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管理研究的四个维度与前沿进展
柯 平
(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
【摘 要】本文简要概述了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向,认为现行知识管理研究具有四个基本研究维度:技术维、对象维、理论维和资源维。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回顾总结了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前沿问题与最新进展,并讨论了知识管理出现的新领域、新理论及其应用。还提出将知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给出了关于知识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学 理论研究 前沿进展
On the Four Latitudes,Frontiers and Progress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Ke Ping
(Dept.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Nankai University)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knowledgemanagement,and reviews the frontiers and progress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from the four basic latitudes:technology;object;theory;resources.Some new studyfields,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of KM are also discussed.The author puts forward knowledgemanagement as a science and gives some thoughts about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KMS.
【Key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science theoretical research frontiers and progresses
知识管理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在许多领域均有广泛应用的一个专门领域。随着知识管理研究广度与深度的发展,知识管理研究的前沿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现状分析出发,从知识管理研究的四个维度,探寻知识管理的前沿进展。
1 知识管理研究现状与总体趋势
1.1 深度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知识管理在一些企业的应用没有达到预测的效果引发人们对已有知识管理产生了怀疑,又由于已有知识管理过分强调技术带来的忽略人的因素和知识生成过程等的严重缺陷,因而在21世纪初产生了“第二代知识管理”的概念。随着第二代知识管理的深入,对知识管理概念与研究内容的认识不断升华,知识管理及其研究不断创新,知识管理研究呈现深度发展趋势。
CharlesDespres和Daniele Chauvel根据ABI/INFORM的统计,1988—1998年十年间关于知识管理的论文共1 206篇,呈逐年增长趋势[1],其中1988—1994年只有84篇,平均每年12篇;而1995—1998年达1 122篇,平均每年280篇。根据PQDD统计,1984—2003年北美、欧洲及其他国家知识管理方向的博硕士论文98篇(博士论文87篇,硕士论文11篇),而2000—2004年学位论文就有76篇[2]。知识管理研究文献的持续增长反映了学界对于知识管理的兴趣和知识管理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在我国,著作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翻译介绍国外知识管理著作的同时,开始进行知识管理的知识传播和系统研究。据柯平《知识管理学》(2007)一书的附录,从1998—2006年,我国(仅中国内地部分)出版的知识管理著作达141部,翻译国外的知识管理著作52部。据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统计,近三年来出版的知识管理著作共49部,非企业的知识管理著作增多,反映了多领域的知识管理应用研究。
论文方面,据以CNKI为检索工具进行的“知识管理”篇名精确检索,1980—1993年3篇(其中1985年1篇;1987年2篇),1994—1997年5篇,1998年53篇,1999年148篇,2000年227篇,2001年367篇,2002年442篇,2003年633篇,2004年718篇,2005年819篇,2006年901篇,2007年998篇,2008年1 036篇,2009年740篇(截至11月23日)。
据唐小海的统计,我国知识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的概念含义、模型、框架、内容、体系功能、实施策略及实现技术,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比较研究,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功能实现,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优化,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关系,知识管理与出版档案管理,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网络资源,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等方面[3]。据董宇昭的统计,我国知识管理论文的研究主题有七类:基础理论研究(占45.75%)、技术研究、策略研究、服务研究、实证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其中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占到了论文总数的45.75%[4]。
南开大学柯平等通过对1994—2004年CNKI检索到的2 253篇知识管理期刊论文、117篇学位论文和28篇会议论文统计分析,发现1998年到2002年是知识管理研究的激增阶段,此阶段知识管理发文量呈现快速增长的特性,并开始向其他学科渗透;从2003年到2004年知识管理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研究问题逐渐细化和深化。从研究类别看,学位论文数最高的领域是经济类(59篇),其次是工业技术(31篇)和文化科学教育(18篇),最少的是社会科学总论(5篇)、政治法律(3篇)和天文地球科学(1篇)[5]。
武汉大学马费成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IRM及KM范式下的情报学发展模式研究》(03BTQ012)对知识管理文献进行了分析,发表了系列成果。在确定了国内外知识管理领域关键词的基础上,用词频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方法、学科分布和应用领域[6]。还在确定国内知识管理领域使用频率最高的54个关键词的基础上,运用共词分析法,以SPSS软件为工具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十大研究结构:知识形态、知识发现、知识组织、知识服务、信息资源管理、创新管理、核心能力培育、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与知识共享、信息化管理。进而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了其内涵,发现了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的两大维度——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维度,以及三大理论基础——人工智能理论、组织行为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为把握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7]。
1.2 多维化趋势
随着知识管理应用的发展,知识管理及其研究不断开拓,知识管理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管理研究呈现多维化的趋势。
C.W.Holsapple和K.D.Joshi调查了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视角有:信息系统(22%);管理(13%);战略管理(13%);计算机科学(9%);公共管理(9%);哲学(9%);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金融;以人为本的设计;通信;经济学;管理科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改革的战略;价值创新。最后10类所占的比例均为3%[8]。
Mariano Nieto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知识管理研究。宏观层面有三个分析单元:①人类社会,下属社会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技术评估;技术的社会控制;技术变革的伦理研究)和历史学(技术变革的本质;不同社会的技术演变)。②经济系统,下属经济学(改革和经济增长;国家创新体系;技术政策;专利经济;改革和职业;革新过程的经济分析;改革的推广;技术变革和国际贸易)。③工业,下属工业经济(含量百分比;专业的状况;差别化;技术的机遇;市场机遇;公司的规模;改革的形式)。微观层面有四个分析单元:①公司,下属技术战略(将技术整合进战略的手段;分析和格式化技术战略的工具;改革的时机:领导或是追随技术变革;使用新技术:内部的R&D,技术合作,特许)和组织革新(改革和机构变革;设计创新的机构;R&D产品、市场之间的关系;革新和学习)。②R&D部门,下属R&D部门的组织(R&D部门的活动组织;技术人事部门和报酬系统的管理;技术信息的传播)。③R&D项目,下属管理R&D项目(R&D活动的预算和资助;R&D项目评估;计划、设计和控制R&D项目;项目的领导和团队)。④产品,下属新产品的开发(新产品的开发过程;开发新的技术性能;产品平台;开发新产品的成功因素;减少开发时间)[9]。
近几年来,国外知识管理研究体现了如下特征:重视多领域的应用,如《在家庭医院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实践》(Sánchez-Polo,Maria Teresa.Journal of Nursing Care Quality.Jan-Mar2007,Vol.23 Issue 1)、《高等教育中的知识管理:个人主义的和集体主义的文化比较》(Moss,Gloria,Kubacki,Krzysztof.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Sep2007,Vol.42 Issue 3);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如《知识管理:历史与跨学科主题》(Wallace,Danny P..Libraries Unlimited:Greenwood.2008);《知识管理的跨文化视角》(Finnegan,Gregory.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Nov2007,Vol.68 Issue 6)。试图技术突破,进行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设计,基于本体设计流程数据仓库(ProcessDataWarehousing)作为提供知识管理和集成平台的手段;《知识管理的智能化前景》(Szczerbicki,Edward.Cybernetics & Systems.Feb/Mar2008,Vol.39 Issue 2)认为智能技术在21世纪头10年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
我国知识管理研究已经从多个层面出发全方位探索知识管理。王洪伟等人从知识管理研究层面出发描述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分为概念层、过程层、技术层、组织层、管理层、实施层六个层面。柯平从对知识管理的描述发展到对知识管理的多个维度纵横向的深入研究,总结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层面为环境层面、概念层面、过程层面、技术层面、文化层面、组织层面、实践层面、应用层面、战略层面、发展层面十个层面[10]。
1.3 整体化趋势
随着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发展,知识管理及其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知识管理研究呈现整体化趋势。
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知识管理研究已形成多个学派。英国牛津大学的M ichaelEarl认为知识管理可分为7个学派,即系统学派、制图学派、工程学派、商业学派、组织学派、空间学派和战略学派[11]。
我国关于知识管理流派的研究成果较多,其划分的观点和依据也比较复杂。早期的研究是从知识管理的学科视角来划分的,将知识管理分为三大学派。左美云将知识管理研究分为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仅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人和信息结合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2]。这种划分较为笼统和简单。
此后的研究在这三大学派基础上进行了细分和拓展。一是从技术的角度来拓展。彭锐和刘冀生按照对知识特性的认识和研究焦点的不同,将知识管理理论分为工程学派、过程学派、实体学派和系统学派[13]。吴金希将知识管理分为:IT技术学派、知识工程学派、组织行为学派和战略管理学派[14]。这种划分方法的依据是知识管理活动的重点。二是从管理的角度来拓展。蒋日富和霍国庆等人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把知识管理的认知或假设归纳为以下几个流派:学习流派主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研究人、团队和组织的学习和知识创造;过程流派把知识生命周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知识流动过程;技术流派研究信息技术在组织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智力资本流派看到了知识的经济价值,把智力资本管理作为研究重点;战略流派研究把知识管理纳入战略范畴,研究组织业务战略与知识管理战略的整合[15]。这种划分较为全面,但划分依据较混乱。三是从综合的角度来拓展。陈建东在左美云的观点基础上,把综合学派分为经济学派和战略学派,认为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可以分别不同地隶属于行为学派、技术学派、经济学派和战略学派共四个主要流派。其中,行为学派明显突出了知识上的继承性和专有性;技术学派明显突出了管理上的技巧性和方便性;经济学派明显突出了效果上的实用性和利益性;战略学派明显突出了组织上的目标性和灵活性。盛小平等根据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将知识管理研究分为八个流派:认识论流派、战略管理流派、知识创新流派、空间流派、信息技术流派、组织行为流派、知识工程流派、综合流派,并简述了这8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6]。
知识管理的发展证明,技术学派和行为学派比较成熟,而综合学派并不明确,对它们进行过多的细分,可能产生更多的交叉和学派特征的不明晰。因此,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知识管理学派可归纳为五大学派:一是技术学派,以美国为代表的技术学派,以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为背景,注重采用先进的技术,对企业信息与知识进行电子化储存、共享与利用。二是行为学派,以日本为代表的行为学派,以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为背景,认为知识是提高个体技能和组织能力的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强调对个体能力的学习和管理以及对组织学习的研究。三是资本学派,以欧洲为代表的资产/资本学派认为知识资本是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无形资产,重视对知识的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估与测量。四是战略学派,从战略的角度进行的知识管理研究,将知识作为战略资产或重视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等,这一学派与战略管理紧密联系。五是图书情报学派,是从图书情报的角度进行的知识管理研究,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竞争情报进行关联研究,既关注企业知识,又关注政府及其他组织的知识;既研究组织的知识管理,也研究个人的知识管理;既重视经济知识的共享,也重视科学知识的交流。
2 知识管理研究的技术维
技术研究一直是知识管理的主要方向。对知识管理技术维的重点在于知识管理系统和知识技术的应用。例如,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硕士论文有:王华君的《基于XML的工艺过程知识管理系统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赵钦的《面向知识管理的机—人知识辅助系统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7)、郭浩的《基于新产品开发的设计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陕西科技大学,2007)、王国军的《福州移动知识管理系统绩效管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北京邮电大学,2007)、代宏伟的《基于SCORM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探究与开发》(首都师范大学,2008);孔德琳的《基于本体的W iKi系统知识管理研究与设计》(首都师范大学,2008);公茂星的《铁路勘察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08);张建勋的《基于工作流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张雪飞的《军校教员个人知识管理与网络平台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李海良的《基于Web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中山大学,2008);王嘉斌的《呼叫中心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中山大学,2008);程连玲的《基于案例推理技术(CBR)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华东师范大学,2008)等。关于知识管理技术的博士论文有:穆肃的《语义网技术支持的远程教育机构知识管理系统概念建模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7)、吴江的《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西北大学,2007)、李志国的《面向分布式文本知识管理的中文分词与文本分类研究》(重庆大学,2008)等。
戚啸艳的《企业整合型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基于业务流程的分析与例证》(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基于对知识管理文献及实务的回顾与分析,提出了企业整合型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该概念模型进行了普遍性检验。杨春立等的《产品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反映了知识管理领域及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中的前沿观点,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探讨了产品知识管理系统在企业的实际应用。崔运鹏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基于本体论的农业知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以农业知识管理为切入点,研究论述了知识的获取、组织、检索、标识、评价等关键环节涉及的技术,并针对其中一些关键环节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系统加以实现,最后还论述了基于本体的知识网格。
近几年来,相关研究开拓了知识管理技术的新领域。
2.1 知识地图及其应用
情报学家B.C.Brooks最早提出的“知识地图”概念主要是基于情报学理论,强调知识的创造以及人的思想,它是一种理想状态的知识地图的定义,但是他的理论还没有真正地在计算机上得到实现。今天的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作为一种技术或工具,应用于企业等组织,成为组织内部知识的地图化描述,成为知识定位的指南,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从技术上看,知识地图是对已经获取的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的可视化描述,它可以使不同背景的知识寻求者在不同的详细程度上学习知识,并同其他人进行交流。从目的上看,“知识地图指向人、文献以及数据库等,使用者通过知识地图能找到合适的知识源”[17]。两者结合起来看,知识地图是通过揭示知识存储地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知识的技术和工具。
知识地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理论方面目前较多的是概念与类型、特征等基本认识的探讨。讨论与概念地图(Concept Map)、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思维导图(Mind Map)、语义地图(Semantic Map)、专家图、因果图(Causal Map)等的内在联系。从功能上,知识地图可分为知识资源地图、知识资产地图、知识结构地图、知识应用地图和知识开发地图等。从组织的要素角度,知识地图可分为概念型(Conceptud)、流程型(Process)、职称型(Competency)知识地图。从技术上,知识地图将组织的知识进行地图化或图形化描述,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Gordon提出了使用学习依赖关系建立组织知识地图的方法[18]。台湾中原大学贺嘉生提出知识地图是以概念图与基模设计的知识库的表示[19]。由Florence Rodhain的认知地图可以看出最终目标位于地图的最顶端,而行动则处于最底端,中间的过程中有关键成功因素作为唯一的到达点,同时可以由多个标准想法将这三者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现在这个认知地图的建构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完成,所以即使是一个个体也是可以完成这个认知地图的[20]。
2.2 实践社群及其应用
实践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COP,也译为“实践社区”)最早是由Brown和Duguid在对Xerox公司的修理协会成员的研究中提出的,专指成员间的那种非正式的工作联系性群体[21]。这一新技术一经产生,被认为是成功知识管理的新途径。这一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实践社群要素与模型的研究。2004年Etienne Wenger强调实践者参与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管理。他认为实践社区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管理者的职能是如何培育及管理社区参与者,让他们共享知识、经验等。实践社群由领域(Domain)、社群(Community)、实践(Practice)三要素组成。在他构建的知识管理的环形图[22]中,把实践社群运行与企业战略目标结合起来了。
二是实践社群与其他群体能否协同发展。目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差异性研究。E.Wenger和W.M.Snyder研究了实践社群与已有的其他群体的不同特征,认为实践社群是实现知识转移的理想方式[23]。Richard McDermott曾分析了确认和支持能转移和共享隐性知识的实践社群面临的四个关键挑战:管理挑战、社群挑战、技术挑战和个人挑战,提出了聚焦于对企业和成员都极其重要的主题,寻找那些受尊敬的社群成员以协调社群等,从而克服四大挑战的十个重要方面[24]。
三是实践社群的应用研究。如Susan Hanley等人进行的美国管理系统(AMS)中心实施实践社群管理的成功案例研究[25]。
2.3 知识系统工程
知识工程(Knowledge Engineering)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专家系统、基于知识的系统和知识密集型信息系统,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成果的商业化应用[26]。王众托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为知识系统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知识系统工程。他认为,知识系统工程是对知识进行组织管理的技术,并将知识系统工程总的体系结构概括为五个方面:组织体系结构、人员体系结构、技术体系结构、经营体系结构、文化体系结构[27]。
技术维研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知识管理虽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作用,但不可简单理解为技术决定论,过分的依赖技术会导致走向知识管理的失败和知识管理的反面。把知识管理当作一项技术或将知识管理等同于知识管理系统与知识管理软件这种误区仍然存在,在研究维度上仍然需要避免这种倾向。
3 知识管理研究的对象维
知识管理从研究对象出发,可以划分为宏观知识管理与微观知识管理。具体来说,可分为个人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和国家知识管理三个层次。组织知识管理是其核心层次,其中的企业知识管理是核心之核心。
3.1 以企业为对象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C.W.Holsapple和K.D.Joshi总结和描述了国外20世纪90年代的10个有代表性的知识管理框架:①Wiig在1993年提出的知识管理三支柱模型;②Nonaka在1994年提出的知识转化模型;③Leonard-Barton在1995年提出的核心能力与知识构建模型;④Andersen&APQC在1996年提出的组织知识管理模型;⑤Choo在1996年提出的“知”型组织模型;⑥Petrash在1996年提出的知识资本模型;⑦Szulanaki在1996年提出的知识转移模型;⑧Alavi在1997年提出的知识管理过程模型;⑨Sveiby在1997年提出的无形资产模型;⑩Van der Speck&Spijkervet在1997年提出的知识管理阶段模型[28]。然而,已有的这些知识管理模型都是基于第一代知识管理思想形成的,这些模型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特别重要的是,在第二代知识管理的发展中,需要建立新的知识管理模型。
3.2 以政府为对象的政府知识管理研究
关于政府知识资源的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有:一是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知识的生产、收集、传递与利用,形成政府知识资源;二是政府知识共享,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政府人力资源的知识化,提高公务员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并形成政府的集体智慧,实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四是建立知识型政府,在电子政务、电子政府的基础上,促进管理的知识化,服务的知识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服务体系。
这一领域的研究已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在政府知识管理的概念、特征、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基础上,重要的研究方向与成果有:一是建立政府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模型与框架,如D.C.Misra等人提出的政府知识管理的“PPTM四维结构”(人员、流程、技术和管理)的实施框架[29],白清礼的《政府知识管理实现体系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二是行政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结合研究,如张劲松的《推行政府知识管理: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7)),程世贵的《行政部门实施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以广州市国税局为例》(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三是区域性政府知识管理研究,如柯平主持完成的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和天津市行政管理学会项目“地方政府知识管理研究”,成果发表于柴中达主编的《政府管理创新研究》(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8)。四是政府知识共享与协同政务研究,如高钦为的《政府隐性知识共享研究》(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07),高洁的《面向知识共享的协同政务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8)等。五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了网络政府知识管理研究,如弓克的《网络环境下的公民在线协作研究》(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09)。
3.3 以公共事业机构为对象的公共知识管理研究
自从知识管理在企业成功应用并形成研究热点之后,人们就将知识管理应用于公共事业机构,产生了图书馆知识管理、档案馆知识管理、传媒知识管理、学校知识管理等专门领域。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较早应用于公共事业的一个专门领域。关于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有几部重要著作。柯平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图书馆学新体系,被认为“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开山之作”[30]。盛小平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引论》(海洋出版社,2007)讨论了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图书馆知识管理基本原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图书馆知识组织、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与策略、基于知识视角的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和以知识为中心的现代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等主要议题,融合现代图书馆学与图书馆管理学学科知识。张兵的《现代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从知识管理的概述、现代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基本原则与方法、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文化创新、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业务实践等方面对图书馆知识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并前瞻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未来和发展。其他的著作还有石向实和刘晨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刘贵琴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刘传和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海洋出版社,2007)等。
档案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应用于档案学产生的。伍振华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档案馆知识管理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在档案界率先开展了知识理论问题研究、知识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档案馆知识管理基本特征与实践、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等。徐拥军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的《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将知识管理深入到企业档案,认为“档案知识管理”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档案管理”;二是“以档案管理为基础的知识管理”。作者在对29家企业、41位员工进行实地调研或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通过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双向审视,提出的一种新的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模式——“档案知识管理模式”。该书除导论外,分为模式提出、理论依据、具体实现、案例分析四章,表现出知识管理与企业档案的深度结合与理论解释。
传媒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传播媒介、传播过程、传媒集团与传媒产业。汤书昆主编的《传媒知识管理》(科学出版社,2007)以知识管理的发展和传媒组织特性的演进为架构,系统地论述传媒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成功因素、导入路径和评估方法。程小萍的《媒体知识管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以中国媒体企业构建知识管理体系为主要研究问题,运用理论和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媒体企业实现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生产运作流程变革进行了系统研究。
学校知识管理涉及大学、中小学、教师等,相关成果有:徐建培的《大学知识管理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陈列的《中学教师知识管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白雪的《学校组织知识管理研究》(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8),陈喆的《我国中小学校本研修中教师知识管理策略应用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等。
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共知识管理。广义的公共知识管理包括政府知识管理,这里采用狭义的公共知识管理概念,指对非政府范畴的公共知识、公共事业组织(法律法规授权、委托的组织,来源于纳税人税款的政府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组织等公务事业法人和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与服务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存储、传输、发布、使用的所有知识的管理。公共知识管理主要有两大组成部分:一是公共事业知识管理,二是公共知识资源管理。前者是对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进行的知识管理,后者是对狭义的公共知识资源进行内容管理,包括语言和术语管理、科学知识资源管理、知识产权管理以及网络知识资源管理。
3.4 以个人为对象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在个人信息管理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指为达到个人目标进行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已成为知识管理的热门领域。一般以美国的密歇根大学的Paul A.Dorsey教授2000年的定义为依据:“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这些技能是在21世纪进行知识工作所必需的。”并概括和定义了7项核心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表达、信息安全、信息协同[31]。个人知识管理主要有个人基本知识库管理和个人思想库管理。前者包括个人通信管理、个人时间管理、个人工作管理、个人学习管理、个人网络资源管理、个人档案管理等,后者包括个人知识挖掘、个人知识产权管理、个人知识营销等。我国关于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主要成果有李奕的《数字化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岳亚平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幼儿园团体学习中的知识管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王文旭的《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知识管理实现策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郭玉华的《基于博客的研究生个人知识管理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等。
3.5 以国家为对象的国家知识管理研究
国家知识管理关系到知识社会中全球与国家的共同发展,关系到人类社会与民族文化的长久进步,目的在于实施国家知识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柯平《知识管理学》从国家知识政策和国家知识战略两个方面讨论了创新型国家的知识管理问题。与企业和公共组织不同,国家知识战略是从国家的高度和范畴出发,以国家知识创新活动为战略规划对象,以提高国家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国家层面上的知识资源和知识活动制定相关战略,并以建设知识驱动的创新型国家为最终目的。柯平还承担了教育部社科项目“创新型国家的国家知识资源战略研究”(06JA870005),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
4 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维
4.1 知识管理的理论发展
知识管理的理论探索是知识管理得以长久发展的重要支撑。理论研究维度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知识管理基本原理的研究,包括知识管理概念体系、经典模型、核心原理等;二是知识管理思想演化过程研究,挖掘知识管理产生的思想根源与实践基础,寻求其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对知识管理发展过程的整理与分析,总结知识管理发展规律。三是知识管理理论创新,将新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知识管理,创新新的理论模型与思想框架,形成知识管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知识管理的理论溯源有“哲学说”、“管理说”和“综合说”。“哲学说”如Grover和Davenport(2001)认为知识管理的理论溯源是古代哲学对知识和认知的思考,但真正的知识管理理论则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学的研究[32]。“管理说”如Katsoulakos和Zevgolis认为知识管理的理论植根于20世纪50年代的管理理论中[33]。“综合说”有KarlM.Wiig认为,人们对知识管理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对“知识”和“认知”等的研究,知识管理的理论发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抽象的哲学思考;二是工作场所中对专业知识的需求而引发的思考。知识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则包括: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知识管理的阐释;对知识时代经济发展推动力的思考;20世纪以来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34]。
知识管理发展过程研究从理论上有发展“三阶段说”和“四阶段说”。Tuomi(2002)和麦塔肖提斯(2005)等人都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发展的“三阶段”说。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关注个人知识的第一代知识管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是关注群体知识的第二代知识管理,而未来的第三代知识管理将更加紧密地与企业战略、流程结合,成为员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和动力[35]。2002年7月,Dr.Larry Prusak提出了“第二代知识管理”的概念。Mark W.Mcelroy在2002年10月出版的《新知识管理——复杂性、学习和可持续创新》一书将第二代知识管理归纳为十大核心思想:知识生命周期理论;知识管理和知识处理;知识管理中的供与求;嵌套知识域;知识仓库;组织学习;开放式组织;社会革新资本;自组织和复杂性理论;可持续发展。Snowden(2004)则在知识生态(Knowledge Ecology)的基础上提出“第三代知识管理”的概念,指出知识管理不再是把知识看作“物”来管理,而是对知识的生态进行管理,知识管理就是创造“共享背景”[36]。
王平综合各家观点,提出理论四阶段说:历史溯源、近代发源、理论形成、理论发展[37]。从历史时期对知识管理发展作全面的总结,大多按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时间顺序,对古代和近代的讨论关注知识的认知及其管理方法,而分期研究主要是现代知识管理。陈锐提出知识管理发展有四个时期:1900—1950年是以图书馆和档案馆为象征的传统管理时期;1950—1980年是以电子信息系统为象征的技术管理时期;1980—1995年是以信息总监为象征的信息资源管理时期;1995年至今是以知识总监为象征的知识管理时期[38]。柯平将现代知识管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现代知识管理初创阶段(1945—1985年),第二阶段为知识管理推广应用阶段(1986—1995年),第三阶段为知识管理全面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39]。
4.2 知识管理的新理论
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新的理论脱颖而出,促进了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以下讨论当前重要的知识管理新理论。
4.2.1 战略知识管理理论
战略知识管理(Strategic Knowledge Management)理论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战略思维和方法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以改善和提升现有知识管理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二是知识管理与组织战略的协调和匹配。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企业知识战略的展开过程就是企业战略知识管理的过程。战略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管理理论、实践的基础上融入战略的思维方法和操作工具,从战略导向的角度考虑处在内外战略环境之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实施。
战略知识管理理论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基于组织学习的战略知识管理,如Ron Sanchez和Aine Heene在1997年出版的《战略学习和知识管理》中探索发生学习的组织氛围,以及创造新知识的组织动态,而寻找竞争优势促使组织更有效地运用现存知识达到最大的战略利益。二是基于战略资产的战略知识管理如David A.Kleinl在其1997年出版的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一书中认为,知识管理围绕企业知识互动的具体环节,讨论如何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实时调整企业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安排,以保证资本的持续增值。三是基于组织战略的战略知识管理。如Retha Snyman和Cornelius Johannes Kruger在The Interdependency between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Strategic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一文中认为,知识管理与组织战略不是平衡并行的关系,而应成为组织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设计出一个整体性的框架描述战略知识管理的四个过程,即环境分析、目标制定、战略计划和战略制度化。
4.2.2 实时知识管理理论
实时知识管理(Just-in-Time/Real-Time Knowledge Management)理论是对传统知识管理理论的补充,传统知识管理主要考虑企业中的知识与知识资本以及企业知识能力等问题,但由于按照这些理论进行的知识管理实践产生了与期望较大的偏差,使得人们开始考虑知识管理针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未知性作出快速反应,重点考虑知识管理的时效性问题。实时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向以下领域拓展:
一是从基于JIT生产理论的JIT-KM到基于快速反应的RT-KM。IBM“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的知识管理研究所”主任Dave Snowden在1999年首次将“Just-in-Time”引入知识管理,提出“Just-in-Time KM”(即时化知识管理)术语,并在Just-in-Time Knowledge Management:Part I(2002)和The Knowledge You Need,RightWhen You Need It(2003)两篇文章中分析现有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错误、知识管理对企业流程的制约,为新一代知识管理的发展指出方向。欧洲Telematica Institute实施的“METIS”项目先后推出三份研究报告:Just-in-Time Knowledge Management:a State of the Art Report(2002),Just-in-Time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Problem,a Model and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el(2003),KnowledgeSupply Chain Game(2004)。这三份报告完整地阐述了JIT-KM的概念、理论、原始框架和应用模型等问题,是JIT-KM研究领域较为系统的文献。与此同时,基于快速反应的“Real-time KM”观点产生就是强调知识管理活动的快速反应。美国南加州大学商学院Omar A.EI Sawy和Ann Majchrzak在Critical Issues in Research on Real-tim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s中提出了“Real-time Knowledge Management”的观点(2005)。
二是从注重速度到注意流程。Eric Tsui在The Roleof IT in KM:Where are We Now and Where are We Heading?(2005)一文中阐述了知识技术发展的三大趋势:知识管理技术以流程为中心,KM技术逐渐被用来支撑基于流程的知识管理活动;人际网络技术在KM中的应用;知识获取和共享日益实时化,即知识按需提供和实时供应。2008年王平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流程导向的企业实时知识管理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中认为,现有“JITKM”、“Real-time KM”、“High-speed KM”等不同的理论可用“知识管理的供需观”概括,提出流程导向的实时知识管理模型。
4.2.3 知识供应链管理
知识供应链(Knowledge Supply Chain,KSC)概念是Jay Lee博士等人在参与“下一代制造项目”的研究中正式提出的。国内较早提出知识供应链的则是张曙、李爱平。研究大多是基于传统供应链思想的关于知识流程的重新定位。目前,关于知识供应链的研究有多个方面。
一是知识供应链的研究视角。王晰巍等从生态系统视角基于系统论的思想提出KSC的概念[40]。李勖等从“学习”的角度强调知识供应链的供需关系[41]。张曙、李爱平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谈知识供应链的建立[42]。
二是知识供应链的研究层面。宏观层面的研究将知识供应链作为国家的创新体系。中观层面的研究认为知识供应链是对其相关企业资源进行的知识整合。微观层面的研究认为知识供应链是以顾客为中心,满足知识的供需平衡。虽然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成果均有不少,但缺乏三者之间的关联研究。
三是知识供应链的模型研究。蔡翔等将知识的供应者——知识的转化者——知识的使用者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与整体化为目标的功能链接结构模式,表明知识在知识供应链上的流动包括积累、创新、经济化三个阶段[43]。李长玲将知识的供应者、知识的创新者、知识的使用者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整体最优化以及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网络结构模式[44]。吉林大学王晰巍提出了一个知识供应链构建的总体机理模型,包括了要素模型、动力模型、组织模型、政策模型、知识流动模型[45]。目前构建模式的定性研究成果较多,今后主要是加强定量研究以及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研究。
四是与知识供应链相关的研究。在对知识供应链研究中,开始了对知识链的研究。对知识链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用波特的价值链模型,探寻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等知识活动的一系列过程。吴金希在《用知识赢得优势——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与战略》一书中,把企业知识活动明确分成主要活动和影响因素(辅助活动)两个维度,提出了自己的知识链模型。
4.2.4 知识变革管理
所谓知识变革,是指组织结构在合理设计并实施之后,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运用知识对组织结构中不适应的地方进行调整和修正乃至整体重新架构,实现过程、结构、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在实施变革管理战略中,受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Chuck Seeley分析了变革管理之于知识管理的必要性[46]。Steven F.Holub探讨了知识共享对于组织变革的重要性[47]。
吴鹏等于2006年发表了《组织知识变革管理》提出了包括三个流程和相应的三种事务的知识变革管理框架,还提出了变革需求识别、知识变革影响评价、知识变革实施三个步骤。[48]目前这一新理论尚不成熟,亟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4.2.5 知识治理理论
意大利学者Anna Grandori于1997年和2001年在企业的范围内提出知识治理(Knowledge Governance)的概念,认为“知识治理是对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知识的交换、转移和共享的治理,并把影响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知识交换、转移、共享的协调机制都视为‘知识治理机制’,如内部专利制度、内部市场机制、开源软件和实践社团等”[49]。后来Shaker A.Zahra、Cristiano Antonelli、JakkiJ.Mohr和我国的任志安等人也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企业的知识治理。
知识治理强调组织或社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对知识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有效的协调,以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知识管理理论的补充,是知识管理理论的新发展。目前主要的研究重点从基本概念转向具体问题的探讨,如知识治理的具体机制研究,Anna Grandori提出的知识治理机制包括知识的自由交换和相互共享机制、实践社区机制、专利与知识定价机制、公司间的合同规制、公司的风险、责任与赢利共享机制。Chong Ju Choi等人提出知识治理的机制分为交换机制、授权机制和馈赠机制。任志安提出企业知识共享网络的治理机制包括正式的组织机制(治理结构、激励计划、契约安排等)和非正式的组织机制(组织习惯、组织文化、互惠交易等)。南开大学李颖从知识治理的角度研究企业联盟知识共享,认为知识治理机制专门针对网络中的知识活动的治理需求而提出的,是实现联盟知识共享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联盟知识共享机制就是知识治理机制,是由信任、认知、学习创新、激励约束、交流、决策协调等多个具有整合和互补关系的机制所组成的体系[50]。知识治理研究有极大的空间,对于通用的知识治理模型、各类组织中各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治理机制,特别是知识治理在企业以外其他领域的应用等研究还有待展开。
5 知识管理研究的资源维
5.1 “知识资源论”的提出
把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来研究对社会是有普遍意义的。2003年,柯平提出的知识资源论是建立在知识论、知识交流论、知识组织论、知识集合论基础上的一种认识[51]。“知识资源”这一概念使我们不仅注意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重视对知识的创造、认识和开发、利用过程,知识资源也就是与知识有关的所有资源,包括知识、知识人(知识的生产者和利用者)、知识工具(生产和利用知识的设备、设施、知识库等)、知识活动(知识生产、流通、分配和使用的过程、方法、成本、条件等)四个要素。其后,知识资源论研究相关论文有“知识资源论——关于知识资源管理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图书馆论坛》,2004(6)),“基于知识资源论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论图书馆学的知识资源传承原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2))等。随着知识资源论在学界的影响,产生了学术争鸣,如河北师范大学马恒通的“‘知识资源’不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4))、云南师范大学赵益民的“是‘知识传播’还是‘知识资源’?——就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问题与马恒通先生商榷”(《图书馆》,2009(1))。
5.2 在知识管理框架下构建知识资源管理
在知识资源论和知识管理研究中,柯平提出知识资源管理(Knowledge ResourcesManagement)的概念,认为广义知识资源管理涉及知识生产与传播、利用的全过程。如果使用广义知识资源管理的概念,与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都比较接近。因而主张使用狭义的知识资源管理概念,即对人类知识财富主要是显性知识财富的管理。
知识资源管理可以分为软知识资源和硬知识资源的管理,软知识资源是指组织中的无形资本,如组织形象、组织文化、工作环境、服务设计、工作流程、知识产权等;硬知识资源指信息源和知识本身。这种硬知识资源管理包括知识产权管理、科研管理、文献信息管理、知识系统管理、网络知识资源管理等。知识资源管理也可以分为学术知识资源管理和非学术知识资源管理(包括公共信息资源、社会生活知识、社会情报以及情报源的管理)。知识资源管理可应用于图书情报档案工作,相关的研究有:宗培岭“知识资源管理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档案与建设》,2002(8))、张斌和徐拥军等“知识资源管理:企业档案工作改革的新思路”(《中国档案》,2004(10))等。
5.3 建设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群
关于学科的建设,一是建设以管理角度进行组织知识研究的知识管理学科,二是建设以知识资源/信息资源/文献资源为中心的图书情报学,三是建设与科学知识相关的知识类学科研究,包括科学学、知识社会学等,四是建设一门综合研究知识的知识学。
目前,知识学研究主要在知识管理、系统科学与工程以及教育技术等领域。在知识管理领域如:1997年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于1997年组建了知识科学研究科,并于2000年9月发起召开了国际知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在系统科学与工程领域如:2000年12月大连理工大学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在信息科学领域如: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主持召开的知识工程与知识科学研讨会,建议将知识科学基础理论作为重点资助的方向。在教育领域如: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在知识工程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知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在国内图书情报界率先开展了知识学专门研究。2004年,柯平在南开大学开设博士生专业课“知识学研究”,组织博士生们研讨,发表专题研究成果。专题一:《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第4期“知识学研究”,包括《知识学研究导论》(柯平);《从知识管理到知识价值链管理》(高洁);《知识技术的发展对知识工程的影响》(李大玲);《将知识服务进行到底——基于知识交流的知识服务》(党跃武)。专题二:“图书情报知识”2009年第1期《21世纪的知识学研究展望》,包括:《21世纪知识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柯平);《“知识学”研究倡议与研究纲领》(王平);《基于知识学的知识资源模型研究》(赵益民);《创新学与知识学的关联研究》(詹越)。
6 学科构建:知识管理学
知识管理学能否成为一门科学?2002年,张润彤和朱晓敏出版的《知识管理学》(中国铁道出版社)虽以“知识管理学”为标题,但对知识管理学的概念、内涵、学科定位、学科体系等没有提及。同年10月杨治华在《知识管理:用知识建设现代企业》(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一书中说:“企业知识管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学科,其体系结构还不成熟,学术界对此尚处于探索阶段”。
2005年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杨建秀以《论知识管理学的创生和发展》为题撰写了硕士论文。同年邱均平、文庭孝等《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论知识管理学的构建》,次年出版《知识管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2007年柯平《知识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提出知识管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将知识过程作为其研究对象,将知识管理学定义为“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形成知识管理理论、企业知识管理、社会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
目前的问题是:知识管理学能否成为一门学科,需要进行科学研讨,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如知识管理学的学科范式、学科定位、研究内容等有一个清晰的共识;知识管理学科体系是一个复杂问题,决不是简单提出一个框架就能解决的,学科建设需要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对知识管理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需要分析指导;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吸引多学科力量推动知识管理学的研究,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交叉研究和合作研究,提高知识管理学的社会认可度。
总的来说,我国对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不足,在学科建设上更是任重而道远。未来的知识管理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值得学界从各个维度去深入探索,去构筑新的理论与实践大厦。
【注释】
[1]Charles Despres,Daniele Chauvel.知识管理思想的主题分析[M]//查尔斯·德普雷,丹尼尔·肖维尔主编.知识管理的现在与未来.刘庆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64-103.
[2]师忠凯,华薇娜.国外知识管理方向学位论文定量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04(4):14-17.
[3]唐小海.我国知识管理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41-43.
[4]董宇昭.知识管理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现代情报,2005(5):4-5.
[5]柯平.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8.
[6]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
[7]张勤,马费成.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探讨——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情报学报,2008(1).
[8]Holsapplea,C.W.,Joshi,K.D..An Investigation ofFactorsThat Influence the Management of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0:235-261.
[9]Mariano Nieto.From R&D Management to Knowledge Management—An Overview of Studies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03:135-161.
[10]靖继鹏,马费成,张向先.情报科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07.
[11]Earl,M..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Toward a Taxonomy[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1,18(1):215-242.
[12]李华伟,董晓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36.
[13]彭锐,刘冀生.西方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派[J].管理评论,2005(8):58-63.
[14]吴金希.用知识赢得优势——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与战略[J].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28-34.
[15]蒋日富,霍国庆,郭传杰.现代知识管理流派研究[J].管理评论,2006(10):23-31.
[16]陈建东.知识管理理论流派研究的初步思考[J].情报学报,2006(10):300-302.
[17]Woo,J.H.,et al..Dynamic Knowledge Map:Reusing Experts'Tacit Knowledge in the AEC Industry[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4(13):203-207.
[18]Gordon,J.L..Creating Knowledge Maps by Exploiting Dependent Relationships[J].Knowledge-based Systems,2000,13(2):71-79.
[19]陈强,廖开际,奚建清.知识地图研究现状与展望[J].情报杂志,2006(5):43-46.
[20]杨曦宇.知识地图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07(3): 133-136.
[21]John Seely Brown,Paul Duguid.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Working,Learning,and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J].1991,(2).
[22]Etienne Wenger.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Doughnut: Shaping Your Knowledge Strategy through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Ivey Business Journal,January/February 2004:1-8.
[23]Wenger,E.,Snyder,W.M..Communities of Practice:The Organizational Fronti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 1/2.
[24]陈建华.知识管理的新趋势:确认和支持实践社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6):34-37.
[25]Hanley,Susan.A Framework for Delivering Value with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AMS Knowledge Centers[J].Information Strategy:The Executive's Journal,2000(Summer),16(4):27.
[26]吴金希.用知识赢得优势——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与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30.
[27]王众托.知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0.
[28]Barnes,Stuart.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Thomson Learning,2002:223-241.
[29]M isra,D.C.,Rama Hariharan,Manie Khaneja.E-knowledge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J].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2003(2):38-48.
[30]龚蛟腾.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开山之作——评介柯平先生之《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6):109-112.
[31]KMCenter.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2003-6-16编译)[EB/OL].http://www.amteam.org/print.aspx?id=502762.
[32]Grover,V.,Davenport,T.H..General Perspectives on Knowledge Management:Fostering a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2001(Summer),18(1):5-21.
[33]Katsoulakos,P.,Zevgolis,D..Knowledge ManagementReview 2004[EB/OL].[2006-05-18]http://www.kbos.net/uploadfiles/KM%20Review%202004e.pdf.
[34]德普雷,肖维尔著.知识管理的现在与未来[M].刘庆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4-60.
[35]Tuomi,I..The Futu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EB/OL].[2006-10-24]http://ec.europa.eu/employment_social/knowled.ge_society/docs/tuomi_fkm.pdf.
[36]Snowden,D..The Third Knowledge Management Generation[EB/OL].[2006-05-20]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third-generatio.php.
[37]王平.流程导向的企业实时知识管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37.
[38]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18-20.
[39]柯平.知识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21.
[40]王晰巍,靖继鹏,范晓春.知识供应链组织模式构建机理[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S1):950.
[41]李瑁,汪应洛,孙林岩.组织的环境适应性及生存战略[J].组织管理,2003(4):61-65.
[42]张曙,李爱平.技术创新和知识供应链[J].中国机械工程,1999(2):224-227.
[43]蔡翔,严宗光,易海强.知识供应链:概念、特征、主体[J].科学管理研究,2000(12):12-14.
[44]李长玲.知识供应链及其管理[J].情报杂志,2004(11): 10.
[45]王晰巍.知识供应链构建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6.
[46]Seeley,C..Change Management:A Base for Knowledge-sharing[J].Knowledge Management Review,2000,3(4):24.
[47]Holub,S.F..Knowledge Sharing is a Chang-management Exercise[J].Tax Adviser,2003,34(6):361.
[48]吴鹏,强韶华,苏新宁.组织知识变革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96-99.
[49]Grandori,A..Neither Hierarchy nor Identity:Knowledge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2001(5):381-399.
[50]李颖.企业联盟内组织间知识共享研究——基于知识治理的视角[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05.
[51]柯平.从知识论到知识资源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的知识基础[M]//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理论专业委员会编.发展与创新——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130-149.
【作者简介】
柯平,男,1962年生,博士,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9)委员;教育部档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目录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索引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决策咨询专家;天津市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市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校兼职教授,《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等核心期刊编委。个人传记载入马奎斯《世界名人录》(第21版)(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2004)。
主要研究方向有:知识管理;信息咨询;文献目录学、图书馆管理。主持完成国家教委“八五”社科项目《书目情报服务经济效益及其评价》、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书目控制的经济学与我国书目控制经济效益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项目《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创新体系研究》(02BTQ001)以及天津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面向学习型城市的天津图书情报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研究》(TJTQ06-003)。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重点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型与实证研究》(08ATQ001)、教育部科研项目《创新型国家的国家知识资源战略研究》(06JA870005)。出版著作《从文献目录学与数字目录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文献目录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信息咨询概论》(科学出版社2008)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获教育部全国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三等奖;天津市第八届、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南开大学“敬业”奖一等奖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