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浅谈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计算机专业作为工程应用中最广泛的专业,其学生尤应具备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是工程类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动力源。这也是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广泛参与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计算机专业类学生,首要应该具备扎实的实践科技素养。

浅谈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杨 茂 房春兰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成都 610054)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已经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离不开具有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目前,国内大学大部分都沿用了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缺乏活跃的思维和探求新事物的勇气,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培养适应国家发展和需要的创新性人才,成为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实践 创新能力 培养 模式

一、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参与国家科学和技术应用发展的主要力量,工程类学生无疑是国家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人才基础,他们将会在各个技术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而计算机专业作为工程应用中最广泛的专业,其学生尤应具备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是工程类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动力源。

1.1 实践创新人才的必备条件

科技要创新,社会要发展,必将是科学研究的最终应用,而这些技术成果都是通过工程类人才运用和实现的。这也是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广泛参与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打破常规,取得开创性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优秀的自我学习与探索能力;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扎实的知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广阔的视野;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能吃苦耐劳有平衡的心态。

1.2 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行业发展和技术相对国外有较大差距,这也决定我国的工程技术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工程类人才有更多可以学习和研究创新的领域。同时对于工程类人才来说,虽然目前行业需求量大,就业口径宽,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还很缺乏,顶级工程师仍然是行业最需要的。具有良好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无疑是发展最快的人。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平均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二、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现状

2.1 有一定创新意识,但实践能力不突出

目前的大学生接触新生事物较多,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但往往缺乏抓住创新灵感并继续坚持和探索的能力,而学校现有软硬件条件有限,往往不能紧跟现有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将创新的灵感用于实践。

通过学院本科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软件设计大赛发现,本科学生的作品中有创新性的其实不少,但具有真实可行的方案和现实操作性并不多见,反而是研究生利用科研平台出现的作品较为普遍。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特点,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开拓意识都还不够,同时限于条件,导致有好的想法不能实现。本科生对科技竞赛的参与度和获奖比例都不高,创新实力不足。

2.2 有一定创新激情,但实践目标性不强

很多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知识都充满好奇,因此拥有一定的创新激情,但因为缺乏与老师和同学的充分沟通,更没有走向社会,导致没有明确的目标。低年级的同学参加各类竞赛和社团的积极性都是最高的,但往往在参加进去之后,大部分人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原有的激情没有继续保持下去,因而中途放弃的大有人在。这使得越到高年级,参加社团的越来越少,参加竞赛的都是老面孔,不能很好延续。

2.3 有一定创新能力,但实践平台运用不足

目前在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群体中,大部分人都还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只是限于条件和环境,多数人的能力不能得到发展,渐渐失去了主动创新的意识。对于有意识有激情的同学,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但仍然是对现有实践平台运用不足。很多同学的实践操作仅限于课堂的要求,没有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实验机房,也没有充分利用老师的教研室和相关资源,学生没有很好发挥主动性。

三、现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改进建议

根据学生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化的过程,在现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基本科学素养培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更灵活更多样的培养形式,通过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搭建本科研究生统筹培养的平台,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有效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就计算机学院来说,学院一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完善教学计划、开拓校内外甚至国外的实训基地、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设立学生创新中心、提供创新基金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实践创新体系,将本科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紧紧联系起来,培养出了一批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富于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3.1 搭建平台,抓科学实践素养基础,以兴趣促学习

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世界交流越来越多,任何一个行业都将不再是孤立发展,而是跨行业跨地域的合作和交流。作为计算机专业类学生,首要应该具备扎实的实践科技素养。尤其是现在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实验培训,大部分都是老师的照本宣科和学生按部就班,因此完全谈不上具有专业的实验实践能力。

进入大学后,各类基础实验课程以及专业实验课程开始加码,老师要从头训练学生的基本实践素质,但集中授课的形式让学生继续沿用以前的模式,严格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完成实验,给出实验报告交差,导致学生缺乏对实验原理本身的理解,对实验仪器本身的了解和熟悉。甚至有同学是依靠其他同学的帮助完成,并没有自己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因此,抓好学生的实践基本素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应该要求学生做好3+6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培训。

学院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技竞赛,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同时加大对获奖同学的鼓励和奖励。同时搭建学院的学生创新平台,形成学院教学基地、学生创新基地、学院科研基地、企业实训基地、大型主机基地等实践创新基地。

近三年,学院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得全国奖项有106人次,省级奖项有100多人次,获得微软资助项目39项,青创基金项目36项。同时设立学院学生创新中心,下属大眼睛工作室、梦飞团队等各个创新团队和俱乐部11个,核心成员150人,参与学生接近600人。通过获奖同学和有兴趣能力的同学参与各个创新团队,利用学院提供的软硬件资源,将学生的创新想法用于实践。

创新中心大眼睛工作室同学自主编写计算机应用教材40余部;由学生创新工作室“梦飞无限”开发的“梦飞无线移动课表系统”分别在天府早报和成都商报以题为《移动课表风靡校园》、《掘金3G创业梦》报道,风靡各大高校和企业,目前已经被美国Diigo网络技术公司以100万美元并购。创新团队自主创业成立了“成都索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60万元支持。

3.2 加强师资,统筹培养,以科研促创新

大学为之大学,除了知识体系以外,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和应用也是大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大学众多的科研项目和教师,无疑是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最好资源。因此,计算机学院鼓励教研室和项目课题组吸收本科学生,同时提供各种支持帮助学生搭建创新平台。

1.加强师资建设,实施导师制

当前学院的高速发展需要加强优秀师资力量的建设,让更多创新性人才来引导学生成长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2006年计算机学院制定了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学院每一位教师必须担任学院本科学生的导师,并将其纳入教学最低工作量的考核体系。每位教师所带学生由各年级辅导员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等进行适当安排。每位教师所带的同一年级的学生为3~5名,所带的四个年级的学生总数一般不超过15名。

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在学生选课、实习、参加科技竞赛、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促使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导师应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业提出建议和指导,并作好相关记录。

导师制实行两多年来,全院1000多名学生得到老师的指导,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术发展和人格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不少本科生同学还加入了老师的团队参与科研。

2.鼓励参与,设立创新基金

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创新,学院在2007年制定《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本科生创新基金管理办法》,每年划拨10万元经费用作学生创新基金,同时组织申报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本科生创新团队,由学院牵头,科技处、学生处等学校相关部门专家作为评审组成员,学院指派专门的博士教师担任指导教师。2007年共成立本科生创新团队10个,涉及项目30余项,其中有部分项目已经申请了校青年基金。参与学生近百名。

3.本科生参与科研,本研统筹培养

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可进入科研团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开发的训练,达到提高科研开发能力的目的,收到良好效果。近两年,学院本科学生参加重点科研项目133人,进入学院科研团队近百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大部分同学因为良好的科研能力继续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在这些同学当中,有在本科阶段参与科研团队的2003级本科生王勋同学,由于在团队中的出色表现及个人能力的极大展示,被美国微软总部以高薪吸纳;有在本科阶段破格留校的曹跃同学,从2004年至今已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编著教材3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六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1项。

3.3 科学评价,鼓励动手,以实践促能力

1.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制。现有的评价体制太注重学生的理论成绩以及竞赛成绩,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对学生的考核,也要建立丰富的考试内容和形式,突出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形成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在考试中加大灵活题型和综合题型的比例,注重考核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将研究报告、平时讨论与课程有关的科技发明、制作等作为综合评定的重要依据。通过降低考试分数比重,增加实践创新分数比重,来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价。

2.强化本科综合课程设计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计算机学院从2005年开始将综合课程设计纳入到本科生培养计划当中,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必须完成6个学分的综合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每年有专业老师提供包括创新实验项目、科研项目在内的几十项综合课程设计,能接纳学生近200人,通过这些综合课程设计,让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各类知识点,学会全面学习和思考,能融会贯通计算机相关知识。

3.抓好计算机实践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为应用型课程,因此需要安排大量的实验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目前学院的实验室在满足师生的日常教学计划之外,对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统一免费开放,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和机房完成相应的作业或任务。

计算机学院在保证授课学时的情况下,加大对课内和课外实验的要求,同时所有课外实验均按照课程实验要求。同时依托学院的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基础型、应用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的层次化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覆盖面宽,包含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实验。基础型实验主要解决在课程学习后对原理、算法的理解和设计能力。应用型实验主要介绍现代主流操作系统和流行的应用软件,训练学生在操作系统平台下的动手能力。同时,配合IBM公司大型主机操作系统认证培训和考试,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认证培训,并取得专业认证证书。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含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内的综合和课程群中多门课程间的综合,是难度较大的实践环节,通过案例复现和模块替换实验等,掌握技术实现和模块设计的方法与技巧,并结合毕业设计实施,为有能力和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技术提高环节。创新型实验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拟题,通过多人一组共同完成的难度较大、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题目。通过分类型和阶段的实践过程,加强了学生系统编程与应用设计能力。加深了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创新效果明显。

4.重视学生实训

参加企业实训,已经成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能让学生获得接触企业实际项目的机会,在真实环境下进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通过真实项目环境下的“参与感”,能了解到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可以将企业实训的课题跟学校所开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创新,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动手能力。

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只有进入企业,才能更多接触到计算机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才能将所学与实际联系起来,在本科阶段,学院加大了对学生实训的力度。近几年与Intel、Microsoft、Motorola、IBM、迈普集团、中兴通讯企业等保持了良好的实训合作关系,建立了23个实训基地。同时还在软件业发达的印度设立了班加诺尔大学、安娜大学等实训基地,让学生能走出国门,去了解世界上的先进技术。2007年共有20多名同学参加印度实训,其中8人直接与IBM公司签约。在实训之外,学院每年定期开展社会实践和系列创新活动,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化,促进了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求是,2007,(21):10.

[2] 李佳国.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

[3] 马宗方,赵光华,郝纪超,等.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7).

[4] 宋阳,赵光华,郝纪超,等. 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7)

[5] 苏晓晋.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与对策.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