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

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原因也表现出区域特征。在吉州区曲濑乡,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饮食习惯的简单式。资金缺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民俗文化与当代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相碰撞,使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地方民俗文化的日渐消失也将使当地丧失一个良好的经济投资热点。民俗文化的设施日益被破坏。

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以吉安市吉州区曲濑乡为例

08学前教育 吴金花 指导老师 社科部王珍副教授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是人们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民俗文化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民俗文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民俗文化是社会的集体的现象,不是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创作,即便开始是由某个人提出的,那也得经过长时间和集体的考验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第二,与集体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模式的。第三,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扩散的。

的确,近年来,民俗文化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原因也表现出区域特征。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分析和对策的研究很有价值。本课题选择了处于江西省南部的吉安市吉州区曲濑乡作为研究对象,在课题成员的全力配合下,利用2010年暑假对家乡民俗文化进行了广泛的走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和分析了当地民俗文化的现状和日益消失的原因,并根据地方特色提出了有效保护好当地民俗文化并使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以期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面对当前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结果,民俗文化在此背景下出现了程度不同、内容复杂的变迁。作为被开发的对象,民俗文化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受到的破坏远远大于被保护的程度,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在吉州区曲濑乡,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传统的民俗文化“后继无人”

(1)饮食习惯的简单式。众所周知,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各个地区的饮食民俗也不尽相同。在本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从小就是在各种民俗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所以对本地区饮食民俗的改变深有感触,很多民间所独有的美食,现在越来越少见。比如在多年前清明节除了扫墓,还会用艾草和糯米做艾叶果,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艾叶果,这种食物只是众多日渐消失的独特美食的冰山一角,由于人们生活忙碌,无暇顾及一些传统项目,很多饮食民俗正在淡出历史舞台。

(2)节日文化的淡漠式。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立春、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中秋节等。在当地,每个传统节日都会有其特有的民俗,但是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对于当地民俗越来越不重视,像七夕节、重阳节人们已经基本上不过了;立春也只是一些老人家放几封鞭炮提醒一下而已,在重大的节日中一些欢庆活动(比如舞龙、挂香囊)正在逐渐减少。传统节日民俗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在接受着严峻的考验。那种传统文化模式已是明日黄花,渐行渐远。

(3)居住风格的城镇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也开始高楼林立,到处都是风格统一、造型相似的居民建筑,农村原有的农家味逐渐淡化,人们的居住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以前,基本上是很多户人家共住一栋老房子,邻里之间交流得也很多,人情味比较浓;而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每家都有自己的高楼,但比较分散,没有自己的特色,而且独门独户,“老死不相往来”。民俗文化活动需要民众共同参与,而现代居住方式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没有条件共同维护一些民俗活动。

(4)民俗形式的过去式。综合表演民俗即民间杂艺,是流传于民间以杂耍性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在以前,乡村经常组织大家一起看杂技表演,其乐融融,而今基本上没见过,在其他的地方也很少出现过,这说明民间竞技和综合表演民俗正濒临消失。

2.新的民俗文化“鲜有”创新

时代在快速发展,地方民俗文化却停滞不前,新的民俗文化更是少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地方民俗文化如果始终保持原样,不去创新,不去丰富和发展,那它的未来将岌岌可危。据调查,曲濑乡人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由于文化的限制以及生活的压力,大多数人都无创新意识,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创新。

3.资金缺乏制约了民俗文化的发展

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便是资金缺乏的问题。政府投入相对比较少,而农村居民本身生活就比较拮据,根本没有多余的民间资金用于民俗发展上。由于资金缺乏,很多民俗项目都无法实施。资金缺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

4.民俗文化与当代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碰撞

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经济建设上,人们更多地关注经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民俗文化与当代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相碰撞,使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危机。

二、地方民俗文化日渐消失的隐性危害

地方民俗文化呈现的严峻形势不仅给当地的人们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传统文化日渐消失。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蕴含了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的日渐消失也就意味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日渐消失。

2.人们精神世界日益空虚。越来越多的人感觉精神空虚,没有精神寄托,人们逐渐失去传统文化养分,精神世界日益萧条。据调查,在乡村,他们的娱乐方式相对于以前虽然有所改进,比如现在有电视可看,但仍旧单调,精神世界的空缺仍旧得不到填补。为此,很多人开始赌博,引发一系列的家庭矛盾以及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精神世界的日益空虚,同样不能使人们感受到新生活带来的快乐,很大一部分人幸福感大幅度降低。

3.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民俗文化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所以地方民俗文化的日渐消失将会带来民族认同感的危机,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4.不利于抓住良好的经济投资热点。当前“民俗开发”、“民俗投资”受到社会的众多关注。地方民俗文化的日渐消失也将使当地丧失一个良好的经济投资热点。

三、地方民俗文化日渐消失的原因分析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地方民俗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淡忘,为了让地方民俗文化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分析地方民俗文化日渐消失的原因便成为本课题的一个重点。

1.客观原因

(1)民俗文化的“主体”日益减少。现在农村中很多人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务工,很多民俗项目基本无法再进行。曲濑乡人民祖祖辈辈都是靠种田为生,为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更多的人选择外出务工,除了春节休假有完整的时间待在家里,年后就得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村里大多又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这样一来,缺少民俗活动的主体,民俗项目自然无法开展。

(2)民俗文化的设施日益被破坏。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在一些村落如火如荼地进行,村庄、道路、设施都进行了整齐划一的规划、管理。农村向城镇看齐,各种传统设施设备被现代化科技取代,失去了原来的农家味,也为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3)民俗文化的形式日益被取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播电视等媒体不断普及,使人们可以有更多的娱乐方式,由此而忽视了身边由来已久的传统精神娱乐方式。在本次调查中,人们对于“您期待过年过节吗”这一问题,60%左右的人选择“没感觉,随便过不过”,25%的人选择期待,15%左右的人选择不期待。因此近75%的人认为:现在过年、过节和平常都差不多,没什么两样,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待着,看看电视。因为广播电视的普及,人们更多的时间花在电视媒体上,平常如此,过年过节亦是如此,随之而来人们的幸福感也越来越低。

(4)民俗文化活动存在安全隐患。在举行民俗活动时往往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甚至暴力冲突,所以当地政府会适时禁止一些民间风俗的开展。据调查,在曲濑乡举行民俗活动而引发的暴力事件不下于五起,很多暴力事件严重危害到人身财产安全,为此,当地政府不得不适时禁止。

(5)人们居住方式的改变。很多民俗是集体性的,而现在群居越来越少,特别是在城市里,往往“老死不相往来”,不易于民俗活动的传播和开展。在该乡的一个村庄中就有三户人家搬到城市里,有八户已经在镇上买了房子,而且一些村民建房子相对分散,这些都不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开展。

2.主观原因

(1)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生活,嫌麻烦,不愿去做,导致很多民间风俗在人们的懒、嫌麻烦中逐渐遗失。虽然国家已经把传统节假日法定化了,但人们在放假的时间都做什么了呢?逛街、宅在家里、旅游……大多数人已渐渐没有过传统节日的意识,更别说传承当地的风俗习惯了。

(2)外来文化让人们的思想日益“西化”。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八、九十年代的崇洋媚外和近年来“哈韩”、“哈日”,让很多的年轻人乐衷于过外国人的节日,而忘了本地的传统。在高校就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每到圣诞节或其他的国外节日,各种社团组织便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欢庆活动,人们的思想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3)人们对地方民俗尊重不多、保护不够。当前很多人认为“现在人们关心的是经济,没人会关心文化”。的确,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没有多少人愿意保护民俗文化。此外,当地人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文化这一概念。这无疑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又增加了难度。

四、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研究

虽然很多地区民俗文化正逐渐消失,但国家和社会都非常重视,给予多方支持,继续保留和发扬民俗文化仍有很大可能性和可行性,保护地方民俗文化可以由以下三方面入手。

1.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国家、政府要大力支持合法的民间风俗活动,在法律法规或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支持百姓实行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在对乡政府相关人员的调研中发现:一方面由于一部分人文化水平有限,根本没有意识到我们平常生活中的民俗文化,更没有意识去保护这种文化;另一方面,乡政府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前提下也无钱、无力更多地去保护。其实,当地政府也可以借鉴其他发达地区甚至国外的先进经验,与社会、百姓这两种力量共同努力,打造本地民俗文化发展的新未来。

2.社会舆论的宣传作用

发挥社会舆论文化传媒的作用进行宣传,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对民间各种风俗习惯进行资助,让其更加发扬光大。地方民俗文化之所以日渐消失,一个很大的因素便是知名度不高,只限于本地区,这时传媒应发挥其作用,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地区民俗文化,让地区民俗文化打破区域局限性。同时,“民俗开发”已作为一个新型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民俗开发”在很多地区都得到了极好地发展,吉安市青原区的美陂古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陂古村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被开发后,不仅使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得到发扬,使当地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但是“民俗开发”必须以“保护民俗文化”为前提,在国内,有很多的民俗文化被开发后,由于保护力度不够而遭到严重破坏,这同样违背了民俗开发的初衷。

3.地方群众的参与作用

民俗文化的保护最主要的还在于老百姓本身,老百姓应该充分意识到民俗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转变观念,乐于并善于发扬当地的民俗文化,促进地区文化保护。作为保护当地民俗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百姓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两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是实行轮流负责制,按照每村的人口户数编号,抽签轮流负责举行民俗活动,当轮到村民负责时,必须把人力、物力等准备好。如果本村的年轻人人手不够,可以雇佣其他村的村民共同举行,使民俗活动有组织、有规模地举行。二是扩大宣传,同时不断丰富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利用各种人脉关系,让更多的人来参加本地的民俗活动,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为保存好本地区民俗文化献计献策。

地区民俗文化的保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好的事,只有在国家,社会,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合力,地方民俗文化才有可能重获生机,否则,将会有更多的地方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日渐消失。

五、保护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

我国正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加快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也极其重要,保护好地方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保护好、发扬好更多的地方民俗文化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地方民俗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应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保护好地方民俗文化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第三,很多的民间风俗都蕴含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发扬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第四,民俗文化开发作为当前的一个经济投资热点,其经济远景相当可观。研究地方民俗文化,抓住当前投资热点,这对于经济建设是十分有利的。

(注:本文获2010年度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