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管理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意义
一、学校负有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育“学困生”的重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接收适龄儿童、少年,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校园生活是人的知识、能力、品德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重要过程。学校要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个生命体都得到生命的尊重感。“学困生”只是暂时学业不尽如人意,出现了一些困难。需要点燃起他们心中的火把,学校就是那火把的提供者。古希腊思想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活生生的生命体,正在成长中的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目标追求。作为教育者要把学生真正当做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来对待,精心呵护他们的个性,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宽容他们的每一次“错误”,解惑他们的每一个疑问,激励他们的每一次创造,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和勇气。作为学校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开放的、富有个性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自由地发现自己、展示自己,充分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把学习当成想做、会做、乐做的事。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但愿我们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多些再多些,用我们的爱心和智慧点燃起这些学生心中主动学习的火焰,尽早走进学习成功者的行列。
二、学校承担教书育人、转化“学困生”的直接责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是每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让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同样在阳光中生活,在自信中成长。广大教师以爱的心灵、崇高的师德,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关爱、鼓励和帮助,细致、敏锐地捕捉他们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折射出的闪光之处,以恰当的方式从容而又传神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得到激励,受到震撼。教师教诲学生时,要始终充满朝气,像太阳一样每一天都是新的。不论晴天下雨,不论风霜雪雨,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奋力向前。《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引导学生坚信自己有能力,要敢于说“我能行”。坚信通过自身的努力,用持之以恒的态度,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积极性的心理暗示,使他们在鼓励、关怀和期待中学习、生活、成长,从而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以此激励学生鼓起生活勇气,在生活中追求真、崇尚善、发现美,立志做一个心态积极、品格高尚、不断追求进步的社会有用之才。
三、创建和谐校园,为“学困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和谐校园应是一个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育人生态系统。它提供适合学生天性张扬的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它需要从学生适应教育向教育适应学生的根本转变,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上。
而我们有的学校的教育活动,对于“学困生”的教育最多的方法是批评、训斥甚至惩罚。这些学生视鼓励与表扬为奢侈品,偶尔用之甚至从来不用。由此以来,这些学生必然产生情绪沮丧甚至叛逆心理,最终可能就是选择学业的放弃。基于学校对“学困生”教育的种种弊端,我们应教育教师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学校应给予这些学生一片自主成长的空间,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和谐校园的基础就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和谐。校园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场所,更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地方。和谐的校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游戏玩耍、运动健体、文化娱乐、科学探究、劳动锻炼等。和谐的校园生活必然是快乐的。不能因为读书而使学生失去了快乐的生活,不能因为考试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能因为升学而使学生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谐的校园生活应该是丰富的、快乐的、高品位的生活。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让那些“学困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养成乐此不疲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获得收获体验,在交往中获得归属体验,在快乐中获得审美体验。最终使他们体验了一份生命的喝彩,从而走向学习成功,逐步摆脱学习困难的境地。
四、树立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为“学困生”提供成长的源泉
民主是和谐校园的根本。所谓民主,是指校园内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应当是平等的、尊重的。校园内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关系,需要很好地把握三种状态:“以学论教、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和谐的教育是心灵沟通,是人格感召,是文化熏陶,是精神引领。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为一种亲近、融合、协商和激励的关系。学生时期的心理成长并不健全,他们面对学习的压力、同学之间的交往等一系列的问题,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判断能力来应对。引导与沟通就为他们解决上述问题搭建了一个平台,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心理自控能力,提升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开放是和谐校园的源泉。现代教育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真正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使“学困生”也就找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使他们体会到了自身价值的意义,从而充满了学校生活感情,为他们走向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是学生健康、快乐、幸福成长的乐园。和谐的校园生活能促进个体内心和谐,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学生保持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微笑、从容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自我扬起理想的风帆,创新生活每一天,成就生活每一天,享受生活每一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