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教育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意义

班级教育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学困生”教育转化的成效,是班级管理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班主任的教育行为对“学困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对他们能够尽快地摆脱学困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困生”的出现,固然有诸多的外部因素。发挥班级教育的优势,通过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互相鼓舞,有利于促进“学困生”更快更好地实现转化。班级教育通过班集体积极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满足每一位学生能做个“重要人物”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节 班级教育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意义

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当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它是学校教育的细胞,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层单位。学校完成教育、教学计划,实施各项教育管理措施,都需要通过班级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去贯彻、落实。班级作为一个集体,具有一般群体的共同特点,也具有它的特殊性。它是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和全班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和要求,齐心一致、共同努力建设才能逐步形成的。班级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它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困生”作为班级的成员,必定要受到班级教育的影响和管理的制约,班级教育在促进“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必定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

一、班级教育在“学困生”转化中的特殊性

班级教育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它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训练、学习方法指导,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等。高年级还通过班委、团支部等组织,组织同学们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学习交流活动。如果把学校比做一个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由纵横交叉的各种教育、教学和管理渠道组成的话,那么班主任就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中心网络。班主任既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又是联络各教育渠道的纽带和桥梁。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都要通过班主任这个关键人物发挥影响力来顺利完成。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根本目标。对“学困生”教育转化的成效,是班级管理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班主任对学生的权威性作用对班级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也就说,每一位学生都要接受班主任的领导(管理)。班主任的教育行为对“学困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对他们能够尽快地摆脱学困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群体动力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内驱力

群体动力理论最早是由法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1936)提出的,他借用物理学中的“力场”理论来描述群体行为产生的机制。他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其行为公式是:B=f(P,E)式中,B表示行为,f表示函数关系,P表示个人,E表示环境。公式说明: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应该把人的行为关系看做是个人心理和外部环境的大系统,把调动人的积极性看做是一种大系统的运动,是一种力场作用的关系,如果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着导火线的作用。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而内部力场的张力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勒温认为:第一,群体的动力就是导致群体行为一个“动力群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这种互赖通常由共同目标而创设),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共创成员状态的变化。第二,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成共同的预期目的。

所谓“群体动力”是指来自群体内部的一种“能源”。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在合作性的交往团体里,上述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维。学生们能深刻体会到“我一个人总不够好,我们全体更棒!”,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常常浪费了这样的动力资源。其次,合作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专门研究同辈集体的美国心理学家史穆克对课堂同辈集体动力学做过分析。他依据学生自尊与自重的态度和学业成绩的变量关系所取得的大量数据总结时指出:学生的学业成绩跟他们的自尊、自重存在着正相关。而学生自尊、自重情感产生与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关。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有信心能胜任,并且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称赞,就有助于尊重需要的满足。他们正确的自我评价和对人的尊重在同辈集体中产生的影响越深,则他们的学习进步越快。如果一个学生从同辈那里得到的是沮丧的、消极的反馈,而他每天要花费好几个小时在一个心理上受到很大威胁和十分不愉快的集体中生活,那么焦虑和不安往往会削弱他的自尊、自重和自信心,会大大减弱他为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所做出的努力甚至放弃学习。

“学困生”的出现,固然有诸多的外部因素。但主要还是这些学生的内因所至。在班级内可以通过“群体动力”的作用引导、激励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调整精神状态,勤奋学习,帮助他们逐步走出学习的困境,实现学习生活的良性发展。

学校的班级是一个有坚强领导核心、以形成自觉纪律的、有了公正舆论的、团结友爱、勤奋好学、能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的、为着班级整体目标的实现而共同活动着的集体。在这样的集体中,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认同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利益。都会为自己的班级感到自豪和骄傲。为了班级取得学习、运动会、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成绩和荣誉,他们会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发挥班级教育的优势,通过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互相鼓舞,有利于促进“学困生”更快更好地实现转化。

班级教育通过班集体积极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满足每一位学生能做个“重要人物”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班级中的每一位成员在班级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角色。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人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受到重视。最深切的冲动是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优秀学生会以突出的学业展现给大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把自己对教师的蔑视(有时在别人面前故意的行为)、敢于违反纪律等反常的状态来显示自己的不可忽视性。每一位学生都很在乎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威信和重要性。因此,在班级教育管理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观察和研究“学困生”的需要(心理的、知识的、生活的等),通过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来促进他们的积极转化和不断进步。

三、班主任工作特点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学校教育中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在校长的领导下,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展班级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全面关心、教育和管理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做好班级的管理、教育,促使学生在集体中健康成长。

班主任的具体职责是: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中学生守则》是重要依据,因此要将《中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起来,进行教育。

(2)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掌握学生课业负担量。

(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倡坚持体育锻炼,注意保护视力,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4)指导班委会和少先队、团支部的工作,培养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做好学生的个别工作。班会活动和少先队、团委活动各有其特点是两种组织形式,不能顾此失彼,要重视并做好特殊生的教育、转变工作。

(5)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关心课余生活,支持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主题班会等。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劳动内容时间提出具体的要求,并有检查措施,常抓不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6)做好班级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常规管理,做好学生的操行等第评定,评语要充分肯定优点和进步,明确指出缺点和努力方向,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写出个性,避免千篇一律或过于空泛。

从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中可以看出,班主任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大于一般的任课教师和其他的学校工作人员。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他们与“学困生”接触的时间更长,了解得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引导和教育“学困生”转化的渠道就更多更宽,方法会更加有力,效果也就更加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