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乡土课程开发的流程
(一)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
乡土课程根据其开发目的和要求,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课程类型(详见第一章第二节,乡土课程的类型),但无论何种类型,作为课程,乡土课程与其他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基本相同,参照课程开发的步骤,乡土课程开发一般包含以下过程[1]。
1.认识课程编制的必要性;
2.编制课程标准(或者课程纲要、活动方案);
3.要求有关人员的协作与分工;
4.制定编制原则和步骤;
5.搜集必要的资料进行研究;
(1)进行学习者的活动分析,研究其兴趣、需要、能力;
(2)研究社会诸功能,进行课题分析;
(3)进行成人的活动分析和职业分析;
(4)进行有关科学与文化的研究;
(5)征求家长和有识之士的意见;
(6)研究本社区的有关资源;
(7)研究有关法规和教学大纲;
(8)把握课程的历史发展;
(9)收集课程编制的实例,进行分析;
6.设定教育的一般目的、具体目标;
7.选择与排列教学内容;
8.编制(选择)教科书、设计教具;
9.组织教学内容;
10.组织学习活动;
11.分配课时;
12.评价编制的成果;
13.准备课程的修订。
以上列出的是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步骤并不恒定划一,可以随课程开发主体不同而不同,随课程开发的规模和实施的要求不同而有所侧重。
(二)乡土课程开发中的主要流程说明
1.课程纲要的编制。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本地区社会发展的主题、学校特色发展的定向和乡土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实际可能性,确定乡土课程的主题,并根据课程的要素编制课程纲要。
2.相关乡土素材的搜集与加工。通常情况下,不少乡土教育资源以原始态存在,夹杂不少与课程资源无关的内容,因此,需要对之加以筛选、加工等处理,使之成为可利用的文本化乡土素材;有不少乡土资源需要通过调查活动来获取;还有不少文献、书籍、音像资料则需通过专题搜集方式获取。然后,对这些素材的相关教育价值、所适合的年龄段进行评估、梳理,编制成一览表。
3.乡土教材的编写。根据课程开发方案要求,对素材的教育价值进行再开发,按照教材编写的体例与格式要求,使之转化为可阅读内容或是可操作的活动方案。
4.乡土教材的实验、审核与优化。(1)选择实验学校对乡土教材进行实验。实验工作由教材编写者、实验教师合作进行。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可行性、教材实施的配套条件、相关的教师素养需求、教学组织与方法等。在实验中积累优秀的教学设计与成功课例,为实施工作奠定基础。(2)乡土教材的审核。在教材编制方案的确定、教材编写、教材实验过程中,需要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和课程教材专家参与,以少走弯路,并确保教材的科学性。(3)乡土教材的优化。通过教材实验与专家审议,不断完善与优化乡土教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