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家庭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需要的不仅仅是先进家教理念的引领,更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科学教育方法。因为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在明白了家庭教育对于“学困生”教育转化的重要性之后,最迫切的就是需要掌握和运用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由此可见,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是转化“学困生”的一条重要途径。研究表明,“学困生”对课堂学习任务更多的是自我卷入倾向。实践证明,它能有效地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节 家庭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需要的不仅仅是先进家教理念的引领,更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科学教育方法。因为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在明白了家庭教育对于“学困生”教育转化的重要性之后,最迫切的就是需要掌握和运用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找准转化的切入点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其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个体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由此可见,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是转化“学困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善于发现学生的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指人们对事物和活动本身的兴趣。一般来说,人人皆有自己的爱好,“学困生”也是如此。家长首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它可以通过与孩子在一起时的日常观察、思想交流、主题谈话等途径,发现孩子有哪些兴趣爱好。其次,要加强培养,增加孩子更多兴趣。再次,家长主动给孩子推荐图书、报刊、电视节目等,启发孩子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收看有关知识讲座、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等活动激发孩子更广泛的兴趣爱好。

(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是指人们对活动的目的或结果的兴趣。当孩子最初对某门学科学习没有产生兴趣时,家长可以通过对某一具体内容的形象描述、概括提炼,引导孩子认识、理解该学科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帮助认识掌握该门学科知识对自己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家长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以引起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家庭按照当前孩子的兴趣点,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实物、图片及声像材料等,以引发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利用茶余饭后与孩子就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增加孩子的认知冲突,引起孩子对学习的关注。此外,还要引导孩子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感受学习兴趣。并帮助孩子消除对学习的轻视、厌烦、惧怕等消极情绪,培养孩子感受学习中的愉悦感、成功感、自豪感。

二、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提供发展的原动力

孩子对学习任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内在动机。研究表明,“学困生”对课堂学习任务更多的是自我卷入倾向。这就是说,引导“学困生”从自我卷入转向任务卷入是改变学生畏惧学习、厌烦学习的关键。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

“学困生”出现自暴自弃的思想,往往是在失败的情境下产生的。失败信息启动不良动机模式,诱发消极的防御机制——避免失败。为了避免再次失败,他们索性采取退避行为,同时对学习任务采取更深的自我卷入倾向。所以,引导“学困生”正确对待失败与鼓励他们取得成功是同等重要的。成功与失败是一对孪生子,“失败乃成功之母”。因此,当“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时,家长、教师都不要急于对孩子的学习状况做出太多的评价。而应引导孩子从失败中寻找教训,总结需要加以改进思路和方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鼓励学生接受挑战性任务

班杜拉给挑战性任务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指有一定困难,但经过个人努力能够解决的任务,也就是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任务。如果教师、家长一味让学生去应付低水平的任务,是不可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的。过于容易的成功不具有强化的价值。班杜拉认为,轻而易举的成功是一种常规性行为,对常规性行为的奖励并不反映人的功效,所以不能促进个人的内在动机;而接受挑战性任务是一种进取性行为,对进取性行为的奖励能够证实人的功效。家长可根据孩子实际情况提出适合孩子能力的学习任务,这样学习任务既鼓励一定的挑战性,又能保证任务的达成性,使他们挑一跳能摘到果子。实践证明,它能有效地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一)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目标

1.分析特点,摆正心态,为确定目标做好准备 在设定目标以前,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当前的学习状况、思维特点及兴趣爱好。目标的制定应尽量适合孩子当前的学习状况,尽量做到发挥孩子的优势。同时,要注意发现、保护和发扬孩子个性特长,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选择和确定孩子学习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2.在“我能做什么”和“我想做什么”之间选择学习目标的切合点 家长要在客观地给孩子“我能做什么”定位后,再以“我想做什么”为题目,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帮助孩子一一列出。家长要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相信他们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家长要客观地为孩子的发展目标合理定位,根据孩子的发展实际和特点,为他们量体裁衣,与孩子共同拟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节奏。不盲目和左邻右舍比较。

3.把“学困生”的主要精力吸引到认真搞好学习这个主要目标上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和学习特点,确定适合自己的努力目标。家长切忌急于求成,奢望孩子出现飞跃式的发展进步。也不能与他人盲目攀比,以家长的急躁和虚荣来限定孩子达成学习目标的进程安排。

4.引导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时间表 并且要定期自我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帮助孩子将大的目标细化为可操作性的小目标,鼓励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启发和帮助孩子总结预期目标达成后的体验,鼓励他们向新的学习目标努力。

(二)正视学习困难,锻炼意志力

(1)家长要引导“学困生”进行自我锻炼,经常提醒他们要善于掌握自己努力的方向,落实自己确定的目标态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学困生”对父母看待自己成功与失败的态度非常敏感。他们遇到挫折时,需要的不是怜悯与安慰,不是严厉的指责,而是善意的鼓励和深情的关心。经常性的指责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恐惧感、沮丧感和挫败感。因此,家长要主动向孩子表明:父母已经对孩子通过努力所取得的学习结果满意,并期待他能有更大的进步。另一方面,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客观地分析自身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寻求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方法。

(3)要使孩子认识到:学习的过程就是克服一个个困难的过程。每一次挫折都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炼。在孩子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挫折时,家长可帮助孩子共同寻找原因,鼓励孩子正视现实,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惰性,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

(4)与孩子共同讨论,制订自我锻炼计划。引导孩子从小处入手,从克服缺点开始,制定个人学习、生活、体育锻炼及公益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并在实施行动中持之以恒,锻炼自己顽强的意志力。意志品质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自我教育的过程。形成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论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最终还是落实到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鼓励上来。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四、寻找教育良机,催放积极情感体验的花蕾

(一)为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

“学困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家长适时观察孩子的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为他们创设不断成功的阶梯,鼓励他们通过学习活动中的不断成功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体验和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事实上,大多数“学困生”并不是所有学科的学习过程都落后,他们也有学起来相对从容的学科,家长应及时全面了解孩子各门功课学习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地使孩子在胜任学科中充分体验和认识自己学习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将这种学习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同时,家长应及时捕捉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生活本身的乐趣并转化为努力学习的行为。

同时,家长还要善于引导孩子选择和树立成功的榜样。这里的榜样示范不是学习优良学生的示范,而是通过细致观察,选择与自己能力相近者某些方面突出同学,以他们的学习行为来激发自己的学习信心。如果让“学困生”以学习优良学生为榜样,他们会感觉自己与他们距离太远,是可望不可即的。自己达不到学习优良学生的目标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而当他们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信念,激励自己努力去完成类似的学习任务。例如,可以将学习进步较快的同学作为“学困生”学习活动的示范者,指导他们注意观察、借鉴这些同学取得进步的经验和做法,这样的榜样示范对部分“学困生”是能够产生较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的。

(二)以自身的进步唤醒内在动力

要增强自信心,唤醒内在动力,就必须确立自我的参照性目标。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参与并监督参照目标的制定和落实,引导孩子从自身的变化中认识自我的内在能力。“学困生”如果只同优秀同学做比较,势必越比越失去自信心;要鼓励他们同自己的过去比进步,以自己的进步来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从而增强信心,逐步调整自己学习的心理状态,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迎接新的学习任务。

家长在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时,要注意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全面了解孩子学习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制订学习的目标和具体计划,并提出落实这些目标计划的时间表及具体措施。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学困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充分发挥自我提高的主观能动性。使孩子通过实现自我参照目标来体验成功,改变以往在学习过程中消极的心理状态,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增强克服暂时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完善发展的路径

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认为,简单和用坏分数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判决”,会直接挫伤他们学习的情绪与动机。他们主张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或者在学生作业完成得不好时暂不打分,直到改正错误后再打个好分数。我们认为,这种记分方法对“学困生”是十分恰当的,尤其适合于平时的学习测验。因为平时测验只是一种形成性、过程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及时加以反馈和纠正,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技能。鼓励性评分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方法,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可以得到一个好分数。

1.关注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实施发展性评价 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的体验会引起学生满足愉悦的感受,从而激起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并能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因。当人处于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视觉、听觉和触觉都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失败的体验会引起学生消沉、灰心的感受,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引起自卑和厌学心理。因此,家长在评价时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困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困生能获得成功。对于家长来说,为他们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当家长与学生在同室共处时,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实施关注差异的发展性评价,创设民主化的家庭生活,因为民主化的家庭生活是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基础,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因为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和谐了,他们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当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营造起来的时候,实施发展性评价才会成为可能。

家长还要恰当、巧妙地运用仪表、眼神、手势、表情等无声语言艺术与学生进行交流,赞许的目光会给学生以莫大的鼓励;慈祥的目光会给学生以温暖;热烈的目光会给学生以信心……若每个家长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去评价学生,对学得好的学生给予赞赏,对学困生时时给予鼓励和热情帮助,让孩子都感到父母是学习上的伴侣和热心朋友,必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产生良好的家庭学习、生活气氛。

2.关注学生不同的性格差异,实施发展性评价 在评价“学困生”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评价是否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认识问题的角度,表达自己想法方式的,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适时适宜培养发现他们的个性差异,为他们量体裁衣,选择和使用发展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实施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发展“学困生”的健康个性,就是要承认并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形成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家长在进行教育时应当学会和坦诚面对“学困生”,实施有差异的评价,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学困生”同样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家长在对他们进行评价时,应当体会孩子性格的最大丰富性和不同差异性,关注他们成长过程的特殊性、滞后性,并善于抓住“学困生”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让他们能有所表现、有所发展,让他们能有更多的陶醉在成功的喜悦的幸福时刻,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3.关注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实施发展性评价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网络层面。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在有效学习中出现的知识脱节问题,并能和“学困生”一起寻找症结所在,及时了解知识能力建构中的种种缺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切实的帮助;应重视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质疑问难;注意他们是否能充分表现自己,及时发现他们原有知识是否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果脱节,该选择怎样的方式进行弥补。这就要求能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加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家长可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遵循此理念,家长要关注“学困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实施有差异的评价,以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家长无法代替他们去思考,更代替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家长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评价标尺,鼓励他们自己想出解答方法,经过学生自身的思考,与自己的认知结构完全吻合,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迁移。使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体系能更好地为“学困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真正发挥好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

五、习惯助力,方法引路,补给转化的能力之源

(一)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1.有规律的学习生活这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要做到按时起床、洗漱、上学,按时活动、学习和睡觉。最好让孩子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规定在具体的时间内做完所做的事情,从而有序地安排学习和生活,逐步形成规律。养成的良好习惯颇多,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但在上述诸多习惯中,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因为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卫生习惯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

2.培养孩子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困生”一般在学习中缺乏自信,很容易滋生懒惰情绪。家长应该特别注重培养他们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针对自制力差、还没养成习惯的学生,家长要积极配合老师共同给予督促和指导。不管他们提出什么理由和借口,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决不允许拖延。他们做作业中碰到困难,有条件的家长可给予讲解和启发诱导,更重要的是鼓励他自己去克服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决不能越俎代庖。长此以往,才能培养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培养孩子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完一课,应积极引导孩子主动地、多样地进行复习,实现堂堂清、课课清、日日清。每天不管有无书面作业,都应把当天所学习的内容复习一遍;每学完一个单元,自己要进行系统的小结,使学过的内容条理化。家长在指导、帮助孩子学习时,一定要按照“先复习后作业”的科学方法进行,其次,要有持久要求。持久就是不断强化,持久才能使学生逐渐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在培养习惯的问题上,不能也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结果出现。为了做到持久要求,家长可与孩子制订一些相应的制度,并严格按照要求去执行和落实。

学习过程中的预习和复习十分重要。家长在孩子复习完全部功课、完成当天作业后,还要引导孩子认真预习明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并找出哪些内容自己能够自学解决,哪些内容自己不能解决。这样,第二天的新授课就有了思想准备。不但提高了听课质量,又培养了自学能力,还锻炼了自学习惯。因此,家长一定要把孩子预习习惯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来。

4.培养孩子广泛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人类不断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的基本途径。指导孩子广泛阅读,不仅不会影响课程学习,反而会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家长应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报刊,与孩子一起阅读,使广泛阅读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习惯。家长通过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既感悟到阅读的快乐和收获,又培养亲子间的感情,用自己的经验和对人生的感悟,激励孩子的发展。孩子形成了读书习惯,就会经常地、自觉地去探求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始终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对他们的一生成长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培养持久专注品质,增强抗干扰能力

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一个学生如果有较大的注意广度、持久的注意稳定性、较强的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能力,就可以保证心理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1.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迅速增加知识储备,勤学多练。如在外语学习中要提高“学困生”的阅读水平,就要指导他们借助阅读扩大词汇量,熟练掌握语法规则,大量进行阅读训练。此外,使学生了解当前活动的性质和要求,适当安排教学任务,也可以扩大注意范围。注意广度还受注意对象特点的影响,如果需要学生注意较大范围内的教学对象,就应该使它们在排列组合上集中有序,或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2.增强注意的稳定性,需要防止注意的分散 一方面要保证整洁、安静的教学环境,防止外部无关刺激的干扰,另一方面就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意志力的锻炼,克服内部干扰。此外,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端正学习态度,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也是提高注意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为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有时需要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观察教师的演示。根据注意分配的条件,需要增强学生的听讲、书写、表达等基本学习能力的训练,当它们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时,就可以在课堂上做到“一心二用”。另外,对于一些特殊技能的分配,需要特别的训练,增强技能间的协调性。

4.提高注意的转移能力 “学困生”注意的转移能力较差,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往往沉溺于某一项活动(玩耍、游戏等)中难以自拔。因此家长还应注意引导他们,在学习中需要进行注意的转移。可以在两种活动之间安排一定的信号或言语提示,必要时也可以给予命令式的要求。为了便于“学困生”注意转移能力的培养,学习的内容、方式、形式等安排也要力求合理。如把能够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易使其过于兴奋的活动安排在前就可能妨碍学生对后继活动的投入。

(三)掌握学习方法,破解学习难度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学困生”虽然对学习具有积极性,而且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学习效果总是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家长可与他们细致地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寻找学习障碍的症结。也可根据不同的学科门类,与孩子交流探讨一些可行的学习方法。例如,预习的方法、复习的方法、阅读的一般步骤、数学中法则的灵活运用等。使“学困生”能根据学科特点及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积极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进行自我检查,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使孩子在学习上少走弯路,多一次成功的经历,多一份事半功倍的快乐体验。

六、主动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面对学习“学困生”,家长要经常与学校、教师取得联系,建立交流的“热线”,共同交流学生在校和家庭的表现情况,探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真正使家校形成学生教育的合力,共同帮助、引导“学困生”逐步克服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技能,提高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尽快进入正常学习轨道。

家长与学校(主要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时,要特别注意从每位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避免家长过于频繁地接触教师,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遇到以下情况应主动与学校和教师联系。

(一)孩子进取心增强,精神面貌改变时

当孩子进取心强烈时,学生最需要的是来自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此时鼓励、肯定会给他们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学生进取心强烈时,一般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取得某个方面的进步或成功的时候。来自孩子自身的进步加上师长的鼓励就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成就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动力,能够延续学生的积极状态。此时家长联系教师共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现实,制定正确、现实的努力目标以及行动计划,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二)孩子情绪低落,形成原因不明时

一般而言,都是遇到困难和问题之后,缺乏正确的认识,未能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有可能是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生活中家庭里出现了问题,或者与教师、家长、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异常。这个时候的学生容易心灰意冷,无心学习,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做出偏激的举动。

此时,家长应该高度重视。除了和孩子谈心了解问题外,还必须及时与教师联系,以便取得更准确的信息。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家长与教师都需要作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分析,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鼓励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家长与教师要及时沟通,做到问题原因的真实了解,达成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共识,有效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孩子受到外界干扰,无法有效处理时

孩子受到外界的干扰,一般而言分为物和人的两种因素。物的原因有游戏、网络、小说、体育等。人的因素:包括同性之间、异性之间、师生之间和家长之间关系的不协调。此时学生的表现为:想要学习,却无法集中精力。想要上进,却无法摆脱人际关系的困扰或欲望的控制。此时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十分重要,应相互了解,达成共识,应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给予学生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尽快摆脱困境。

(四)孩子学习退步,家长与孩子发生矛盾时

当孩子原本就不好的学业又退步时,家长应及时与教师沟通,一起寻找孩子学业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引导孩子认真反思自己的学习,对学习上的退步进行归因分析。以尽快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补救,使孩子在教师和家长的关心、鼓励下改正错误,步入发展的正确轨道。

(五)家长希望帮助孩子,需要教师提供教育理念时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与家庭成员在培育学生的总目标上是一致的,总希望他们成材,有出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家长在人才观、教育观、家教合作观等方面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些矛盾处理不好,不但会影响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和谐合作关系,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感到困惑或者遇到麻烦时,应及时与学校沟通,以获得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方法,促进家长家教理论水平和教育技能的提高。

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学困生”能否有效地进行教育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配合。只有重视了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够有效地减少“学困生”的出现,才能使“学困生”得以及时有效的转化,确保我们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