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1.情境教学
它以情境性认知理论为基础,与建构主义的思想密切联系,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与问题原型一致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估与情境结合。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作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
其次,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就是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最后,它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就是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性评估。
2.支架式教学
“支架”也叫“脚手架”,指的是搭在房屋外围的一种平台,工人能站在上面建房或修房,在建好或修好之后,就会被拆掉,所以其本义是作为一种工具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当目的达到时,就会被收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及其同事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幼儿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时,必须有母亲的大力支持;当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起来以后,母亲就不必再干涉幼儿了,此时母亲的支持会显著减少;最后当幼儿完全获得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之后,母亲的支持会停止,让幼儿独立用语言表达自己。这一过程中母亲的支持与建筑上使用的支架在特点与作用上有类似的地方,布鲁纳等人将这一研究扩展到教学领域,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的支持也应具备这种特点,发挥这种凭借的作用,由此提出了“支架教学”的教学模式。
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预热。这是教学的开始阶段,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第二,探索。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和展开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这时的目标可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进行探索性的尝试,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可以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以反馈等,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必要的引导,但逐渐增大了问题的探索性的空间,增强了学生自己探索的力度。第三,独立探索。在这个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探索的方向和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作为一种整体教学模式,它重视教师在预热和探索阶段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随其能力的逐步增加而减少,促使学生独立完成相似的学习任务,根本目的在于使儿童获得某种更高水平的独立能力,学会学习。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学生完成某个特定学习任务过程中,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强调了支架的情境性,这是学习任务能否完成的直接目的。例如,在语言学习中,它强调通过有效的教师—学生会话这一互动形式,在课堂活动中,能力较差的学生的知识在与能力较强学生的合作中可以得到增长,帮助学生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