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过程转化“学困生”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转化“学困生”的基本途径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识上的飞跃”是“学困生”转化的标志。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并能有效地防止“学困生”的重复出现。“做”则是更高层次的检测。“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首要的就是帮助他树立对学习的坚强信念,在信念力量的支配下,逐步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步步取得成功。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学科内涵理解上的差异,导致认识结构的差异。

第二节 教学过程转化“学困生”的基本途径

从方法论来讲,学习过程是把离散的信息通过演绎和归纳系统化,形成学科认知结构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须经过多次的反复。学习方法就是要解决如何有效地完成这个过程,形成整体学科认知结构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或目标。从系统论来看,整体学科认知结构是一个系统,系统的边界是其外延,系统内部的结构、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是其内涵。所谓整体学科认知结构的形成就是控制论中稳态建立的过程。认识上的稳态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标志着对认识对象的把握,所以整体学科认知结构的形成是认识上的飞跃。

“认识上的飞跃”是“学困生”转化的标志。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所学的学科内容,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念,如何理性地理解其内含,如何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科认识结构,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利用多元的动态的教学评价,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积极乐观地学习等,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并能有效地防止“学困生”的重复出现。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

学生的学习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一“听”、“看”,二“说”,三“做”。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学生应该能够从学校的“听”、“看”、“说”、“做”等学习活动中,自觉捕捉信息,积累对某个学科的认识,寻找各种相关信息的内在联系,加之恰当的“阅读”,逐步形成整体学科的认知结构,并在“做”中验证,使他对本学科的认识更为准确、深刻。可见自觉地认识知识系统化、概念化的重要性,注重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取得学习的成效是十分关键的。对学科的认识是否已经建立起整体性的学科认知结构,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检测:一是“说”,二是“做”。所谓“说”就是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向不熟悉这门学科知识的人表述,要求是能把问题讲清楚,让人听得懂,至少使人能够知其然。许多人可以听懂别人的讲解,可以看懂别人文章的内容和结论,但自己却讲不出来或讲不清楚。这其实不完全是口才问题,说到底是他还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这门学科知识。“做”则是更高层次的检测。能把你的理解、认识、体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说明你对这门知识的把握、运用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做”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和创造。文字同语言相比更为严谨、准确,更注重结构和逻辑。在“做”的过程中,认识上的模糊点、未知领域全都会暴露出来,迫使你再去学习、思考,直到真正理解了才能继续“做”下去。

因此,学习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实际上要靠自己完成系统化、形成整体学科认知结构。它需要经过学习者多次的反复思考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面对种种困难,如理解、记忆、应用等。它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支持着自己不断地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完善和提高。

我们可从下面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一场突然而来的沙漠风暴使一位旅行者迷失了前进方向。更可怕的是,旅行者装水和干粮的背包也被风暴卷走了。他翻遍身上所有的口袋,找到了一个青青的苹果。“啊,我还有一个苹果!”旅行者惊喜地叫着。

他紧握着那个苹果,独自在沙漠中寻找出路。每当干渴、饥饿、疲乏袭来的时候,他都要看一看手中的苹果,抿一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又会增添不少力量。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第三天,旅行者终于走出了荒漠。那个他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青苹果,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他却宝贝似的一直紧攥在手里。

在深深赞叹旅行者之余,人们不禁感到惊讶:一个表面上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的青苹果,竟然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是的,这是信念的力量!这是精神的力量!信念,是成功的起点,是托起人生大厦的坚强支柱。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事遂人愿。有的人身躯可能先天不足或后天病残,但他却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创造出常人难以创造的奇迹,这靠的就是信念。对一个有志者来说,信念是立身的法宝和希望的长河。

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扬起前进的风帆;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信念,是蕴藏在心中的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信念,是保证一生追求目标成功的内在动力。信念的最大价值是支撑人对美好事物孜孜以求。坚定的信念是永不凋谢的玫瑰。

学习活动,实际上也是信念树立的过程,一旦学生树立了这种信念,学习只是时间问题。“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首要的就是帮助他树立对学习的坚强信念,在信念力量的支配下,逐步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步步取得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分析什么学科、什么内容、什么阶段、什么时机,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磨砺意志,树立起对学习的坚定信念,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一股合力,充分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一步步迈进。

二、理解学科的基本内涵

学习的本质是学会对事物的理解,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事物,用不同的方式“表述”事物,创造新事物,形成自己的认识结构。而理解事物是关键,是系统学习的开始。

马克思曾经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是自然科学的王冠,其本身具有深邃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确立了它在学校课程中总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数学中,许多人感到数学总是一大堆数字、符号、理论、法则,数学内容是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因此,只有真正理解数学的内在价值、本质含义,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数学的王国之中,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享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同样,只有真正理解了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才能得以升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譬如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情感,认识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方法,认识作者如何用语文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方法等,从而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学科内涵理解上的差异,导致认识结构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对同一学科的同一内容、同一教法、同一学法,不同的学生理解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种对同一学科同一内容的内涵理解上的差异,会导致对新内容内涵的新的理解上的差异,从而导致认识结构的差异,形成不良循环。这种理解差异主要是学生理解、观察、分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策略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过程中的差异,不断调整、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理性地理解事物,形成学科的认知结构,确保后续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①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②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每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

img3

图3-1

同化就是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加工和改造,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接纳新的学习内容时必须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的需要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学生学习并非是一个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种观点,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知识结构是知识领域内事实、概念、观念、公理、定理、定律等的组合方式。学科知识结构是学科各种内容的有机组合。随着学科的发展,其事实、论据和概念等不断充实,同时其作为组合方式的结构也不断改变。

因此,“学困生”的转化本质是学科认知结构的转换、优化、扩充和完善的过程。只有引导“学困生”在理性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善于建构学科知识结构,才能重新链接中断的信息系统,并使其延续下去。

三、努力学会学习

学习是一种大脑的思维活动,要取得学习的成功,除学生主观努力外,贵在“得法”。学习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方法,但是也是有规律性的,针对学科学习内容,分析其内含的规律,应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是“学困生”有效转化的重要途径。

(一)一般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环节方法指导。具体包括:预习指导、听课(包括做笔记)指导、复习指导、作业指导、小结指导、课外学习指导、科学用脑指导及自学指导等知识获得及应用的方法指导。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各个环节中,灵活地应用心象法、交替推进法、点面结合法、联想记忆法、自测与互测结合法等,可以有效地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不断地提高学习效果。

1.心象法 心象法,又称回忆反思法,是在运用各种记忆原理的基础之上,借助于形象、联想及感觉来重温过去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之后所获得的知识往往并不会深深地镌刻在脑海中,很大一部分知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研究表明,学习过后的24小时之内,所学东西的80%都会被忘记。最后留下的只是一些零散的信息。由于理解新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已经在头脑中逐渐消退,吸收新的信息便自然困难。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学习起来必然非常吃力,记忆也残缺不全。整个学习、理解和记忆过程都是枯燥乏味和充满艰辛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复习,在再次学习或回想过程中随时将原来漏掉的内容加以补充,使学习、理解和记忆三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轻松顺畅地进行下去。以关键性的记忆形象为中心来构建一个多维的、形象的心象记忆图,将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有机地衔接起来。

2.交替推进法 同一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于人脑的程度有一个递减速度的倾向。当你一口气记下某一学科的大量知识时,或许自我感觉颇为良好,但事实上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持续记忆类似的内容过久,记忆力会急剧下降。为避免这种状况,学生应该很好地运用交替推进法,即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各门学科的时间,通过各科交叉学习的做法来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各门学科之间的学习间隔也并非绝对地固定不变。它应根据身体状况以及实际的学习效率等因素来进行灵活安排,不可强求一律。当自身感到学习效率开始下降时,就应适时地转向其他学习科目,完全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3.点面结合法 点面结合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既注意各个知识内容和要点的把握,同时又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内容的总体框架。做到既以点带面,又以面扶点。但同时也不是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处理好点面关系。如果只注重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彼此之间的相关联系,便会使内容成为一盘散沙,导致学习应变能力下降。在学习过程中,一旦碰到题型翻新,测试的内容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提问的角度发生改变时,学生便会束手无策。面对的问题似曾相识,但又不敢或不能确定。学习效果也就难如人意。

点面结合的学习方法,应从了解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入手,以章节目录为线索和依据,拟出一个涵盖各部分学习内容的整体框架,然后对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平均使用力气,对于各部分内容的地位和重要性,仍需做出客观的区分。在重点章节和内容上应多花一些学习时间和精力,而对于一般的内容则可粗略一些。为了准确把握各门学科的重点所在,当确定了某一科目内容的主体结构之后,就应以这些主干为线索,采取“抓干、摸枝、再及叶”的办法逐层渐进地拓展。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机械记忆的枯燥乏味感,而且还有助于锻炼自己的整体思维和应变能力。

4.联想记忆法 在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总是抱怨自己记忆力差,常常丢三落四,甚至出现严重的记忆信息中断,对于先前学过的知识,长时间都回忆不起来。为此苦恼不堪。导致这种记忆缺陷与差错的原因主要在于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各个器官的协同配合不到位。注意力分配不够均衡,只专注于单个的具体知识点的记忆,大脑皮层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因而造成记忆模糊或不完整,先前已经贮存的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不时产生中断。

其实,这种情形可以避免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联想记忆方法,便可以大大改善这方面的误差。联想记忆法的最大特点是把有关的信息集合起来进行系统记忆,在脑海里建立起知识内容之间的生动联系,进而激发大脑皮层的整体活力。使大脑不仅比孤立地记忆某一项具体信息容易得多,而且也能够使记忆更长久。为了使我们所学习的内容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不仅清楚、深刻地贮存在记忆的仓库里,而且还需要在使用时能够自由地提取出来。这就需要不断地训练自己的联想能力,灵活地运用自身的记忆系统。当信息联系发生暂时中断时,不要惊慌或焦躁,不妨将此问题暂时搁置,将注意力投入到下面的学习内容中去,以免影响对于其他内容的学习,待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之后,再回过头来学习暂时被搁置的学习内容,或许这时候茅塞顿开,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5.自测与互测结合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意知识容量的积累,也就是一味地往自己头脑里灌注知识,追求尽可能多的信息占有量。而很少关注是否真正吸收、消化了这些知识。由于缺乏对于知识的辨别与检验,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究竟已经学到了多少知识,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无法做到心中有数。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产生记忆减退、效率下降等不适感觉,畏难情绪随之产生,久而久之,进入“学困生”的行列。

为减少此类现象的重复发生,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自我测试的方法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从中发现自己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检查各个学习环节中的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学习心态,改进学习方法。自我测试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不断增强学习信心。同时,又能使自己能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及时改进学习方法,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不断提高学习效益。

(二)发展能力的方法指导

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应对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和训练,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是经过多方面的反复学习和训练、广泛实践而逐步形成的。

img4

图3-2

以下介绍几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提高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学习数学为例)。

1.实践、实验法 譬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由于在小学已学过此项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教师可让每位学生准备两个任意的全等三角形,剪下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再把它们与另一个三角形的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引导观察、比较各个图形,提问,从直觉上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180°)再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各个图形,再提问,哪几个图形可以证明?学生自然就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归纳出结论:图1、图2,可以证明。

2.类比法 类比是发现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类比,人们把自然数的加法法则运算律推广到整数、有理数、实数;通过类比,人们从线段的性质推广到直线,把有限个自然数的性质推广到所有自然数;通过类比,人们把正方形面积概念顺理成章(类比之“理”,归纳之“章”)地类推到三角形、一般四边形、多边形;应用类比,人们策划着、争取着更多的、更大的成功。例如,在学习直角坐标系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具体个性中蕴含着深刻纯真的共性”,于是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1)复习数轴,画出数轴,指出数轴上的一个点与一个数的关系(对应)。

(2)提出生活中的问题:电影院里确定一个座位,需要几个数?在战争中要打击某地点需要确定它的位置,需要几个数?

(3)启发学生类比、概括出两个问题的共性:都在平面上确定点,而且一个位置都由两个数确定,计数起始位置都可连成两条直线,类比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3.归纳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之后,再学习n边形的内角和时,可先求四边形,再求五边形,通过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总结并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每增加一条边,就增加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因此,关键是多边形可化成多少个三角形,问题解决。

img5

图3-3

4.系统法 系统思维方法是从整体出发,先综合,后分析,最后到综合的方法。即综合分析综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众多问题。系统思维方式的确立,表明人类对事物考察从实体为中心转移、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例如,此题先整体思考,通分,显然有困难,再观察每一个分式,发现每一分式可化为两个分式的差,然后,观察整体,发现相反数,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img6

img7

5.条件变化法 在现有基础上,变化问题其中的条件而发现问题。

img8

图3-5

(1)减少条件。例如学习了三角全等的概念之后,三个角相等,三条边相等,能否减少条件,并且保证三角形全等?

(2)增加条件。在学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时,三角形全等只研究了边角的数量关系,能否从位置的角度认识三角形全等?展开讨论(根据教师提供资料),很容易得出轴对称的概念,有的学生可得中心对称的概念。

(3)更换条件。在学习了三角形全等(ASA)公理、(SAS)公理之后,更换条件的顺序(AAS)、(ASS)能否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经过证明为(AAS)定理,而(ASS)不能作为定理,通过作图就说明,并说明原因,如果当对应角是直角即是直角三角形时,两边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即(HL)定理。

img9

图3-5

∠A=∠A   ∠C=∠C′=Rt∠

AB=AB    AC=A′C′

BC=BD    AB=A′B′

四、善于自主学习

无论学习什么学科,只要学会和善于自主学习,就一定能够通过日积月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由于不适应某种“教学模式”,自己的思维不能与教学同步;有的学生由于不善于自主学习,使自己经常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有的学生则不知不觉养成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又不能及时加以改变……久而久之,导致自己一门学科甚至几门学科的学习越来越困难。因此,重视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乃是“学困生”教育转化的基本途径之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广大教师经过长期的实验和探索,概括提炼出了“诱导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人人成功”等诸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有效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突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层学习;教师分层指导、个别辅导。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困生”,教师应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困生”正视和面对存在的学习困难,努力减少和纠正导致学习“失败”的因素,帮助他们及早摆脱学习困难的状态,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一次次成功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更深入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实现“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的教学目标。

知识对于人类是已知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属于开放型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从问题角度看可分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阶段;从学生的实践角度看可分为体验、猜想、探讨、解答等阶段;从教师的活动角度看可分为创设情境、诱导提出、启发思路、优化解答、上升理论等阶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为一个个诱导、自学、讨论、交流的小循环,给学生一定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通过观—观、猜—猜、证—证、做—做、编—编、变—变、说—说、议—议等一个个“小步骤”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并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针对不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具体困难,“适时”地加以指导和帮助。从根本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学生及各环节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img10

图3-6 教师、学生及各环节的关系

上述几个阶段只是相对而言,解决问题时,需要一个(或几个)循环。

(一)在发现问题阶段,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它要符合原始性、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这六个特征中的全部或数个。对即将引入的问题,要让学生有“山雨欲来”之势;要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内容的生长点和发展点。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体验发现问题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在“提出问题”阶段,诱导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实践、观察、比较、联想、猜想、分析、综合、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问题的完美提法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希尔伯特认为“如果问题提出适当,思路引得好,学生们是能很容易地填上教学中详细内容,写出一份好笔记的”。

(三)在“分析问题”阶段,启发探索思路

教师要从观念和方法的高度启发学生探索思路,鼓励学生克服困难,锻炼坚强意志,并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次指导,分层次评价。对于“学困生”,可以把问题化小,作好铺垫,给予启发性的辅导,帮助他们由知识的“生长点”到“发展点”。要帮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展开学习中的协作、讨论和交流,在探索过程中锻炼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方法。

(四)在“解决问题”阶段,规范解题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解答过程,规范解题过程,培养学生逻辑地、简洁地表述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把能力培养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自信心。

(五)在“归纳类比”阶段,形成认知结构

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思想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去备课、处理学习内容、安排教学环节,把思想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处理好学什么、怎样学、构建认知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一个逻辑系统。

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习,逐渐地形成上述系统(认知结构),学生遇到新问题,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知识、方法、思想,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学会了学习,理解、掌握了思想方法,并认识到思想方法是探索新世界的有力武器;培养了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困生”会越来越少,一个个“学困生”会逐步转化为“优秀生”。

五、实施科学评价

学习过程是一种心境向另一种心境的转化过程。学生有深刻体验,学习情绪也不断变化,学习情绪反过来又影响着学习效率。良好的情绪能够促进学习,不良的情绪可能阻碍学习。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积极参与学习,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精神需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们打开他的精神发展领域,并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他为此大声疾呼“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学习评价应成为激励、鼓舞、唤醒每位学生自信心和进取心的最有效手段。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如果未能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激励,反而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屡战屡败的经历会使他们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试问,一个缺乏自信的人能成为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吗?一个从来没有尝试过成功的体验、从未得到过老师表扬同学赞赏的人,一个完全在受批评和轻视氛围中长大的人能够自立自强吗?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只要比过去有进步就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不断尝试到成功的体验、进步的喜悦,他们就会逐步树立起自信心,鼓起摆脱困境的勇气。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是多元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一)过程与结果评价

学习评价应该是一种把以前学习过程和当前学习状况相结合的、动态的、发展式的评价。不仅要评议学生的学业成效,也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看到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看到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水平、情感表现、表达能力、探究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要充分肯定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阶段性的进步和发展,帮助他们知道自身还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发展的目标方向,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取得进步,健康地发展。

(二)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既是开发自身潜能的主体,也是将外部信息内化为自身素质的主体。任何评价离开了学生的参与,都不利于学生自身的主动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和做好对自己平时学习状况的诊断与评价,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状况。从中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矫正措施,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调整和完善,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经验。

(三)同学互相评价

学习评价既要通过作业、检测等有形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也需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互评来了解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学习表现。俗话说:“旁观者清”。通过互评就可以把优点和不足客观地摆出来。教师既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引导每位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时进行自我纠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相互评价的正确态度,既学会正确评价别人,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

(四)家长参与评价

学生家长既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育效果的重要责任人。家长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了解更具体、更准确。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评价活动,既可以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既可以看到孩子进步,也明白存在不足。家长在参与学生评价时,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坚持鼓励为主,促进发展进步为本,主动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因此,家长参与对孩子的学习评价,是具有非常积极意义的,能够在不同层次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学困生”学习状况的不断改善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