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环境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意义

社会环境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净化学生心灵,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和发展志向,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困生”脱困的目的。因此,“学困生”的产生,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当以外,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据对某县一所中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89名“学困生”中,受其影响而导致学习困难的有56名,占30%之多。

第一节 社会环境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意义

社会是人的集合,也是人们相互关系的集合。人的活动创造了社会,反过来社会又不断地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意识和行为。对于一个人来说,社会是他生存的环境,对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来看,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无数个个人活动所构成的系统。社会由人组成,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社会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社会环境对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等各种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尤其是“学困生”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净化学生心灵,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和发展志向,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困生”脱困的目的。

一、社会环境在“学困生”产生中的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方面环境创造了人;另一方面人也在创造着环境。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人是服从于社会的,是社会的作品;人通过学习社会习得,扮演社会规定的角色,从而完成一个社会成员的使命,人无时无刻不受社会的制约和影响。从这个角度讲,社会决定人。1920年印度狼孩的故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不成人所固有的特性。学生时代是人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此时的人既有别于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与辨别能力远远有别于成年人。这一时期的人的最大特点就是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变化发展。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的成熟体验与客观的相对不成熟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旺盛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较低的矛盾。

(4)性意识的萌发、成熟和道德观念薄弱的矛盾等。

这一时期被德国的心理学家称为“暴风雨时期”,美日的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处在“暴风雨时期”或“危险期”的学生,是社会“流行感冒”的“易感人群”,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极具脆弱感,容易产生动摇与信仰危机。因此,由于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极容易使一些在学校生活中体验不到成功快乐的学生走向彷徨、失落与萎靡,甚至是堕落。以至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沦为“学困生”。因此,“学困生”的产生,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当以外,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经济发展不均衡对“学困生”产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中大量的个体工商家庭出现,相当一部分人短期“暴富”,使一部分在校中小学生耳闻目睹了金钱的特殊意义:有钱就可以上大学,能够从事好的职业。同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经济贫困家庭无力供孩子读书,对孩子的学习表现淡漠;经济富有家庭或因挣钱而疏于管理,或过度地满足孩子对物质的要求,导致孩子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组通过对一部分农村中学8年级191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在191名中学生中,家庭经济状况优越、花钱大手大脚者就占据了123名,在部分孩子内心深处,根深蒂固地产生了这样的认识:爸妈有钱,学业成绩好孬无所谓,长大照样与父辈一样干个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某乡镇的民营企业发展较早较快,该乡镇经济发展走在了当地的前列。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严重异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缺钱的农民看到那些一夜暴富的个体户,抱着发财的梦想,想方设法拉自己的孩子退学经商;已经挣了钱的农民,则希望孩子在自己家族的企业里“摔打摔打”,尽快成熟起来,实现“子承父业”的愿望。因此,这些企业主对孩子成长的关心越来越少。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学业越来越落后,渐渐地滑入到“学困生”的行列,导致大批学生辍学经商,部分在校学生学习也不安心……这些现象导致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泛滥,严重侵害了中小学生的正常学习环境,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众传媒对人们学习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像西方社会先进的科技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顺便带来了一些文化垃圾,诸如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影视网络等,这些消极的东西对自制力较低、辨别力差的中小学生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伴随着注意力的转移,他们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导致学业的急剧下降。某中学对全年级学科成绩居后15%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因专注于不健康的音像、书刊而导致学业快速下滑的约占20%;另外,不健康网站及遍布中小学校周围的游戏厅、录像厅、网吧,更是诱发青少年走向“学困生”的温床。据对某县一所中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89名“学困生”中,受其影响而导致学习困难的有56名,占30%之多。当今社会互联网传媒快捷丰富的特点,确实给青少年提供了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手段。同时,也给这些良莠不辨的青少年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他们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昏昏沉沉地在游戏中寻找快乐与刺激,导致课堂学习精神状态萎靡,精力无法集中,逐渐地开始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业急剧下滑,最终加入“学困生”的行列。

(三)法制观念淡漠,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最普遍、最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根据某县公安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从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某县青少年犯罪人数达446人,占总犯罪人数的41.2%。数字令人震惊,现状令人担忧。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低龄化、侵财化、暴力化、反复化的趋势。在这些青少年中,一部分是在校学生,法制观念淡漠,盛行哥们义气,初始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无心学习,走向“学困”,少数走向违法犯罪;另一部分是失学在家、游手好闲、拉帮结伙,或者拦路抢劫,或者聚众斗殴,或者入室盗窃,还有的聚集在学校附近对在校学生进行恶要、骚扰、恐吓,使这些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整天胆战心惊、惴惴不安,渐渐导致学业下降,走向“学困”。某校对部分辍学学生进行跟踪调查,30%以上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不良少年不同程度的干扰。

(四)就业形势对“学困生”的影响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经济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节奏发展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之间产生了矛盾,突出的表现为:一方面,尖端人才奇缺;另一方面,中低素质人才大量过剩,这一现象对老百姓的直接影响就是“就业难”。据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达到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40万人,2006年应届毕业生已突破400万,达到413万。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就业难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截至2003年,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63.7万人左右,2004年达到69万人,2005年达到93万人,2006年超过了100万人。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家待业的这种现状,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目睹了当地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无门”的状况,而自己的学业平平。于是,这部分学生追求的动力减弱了,对学习目标产生了动摇,因而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逐渐地滑入到“学困生”的行列。

二、社会环境对“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意义

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从“学困生”产生的社会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气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一个人所生活的环境决定了他能掌握什么样的前人经验,接受怎样的社会价值标准,采取什么样的人际交往方式等。这些因素自从人出生之后便时刻对他产生作用,甚至影响人的一生。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明确判别是非的标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有利于树立志存高远的理想。

(一)良好的社会风气、健康的社区民风与生活氛围能够陶冶“学困生”的心灵,有利于消除悲观情绪

《礼记·礼运大同篇》中有这样的阐述:“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可见古人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便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宁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人们的思想是无私的,行为是“大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互助的,身处其中的人们便会时刻感受到这种社会环境的感染与熏陶,违法或者违背道德准则的行为便没有了滋生的土壤。古时“孟母三迁”“择邻处”便是对环境教化作用的最好例证。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实际就是指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动乱的战争年代,造就了一大批忧国忧民、置个人利益于不顾的英雄;改革开放时代,也同样造就了一批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楷模。同样,战争年代也出现了不少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民族败类,十年动乱也同样“造就”了一批打、砸、抢分子。可见,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非同一般。即使在同一社会背景下,社会风气、生活氛围健康的地域,人们的思想状况与行为习惯也会呈现积极的健康状态。某县一村庄,多年来民心涣散,盗窃成风。据当地学校的教师们反映,该村的学生一直行为随意、不求上进、难于管理,因而“学困生”产生的也多。出现这种状况不能不说与该村的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在学校这个集体中往往得不到关注,常常遭受歧视、讽刺、挖苦,社会环境如果能够给这部分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活氛围,他们身处其境,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和关爱,就会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受到熏陶,行为得到规范,这些在学校里被看做是“问题学生”,也会因此享受到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悲观意识,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热情,摆脱“学困”,走向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经济和科技发展能够为“学困生”提供巨大的学习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事实证明,科学技术越发达地区,人们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得越深刻;相反,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的学习意识越是淡漠。据2005年民进中央关于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辍学情况调查和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我国6省14县17所农村初级中学调查显示:城市与乡村相比,城市孩子的辍学率几乎为零,而农村孩子的辍学率有的地方高达40%。这一事实说明,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必然给人们带来一场学习的革命。21世纪,人类发展已进入了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经济的特征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的一体化,一个人的经验、知识与智慧价值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因而人的知识、智慧和精神面貌就成为每个劳动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在21世纪,无论一个人的具体职业是什么,若要成为社会中的合格公民,并能在其中正常的生活,发挥应有的作用,他就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知识技能,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方面的修养。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这些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也面临一个痛苦的抉择:学习将是未来发展成才的唯一出路!没有科学文化知识,没有创造能力,就会被快速发展着的社会所淘汰!因此,强劲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引导部分学生明白一个重要事实:将来拥有一个喜爱的职业,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途,拥有一个报效祖国的岗位,就必须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各种能力。

(三)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矫正“学困生”不良行为和习惯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因为社会转型的高速度和不稳定因素的存在,许多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受到无情的冲击,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又尚未完全建立。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得不面对大量涌入的西方意识形态及文化。品德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其价值观念难以定型,经常处于动荡变换之中,应该说这是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的“正常”现象。尽管如此,从人类发展的代际关系看,青少年是新生的一代,他们生活在自己无法选择的现实社会,对于社会发展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最少保守思想,不满足现状,敢于否定一切;他们富于理想,具有创新精神,努力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在他们身上也会出现与他们个人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相悖的价值取向,表现在行为上便是好奇、冲动、易犯错、易动摇。这时的中学生在学校里需要有校规校纪的约束,同时在校外更需要有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让他们处在一个必须时时刻刻遵纪守法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在一个“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社会氛围中。使他们不仅“行有榜样”“做有楷模”,更要使他们能够善于借鉴别人,检点自己,规范行为。不再出现“学校教半天,不如校外一支烟”的状况。行为规范了,道德天平也就自然水平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学生就会自觉地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中去。大多数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了,“学困生”也就自然减少了。

先进的文化环境,可以激发“学困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因为,“除教育者的努力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之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社会环境就像一个大染缸。虽“染不可不慎”,但人与社会环境这个“大染缸”的关系,本质不同于染丝,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而人是主动地有选择的参加社会活动的,因此,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适应环境,而是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又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和发展自己。作为环境主体的人,可以充分发挥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并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使学生在这个充满正气的“大染缸”里沾染许多正气的东西,使学生在参与社会、认识社会过程中,了解到复杂、多元社会中更多的积极、向上的一面,使他们懂得社会上虽然有消极的东西存在,但主流是向上的、美好的。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位置、权利和义务,知道作为一个公民还负有改造和建设社会的责任。有了责任感,也就有了积极上进的需求,学习也就具有动力,有了热情。

总之,中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是社会环境各种政治经济思潮的“易感人群”,即社会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因此,转化“学困生”,社会环境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