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好教育”——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
宝山区罗南中心小学 姜建锋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往往更注重智育,而学校德育注重某些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如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等思想教育,却忽视了做人的基本素质教育。空洞的说教,知行的脱节,过于高远的目标,使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那么单薄、那么脆弱,以至于出现“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因此,我们要在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强化“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实施素质教育,文明行为的教育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
我们经常思考在长期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如何从小事抓起,从细微之处做起,切实提高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初步实践的结论是,通过“六好”内容的训练、体验和实践,可以培育学生的孝心、诚心、信心、真心和爱心,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达成基本的德育建设目标,并进一步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
那么什么是“六好”呢?所谓“六好”是:扫好地、行好礼、唱好歌、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
在不同的年龄段,根据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低段主要进行“扫好地、行好礼、写好字”的教育,着重于“做事”习惯的培养,并渗透“做人”的内容。中段主要进行“唱好歌、读好书”的教育,着重于“学习”习惯的培养。高段在巩固低、中段教育的基础上,集中进行“做好人”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六好教育”的根本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这三个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循环渐进、互有交叉、螺旋上升的,而不能把它们完全分隔进行。
我们把“六好教育”贯彻到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孩子从体验细微入手,落实民族精神和珍爱生命的教育。因此,“六好教育”归根到底又是学校教育中“尊重、爱与责任”教育,“六好教育”体现在三个方面:热爱学校、孝敬长辈、回报社会。
在“热爱学校”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小品表演等,讲述身边活生生的案例,澄清师生模糊认识,强化“爱与责任”的意识。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各年级、各班开展各类师生交流活动,如:召开一次师生座谈会,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相互理解学习、工作的艰辛,探讨“尊重”一词的深刻内涵;召开一次“爱与责任”感恩主题班会,动员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将主题班会变成学生感恩体验的汇报会;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家访活动;师生进行一次“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书信交流活动等。
在“孝敬长辈”的活动中,利用“三八妇女节”,让孩子为妈妈做事,体验做妈妈的辛苦,对待父母以“扫好地、行好礼、读好书和做好人”为主要实践任务,帮父母适当地做点家务,尊敬长辈、为爷爷奶奶父母做一件贴心事,为长辈读报活动,邻里和睦做有礼貌的好孩子等。对于父母离异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教师们不辞劳苦,分别给这些孩子的父母打电话、家访,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让每个孩子落实对父母的感恩行为。一封封感人肺腑的信件在学生间传递,一件件孝敬父母的事件被争相效仿。每一位教师都被学生的言行所打动,每一位学生更加理解老师和父母的爱,尽职尽责、默默奉献、艰苦奋斗、刻苦学习蔚然成风。
在“回报社会”的活动中,更强调责任感教育。一个人有责任感,才会自觉,才会振奋,才会不断进取。有责任感的人才是堂堂正正的会“做人”的人。每年重阳节去敬老院为老人献孝心成为固定活动日;每年在少先队捐款活动中,师生积极参与,一份爱心一份责任。学校成立志愿者队伍,队员们深入到社区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等等。
老子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落实素质教育、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迫切需要每一所学校从学生终生持续发展出发,有针对性地从身边小事做起,高度重视学生做人的教育。
“六好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学校管理育人为本,谁舍弃这个根本,教育质量就无从谈起,牺牲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国家民族的持续发展。“六好”实践,主题虽小,做起来却是“尊重、爱与责任”教育的一篇大文章。第二,对学生的教育,理念要高,但切入点要低,要给学生精神上一个落脚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必须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感恩教育符合情感教育规律,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便有效果。第三,学校要充分挖掘各方面的力量,努力营造和谐教育的氛围,使学校干部、教师、学生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共同和谐发展。按照“木桶短板”理论,学校教育的某一方面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学校要与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育,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