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与实践进展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与实践进展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已展开一系列研究,不断推动传统配置理论的深化与拓展,同时也有力推进了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资源配置实践。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配置是面向国家创新发展全局的宏观信息资源配置,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相互合作,在统一目标引导下围绕国家创新发展需求进行整体协同配置。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与实践进展

赵 杨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摘 要】国家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战略的实现要求国家创新系统中各类创新主体打破组织界限,整合内外信息资源,通过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创新合作。在这一要求下,信息资源配置范围已由组织内部扩展到整个国家创新系统,强调各类创新主体的密切配合与协调互动,促使信息资源配置不断朝着社会化、协同化方向发展,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模式日渐形成。目前,国内外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已展开一系列研究,不断推动传统配置理论的深化与拓展,同时也有力推进了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资源配置实践。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 协同学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llaborative Allocation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Zhao Ya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Resources,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National innovation is a complex project.Under theinformation environment,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strategy requires various innovation subjects in the NIS to break the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integrat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realize the widely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On the require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scope of the in for m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has extended from inside the organization to the NIS,placing more emphasis on various subjects close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teraction,which also promotes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toward to the socialization,collabora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 collaborative allocation gradually formed.At present,the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llaborative allocation has just begun at home and abroad,which promotes the deepened and expanded of traditional allocation theory,and also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practice.

【Keywords】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llaborative allocation synergetics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战略。各国都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致力于本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在信息化环境下,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离不开信息资源的有力保障,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配置是面向国家创新发展全局的宏观信息资源配置,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相互合作,在统一目标引导下围绕国家创新发展需求进行整体协同配置。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深入推进,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是传统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与国家创新理论、协同学理论的有机融合,既是对传统配置理论的深化与拓展,也是国家创新系统中信息资源配置实践活动的客观需求:从研究范畴上看,是组织微观层面到国家宏观层面的拓展;从研究视角上看,是经济学研究视角、信息科学研究视角向系统科学研究视角的转变(如图1所示)。

img142

图1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理论研究的演进脉络

1 关于信息资源配置研究范畴的认识

在研究范畴上,国内外学者分别以企业信息资源配置、区域和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以及国家整体信息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国家宏观层面对信息资源配置理论及其应用展开了系统性研究。

1.1 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研究

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微观层面上分析组织员工的信息需求特征,探索规划和协调组织内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有效机制,设计企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提高企业经济效率的策略。

国外对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成果。其中,D.Charles Galunic和Simon Rodan(1998)很早就提出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与重新分配对企业知识创新具有重要影响,他们认为,只有将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部门才能提高企业能力[1]。M.D.Koenig(2000)分析了信息资源配置对企业业务流程改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的信息资源配置模型[2]。日本学者藤井智比佐(2002)在其所著的《IT资讯技术管理》中提出了企业在组织内实行信息资源配置的7个步骤,分别为“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事业模式分析、资料架构分析、应用架构分析、技术战略设计、企业内外的组织战略设计以及IT现金流动管理设计”,系统阐述了企业内部信息资源配置的实施流程[3]。JamesW.J.等(2008)从企业信息需求变革的角度探索了企业系统内部信息资源动态配置的实现,为满足企业高速运转中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提供了有效的配置方案[4]

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信息资源配置问题展开研究,在企业信息资源配置探索上也取得了较大进展。黎志成(1999)从现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模式,设计了优化企业信息配置结构的程序化方法[5]。马费成教授(2004)从运作机制的角度总结了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包括市场配置机制、政府配置机制和产权配置机制[6]。赵筱媛(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从配置环境、配置实现、配置能力与效率评价的角度系统研究了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理论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信息资源配置战略规划与实施的整体流程[7]。沈波(2008)围绕企业信息资源配置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从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协同配置和战略一致性角度探讨了企业信息资源配置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8]

1.2 区域、行业系统中的信息资源配置研究

随着组织间信息资源流动、传递频率的不断提高,跨组织的信息资源配置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区域与行业中观层面探索了跨组织、跨系统的信息资源配置应用,并且着重研究了信息资源配置对区域、行业创新的影响。跨组织的信息资源配置强调通过区域性和行业性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条例,对地区和行业内部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进行组织和协调,合理安排信息资源在本地区、本行业中的有序流动,在保障企业经济效率的同时,提高区域与行业经济效率。

国外学者基于区域创新理论框架,结合资源配置的经济学阐释,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经济学家斋藤优(1996)所提出的“需求—资源”论,他认为“需求与满足需求所必需的储备与资源(包括人才、资源、设备、信息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创新资源的集聚”。RuiBaptista(2001)从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的资源配置功能出发,研究了区域创新系统运行与信息资源配置的互动关系,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能给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提供有效的信息,有利于促进创新主体在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寻优活动,从而通过实现资源流动的“无障碍”支持产业发展的稀缺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最佳配置,实现产业集聚和创新扩散[9]。Caron H.St.Jonh(2007)通过对产业集群中的信息资源组织利用问题分析,深入探讨了集群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企业间的资源竞争与合作关系,揭示了产业集群的自组织演化机理[10]。不难发现,在面向行业的信息资源配置研究中,国外学者大多从产业集群中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入手,分析信息资源配置对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区域、行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研究大多从区域或行业创新系统中的科技资源配置入手,将信息资源配置作为科技资源配置的一个子环节进行研究。从资源属性上看,信息资源属于科技资源范畴,因此,科技资源配置研究成果对信息资源配置研究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现有研究中,魏守华和吴贵生(2004)提出了建立科技资源流动机制与平台的构想,提出大力促进跨行政区的合作与交流,选择经济联系紧密的“跨省行政区”,引导和加强科技合作,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以此加快知识、技术、信息的扩散与转移[11]。曲然(2005)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创新资源配置问题上,着重探讨了信息资源的配置模式和流程[12]。王亮(2008)则通过研究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资源的投入—产出结构,揭示了区域创新系统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演化规律,指出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信息资源配置问题研究[13]

1.3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配置研究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逐步从依赖于物质资源的低效运转转变到依赖于信息资源的高效运转,信息资源配置活动正逐渐成为支撑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对信息资源配置理论的研究也开始扩展到国家宏观层面,旨在推进面向国家整体创新发展需求的信息资源全局化配置实现。国家宏观层面的信息资源配置是由国家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配置,使信息资源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不影响国家的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合理的开发和最有效的利用,其目标是实现全社会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

国外学者围绕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创新主体信息需求行特征”、“信息资源投入-产出”、“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服务与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其中,Gassler H.等(1996)研究了国家创新系统中的资源投入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利用DEA方法评价了国家创新系统中的资源投入—产出效益[14]。Nomura Takahik(2004)根据国家创新发展的需求导向,探索了信息挖掘与知识创新能力培育之间的互动机制。Pratim Datta(2006)在基于全球性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关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机构业务开展的研究[15]。Nunes(2006)对面向国家创新发展的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增值问题做了相关研究。这些成果为各国创新发展中的信息资源配置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转型中,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信息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其研究内容涉及:信息化环境下的国家创新发展、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需求、国家创新价值链上的信息流动、信息服务与信息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信息资源配置等。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有:周毅(2002)在其论著《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研究》中分析了信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并提出我国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的控制策略。周寄中等(2002)在《在国家创新系统内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一文中探讨了国家创新系统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关系,并以我国科技系统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配置研究提供理论框架[16]。刘雅静(2004)在针对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流动问题研究中,分析了信息流动的基本过程与实现途径,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分配问题。王翠萍(2004)在《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信息资源配置》一文中首次对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做了具体阐述,从国家创新体系内的信息资源配置影响因素和配置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17]。毕强教授等(2009)在《自主创新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基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要创新主体在国家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和信息需求[18]。郭明晶等(2008)针对国家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特征,建立了适应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信息资源配置战略目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面向国家创新的信息资源配置模型[19]

此外,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也资助了大量有关国家创新和信息资源配置方面的研究项目。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应急项目,启动了我国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系统性研究。胡昌平教授2006年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体制与信息保障体系研究”中专门就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信息资源配置与投入—产出与优化配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査先进2006年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与模型研究”中对信息资源配置与共享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

2 信息资源配置研究视角的拓展

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主要视角和切入点是经济学,在配置机制、模式等方面都遵循着传统资源配置理论的一般规律。但由于信息资源又具有共享性、时效性、非同质性等其他经济资源所不具备的属性,使得研究者必须从信息科学的视角出发,探寻信息资源配置的运作机理。近年来,随着信息资源配置研究范畴由系统内部向跨系统拓展,以“协同学”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理论逐渐成为信息资源配置研究的新视角。

2.1 以“福利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为主的经济学研究视角

国外对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大多是在传统资源配置研究基础上的拓展,结合福利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原理对其展开深入探讨。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如何合理地配置经济和社会资源及其判断标准问题。从早期的帕累托原理,到后来的卡尔多补偿、希克斯补偿和次优理论等,均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和条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有代表性的成果如:David A.Burke(1999)在其撰写的一部关于“信息福利的博弈模型”的著作中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重复博弈模型进行修正,以使“信息福利”包含于其中[20]。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市场机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以提高经济效率,研究内容的核心是对产权和实施的交易成本的度量,以及对不完全信息的强调。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下的信息资源配置研究,不是单纯的信息资源的分配,而是从市场、政府、产权等多方面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诺斯(1995)在《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与意识形态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的制度学说认为,在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制度的创新与变迁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该理论为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1]

国内对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延续了国外从经济学角度切入的思路。周鸿铎(2000)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一书中指出,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同样也需要被合理开发和配置。随后,吴永臻(2002)对帕累托理论用于信息资源配置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马费成和靖继鹏教授(2005)则从信息商品的特有属性出发,分析信息商品的价格形成机理,探讨信息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考察信息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将福利经济学原理与信息资源配置理论进行了充分结合[22]

2.2 以“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信息科学研究视角

随着信息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信息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始更多地从信息本身去探索信息资源配置问题。他们认为,信息资源与一般经济资源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如动态性、时效性、共享性等,因此,信息资源配置也比一般的经济资源配置更为复杂。从信息资源本质属性出发,国内外学者着重从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的角度对信息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在国外研究成果中,信息资源共享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信息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资源配置的特殊表现形式,旨在通过资源的互通和流动实现资源配置。Partha S.Dutta等(2006)提出: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类型等分布,只有通过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整体的政策杠杆和技术手段,对有限的投入进行合理地分配使其获得利用上的增值,对有限的资源开发多种形式的服务,避免资源的短缺和闲置,增加资源可获取性使其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Daniel Suthers等(2007)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信息资源共享能够很好的促进用户协同合作与信息交互,使分散的资源通过集成整合与重新分配用以解决复杂问题。

在国内研究成果中,胡昌平教授(2004)在《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一书中提到,信息资源开发、调配与利用是一种最基本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有效地开展这一工作是组织高效化信息资源配置的前提[23]。程焕文、潘燕桃(2004)认为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相互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提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

2.3 以“协同学”和“复杂性科学”为主的系统科学研究视角

系统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类系统的共同特性,探索系统的生成、演化和涌现等普遍规律的科学,其基本思想是把所研究的对象当做一个开放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从信息资源配置的应用对象来看,无论是企业或其他机构,还是区域、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可视为由不同要素构成的开放式系统。因此,应用系统科学理论方法研究系统中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的切入点。在系统科学研究视角下,国内外学者利用“协同学”、“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系统动力学”等方法,从多个层面探索了系统内部信息资源配置的演化机理。

在国外研究进展中,Fox,M.S.(2000)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中的多主体建模方法,结合人机协同方法、流程再造理论对企业信息集成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多Agent的企业开放信息集成体系架构。Charu Chandra(2001)在从库存持有水平的角度定量分析各成员的信息共享价值的基础上,应用协同学理论建立了供应链信息共享价值模型,为供应链协同运行和管理提供了有效方案。Haseltine,R.G.(2005)应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了网络信息服务系统的内部运作机理,通过仿真实证揭示了系统内部各服务提供商间的资源传递、共享趋势。Reis,L.A.(2006)运用自组织理论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和熵变论,分析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自组织特征,提出跨组织资源协同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影响企业信息资源协同能力形成的关键是管理、技术、组织、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协同互动,进而构建了资源协同管理概念模型,以此分析了资源协同能力形成和演化的过程[24]

我国学者查先进等(2007)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讨了基于网络拥塞的信息资源共享障碍,为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新思路。运用协同学基本原理,赵杨(2008)分析了面向区域创新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体系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实现机制、控制机制和反馈机制,构建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我国华东地区7省市的信息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25]。在数字信息资源配置研究中,秦春秀等(2008)提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具有一定功能和层次结构的自组织系统,具有开放式、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与涨落现象等特点;并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采用自组织理论定义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边界、构成要素,为进一步研究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及演化规律奠定了基础。陈明红等(2009)认为信息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由配置的主体、客体、配置过程和配置机制等构成,在分析信息资源配置复杂适应特征的基础上,利用CAS理论探索了信息资源配置的自组织演化机理,为信息资源配置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3 国内外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研究进展

随着系统科学理论与信息资源配置理论的不断交叉融合,以“协同”为核心的信息资源配置模式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国内外学者在现有的配置理论基础上,从实际需求出发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现实问题、组织模式、技术标准展开了相关研究。

3.1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现实问题的研究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集中于对其中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包括协同配置的起因、内涵、作用、制约因素、实现机制等,这些基本问题的解决为后续研究扫除了障碍。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作用于组织系统的各个层面,由于各层面的任务和需求不同,其对协同配置的理解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基本问题展开了探索[26],如表1所示。

表1 系统不同层面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现实问题

img143

续表

img144

3.2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模式研究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模式选择是开展协同配置活动的基础。由于现有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理论体系还不成熟,对协同配置模式的研究大多还局限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研究上。尽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实现基础,其组织模式对协同配置活动的组织实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协同配置更侧重整体协同效应的产生,是一种更高级别的资源合作模式,强调成员行为的一致性和业务流程的可操作性。针对两者的区别,国外一些学者借鉴其他领域协同工作模式的研究成果,展开了相关探索。Lee,J.Y.(2006)研究了分布式协同环境下以过程为中心的网络资源分配,提出了两种协同模式:基于流程协同和基于状态协同。Agarwal,R.(2009)在对网络合作服务创新能力建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合作网络的跨系统信息资源组织协同模式。

我国学者关家麟(2003)等完成“建设国家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研究,在国内外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服务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变革,提出了跨系统、跨地区、跨学科、跨行业的资源协作配置构想[27]。宋立平等(2006)在对国外共建共享模式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主要包括以区域协作为基础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以协作团体或信息中心为基础开展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和以馆际互借为主要手段开展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三种。陈朋、李楠、吉久明(2007)等根据不同的标准,分别研究了跨系统协同信息服务的机构合作模式、任务流驱动模式、知识协同模式等。

3.3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技术研究

在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技术研究上,国内外学者主要探讨了现有的协同技术和软件在协同配置中的具体应用,涉及“协同配置技术平台构建”、“跨系统信息资源集成整合”、“信息系统互操作”、“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分配”、“协同工作”等多个方面。

德国国家信息研究中心的“协同工作基本支持项目”(BSCW)采用通用网关接口CGI(Co-on Gateway Inierface)的方法在Internet上建立了一个支持用户协同工作的共享信息空间,使用户能够方便、及时地共享和交换信息资源。美国GE公司制定了一个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Network,CAMNET)的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利用TCP/IP、HTTP协议,集成现有各种网络工具,组成一个企业间信息分布存储、信息共享、交互式的辅助制造网络系统,为实现敏捷制造和动态联盟提供支撑环境[28]。Mohamad Eid和Atif Alamri(2008)分析了动态Web服务组合系统的参考模型,旨在提高信息资源跨系统调用、组织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29]。Chituc C-M等(2009)研究了经济协作网络环境下的无缝互操作协议框架,用以支持异构分布式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30]

我国学者柯平教授(2007)从网络化信息资源的组织利用角度,详细分析了元数据、语义网、网格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在网络信息资源协同组织中的具体应用,强调了这些技术对用户信息交互的重要性[31]。胡潜(2008)从实现信息资源的整体化、社会化和全方位配置出发,研究了信息资源协同组织中的跨系统整合平台建设问题,旨在适应用户跨系统、跨部门的协同信息服务需求[32]。童茵(2009)采用SOA开放式体系设计了一个基于多层次集成技术的文博综合信息平台。该平台在共享元数据规范层面给出了分布式异构数据库资源的获取、整合与呈现方案,并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首都博物馆11个业务子系统整合中[33]

4 国内外实践进展

国内外在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理论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各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在此基础上,各国结合本国国情,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创新系统建设运行的协同配置模式和机制,展开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4.1 国外实践进展

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都位居世界前列,各国在建设和完善本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创新主体间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关系协调和优势资源共享,在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实践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图书馆联盟为代表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成熟。图书馆是社会信息资源的主要存储机构,国外早期的信息资源配置实践活动也大多集中在图书馆文献资源领域。面对新的国家创新环境和信息化建设要求,图书馆自然成为各国探索信息资源配置转型的重点实践对象。面向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关键是提高图书馆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文献传递效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类图书馆间通过缔结联盟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以此促进联盟成员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其中比较著名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有美国的OhioLINK(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与信息合作网)、加拿大的CRKN(加拿大研究知识网络)、澳大利亚的ERA(澳大利亚电子资源图书馆联盟)等。这些联盟的组建为图书馆系统内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实践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不仅优化了社会核心信息资源的分布结构,还极大地促进了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利用,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实践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是面向行业创新的协同信息服务有序开展。协同信息服务是促进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重要基础。国外在面向行业创新的协同信息服务上进行了诸多尝试,为本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美国面向行业创新的信息服务工作主要在政府宏观指导下,由各行业协会(或信息中心)负责实施。美国各大行业协会有着健全的信息渠道,能够为企业提供市场、技术、社会和政治情报等丰富的信息。各协会间通过制定具体的协作机制来实现面向企业协同服务。欧盟则通过建立面向行业创新的信息服务平台(Europe INNOVA)来指导协同服务工作的开展。该平台由行业创新监测网络、集群地图、融资网络、标准网络、行业创新专家网、创新管理与交流网组成,能够使各类服务机构在有效机制引导下进行协同工作,通过统一接口为行业创新活动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三是基于创新网络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模式初现端倪。美国、日本通过组建各类知识创新联盟、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创新主体间的沟通合作,有效实现创新主体间的资源互补与供求平衡,使创新主体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共同进行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欧盟则充分发挥了科技中介的作用,通过构建“创新驿站”(IRC)帮助各类创新主体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创新驿站是由欧盟研发信息服务委员会(CORDIS)根据欧盟“创新和中小企业计划”资助而建立,旨在促进欧盟跨国的企业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合作,目前已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包含80余个创新节点。创新驿站作为合作创新的推动者,已经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合作和技术转移网络,在帮助创新主体实现技术需求与供给匹配上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同时也是主体间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基础网络平台。

4.2 国内实践进展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提出,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工作也日渐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我国政府和各类创新机构对此展开了积极探索,从多个层面探索信息资源配置的协同化实现。

随着国家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各创新主体间协同发展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申请专利的数量不断增加,各类“创新联盟”纷纷涌现,2007年6月,中国六部委联合在京召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在钢铁可循环流程、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煤炭开发利用和农业装备四大领域率先构建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我国创新联盟建设推上新台阶。随后,各类技术创新联盟、知识创新联盟、信息服务联盟陆续组建。创新联盟有利于打破信息资源行业性、单一性、地域性配置的局限,充分发挥联盟成员的资源优势,促进彼此间优势互补与利益共享,同时有效引导联盟成员合作开展具有应用前景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活动,对提高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等政府部门的组织规划下,我国各类图书情报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国家骨干通信网络系统,建成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平台(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扩大了现有网络资源的存储、传播和利用范围,实现了高质量信息资源为大众服务的目标,同时也为信息资源的协同配置提供了有力条件。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其整体实现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从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来看,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问题已成为信息资源配置研究领域的热点,其重要性和现实性已经得到国内外学术界、政府决策部门、各类创新机构的广泛认同。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推进该问题的理论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提出了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思想,拓展和深化了传统信息资源配置的理论内涵,从国家创新和协同发展的角度为信息资源配置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二是围绕国家创新制度变革中的信息资源配置模式转型、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需求变革、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组织模式设计、协同配置技术实现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理论的发展,为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尽管如此,国内外学术界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核心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探索方面仍十分缺乏根据国家创新系统实际运行情况成功实现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可借鉴先例,其基本理论、组织模式和实践应用仍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注释】

[1]Charles Galunic,D.,Simon Rodan.Resource Recombinations in the Firm: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Schumpeterian Innov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12):1193-1201.

[2]Koenig,M.D..Information Driven Management:the New,butLittle Perceived,Business Zeitgeist[J].Libri,2000,50(3):174-190.

[3]藤井智比佐.IT资讯技术管理[M].和昌出版社,2002:35.

[4]James W.J.Xue,Adam P.Chester.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in Enterprise Systems[C].2008 1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2008:203-212.

[5]黎志成,聂规划,郑宁路.现代市场中的信息资源建设[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9(3):41-43.

[6]马费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418.

[7]赵筱媛.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理论方法与战略规划[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20.

[8]沈波.企业信息资源配置与企业绩效——基于协同与战略的研究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4):535-538.

[9]RuiBaptista.Geographical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Diffus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1,66(1):31-46.

[10]Caron H.St.Jonh,Richard W.Pouder.Technology Clusters Versus Industry Clusters:Resources,Networks,and Regional Advantages[J].Growth and Change,2006,37(2):141-171.

[11]魏守华,吴贵生.我国跨行政区科技合作的成因、模式与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4(7):100-105.

[12]曲然.区域创新系统内信息资源配置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46.

[13]王亮.区域创新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演进规律与创新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102.

[14]Helmut Gassler,Josef Frohlich,A lexander Kopcsa.Selective Information on the NationalSystem of Innovation as an Important Input for the Technology Management of FirmsInternational[J].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6,11(3):329-342.

[15]Datta Pratim,Mbarika Victor.A Global Investigation of Innov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Service-Sector Growth[J].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6,22(3): 149-163.

[16]周寄中,胡志坚,周勇.在国家创新系统内优化配置科技资源[J].管理科学报,2002(3):40-49.

[17]王翠萍.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信息资源配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45-48.

[18]毕强,朱秀梅,陈凌.自主创新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基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9(5): 94-98.

[19]郭明晶,赵杨.面向国家创新的信息资源配置目标控制与模型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6):829-833.

[20]David A.Burke.Towards a Game Theory Model of Information Warfare[M].StormingMedia,1999:23.

[21][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M].刘瑞华,译.中国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139.

[22]马费成,靖继鹏.信息经济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90.

[23]胡昌平.现代管理机制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0.

[24]Reis,L.A..A Review on the Framework Technology Supporting Collaborative Design Ofintegrated Systems[EB/OL].[2009-08-11],http://www.Microelectronic.e-technik.tu-Darmstadt.de/collabframeworks.Pdf.

[25]赵杨.分布式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6):71-75.

[26]Chee,Y.W.,Johansen,J.,Hvolby,H.H..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Problems:Literature Review[R].Working Paper,Aalborg University,2004.

[27]关家麟,刘绿茵.建设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若干思考[C]//2002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12-321.

[28]GE Corporate R&D.Concept of Operation for CAM net[EB/OL].[2009-08-12].http://cament.ge.com/camnet/.

[29]Mohamad Eid,Atif Alamri.A Reference Model for Dynamic Web Service Composition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and Grid Services,2008(2):149-168.

[30]Chituc,C-M,Azevedo,A.,Toscano,C..A Framework Proposal for Seamless Interoperability in a Collaborative Networked Environment[J].Computers in Industry,2009,60(5):317-338.

[31]柯平.数字时代的信息与知识组织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66-68.

[32]胡潜.信息资源整合平台的跨系统建设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8(3):81-84.

[33]童茵.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研究及在文博领域中的实践[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1):77.

【作者简介】

img145

赵杨,女,满族,1982年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师资博士后。研究领域包括信息管理理论与应用、高科技产业管理与信息保障、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与用户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多项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学术著作编写、翻译各一部。2009年曾赴芬兰坦佩雷大学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