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食用菌产业——对漳平新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查报告
08历史 苏兰兰 指导老师 历史文化学院袁美兰讲师
伴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漳平新桥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发展食用菌产业就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种尝试。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同志曾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出:“我国食用菌产业,既是一个传统产业,又是一个新兴产业,可以说是朝阳产业。”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漳平新桥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食用菌产业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就,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寻求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本人围绕“发展食用菌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一主题于2010年暑假,对漳平新桥食用菌产业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漳平新桥栽培食用菌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仅从新桥村来看,由最初只有几户发展到如今70%~80%的农户都在种植食用菌,种植的食用菌种类主要是木耳和香菇,其中木耳以黄背毛木耳为主。全村生产食用菌由5万棒发展到1 250万棒,产量达到1 562.5吨,总收入562.5万元,全镇生产食用菌可达到1亿棒。食用菌销售途径主要是干销和鲜销,干销的市场价格在8元至11元之间,鲜销则在1元至2元之间。据调查,今年的销售情况比往年好,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其他地区自然灾害频繁,极其缺乏蔬菜,而木耳、香菇营养价值高、保质期长、便于运输储存,因此需求量增大。食用菌的市场并不局限于某一区域,而是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在对食用菌消费的调查问卷中显示,62%的人有食用食用菌的习惯。而在参与调查的所有消费者中,有69%的人表示若能够更加全面了解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知道其对身体的益处,他们会选择食用它。可见,食用菌的市场前景很好。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种单一
漳平新桥栽培的黄背毛木耳,其主要品种是福建省三明食品工业研究所育成的AUP-781和L3,这两种品种均属中温偏高型,对抗逆性强,对环境适应性广,容易栽培。就这两种品种而言,栽培AUP-781品种的用户会多些。但长期使用同一品种,产量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减少了许多。由于种植新品种需承担较大风险,只有少数个体户经商贩或菌种单位推荐,尝试栽培四川10号等新品种,但收效不大,没有盈利反而亏本,这就导致敢用新品种的人更少了。另一方面原因,食用菌研究所的确没有提供更加优质的菌种。对于香菇栽培而言,所用的菌种为165,调查中发现很多生产者甚至对自己种植的品种并不了解,盲目跟从,这也阻碍了新品种的有效推广。
2.培养料的紧缺
食用菌的培养料种类,原则上有很多,可以是农副产品如稻草、玉米芯、棉籽壳、甘蔗渣等;可以是林业副产品如树枝、树根、木屑等;也可以是野生材料如象草、类芦等;此外,轻工业生产的副产品如废纸浆等也可行。但实际上,使用哪种培养料还跟很多因素有关,如成本、技术,以及不同类别的食用菌对培养料需求的差异等,这就导致了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调查中发现,栽培木耳平均每棒就需要2.6斤木屑,木屑相对其他培养料来说,其来源相对简易些。如果使用别的培养料如象草,因其质地较轻,若要获得2.6斤的象草比获得2.6斤木屑来说规模要大得很多,先要进行大规模的种植,这就会出现用地紧张的局面;要大量的人力去管理,又会出现用人紧张的状况;需要机械去收割,这对于农民来说,高额的成本投入不划算。若以木屑为主料,辅以其他培养料,生产者可以接受。但又面临一个问题,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木屑需求量也随之加大,仅从工厂废弃的杂木中获取,渠道单一且不是长久之计。在对食用菌生产的调查问卷中,73.4%的生产者认为食用菌的发展前景很好,但前提是培养料能够得到充足供给。
3.生产方式的落后
漳平新桥自栽培食用菌以来,都以传统手工作坊的方式进行生产,每一生产者都要进行配料、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和出菇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且其规模难以扩大,未能形成区域化和规模化生产,难以实现统一的管理模式,生产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生产的分散性,很难进行技术指导,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4.技术、市场的缺乏
问卷调查显示,52.63%的人认为技术、市场的欠缺是培植食用菌的最大风险,而26.32%的人认为食用菌培植的最大风险为自然灾害,21.05%的人则认为是病虫害。在对个体进行采访时得知,农户对于技术的渴望值比以往大大增加,他们希望通过技术来提高产量和质量,以技术来提升竞争力。而对市场判断和估计的失误是他们最为担忧的,市场波动不定,他们对于何时该卖、卖什么价总是拿捏不准。对于种植香菇的农户,他们担心的主要是自然灾害,因为面对大自然的风云变幻,他们几乎束手无策、听天由命,需要承担很大风险。在进行调查问卷前,本人查了一些资料,资料显示病虫害是种植食用菌的最大风险,占到52.58%。由52.58%降为21.05%,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病虫害的治理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但一些农户反映,目前面对某些病虫害仍是无法抑制的,因为规模太大,周围全是草棚,挨家挨户的,即使自己防治了,仍可能会受他人的传染,无法彻底根治。
5.加工环节的薄弱
在问卷调查中,63.16%的人反映由于加工技术薄弱,食用菌的加工目前仅局限于传统的保鲜、晒干等粗加工层次,因而导致产品质量差异较大,市场竞争力不强,营销弱。42.11%的人则认为食用菌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资金。要想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首先要有资金的投入与支持。正因为存在资金难题,漳平新桥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规模较小,生产方式也基本上是以家庭作业为主。再者,从历史角度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农民影响深远,农民只要求解决个人温饱问题,要求不高,没有商人的强大野心和抱负。还有另一深层原因就是:在采访中,本人了解到政府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怀力度不够,可以说是任其自身发展,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31.58%的人反映缺乏劳动力,尤其是在配料、装袋、封口一系列过程中,人力尤其紧缺,甚至出现儿童参与的情况,儿童由于不谙世事,认为很好玩,操作不规范,容易造成破袋、细菌感染等问题,进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6.产业发展与环境相冲突
从食用菌的产地环境与设施、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到产品销售等各个方面,只要一疏忽,极易存在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在产地环境方面,从对个体进行采访中得知,在生产用水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生产所使用的水很干净,但本人了解到一些用户会使用河水、河塘水的情况,并没有达到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此外,发展食用菌大多采用大棚种植,草棚的搭建需要较多的木材,只砍伐不种植,这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户使用的草棚平均寿命可在3至5年,期间要进行塑料布等的更换,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消毒,而且必须进行二次消毒,但本人了解到农户一般只进行一次消毒,这样就不能做到彻底消灭病原菌和杂菌的孢子,而且容易形成新的侵染源和污染源。在投入品使用方面,一些菇农会在没开孔之前(未出耳前)使用对硫磷,在配料时使用甲基异硫磷,这些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操作,容易使农药残留于菇(耳)中,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在进行装袋过程中,如未能及时发现坏袋情况,极易引发杂菌污染。在生产过程中,菌种的质量直接影响栽培种污染率的发生。由于菌种生产难以规范,菇农对菌种的选择茫然而盲目,容易购买到劣质菌种,从源头上就给生产带来污染。在产品的加工流通过程中,由于包装运输设施落后,市场交易和运输方式处于初级状态,也往往造成污染。在耳(菇)完全采收完毕后,有些菇农并未及时处理废料,造成有害生物侵染和繁殖,也形成环境污染。这一系列的环节告诉我们,食用菌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三、思考与建议
我们形容美味佳肴时喜欢用“山珍海味”一词,而食用菌自古被称为“山珍”,就占了一半。食用菌味道鲜美可口,具有高蛋白、低盐、低热量、低脂肪的特点,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一高三低”保健食品。它同时又具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着极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被誉为“蔬菜之王”、“植物性食品的顶峰”。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加上食用菌的发展有着“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优势特点,且农村有着较为丰富的人力与资源,食用菌的生产成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优势产业之一。要发展好漳平新桥食用菌产业,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还必须有效处理它所存在的问题,在此本人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是提高菌种质量,加强菌种管理。食用菌菌种是食用菌生产是否成功的关键。优质菌种可以给菇农带来高产量、高收益;劣质菌种则会带来严重损失。因而,要加大对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和经营监管力度,防止劣质菌种流入市场。在调查中发现,供种单位没有给购买者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其资质和质量保证让人怀疑。食用菌菌种生产单位要严格按照《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规定,经工商注册及相关部门审查合格后拿到生产许可证,按有关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有关规定进行生产,并且提供购买者满意的技术资料。另外,菌种生产经营企业要努力提高菌种质量,实现菌种质量标准化,才能有效推广食用菌新品种。
二是自食其力,获取培养料。新桥获得的木屑大多是外调的,对外依赖性强。要从根本上解决培养料供给方面的问题,唯有靠自己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要致富,先种树”,菇农可以在春季购买生长周期较短的树苗进行栽培种植,其中杂木生长速度较快,可广泛种植。
而后,有计划地进行砍伐来获取木屑,再重新种植,循环利用。这样,一方面解决原料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保持水土,改善环境。此外,要解决培养料的问题,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唯有实现机械化,才有玉米芯、稻草、棉籽壳等原料的用武之地。这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财政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
三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新桥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要得到改变,一方面需要政府与相关部门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推动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建立专业的食用菌协会和示范基地,以高效益吸引农户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并派遣专家进行相关培训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农户要改变传统观念,种植食用菌不单要解决自身温饱问题,也不要再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共同探讨、互取经验、共同进步、共同致富。
四是推进科技进步,解决技术、市场、自然灾害、病虫害等问题。在问卷调查中过半的人认为发展食用菌面临技术、市场的巨大风险,因而,政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要努力提供技术服务,派专家对生产者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2.要组织专业人士研究、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从而降低生产者的市场风险;3.为生产者提供多种供销途径,扩大销售市场。面对自然灾害的风险,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补偿和保险措施。在病虫害防治问题上,也要加强指导和培训。政府在规避解决或降低各种风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除了政府要付出努力外,生产者也要做到努力学习、听从教导、积极配合,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是加工深度化,提高竞争力。生产者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初加工层次,而是应该努力实现深加工,如实现产品腌制加工、制罐加工、食品加工、精细加工、软包装加工、保健药加工等,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并且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对于存在资金方面的困难,可以吸引外商投资入股,这样既解决资金问题,也找到产品的出路。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上,可以对同一品种进行统一规划、指导、管理、收购,实现食用菌的集约化,大大减少成本的投入和资源的浪费。
六是实现食用菌产业标准化生产,与环境相和谐。在问卷调查中,一些被调查者认为及时采收、保证木耳新鲜,喷洒无公害农药就可以保证食用菌的优质安全。在对个体进行采访时,对于“如何保证食用菌的优质安全”的问题,回答基本上相同,有些补充道,要保证水源清洁,定期消毒等。可以说他们的回答都不很全面。本人认为要减少污染,实现食用菌的优质安全,必须做到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从生产环境、原材料和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加工到产品贮藏运输等方面都做到标准化管理。
1.生产环境要达到标准化,就要加强源头管理,如不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水。菇棚选址要在平坦、开阔、通风良好、排灌方便的地方。
2.加强投入品的管理,严厉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农药。
3.在生产过程中,选用优良菌种;在装袋过程中,若发现坏袋情况要及时处理;对于病虫害的防治需认真谨慎,以预防为主,减少和避免农药的使用,真正做到无公害。
4.产品的加工要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标准进行包装和标示,不能为了盲目追求利益,使用过多的漂白剂、保鲜剂等。
5.改进、完善包装、运输设施,对产品进行级别包装,可以是普通袋装、个性盒装、个性袋装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市场动向及产品保鲜状况,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可将产品以专卖、零售、订单等多渠道进行市场交易。
七是加大宣传力度。新桥可以积极申报立项,以获取国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食用菌产业给予资金、技术等的支持、投入和关注。通过对食用菌产业进行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提高生产者的产业意识。对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进行讲解、宣传,扩大食用菌的消费市场。
食用菌产业是一种循环型农业,也是节水型产业,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它的生产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生产方式的落后、原材料的紧缺、加工技术的薄弱、资金与市场的缺乏、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等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是步履维艰,任重道远。但我相信,只要全社会多给予一些关注和投入,这些都可以迎刃而解,最终完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注:本文获2010年度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