材在上海市全面推广之际。国家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性质看,国家地理属于区域地理教学范畴。国家地理教学,对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国家地理部分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国家地理的介绍不必面面俱到,要突出国家间自然与人文的特征性差异。如有的可突出其人文特征,有的可突出其自然特征;有的可突出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有的可突出其风土人情;有的可突出其某一传统产业,有的可突出其某一新兴产业;有的可介绍影响其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有的可介绍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人文因素……”此外,课程标准在“实践与应用要求”部分也对国家地理有相应的说明。
开展这次主题研讨活动的首要目的正是期望教师通过这次研讨能理解并认同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要求,并转化为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而成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其次,基层教师在上课时往往是内容涉及到一个国家就着手准备这个国家的课堂教学资料,他们不会从更上位的方法论角度进行经验的提升。通过这样的主题研讨,我们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与思维习惯。
在开展这次主题研讨活动之前,我作为教研员对这一主题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思考,积累了丰富的课例,并在《地理教学》上发表了一篇《从课例谈国家地理教学策略》的论文,为成功开展这次主题研讨活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活动过程
本次主题研讨活动主要采取参与式教研方式,我们将参加活动的教师分成四个研讨小组。每个小组内既有新教师,也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既有专业教师,也有非专业教师,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活动卡的形式,让教师带着明确的任务,互相交流讨论,形成热烈的研讨氛围。
活动过程主要是围绕“如何进行国家地理教学”这一大问题进行研讨,为了让教师的研讨更深入、有效,教研员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以下四个小话题:
◆ 话题一:发掘丰富的课程资源,上活一个国家
◆ 话题二:凸显一个国家的区域特征
◆ 话题三:理清知识联系,突出人地关系结构
◆ 话题四:教会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师针对这四个话题先分小组讨论,再作小组交流,然后由教研员提供相应的案例,小组进行案例剖析并作小组交流,最后由教研员作归纳小结。
主要活动流程如图:
续 表
以话题一为例。先让教师分组讨论,“你是如何发掘课程资源的,举一例在组内共享”,要求教师将讨论结果记录在活动卡上。这一环节旨在引导教师对“如何发掘课程资源”形成初步认识,并实现经验共享。但由于很多教师对这一问题没有经过有意识的思考,不容易形成深刻而系统的认识。所以需要通过案例剖析,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这些鲜活的案例也为他们以后的教学提供了行动的范例。
教研员为教师提供了五则案例。
通过前三则案例得出的教学策略是:蕴含地理信息或学生感兴趣的图片、音像材料、文本材料等课程资源,可以作为导入、过渡,也可以创设问题情景,甚至可以作为一个节课的主线设计教学。
通过第四则案例得出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与经验出发设计教学。
通过第五则案例得出的教学策略是:开展国家地理教学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社会新闻来进行,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从新闻热点中获取地理信息。
这样通过案例剖析,对第一个话题就形成了三条具体的教学策略。每个话题都基本经历这样的过程,最终形成几条教师可理解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三、开展主题研讨的启示
1﹒作好活动前的准备是顺利开展主题研讨的前提
一次主题研讨活动,要让教师有效参与,要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活动前的充分准备。比如这次研讨活动所作的活动前的准备包括:合理分组;制作活动卡(活动任务明确);准备学习材料(以阅读材料方式呈现,也可以是一些教学理论等学习资料);选择案例(以视频、课件或文本形式呈现,对视频进行剪辑处理。教研员要对课例做独到的分析);制作活动课件;设计活动方案等。
充分准备活动,不仅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也会使教师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会在教师敬业精神的感召下认真参与到培训活动中。
2﹒丰富的案例是保证教师参与并主动建构的关键
本次主题研讨活动采取的是参与式教研方式,其核心理念是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能进行主动建构。教师是带着丰富实践经验来参加研讨活动的,培训的关键是如何激活他们自己的实践经验,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经验,共享教学智慧。
教研员提供的案例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由于很多实例都来自教研员平时听课时积累的一些基层学校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案例,容易使教师产生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也更容易接受案例中蕴含着的教学理念。
3﹒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是有效的教研方式之一
教研员的角色定位是行走在理论与实践断层之间,发挥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作用。
教研工作的任务特质如图所示,这个图像的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业务水平,上位的曲线是代表教学理论发展与提高(或称“高层教学理论文化”),下位的曲线代表教学实践发展与提高(或称“基层教学实践文化”)。中间的阴影部分就是教研工作任务。
该图像表示了上位的教学理论同下位的教学实践之间,在很大一段时域中,总体上存在着隔离的状态,或称之为“鸿沟”,而教研工作主要就是解决这种“隔离”或“鸿沟”的问题,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效链接与融合。就是让教育教学理论能贯彻至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让基层的教育教学经验能够从理论的高度或能遵循教育教学理论的原则来得到总结,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
有效教研,既需要对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也需要对教育教学的实践操作,但其独特的活力更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有效的链接与融合,实现技术性的指导与服务。
教研工作需要借助理论,更需要面对实践,能够使教育教学理论与政策有效地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又使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经验,经过总结与提炼在更大的区域内得到有效推广。
这一次主题研讨活动就能比较好地体现了这样的效果,有教师在反馈意见中这样评价“不是单纯的讲理论,而是和各种案例相结合,让我们分小组讨论交流”。
4﹒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有利于提高教研员和基层教师的专业发展
开展主题研讨活动,从教研员角度看,可以发挥教研工作的整合效应,将教研员平时的听课、学习、反思、研究有机整合,将教研员的研究成果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这次的研讨主题就是我听了一位教师上的“澳大利亚”一课后受到的启发。当时听课后我首先想到的国家地理教学该如何凸显一个国家的区域特征,然后再进一步想国家地理教学策略的问题,再围绕这个主题进一步搜集课例作为论据,最后形成一篇论文“从课例谈国家地理教学策略”,应该说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课例研究的过程。而教研员结合自己的课例研究开展相关的主题研讨,又进一步提高了教研活动的质量。
从教师角度看,通过很多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可以激活教师已有经验、激发教师对话碰撞、统整教师离散的经验,帮助老师从感性经验中生成理性认识,从更上位的层次构建教学策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线教师的思维方式。
从教研效果看,从布置主题研讨任务到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再将研讨成果发布,使教师较长时间内关注有关主题,促其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并最终影响其教学行为。
附:活动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