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主义的基本思想

行为主义的基本思想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起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在教学的诸多要素中。行为主义将学习等同于可观察业绩的形式或频率所发生的变化。教学管理与评价。在教育领域,继斯金纳之后,布卢姆等人吸取了新行为主义的和认知主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有学者分析说,布卢姆的教学论不属于新行为主义的教育流派,但吸取了新行为主义教育中的科学化思想,采纳了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合理部分。

二、行为主义的基本思想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尤其是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构成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部分。

1.主要观点

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部分到整体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就是控制,通过控制教学条件,即刺激——反应的操练学习方式,可以控制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是知识的接受对象,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从而形成习惯。它注重可观察到的行为,强调在学习中反复的、不间断的训练过程,以及学习时外部的条件影响以及强化作用。该理论十分看重强化的作用。桑代克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奖励总是能真正加强这个联结,惩罚对学习的影响是一种间接的作用,即学习者尽可能地不去重复原先让他感到不快的事情或者活动,因此奖励比惩罚更为有效,他甚至否定了惩罚律。斯金纳则进一步区分了惩罚,分出两种:一种是一旦令人愉快的刺激产生反应后不再给予这种刺激而造成的,另一种则产生于呈现令人不愉快的刺激。

2.在教学领域的表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入中小学教学领域后,成为学科教学的指导性原则,也推进了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例如,数学的学习被看作是试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试误和练习,逐步掌握了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而且学习的动力来自外部的奖励。综合起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在教学的诸多要素中。

知识小窗9-1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将学习等同于可观察业绩的形式或频率所发生的变化。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刺激呈现之后,能够表现出一个恰当的反应,学习就算是发生了。行为主义非常看重业绩的后果并坚持认为:得到强化的反应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行为主义不在乎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或者评估哪一种心理过程对学习者运用知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者被看成是对环境中的条件作出反应的人,而不需要在发现环境中担负起积极主动的责任。

(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by著,盛群力译,2004)

教学目标。教学侧重可测量的、外显的行为目标,行为目标的特点是明确的、具体的和可以观察的,行为目标的陈述要求精确和具体。教学目标内含着教学规定的内容,从小步子原则出发,教学内容应分解成很小的单元,降低教学目标的难度并按照逻辑的程序加以排列。

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注重教学对象的分析,对学生作出评估,以确定教学的起点。教学过程由教师负责和控制,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权威地位,教学一般有严格的程序,学生要严格按照程序规定要求学习,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成功的体验,会有适当的反馈。教学方法就是通过精心安排有助于行为强化的环境条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性的练习,最终学会并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组织与教师的作用。教学组织可以灵活安排,教师可以组织个别学习,学生自定学习步骤,按照自己的学习水平循序渐进,也可以开展班级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及时反馈与强化。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环境,控制学生的行为,推动学生向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制止有悖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

教学管理与评价。教学实施目标管理,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注重教学绩效的分析。教学评价与行为目标保持一致,以行为变化的观测为依据,制定具体、标准化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主要注重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并视情况给予适当的奖惩。

3.主要特点

在教育领域,继斯金纳之后,布卢姆等人吸取了新行为主义的和认知主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有学者分析说,布卢姆的教学论不属于新行为主义的教育流派,但吸取了新行为主义教育中的科学化思想,采纳了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合理部分。另一方面,布卢姆的教学论运用了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人的认知结构理论,但和认知结构主义又有区别。从这个角度来看行为主义,说明行为主义在后期的发展不再拘泥于原有的路径,开始吸纳当时新兴的认知结构理论的要素和思想,突破了行为主义的框架,也丰富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思想。基于上述的认识,行为主义的教学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①教学是一个持续连贯的过程,所划分的教学过程是相对的,教学的阶段或顺序应该依据学生心智本身的条件、活动加以调节。

②个人必须练习为自己订立切合实际的目标。目标过高容易导致失败与挫折,而目标过低也将导致个人动机或努力的降低,因此,订立切合实际的目标比订立不合实际的目标更能取得满意的进步。

③学习有意义的教学材料,远比学习无意义的材料或不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材料更有效。任何科目在增强学生的心智方面都有着自身的优势。

④欲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某种概念,我们必须使该概念在各种不同的特殊情境中重复出现,而后学生必须在与原先学习该概念相异的各种情境中加以运用。

⑤学生个人过去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可能提高或者阻碍从教师那里习得所教内容的能力。学生彼此之间相处越久,学得越快,如果曾经参与选择和计划某种活动,那么他将会更加诚心诚意地从事该项活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会比被动参与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⑥对于必须永记于心的材料,分散练习胜于集中练习。某些必须过度学习的技能或孤立的事实,除了重复练习外无法记住。学生记忆那些与自己以往态度相符合的新教学材料比起记忆那些与其态度相悖、冲突的教学材料,会更有效。

⑦一般而言,在奖赏控制下的学习比起在惩罚控制下的学习会更有效。教人忍受失败之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告知学生在历次失败中曾获得的进步,哪怕是极微小的进步。告知学生优良表现以及成功和错误之处都会有助于学习。

⑧如果学生的能力分班仅仅依据某一标准,那么依据其他标准,学生彼此间的个别差异可能会横跨数年。

⑨学生如果在学习时独立发现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于不同的情境之中,就会增强学习迁移能力。如果学生面临的学习是最有挑战性的,即不太容易也不太困难,有成功可能却无绝对把握,那么他就会尽最大的努力予以完成。学生唯有在真正面对困难或使其发生兴趣的挑战时,才会认真思考。

⑩动机强者要比动机弱者学得更快,过分强烈的动机可能比强度适中的动机取得更少的学习效果。由内在动机所引发、维持的学习要比由外在动机引发、维持的学习更有效。(黄炳煌,19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