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效果是否实现了教学预期的目标或者教学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就是说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是否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综合这两个方面看更能全面地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这要求教师能适应不同的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预料不到的情况采取应对的措施。教学的有效性还与教学技巧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关阅读教学的研究发现,教师可以从不同方面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teaching effectiveness)是指教学效果是否实现了教学预期的目标或者教学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就是说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是否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衡量教学有效性既可以看教师的教学质量或水平,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教学个性获得的发展与逐步完善;又可以看学生学习的具体成效,即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的程度或者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综合这两个方面看更能全面地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我们主要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明与教学有效性关联的问题。

1.教师的个性特点与教学有效性

教师的个性品质也许不能帮助学生解决课本中的问题,但是它们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产生强烈的影响。斯特朗(J.H.Stronge)认为,在众多的个性特点中,教师有三个品质尤为重要。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教师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从热爱教师本人到热爱教师所教的学科。二是教师的激励倾向。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当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教师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激发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三是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

克鲁克香克(W.Cruikshank)等人总结出教师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三大品质及其八个特点。(D.R.克鲁克香克等著,时绮等译,2003)

①激励性人格。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热情。表现在教师对所教专业有兴趣并能融入其中,同时精力充沛、充满活力,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热情会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中;研究也发现,教师的热情与学生完成的工作量、对学科的兴趣及学生行为的有效性均有重要的关系。第二,热心和幽默。前者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后者可以抵消紧张,促进信任,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还增强学生的长时记忆。第三,可信任感。这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经验和学历让学生觉得可信。

②以成功为导向。它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对成功的高期望。这要求教师应该对自己和学生抱有很高的成功期望,因为年龄小、学习不好的学生容易受到教师期望的影响,多数学生也会把自己的期望值调整到与教师的要求一致;教师不应该抱有固定不变的低期望,应该不断地调整,尽量表现出成功的期望,因为这会产生循环的效应。第二,鼓励与支持。与前面的几个特点相似,尤其对那些学习不好、害羞和不善交往、遇到挫折的学生特别需要鼓励,支持则是要具体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和评价自己的工作。

③专业品行。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条理性。这意味着教师集中精力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周到地考虑教学的设计和完成教学的任务,教学的组织方面要减少不必要的活动,节约时间。第二,适应性与灵活性。这要求教师能适应不同的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预料不到的情况采取应对的措施。第三,博学。教师在所教学科方面的知识懂得多未必促进学生的学习,但不会形成相反的效果,会帮助教师更了解知识教学的错误。

热点聚焦8-2   影响学生学习的个性品质

教师所具有的一些个性品质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明显的影响。

(1)关心学生。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能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展现对学生的耐心、诚意、信任和希望,能考虑学生的需要,善于运用体贴的语气,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善于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肢体语言,重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参与和投入。

(2)公正和尊重。无论对待学生还是和学生家长交往,教师都要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

(3)职业态度。那些对自己期望高的教师,他们的学生也会对自己有同样的高期待;教师对职业的态度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风气,积极并且有创造性的学校风气能带来附加效益。

(4)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在课堂或是在校内,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能够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5)提高学习热情和动机。教师在课堂上的多重角色,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

(6)反思性实践。对于教师来说,审慎而缜密的思考,是职业活动的一部分。

(詹姆士·H.斯特朗,2007)

可以看出,教师的优秀品质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教师对学生的公正和尊重的品质被认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个人化的联系,有助于创造彼此的信任和尊重的关系。效能感能让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它超越了其他因素,如班级规模、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性别因素等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有关教师威信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行为品质会影响教师的威信,而教师的威信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动力的学生才能努力学习,努力学习的学生才有可能取得优异成绩。

2.教学技巧与教学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还与教学技巧有着密切的联系。克鲁克香克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教师如何运用教学的技巧以加强教学的有效性。(D.R.克鲁克香克等著,时绮等译,2003)

①吸引学生注意力。首先,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引入话题;其次,建立互动的氛围,进入学习状态;再次,注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最后,使新知识与以前所学相结合。

②有效使用指导时间。事实上,教师每天花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的时间是有限的。国外有研究指出,教师在小学指导学生学习的时间不到60%,在中学少于45%,而且学生也会浪费时间,不会百分百地投入学习,因此合理的分配时间至关重要。保持一种连贯的、相对快捷的节奏,既能适应学生的能力状态,又能使得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③互动式教学。教师介绍和强调重点内容,详细阐述重要观点和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一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无疑促进了学生的掌握。

④信息反馈与强化。首先,教师能观察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作业、测验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提问和接触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然后,通过反馈告诉学生他们的表现如何,如何检查和改善自己的学习,其效果优于强化。高质量的反馈是经常性的,及时的,具体的,涉及表现而不是动机,往往是自主进行的。

有关阅读教学的研究发现,教师可以从不同方面加强教学的有效性。①教学见识,有见识的教师会合理运用教学材料、方法和管理措施来确保学生的读写能力。②语言知识,教师能够通过语音、语法、声学、词汇等方面的知识整合阅读课程。③文本个案,教师联系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④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师借此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读写技巧。⑤词汇知识与综合理解,教师借助词汇教学促进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提升。⑥阅读理解教学,教师通过阅读策略和背景知识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⑦文本教学,教师运用不同的策略阅读不同类型文本。⑧评价策略,教师通过学业进展记录、兴趣与态度清单等评价策略来监控学生的阅读进展。⑨满足个体需要,教师开发阅读课程以适应不同阅读学习类型的学生需求。⑩学习组织,如何组织与管理好课堂阅读是促进学生阅读学习的关键。(湛启标,2006)

热点聚焦8-3   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结果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对上海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作过调查,发现课堂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1.课前准备

(1)有的教师教学目标定位偏难、偏低或目标错位。在课堂教学目标中过分突出认知目标或技能目标,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重视不够,且写得空泛,变成每节课、每个单元都能用的中长期目标,难以落实和评价。(2)教学设计未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移。部分教师未能从一个对学生的控制者转变为与学生一同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无论是教学目的制定、教学手段的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的,缺乏换位思考。(3)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情景的创设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缺乏“教学策略”的研究,还难以做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素材或教学方法。(4)设问的有效性差,体现在难度、坡度不合适,缺乏针对性、启发性,要求不明确,开放性不够等方面。(5)教学设计中难以体现因材施教、小班化教育思想,教学对象不明确,未很好地提高应有的教学效率。

2.课堂教学

(1)师生的角色定位有偏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但有时提问缺少思维价值,有时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只追求“表面热闹”不注重实效。课堂中缺乏师生在思维层面的开放性对话。(2)教学模式单一,未根据内容选择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仍是以灌输为主,较少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愿尝试探究式的教学,对研究性学习缺乏热情,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停留于简单的模仿。(3)新教师的教学常规问题较多。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准确、恰当的评价语和点拨语,缺乏自然精当的教学过渡语和小结语,教学语言缺乏情感的浸润。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