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本主义的渊源

人本主义的渊源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本主义源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传统,形成于文艺复兴的个性解放运动,发展兴盛于20世纪的主情主义及理性批判。人文主义精神反映在教学领域,产生了人文主义教学。经过一段沉寂之后,人本主义又再度辉煌。以新面貌出现的主知主义,吸纳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的传统,重新提出知识的价值,认为它有助于社会的联合进步,有助于人的自由,有助于人类的统一和文明的延续。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一、人本主义的渊源

人本主义(humanism)源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传统,形成于文艺复兴的个性解放运动,发展兴盛于20世纪的主情主义及理性批判。

1.近代理性人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崇尚心智潜力的自由发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以“个性解放”为旗帜,人本主义得到集中的体现,形成了最初的思想体系,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尊严,呼唤现实人生的意义和追求世俗的幸福。要求自由、平等,反对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的蒙昧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封建世袭制,还推崇理性和科学知识。人文主义精神反映在教学领域,产生了人文主义教学。它强调尊重儿童及其个性,以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目标,注重古典语言教学,扩大学科范围,使自然科学在教学内容中占有一定比重,它还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谈话、直观教学和参观旅行等新方法取代教会学校的严酷体罚和死记硬背的做法。

经过一段沉寂之后,人本主义又再度辉煌。以新面貌出现的主知主义,吸纳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的传统,重新提出知识的价值,认为它有助于社会的联合进步,有助于人的自由,有助于人类的统一和文明的延续。

2.现代情感人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的人本主义是理性人本主义和非理性人本主义的综合产物,它多以反对理性和提供主情主义的面目出现的,直接起因是批判“理性”为核心的主知主义。因为现代社会里,人仅凭理性无法确立自己的至尊地位,而且理性的误用有可能使人沦为机器和知识的奴隶。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70年代是发展的鼎盛时期,它脱胎于人本主义的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说明人的本质特点,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它特别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自由选择性,认为人的意识能超越加乎其上的限制,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并认为人能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发展了有关“自我”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它的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G.Allport)、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ogers)。这里简要说明马斯洛和罗杰斯的思想。

马斯洛重视研究人的内在需要、动机、情感和兴趣,尤其重视研究人的潜能的发挥,强调培养人的个性,他以整体和动力的观点探讨人的心理,提出了动机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人的价值,发展人的特质,这种价值、特质在马斯洛看来就是理想的人格,就是自我实现。罗杰斯认为,人都具有为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它与生俱来,是天然合理的,因为“人种的成员,像其他物种成员一样,在本性上实质是建设性的”,而且想健康地生存下去,就必须满足这些需要。罗杰斯认为,这是以生活为主要动机,在人类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冲动,即求扩张、求伸展、求独立、求发展、求成熟的冲动。在生物进化的阶梯上,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心理潜能,创造潜能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img66

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患者中心治疗: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1957)、《个人形成论》(1961)和《自由学习》(1980)。他提出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和四项学习要素:个人参与、自我发起、渗透性和自我评价,提出学习的十项原则,提倡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最根本的驱动力是求得自我实现需要的不同方面,生长和发展是一种不断趋向自主、不断摆脱外力控制的过程,当有机体受到尊重和自尊时,他就能更好地完成自我实现,并能更加自觉地获得与现实相一致的经验。每个人都有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条件和权利,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在于创设合适的社会条件以充分发掘人的潜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