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土课程的特征

乡土课程的特征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土课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一)为了乡土。一个优秀的乡土课程编制者,应该通晓所编“乡土”,具有相关的学科素养,了解并掌握乡土课程的编制理论与技术,懂得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尤其是学习规律。可以说,乡土课程是学生身边的、容易调动他们直接经验的课程,也是对保护、传承和创新本土文化具有特殊功能的课程。

一、乡土课程的特征

“乡土”指什么?在《汉典》中有两个义项,其一是“家乡,故土”,如“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列子·天瑞》);其二是“地方,区域”,如“乡土不同,河朔隆塞。”(《晋书·乐志下》)。《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乡土,即本乡本土;本土,即原来的生长地。从“乡土”与学生成长关系角度,我们可以把它进一步描述为:乡土是中小学生正在生活、生长的地方。这个地方充满风土人情,正在变化发展,学生们浸润其中。这块土地上的学生本身就是“乡土”的风景之一,具有集体性的“乡土”标记。

“乡土课程”的含义又是什么?它的本质属性究竟指什么?乡土课程与其他课程在功能价值追求、教育内容来源、教育情境的创设、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评价等方面有许多重叠,但也有明显的可区分之处。乡土课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一)为了乡土。乡土课程的价值一定是多元的,但它与其他课程相比,在价值追求上,一定包含两种特殊价值:一是为了乡土的人。即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正确评价,激发他们的乡情以及增强他们建设家乡的本领和责任感。同时,乡土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感性支持,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也有实际的意义;而真实生产生活情境中的因果关系总是很复杂的,不会如实验室中的经典实验那样相对单一,这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切实的帮助。二是为了乡土的事。乡土课程还有其社会性功能目标,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对本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功能。如崇明的“四句头山歌”是一种很优美的民间艺术体裁,但如今的崇明孩子,几乎没人会唱,甚至绝大部分孩子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崇明县崇东中学开发的乡土音乐课程,把这个民间艺术样式以课程的形式搬进了课堂,并且以今日崇明人新生活为内容,对其歌词作了创编,学生学时特别兴奋,很有亲切感。学生在编唱山歌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音乐的常识与基本技能,同时传承了本土文化。(2)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辅助促进功能。崇明部分学校把组织学生参与农业新技术项目推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之一,这样不仅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增强了学生亲近社会的态度与情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直接促进了农业新技术在乡村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部分将来留在家乡工作的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从而间接而持久地促进了本土社会经济的发展。(3)对家乡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功能。家乡生态的乡土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促进他们养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有助于家乡生态的保护与建设。

(二)来于乡土。乡土课程的主要目标与主要内容“来于乡土”。课程资源通常是指教育内容的来源。课程改革前,教育资源主要囿于教科书、挂图、模型、学科经典实验等;课改后,尤其是乡土课程介入后,增添了本地区的很多教育资源。一是自然教育资源。如乡土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物种、自然生态等。崇明岛是国家地质公园,具有河口冲积岛最典型的地质特征,是极好的教育资源。二是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如崇明话、崇明山歌、崇明习俗与乡规乡约、崇明历代杰出人物、崇明乡土历史等。三是社会经济教育资源。如崇明生态岛建设中倡导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尤其是生态农业、清洁生产、风力与太阳能发电、乡村污水处理等。四是社会智力资源。它是一种人才资源,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乡土教育资源。本地专家或行业特殊专才的学识专长、能力特长、特殊的学科思维方式、观察世界的独特视野及其正在研究的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等都是乡土课程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

(三)在乡土中。乡土课程主要由“乡土”的人开发、在“乡土学习情境”中实施。一个优秀的乡土课程编制者,应该通晓所编“乡土”,具有相关的学科素养,了解并掌握乡土课程的编制理论与技术,懂得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尤其是学习规律。从实际结果看,多数乡土课程是由本地区教师编制的,而多数优秀的乡土课程是由熟知“乡土”的专家(提供乡土素材)与掌握乡土课程编制技术的本土教师合作开发的。“乡土学习情境”主要由三类:一是把学生置于已有的乡土生活经验情境之中,激活他们的思维,并使抽象的知识学习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支撑。二是创设或模拟乡土生产、生活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之更有兴趣,带着更鲜活的问题去学习。三是走出校门,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社会生产、生活情境之中,去亲近社会,去探究、去体验,去把已学知识综合地应用到解决或解释生活、生产问题。无论哪种“乡土学习情境”,虽然对学生学习帮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使抽象知识学习得到具体的感性支撑、激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乡情等特殊功能。

从上述对“乡土课程”特征的分析与描述,可以对其本质属性作一个初步的概括:以发展学生认识乡土、热爱乡土、建设乡土的认知、能力、情感为育人功能的重要追求目标;以促进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本地经济发展为社会功能的重要追求目标,以乡土素材为课程内容来源;以在“乡土情境”中学习为实施特征的课程。可以说,乡土课程是学生身边的、容易调动他们直接经验的课程,也是对保护、传承和创新本土文化具有特殊功能的课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定义只是形式逻辑对于一个概念所需的本质属性描述,事实上,乡土课程还有一个基于乡土而又超越乡土的功能特征,即乡土教育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就目的而言,就是以丰富学生的乡土知识、增强学生未来乡土生活的能力和培育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乡土课程直接的育人目标。所谓的手段,就是以乡土教育为手段,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如在爱家乡的教育中,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等为乡土课程终极的育人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