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讨论与思考
一、“学困生”转化效果不均衡,班级间转化效果存在差异
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少部分任课教师对于“学困生”转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把关注“学困生”的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起来。二是“学困生”转化工作开展时间较短,长期学业困难的学生赶上来需要一个较长过程。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计划进一步加强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从“学困生”转化工作机制、途径等方面入手,帮助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掌握有效方法,自觉地把“学困生”转化纳入工作重点,取得更多研究成果。
二、“学困生”转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学期内,教科室和教导处将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完善评价奖惩制度,促进教师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进一步深入。
三、“学困生”转化是一项长期、反复的育人过程
它需要教师的耐心与持续的努力,需要教师敬业和奉献精神,需要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本课题经两年多的研究探索,初步总结了教育转化的主要对策和具体教育方法。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对“学困生”的研究还需按课题方案的设计,进一步深化,经验做法还需系统概括提炼,尤其从理论上的进一步提高,成功经验还应进一步完善升华。
四、“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性绝不单纯是上好学法指导课,或单纯掌握几种学法技能所能奏效,必须进行综合研究和整体调理。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应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合力,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下综合评价体系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发挥学校的现代教育设施的功效,构建多方位的“学困生”帮教模式。
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结合:预防与矫正相结合;心灵沟通与补偿教育相结合;改革教法与指导学法相结合;开发智力与挖掘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学科转化与综合转化相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