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年国内外开放存取进展述评(1)
黄如花1 苏小波2
(1.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摘 要】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日新月异,本文从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两方面对国内外近五年来OA领域的发展进行述评,前者主要总结了重要的国际性组织、政府机构、科研学术机构和图书情报机构的最新OA计划和动态,后者重点分析了关于OA的经济意义和商业模式、OA的影响力、OA的评估和OA资源的组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开放存取 实践 理论研究
Review of Development in Open Access from 2006 to 2010 at Home and Abroad
Huang Ruhua1Su Xiaobo2
(1.Center for the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Wuhan University
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As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Access(OA)has evolved very fast at home and abroad,the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new trends of OA both in practice and research from 2006 to 2010.In the first part,the newest projects and policie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government,college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entres concerning OA were investigated and summaried.In the second part,the paper analyzed on OA's economy and commercialmodels,its impacts and evaluation,etc.
【Keywords】Open Access OA practice and research
为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提升科学研究成果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提高科研效率、维护信息公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发起了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运动,至今已取得不菲成就。重要的国际性OA组织——学术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 lition,SPARC)欧洲分部的David C.Prosser曾毫不夸张地指出,任何企图描述OA政策新发展的论文将在完成之前就已过时,全球政府、研究资助机构和个体组织每天都在发表新的声明(2)。继2007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组织编写的《图书馆学研究前沿进展》中《开放存取及其研究进展》(3)一文对国内外的OA发展情况进行总结之后,OA实践与理论研究均取得许多新的进展和突破。鉴于此,本文拟从实践和理论进展两大方面对近年来OA的发展情况进行归纳述评,以期客观呈现国内外OA的最新发展现状,其中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论述OA的实践进展,第二至第五部分着重论述OA的理论研究进展。
1 OA实践取得多方面的进步乃至突破
1.1 国际性组织资助启动了多个OA项目
作为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UNESCO在2006—2007年的预算书里要求会员国采取措施支持IFLA的开放存取主张,在大学传播开放存取原则,推动发展中国家典藏库的开放存取以传播科学技术(4),并于2007年8月2日发布了《关于知识获得与分享未来的克罗伯格宣言》(5),强调开放存取是公平获取和共享知识的关键所在,表示将全力支持开放标准、开放数据结构、信息架构等构建全球个人学习网络空间所需要素的发展。2009年5月18—22日,由UNESCO、联合国贸易及发展会议(UNCTAD)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共同组织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2009论坛”(2009 WSIS Forum)第一天就召开了“存取知识的高级专门研讨”(H igh-Level Panel on Accessing Knowledge)和专门强调对科技数据与知识开放存取的“WSIS存取行动线与数字科研行动线”(WSIS Action Line C3(Access)and C7(e-Science))(6)。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也十分关注OA的发展,尤其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存取。于2005年在巴西萨尔瓦多组织召开“为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存取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eminarOpen Access forDeveloping Countries),发表了《开放存取萨尔瓦多宣言:发展中国家的观点》,指出“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对信息获取的任何排斥都是不可接受的。开放存取促进信息平等,能够提升发展中国家利用全世界科学信息的能力,使其有能力为世界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并督促政府在制订科技政策时将开放存取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建议要求公众资金资助的研究需通过开放存取提供利用,并考虑将OA出版费用作为研究经费的一部分,加强本地开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OAJ)、OA仓储和其他相关活动的开展(7)。为了推动上述政策和建议的落实,WHO近年来启动了一系列项目以促进发展中国家参与和利用OA资源,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推由WHO、国际粮农组织(FA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以及国际科技与医学出版商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联合发起的Research4Life项目(8)。该项目是卫生科学研究在线获取计划(H INARI)、全球农业科学研究在线获取(AGORA)和环境科学研究在线获取(OARE)的总称,旨在为发展中国家在线免费或低价提供最新科学研究消息,联合Elsevier、W iley、Springer以及众多大学和协会出版社向发展中国家以廉价或免费的方式提供大量的科学期刊、书本和数据库,以期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科学知识鸿沟,据EBSCO和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图书馆(Hasselt University Library)联合开发的OA资源整合平台——开放科学目录(Open Science Directory)的最新统计显示,上述计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免费科技期刊总数已达13 000多种(9)。
1.2 多国政府制定或开展了新的OA政策和计划
OA能促进公众对科研成果和政府信息的获取,最大程度地实现政府科研投资的效益,便于公众考量政府的执政能力和运行效益。出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增加政府执政透明度的目的,同时受社会各界舆论压力的左右和影响,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开始关注或支持OA。
2009年3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2009年综合拨款法案》(The2009 Consolidated AppropriationsAct),延续和强化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ofHealth,NIH)的强制性OA政策,要求受NIH资助而产出的经同行评审过的论文,在期刊发表后的12个月内需将最终版本上交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在线仓储——公共医学中心(PubMed Central,PMC),提供免费在线检索与利用(10)。
2009年1月21日,奥巴马总统上任伊始便发表了《开放政府和透明度备忘录》,规划开展“开放政府计划”,委任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ffice ofManagement and Budget,OMB)主管Peter Orszag起草联邦机构的“开放政府指令”,旨在促进联邦科研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和联邦政府信息的开放存取(11)。根据上述委任,Peter Orszag于同年12月8日拟定了《针对行政部门和机构领导人的备忘录》,指导行政部门和机构执行总统备忘录中阐明的透明、参与和合作原则,要求行政部门和机构领导人发布政府信息、提高政府信息的质量、建立并制度化开放政府文化、建立开放政府的政策框架(12)。随后,总统行政办公室下属的“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就“提高联邦科学和技术机构所资助研究成果出版物的公开获取”(13)问题,公开向公众征询意见,白宫也成立了“开放政府工作组”(Open GovernmentWorking Group),在上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影响下,2010年4月7日,包括美国农业部、能源部、教育部、商务部等在内的所有联邦部门集中公布了自己的“开放政府规划”和详细的增强政府操作及数据透明性的路线图(14),美国联邦政府也特意为此开设了Data.gov网站,方便公众对联邦数据集的获取,增进公众对联邦机构及其运作的了解,增强联邦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制(15)。
受美国“开放政府”计划的启示,英国政府也规划建立本国的政府数据开放存取网站,并在内阁办公室博客上就如何运行英国版的“公开政府网站”,发帖征询公众,准备确定政府层面的全盘数据获取途径(16)。
OA对信息公平和学术传播的积极作用还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回应,加速了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2005年在巴西针对发展中国家宣布了《开放存取萨尔瓦多宣言:发展中国家的观点》,表明了发展中国家支持OA的立场(17)。2006年印度“电子出版和OA工作组”起草了《发展中国家的OA政策》。2007年1月,乌克兰议会也制定政策,强制性要求开放存取由公众支持开展的研究,要求采取措施为在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科研机构建设OA仓储创造条件,该政策得到大部分议员的支持,这已是该议会通过的第二项OA政策(18)。
1.3 主要科研资助机构强制要求其资助成果的开放存取
为了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使研究成果能方便地被社会公众获取使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重要科研资助机构制定了所资助成果的强制性OA政策,规定经同行评议的研究成果必须存入OA仓储或发表于OA期刊,并将此作为获得资助的基本条件。根据“维护研究保存和获取的复合环境”(Securing a Hybrid Environment for Research Preservation and Access,SHERP)计划网站的统计显示(19),目前已制定了强制性OA政策的研究资助组织或机构有:英国的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科学与技术设施委员会(STFC)、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艺术和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美国的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教育科学研究院(IES)、霍华休斯医学研究所(HHM I);加拿大癌症学会(CCS)、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OICR)、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加拿大基因科学委员会(Genome Canada)、加拿大卫生研究院(CIHR)、加拿大卫生服务研究基金会(CHSRF);法国国家科研署(ANR),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我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也发文要求其资助的博士点基金自然科学类课题,在结题前应在OA期刊出版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发表2至3篇论文,以加快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发表(20)。
1.4 众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制定了自愿或强制性的OA政策
国际上众多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了适应研究资助方的强制性OA要求,加速提高自己的学术影响力,纷纷制定新的OA政策,设立OA期刊出版基金,积极签署支持OA发展的国际声明和宣言,密切学术性机构和OA之间的关联。
2009年3月,麻省理工学院(M IT)的教员们一致通过了新的OA政策,同意利用DSpace系统保存自己的学术文章,并在网络上提供开放存取,授予公众非排外许可,可以在无盈利目的的情况下使用和共享这些学术文章(21)。2009年7月,继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法学院、肯尼迪学院之后,哈佛教育研究所也表决通过了OA政策,该所的所有教员将向“哈佛学术交流办公室”提交自己的学术论文,存储在OA数字仓储中,并允许在线公开获取(22)。为了增强OA政策的可行性,美国加州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23),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提堡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瑞典隆德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24)等众多国际知名高校还纷纷设立了OA出版基金,资助本机构人员在OA期刊上发表文章,减轻作者付费模式给科研人员带来的经济负担(25)。
国际上各大学、科研院所等学术性组织在积极制定本机构OA政策的同时,还对本国OA政策的制定予以极大关注。在2006年版《联邦研究公共获取法案(FRPAA)》公布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就有132座大学校长以各种方式宣称支持美国参议院的这一法案(26)。2010年4月23日,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等27所主要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负责人联名向高等教育群体致公开信,号召支持于4月15日被提交给众议院的新年度的FRPAA(27),将促进知识传播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表达了美国大型研究机构对OA公共资助研究的支持。
2009年11月,41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名向美国国会递交公开信,强烈支持FRPAA,认为该法案有利于科学家、医生、卫生保健工作人员、图书馆、学生、学术机构、公司、病人和消费者获取联邦资助的研究成果,便于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家更快更好地解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复杂科技挑战,通过知识的共享触发新的突破、激励创新(28)。
1.5 图书情报机构继续大力支持或参与OA运动
作为代表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以及用户利益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FLA)对开放存取作出了很大贡献,包括:设置与OA有关的机构——信息自由获取与自由表达委员会(FAIFE);发布了《IFLA关于学术文献与研究文献开放存取的声明》、《IFLA支持开放存取运动的公告》和《IFLA关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内瓦宣言的立场》等与开放存取有关的系列文件;关注世界范围内信息存取面临的挑战;采纳了《英国惠康基金会支持开放存取出版的立场声明》中关于开放存取的定义;积极组织、参与有关学术会议(29)。
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协会也一直在为OA的发展做出不懈努力,推动本国OA实践的发展。加拿大图书馆协会(Canadian Library Association,CLA)是“布达佩斯OA先导”计划的最早签署机构之一,2006年CLA成立了OA工作小组(30),并于2008年制定通过了“加拿大图书馆OA立场声明”,建议加拿大所有类型的图书馆强力支持和鼓励OA、支持相关的政策,以合适的方式提高人们对OA的认识,为OA出版提供经济、技术支持和版权协助(31)。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和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等专业组织近年来一直密切关注与OA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认为确保联邦资助研究成果的公共获取是合理、可行且普惠的目标,通过发表联合声明、联络议员等方式,积极支持与开放存取相关的立法,建议行政部门考虑将公共存取政策拓展到其他联邦机构。ALA2009年呼吁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拒绝801号决议——“研究工作的合理版权法案”,该决议将颠覆NIH的开放存取政策,并且阻止其他联邦机构通过类似的政策(32)。ACRL也于同年为“联邦研究公开获取法案”致信Lieberman和Cornyn参议员,指明该法案能提升和扩展NIH的公共获取政策,联合其他9个图书馆和公共利益组织给奥巴马过渡小组献言,内容涉及“对公共支持研究公开出版成果的公共获取,将有利于经济、科技和健康”(33)。2010年1月12日,ALA与ACRL又联手向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递交评论,要求增强对联邦机构资助研究成果的公共获取(34)。
1.6 新的OA实现方式不断涌现
1.6.1 集体订阅模式
集体订阅模式通过重新聚集、调整图书馆的订阅经费,支付传统期刊出版的同行评议、编辑等项目所需的费用,实现传统期刊的OA转型。SCOAP3(Sponsoring Consortium for Open Access Publishing in Particle Physics)计划是高能物理领域(HEP)的一个OA出版计划,该计划联合全球的资助方和图书馆组成国际支付联盟,首先通过招标的方式与期刊出版商协商单篇文章的同行评议、开放存取和其他编辑服务所需的费用,而后使用联盟成员现有的HEP期刊订阅资金,集中支付上述服务费用,实现文章内容的开放存取,保障作者公开重用和共享已出版文章的权利,成功地帮助HEP领域的期刊实现了OA转型,给学术机构的期刊订阅提供了新的导向(35)。
1.6.2 传统模式和OA选择并存的复合模式
OA的发展势不可挡,许多大型出版商也开始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通过为作者提供开放存取选择,谨慎地试验OA出版。牛津大学出版社(OUP)、W iley Blackwell和Springer等众多出版商都提供了文章级别的开放存取选择,作者一般需要支付1500~3000美元不等的额外费用,为了提高作者选择开放存取的积极性,一些出版商还开始尝试与科研机构和研究资助方签订协议,吸引他们支付费用帮助所资助的研究项目或本机构科研人员成果的开放存取,如英国大型医学研究资助机构惠康基金会就与一些出版社签订了类似协议。在2005年JISC举办的学术出版会议上,部分与会者提出了在OA转型期捆绑订阅许可和文章OA费用的建议,提议出版商从为作者提供开放选择调整为与科研机构达成改变订阅许可的长期协议,这些机构继续支付同样的总许可费用,但是其中的一部分将被视作支付本机构科研人员文章的OA选择费用(36)。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不需冒着损失收益的风险,而订阅方也不会感觉到许可费用或文章处理费用的增加。
1.6.3 机构仓储与个人文档相结合的方式
机构仓储不仅是作者文献的存储设施,更应是作者学术能力的展示平台,是学者创建、管理、共享其学术文献的渠道。科研人员参与OA的目的在于广泛地传播自己的研究,展示和组织自己的研究成果,建立自己的个人文档和在线专业标识。伯克利电子出版社开发了数字共享平台(Digital Commons),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整合在OA仓储中,当用户点击这些作品的链接时,实际链向的是学者的个人网站,从而将OA仓储和学者的个人文档完美融合,满足学者更好地展示自我、建立网络虚拟标识的需求(37)。
1.6.4 OA仓储与同行评议期刊相结合的方式
相对OA期刊而言,OA仓储的质量控制措施略显薄弱,所以将OA仓储与同行评议期刊平台相结合,能为OA仓储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S.Swan认为现有的OA仓储囿于存储功能,缺乏同行评议等质量控制措施,应该走“绿色之路”和“金色之路”相结合的道路,将OA仓储作为同行评议期刊的出版平台(38)。同行评议功能将是OA仓储发展的关键要素,能解决学者对在线学术出版质量的担忧和疑惑,实现多方目标的和谐,有利于学者证实和评估新的研究,为仓储中的文章添加学术质量证明。
1.6.5 大学出版社与科研人员合作的方式
OA出版能够加速机构科研成果的传播,展示机构和学者个人的学术成就,但OA出版面临着严重的版权阻碍,许多商业出版商都要求作者转让文章的所有权和传播权,作者仅保留道德上的权利,而大学自己兴办出版社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大学出版社一方面可以扮演学术出版商的角色,另一方面可以扮演机构仓储建设者的角色,帮助科学家和高校开放地传播研究成果,为教员提供出版选择和知识产权问题的咨询。德国哥廷根大学出版社(GUP)不仅是学校电子出版部门在线论文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保存学者作品的机构仓储和提供OA出版咨询的专业机构。GUP的出版物存储在机构仓储中,并且融入图书馆的目录(39)。在版权问题上,因为是大学出版社,不同于商业出版商使用的买断原则,GUP只要求必要的权利,而将尽可能多的权利保留在作者和编辑人员手中,从而较好地解决了OA出版中的潜在版权冲突。
伴随着国际上OA实践的快速发展,OA的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化。为了获悉目前OA研究的热点和趋势,笔者利用Web ofKnowledge(WOK)数据库的“题名检索”功能搜索到近五年的相关文献489篇,借助于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记录的题名、摘要、关键词和引文字段进行抽词分析,选取词频高于5的关键词,经整理归并之后发现,近年来对O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OA出版(37)、OA期刊(28)、OA影响(27)、科技信息(15)、学术交流(13)、OA运动(11)、引用影响和引用分析(11)、科学群体(8)、学术出版(8)、OA网络(8)、影响因子(8)、OA模式(7)、社会科学(6)、发展中国家(6)、学术研究(5)等方面,同时考虑到词频统计方法的局限性,容易遗漏尚不明朗、但能反映事物重要变革趋势的关键内容,笔者对检索到的期刊和会议文献进行详细阅读,综合两方面的结果后发现,人们对OA的关注正变得更加理性,开始深入对OA出版的经济可持续性、质量保障措施和评估标准等实际问题的思考,因此下文拟从OA的经济意义和商业模式、OA的影响力和评估、OA的实现方式、OA资源的组织和利用等方面入手,阐述近五年来国内外的OA理论研究进展。
2 关于OA经济意义和商业模式的研究
OA最受人质疑的问题之一就是其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和是否有可行的商业模式,OA取消了订阅费用,改由依赖收取文章处理费用、广告费用和争取各种形式的资助,理论上缓解了期刊危机,促进了学术交流。但相对高昂的出版费用和不太稳定的资助来源使得OA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显得扑朔迷离。OA减轻了学术交流和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成本,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如何体现和衡量?OA可以有哪些商业模式,各种商业模式的特点和持续性如何?这些有关OA健康发展的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2.1 OA的经济意义研究
2.1.1 OA对科学研究的经济意义
OA加速了科研成果的传播和共享,产生了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这种效益的显现是一个缓慢的作用过程,所以考量OA对科研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时间积累之上。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 Committee,JISC)资助的《可替代学术出版的经济含义:成本和收益探索》研究报告以20年为周期,比较了订阅出版、作者付费OA(“Author Pays”Open Access,APOA)和自存档三种当前主流学术出版模式下的成本和收益,以期帮助相关利益方解不同出版模式的经济性,寻找更好的学术出版模式,更高效地交流和传播研究成果(40)。该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资源的花费和收益在不同的学术出版模式中有所差异,APOA和自存档模式的收益将超过花费。OA出版将会带来长期的净利润,自存档模式比APOA模式的性价比更高。在OA转型稳定后,APOA的收支比为5∶1,而自存档模式的收益将超过支出的45倍。如果OA资源的解禁期能提前一年,那么20年后英国高等教育支出的回报将增加3.6%,价值2.2亿英镑(41)。
2.1.2 OA对期刊市场的经济意义
传统学术出版商不断合并和重组形成了垄断性的出版集团,控制着学术出版市场,其控制力在学术出版商业化进程中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攫取了高额的利润。在传统学术出版市场中,由于出版商的垄断带来可选择性的缺失,众多的买方和相对集中的卖方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对等关系,这种出版商控制下的学术交流模式违背了学术出版和学术交流的初衷。OA的出现为缓解这一矛盾提供了契机,使买方有机会参与控制学术出版,为自己争取利益,同时也给传统出版市场带来竞争活力。
2007年7月SPARC和ACRL在华盛顿召开的ALA会议上举办论坛探索学术交流。著名开放存取项目“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BMC)的代理人Bryan Vickery在会议发言中表示在传统期刊模式下学术机构超额支付高昂的订阅费用,出版商没有压力要降低价格,缺乏真正的学术交流市场。BMC和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Science,PLoS)等低成本网络OA出版商的出现,能给出版市场带来新的活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出版商转向收取文章处理费用,单篇文章的成本将变得非常重要,保持低成本的出版商将会获得竞争优势(42)。
M ichaelD等利用四阶网络技术和交易花费经济模型(Transaction CostEconomic,TCE),对比分析在订阅模式和OA模式下图书馆、学者、出版商、学会团体等学术出版利益方的期刊生产和交易成本,结果显示,尽管传统订阅型期刊和OA期刊的生产成本几乎相等,但在OA模式下,期刊的总交易成本将减少5到10倍。所以,引入OA出版模式,能较好地活跃传统期刊出版市场,挑战垄断,建立起合理的竞争机制,遏制期刊价格飞涨,有利于学术交流和传播,回归学术出版的本源(43)。
2.1.3 OA对图书馆的经济意义
对图书馆而言,开放存取资源可以缓解图书馆的经费紧张、在短期内以比较经济的方式增加图书馆的馆藏并使之保持可持续增长的态势、增强文献保障能力,学者的调查发现仅Open Science Directory等4个网站收录的开放存取资源就价值人民币8亿多元(44)。但OA到底能给图书馆带来多大的收益,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很薄弱,仅有的为数不多的研究也仅从理论经济模型上来探讨。
Moleskine Asia指出,OA期刊为图书馆减轻经费压力具有相对性,将会给注重科研的学术文献高产机构带来增加开支的潜在风险(45)。《生命科学领域OA出版的成本含义》报告随机分层选择了24所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了大规模采用OA出版后将如何影响细胞科学领域期刊的花费,估算在PLoS的OA模式(成本主要来源于出版费用)和等收益OA模式(高额的出版费用确保出版商的总收入等于现有订阅模式下的收入)下的期刊价格,该报告认为转向OA出版将大量减少大部分机构的期刊花费,但同时顶尖大学的开支将比现在大10倍,馆藏少于429万卷的图书馆可能从OA模式中省钱。在OA出版模式中,样本中所有机构订阅生物期刊的总体花费将下降,其中小型学院的收益最大,许多机构将不再需要支付任何订阅费用,但系统的总开支会重新分配。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由于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卓越表现,将承担大部分的订阅成本(46)。
2.2 OA的商业模式研究
在传统垄断性的学术出版市场中,出版商的高额利润源于作者付费和资源订阅的双重付费,收入来源相对稳定可靠,但在OA模式下,主要收入源于收取出版费用,受作者及其机构是否愿意支付、资助机构是否愿意赞助OA出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收入来源的稳定性不强,OA的可持续发展存在隐患,因此有必要探讨和证实能够支持OA持续发展的可行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维持企业运转的经济逻辑,对OA期刊而言,主要包括期刊的用户、期刊传递给每个用户的独特价值、创建和传播这些价值所需的资源、期刊将其特有价值转换为收入的市场机制和期刊的收入流等要素。根据收入来源的不同,Raym Crow将OA的商业模式分为由内容生产者或相关机构资助的提供方模式和由内容消费者或其代理机构资助的需求方模式两类(47)。
2.2.1 以提供方为主的商业模式
来源于作者或其机构的文章处理费用是OA期刊最主要的提供方商业模式,超过一半的期刊征收包括论文提交和编排费用在内的出版费用,占OA期刊总收入的30%左右。提供方模式主要包括作者付费、广告收入和各种形式的赞助和补贴等方式。
(1)作者付费模式
传统出版和OA出版的区别在于服务对象的不同,传统出版是为读者提供的服务,而OA是为作者提供的服务,传播和扩散其作品,为其赢得学术影响力(48),所以OA环境下作者付费也是顺理成章。由于文章处理费用相对高昂,作者付费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转移性付费。国外学者调查发现OA文章处理费用中的34%来源于研究资助、5%来源于基金会、8%来源于作者所属机构、27%来源于机构图书馆,直接来源于作者个人经费的比例较小,仅占总数的5%(49)。ElmarM ittler认为决定OA未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研究资助机构是否将出版花费视为资助范围(50)。为了扩大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和影响,一些大型研究资助机构,如NIH、惠康基金会等已将支付出版费用作为研究资助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允许将出版费用包含在资助范围内(51)。
尽管OA模式中的出版费用主要来自资助,作者付费模式也并非没有危机。在真实的OA世界中,出版商的收入来源将减少,转而依赖作者付费,每篇文章的平均收费将高达1500至3000美元不等。过去,订阅费用由机构直接支付或通过图书馆支付,而现在文章出版费用则需由作者或机构支付,一则许多机构并没有明确表态会支付这一费用,再者选择支付出版费用的机构,其资金支出将十分可观。以诺丁汉大学为例,该校每年发表约4000篇文章,假设均篇费用在750至1500欧元之间,意味着该校每年将要花费数百英镑来资助OA出版。耶鲁大学图书馆因替作者支付开放选择出版费过多而放弃继续作为BioMed的会员(52)。A rne K.Richter指出如果想实现OA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网络、Web 2.0工具、免费软件和志愿者服务,开发自动在线出版和传播系统,将OA出版商在论文提交、同行评议、出版和传播OA资源过程中的责任和工作量减至最低点,只负责整个过程中的管理和质量控制。唯其如此,才能将期刊费用减少到可承受的、资助人感兴趣的范围(53)。
(2)广告收入
随着研究信息的快速增长,OA期刊的声誉和对读者的吸引力也成为一种资源,可以通过广告、吸引资助等商业模式转化为资本收益。Jan Erik Frantsvag对355种OA期刊的调查表明,大约21%的期刊接受广告,小型出版商很少接受广告,而大型出版商更倾向于开拓这种收入。广告是一些OA期刊赚取利润的方式,但是应用并不广泛,部分原因是由于纯学术的理想化动机或缺乏相应的知识。大型出版商有更多可以吸引产生广告收入的资源,所以随着出版商规模的增大,越有可能使用广告,载文越多的期刊也越有可能接受广告(54)。
(3)各种类型的资助收入模式
在2007年由公共知识计划(Public Knowledge Project,PKP)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学术出版会议上,与会者将找到资助途径、建立仓储的品牌效应视为OA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55)。OA能促进科技事业的进步,提高人类的福祉,最大化地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许多基金会、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出于自身使命和利益考虑,都或多或少地选择资助OA出版。如M IT出版的《生态的博弈》(The Ecology ofGame)获得了“MacA rthur基金会”的资助,PLoS出版的《被忽略的热带疾病学报》(Journal of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部分经费由“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美国《酒精研究与健康》(Alcohol Research&Health)杂志由“国家酗酒及酒精中毒研究所”资助出版。
2.2.2 以需求方为主的商业模式
OA的收入也可以来自用户或需求方,这种收入往往不是直接来源于OA内容本身,而是源自以OA资源为基础提供的增值服务,所以与OA免费开放的宗旨并不冲突。
(1)提供不同版本的服务
为不同的目标市场和用户群体提供不同版本的数字信息服务,是最大化既定内容财产收益的有效方法。OA期刊可以通过提供离线版本、累积性印刷版本来盈利。一些OA期刊已采取了复合出版模式,在提供OA版本的同时,也提供印刷版等其他版本以获取利润。如《有机化学档案》(Archive forOrganicChemistry)通过商业性网站提供按需印刷服务,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于证据的补充和替代医学》(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提供原创性内容的开放存取,同时对评论、社论和其他非原创文章则采用订阅模式。
(2)出售内容聚合许可
控制着大量资源的OA出版商可以通过将内容授权给第三方信息聚合和传播机构进行二次开发,以获取额外收益。尽管OA期刊内容一般都签署创建共享协议,规定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但出版商可以通过特殊的协议将这些内容用于商业传播。这些第三方机构能提供OA资源的整合利用,方便用户查找所需信息。许多签署了《科学共同体合作开放存取法律期刊原则》的期刊,同时也将其内容授权给LexisNexis和WestLaw数据库。
(3)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收费
OA期刊出版商可以在线提供定题服务、网站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增加期刊的可用性和吸引力,在没有限制地提供研究内容开放存取的同时,通过这些增值服务盈利。
所有支持OA发展的需求方商业模式都面临着“搭公车”问题的困扰,如果许多图书馆联合支持OA出版,但其中一些不予分担成本,而享用那些作出贡献的图书馆的成果,当足够多的图书馆只想获利而不愿意共同承担成本时,合作模式就会失败。因此,需求方组织内部需建立完善的合作政策、合理的利益平衡和补偿机制,以保证参与者不同程度的贡献将会产生获益上的区别,避免“搭公车”现象的发生。
3 关于OA影响的研究
OA是一种新的学术交流和出版模式,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对传统出版的颠覆性变革,必然会给学术交流中各利益方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容易引起各利益方对自身利益的担忧,作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OA是一个简单的理念,但实现起来却又很复杂。出版商认为OA将使他们经济受损,或至少在某些情况下会降低运行效率。图书馆担心如果学术机构支持研究人员选择OA出版,将减少图书馆的馆藏预算,一些科学家则担心OA出版经费将来自其科研资助,或OA经费的增加会带来资助额的下降。因此,有必要明晰、分析和证实OA的影响力,以便各利益方通盘考虑OA的利弊,为其决定是否参与OA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3.1 OA对学术交流影响的研究
冯晴等认为,OA改变了传统学术交流过程中信息的单向、静态、线性传播状态(56),增强了用户对科学信息的控制和选择能力,促进了科学信息的分享、传播利用和知识创新,体现出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的本质,有利于保障学术成果的客观性。Sir Karl Popper也认为客观性不是单个科学家群体高度自控的产物,而是由公众控制和批评的结果。OA出版将论文内容公开,有利于接受各方的批评和审阅,保持对论文评价的客观性(57)。
Nicholas Joint指出,现代研究信息系统(CRIS)中的资助评估机制对研究成果客观评价的需求,在保存传统商业期刊作用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OA的发展。欧洲大陆研究资金的分配主要基于两个基础:一是申请方提交的资助申请,二是通过科学计量评价系统或质量评估实践,根据各部门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水平分配资金。不断增长的研究评价的重要性起到了保存商业期刊的作用,巩固了在有声望出版物上发表作品的需求。同时,这种评价环境还要求研究成果尽量可视,更多地接受同行评议,以证实和提高研究质量,OA可被视为一种完美的手段(58)。所以OA出版和商业期刊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兼容,甚至是互补的。
3.2 OA对发展中国家影响的研究
由于智力资源的流失和科研资金的相对匮乏,发展中国家在传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高额的订阅费用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科研人员接近前沿研究成果的机会。促进信息公平,使科研成果惠及最广泛的人群一直是OA运动的基本理念。OA运动提升了学术研究成果的全球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学术出版状况产生了积极影响。
3.2.1 OA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学术可见度和影响力
著名的图书情报学学科仓储E-LIS的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其收录的文章中有29%的文章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作者,而十年前这一数据还很低(59)。
印度的《研究生医学期刊》自通过国际生物在线传播后,年点击率超过100万次,总提交论文数从2000年的190篇增长到2006年的800多篇,2001年只有10%的作者来自印度以外的国家,而到2003年这一比率达到了38%。实现了传播和作者组成的国际化。
阿根廷、巴西、智利等8国联合成立的科技在线图书馆(Scientific Electronic Library Online,SciELO),搜集整理了来自这些国家的450多种期刊和13万篇文章,在网络上提供开放存取,有力地提高了这些国家的学术可见度和影响力。SciELO在巴西和智利的网站,在2007年第一季度平均每月分别被访问880万次和210万次(60)。一些期刊还被SCI索引,扩大了本地研究成果的传播,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影响力。
Dennis对尼日利亚医学出版的研究也显示出OA的积极效应,在OA推广之前,尼日利亚的医学期刊几近灭绝,名义上有28种医学期刊,但在该国却很少有机构订阅,在由高级科学出版国际网运作的非洲期刊在线(AJOL)和由WHO与非洲健康信息和图书馆联盟(AH ILA)合作建立的非洲医学索引(AIM)项目的推动下,该国许多期刊因此拥有了网站,增加了网络利用,来自尼日利亚之外的作者和同行评议者的数量不断增长(61)。
3.2.2 发展中国家利用OA资源的困境
在不平等的世界中,OA计划寻求为全球提供公平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机会,使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能够获得更丰富的资源,但这些国家对OA资源的利用并非一帆风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利用OA资源、参与OA出版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众多现实问题。
(1)语言障碍
Assimina等指出OA仅是英语国家研究者的特权,其他国家研究者在公布其研究方面有着不可名状的劣势(62)。Christiane详细调查了在线电子学位论文(ETDS)的语种,发现即使在技术上开放存取ETDS全文已不困难,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免费使用这些资源,因为语言障碍依然存在(63)。
(2)研究资助障碍
发展中国家的科研计划的资助主要来源于政府预算,由于经费有限,限制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产量。此外,OA期刊需要作者支付文章处理费用,这也对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参与OA出版造成阻碍。
(3)数字鸿沟障碍
根据Adomi等2003年对发展中国家的调查,归咎于高昂的接入费用和较差的通信基础设施,网络接入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在学校和家中接触网络的机会很有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信息鸿沟对后者的OA计划有着消极影响,限制了对已有OA资源的获取利用和这些国家OA实践的开展(64)。
Dennis等不无担忧地指出有必要审视OA在尼日利亚和其他发展国家中的发展是否能够持续,新技术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时,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来维持和利用这些技术,也没有很好地评估这些技术是否满足发展中国家的特定需求。尼日利亚期刊数字化能力不足,所需的基础设施和资助尚未能满足(65)。
(4)对OA资源的认知障碍
发展中国家发展OA计划面临的另一关键障碍就是科研人员对OA的误解和忽视。Papin-Ramcharan等于2006年对拉丁美洲特立尼达岛West Indies大学的工程教员的调查发现,在参与调查的79名教员中,18人关注OA期刊,6人知道数字存档或仓储,仅有2人有在OA期刊上出版的经验,没有人自存档自己的文章(66)。
所以从理论上讲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是OA运动的主要受益者,理应比发达国家的作者对OA有更积极的感知和参与热情。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刻板印象”等认知偏差的制约,这种积极效应并不明显。Frandsen利用计量方法分析发展中国家研究人员对OA的利用显示,OA期刊的作者组成与传统的订阅获取期刊相比,并无显著差别,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作者引用OA期刊的频次并不比发达国家的作者高(67)。NorrisM ichael等通过对生物、应用数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OA文章的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析也发现,北美是最大的来源地,北美学者提供的OA文章在所有被调查学科中占54.19%,欧洲占23.68%(68)。
3.3 OA对图书馆影响的研究
3.3.1 图书馆参与OA的理性分析
长期以来对图书馆参与OA动因分析的研究多停留在客观表象层面,从图书馆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和学术期刊危机的紧迫性等显性角度入手,直观地寻找图书馆参与OA运动的理由,缺乏宏观层面上的深入解析。随着OA运动的发展和深化,学者们开始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多维的角度来深入思考图书馆和OA之间的关联。A jitPyati用批判理论审视OA的出现和发展,从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文化论、哲学、人类学和历史等多学科角度审视学术交流危机,将其放在技术资本扩张和信息商品化的大环境中考察,有意识地将OA与图书馆面临的诸多信息获取障碍相关联,为图书馆在社会民主化过程中开辟了新的空间。同时,还促使图书馆不断审视自己在推进信息民主中的作用(69)。
3.3.2 OA对图书馆员的影响
Ghosh认为OA运动扩展了图书馆传统的维护和保存人类记忆的职责,今天的图书馆正被塑造为知识生产和交流过程中的主动合作者与参与者。OA情境中图书馆职能的变化赋予了图书馆员新的使命,对其专业技能和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今的图书馆员被期待为研究者、规划者、管理者、评估员、团队成员、解决问题的人、电子资源专家,综合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领导者(70)。
关于OA环境中图书馆员的职责,目前学者们提出了以下观点:
(1)通过多种途径向所在机构的科研人员宣传OA
K risti等人的调查表明,科研人员对OA的态度受所属机构是否参与OA实践、开展相关教育的影响(71)。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图书馆员通过与研究人员的邮件交流和面对面交谈,宣传OA能保障其研究成果的长期保存、具有增加研究成果获取潜力的优势,该校的一些教员已开始愿意将自己的文献标引元数据后存储在机构仓储中。这些教员还向同事介绍OA的优势,越来越多的教员参与机构仓储建设,存储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展(72)。
(2)证实OA的引用优势,充当科研人员的OA出版顾问
Cochrane等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开展的教员参与机构仓储建设态度的个案研究表明,人们对机构仓储的建设怀有疑虑,主要集中在对引用优势的怀疑和知识产权问题的担忧(73)。所以图书馆员应通过收集OA资源的引用数据,及时向科研人员证实OA的引用优势,了解与OA资源相关的法律问题,帮助教员和研究者解决学术出版过程中对版权问题的疑惑,明晰作者的权利,提供标准的出版商版权转让协议,担任员工的出版顾问,消除他们对版权的担心和疑虑。为了促进研究人员积极参与OA出版,M IT图书馆就专门设立了学术出版顾问,帮助员工解决OA出版过程中的版权疑虑。
(3)制定OA资源长期保存的政策和标准
黄如花等认为为了促进OA运动的持续发展,充分发挥OA资源的学术价值,图书馆员应该制定机构OA资源的长期保存政策,明确长期保存的目标,设置数字资源版本与内容的搜集和选择标准、确定保存责任与权利、评估保存技术与费用以及评价选择元数据方案,关注资源保存的时限、资源的长期可获得性和可读性、数据更改、原始数据和被撤销数据的保存等问题,确保OA资源长期保存活动的有效开展(74)。
(4)参与OA资源的组织管理
Anna 2007年对123个ARL成员馆进行的OA资源利用调查表明,大部分成员馆已开始关注OA资源的组织和建设,86%的成员馆从OCLC下载OA资源的编目记录、69%的成员馆开展原始编目工作、56%的成员馆从其他的第三方机构获得OA资源的编目数据,有的成员馆每月花费在OA资源编目上的时间长达100~120小时,部分成员馆整合了DOAJ的所有期刊(75)。
3.3.3 OA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黄如花等认为OA运动拓宽了图书馆的馆藏范围,图书馆有必要调整自身的资源建设政策,将开放存取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作为馆藏资源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积极开展相关实践(76)。
OA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的馆藏概念泛化,得益于数据动态链接技术和Web 2.0等技术的发展,业界开展了一系列融合馆藏资源和OA资源的探索和创新,根据原理和实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1)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OA资源列表。这是最简单的OA资源整合形式,国内外许多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都已在其网站上添加了OA资源的网站链接,并附有简要的内容介绍,引导用户使用。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SFU)图书馆积极促进本校人员对OA期刊的发现和利用,选择符合标准的OA期刊加入期刊列表和图书馆目录,并将维护OA期刊列表的更新作为电子资源管理的一部分。我国大部分“211工程”高校的图书馆主页上都对开放存取资源予以组织和揭示,其中45.8%的高校指明“开放存取”或“免费资源”,38.9%的高校将OA资源归入电子或网络数据库中,其余15.7%的高校将OA资源归入推荐学术站点、学科资源门户等其他资源类别(77)。
(2)通过情境敏感链接,动态整合社会性资源。利用SFX和Openurl协议,实现OPAC的情景敏感功能,将书目数据与数据库资源和网络资源无缝集成。日本实践女子大学选择OPAC作为一个有效获取数字资源的途径,该校OPAC能搜索的数字信息范围不仅包括付费期刊和电子书,还包括OA图书和期刊等免费内容(78)。
(3)按照经优化后的元数据描述标准,通过手工创建、元数据收割或自动抽取等方式,建立网络资源的元数据中央仓储,实现馆内外资源的无缝检索。美国Auraria图书馆将免费图书网站Mbooks的简短MARC记录融入自己的OPAC,利用其丰富的内容优势,弥补图书馆物理馆藏的不足(79)。
3.3.4 OA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
(1)提供OA出版服务
①提供机构仓储服务。加拿大SFU大学图书馆于2005年建立了机构仓储,以标准的文件格式、遵循OAI-PMH等协议加工整理资源,促进资源的网络利用,提高本校科研成果的可视度和影响,从2009年开始,该馆还安排专门的馆员管理机构仓储,为愿意将资源保存在仓储中的作者提供帮助(80)。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数字图书馆员、编目员与该校人类学研究者成功合作建立了保存历史图片的OA仓储,其中数字图书馆员和编目员负责为资源提供元数据描述和MARC描述,以便仓储资源与OPAC和其他OA资源的整合(81)。
②提供OA期刊出版服务。图书馆参与OA出版服务的方式不局限于自建机构仓储,还可以提供OAJ出版服务,图书馆提供的OAJ出版服务一般实行的是与期刊出版方合作的模式,由图书馆负责提供和维护OAJ出版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及存储空间,培训相关人员,制定元数据方案等业务标准,而期刊出版方则负责提供OAJ内容的选择、组织、编辑和同行评议等服务。图书情报学知名OA期刊《第一个星期一》(FirstMonday)刊载多篇论文介绍了国外图书馆提供OAJ出版服务的实践,包括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的Journals@UIC服务(82),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CBS)图书馆的E journals@cbs服务(83)和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开放网络出版空间服务(84)。
(2)提供虚拟研究环境服务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U trecht University)图书馆意识到只扮演OA出版商的角色、参与电子期刊的出版是不够的,学术领域要求图书馆提供更多的服务,OA出版只占整个工作流程中的一小部分。在积累了长达7年之久的数字出版、管理大学数字仓储的经验基础上,该馆最近将精力转向为科学研究领域建立虚拟知识中心和虚拟工作平台,集成OJS系统,支持从研究者萌生想法到最终出版项目成果的整个研究计划过程,使研究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能找到相适应的数字环境(85)。
3.4 OA对出版商影响的研究
OA为学术出版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到出版商的既得利益,许多出版商视OA为对自身利益的侵犯,企图借助于科研成果的“公平权利法案”颠覆OA出版(86)。2007年传统出版商与OA支持者之间在华盛顿展开了一场重要的政治论战,美国出版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AAP)建立了“科学和医学研究的伙伴”(87)(Partnership for Research Integrity in Science&Medicine,PRISM)倡议组,认为OA没有同行评议、政府强制实行OA无异于独裁。ALA则抨击PRISM的意图昭然若揭,只是想保存已有的出版传统和出版商的利益。
但随着OA理念传播的加深和影响的扩大,逐渐获得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广泛支持,出版商也表现出更加务实的态度,开始尝试支持OA。10所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出版社的主管联合署名发表了《关于自由获取学术期刊文章的立场声明》(88),表示支持尽可能广泛地传播学术研究成果;支持科学、技术和医学(STM)领域的期刊论文在出版后12个月内提供开放存取;支持完全由政府资助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公共资源的原则,并同意通过立法加强此原则。
面对OA挑战以及学者们的呼吁,一些出版商积极采用OA模式,如Hindawi,而Springer、牛津大学等大型出版社则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态度,提供期刊论文的OA选择,开展自己的OA试验。
Springer最先提供公开获取选择模式,为作者提供公开其期刊文章的机会,作者需支付出版费用,版权不必转让给Springer。2009年Springer集团又合并了第一个全商业化的OA出版商BioMed Central,就文章数量而言已成为首屈一指的OA出版商(89)。此外,Springer还与加州大学(UC)签订了具有转折意义的OA协议,从2009年开始UC下属机构的科研人员被Springer录用的文章,可以免费使用Springer的开放存取选择,无需支付额外费用,所需成本将被计入期刊订阅费用(90)。
2006年,Taylor&Francis开始了自己的iOpenAccess计划,作者一次性支付3100美元后,可以将其作品免费提供获取,该计划中没有规定文章存储在仓储中的禁期,但作者仍被要求转让版权。E lsevier也于2006年向作者推出了OA选择(91)。
自然出版集团(NPG)公开允许为了学术目的使用其所存储的作者手稿,研究者可以利用PubMed或其他学术仓储存储的NPG期刊开展数据和文本挖掘,以促进进一步的发现。用户可以以学术研究的目的浏览、打印、复制、下载、挖掘NPG的资源,但不能用于商业用途(92)。
4 关于OA评估的研究
OA作为一种新的学术交流模式,在其影响力未被证实和为人们所接受之前,必定会引起人们的质疑,人们普遍质疑OA资源的质量,这种质疑往往源于以下原因:一是为了追求快速出版和收入来源的匮乏,OA资源往往缺乏严格的同行评议等质量保障措施;二是OA期刊属于新生事物,尚未获得较高的地位和信誉(93);三是OA期刊的收入来自收取文章处理费用,取决于所收录的文章数量,所以编辑者有时不得不收录质量较低的文章以保证收益。同时,OA的出现给传统学术交流中各利益方所带来的影响也尚未明晰,现行主流的人才评价标准中并未承认OA成果,作者对OA的支持并不能带来相称的学术和职称回报,因此需要开展OA评估研究,建立OA资源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人才评价指标,向作者和用户明确OA对学术交流及其职业生涯所带来的影响,证实OA资源的质量和引用优势,帮助各方及时了解和评估在OA中可能的获益或损失,以做出合理的决策。
4.1 OA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估研究
为了回应人们对OA期刊质量的质疑,证实OA期刊的引用优势,探析OA期刊的质量是否有保障,是否在学术上与传统订阅型期刊有着一样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4.1.1 以传统期刊评价思想为基础的评估
作为一种学术出版方式,OA期刊与传统期刊在出版流程、学术交流过程中的功能和利用及学术贡献上有着极大的关联和相似性,所以影响因子、被知名数据库收录的状况等传统期刊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适用于对OA期刊的评价。
(1)以影响因子、质量控制措施和被收录情况为基础的评价
对OA期刊的质量保障措施、影响因子和被知名数据库收录情况的调查能较客观地反应OA期刊的质量控制状况和学术界对OA资源质量的评价和认可,进而能够印证OA资源的学术影响力。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上述几个指标往往联合使用。
傅蓉和潘琳调查分析了两大开放存取期刊出版商BMC和PLoS的质量控制机制,认为其严谨的评审机制可以保证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94)(95)。
阎雅娜调查分析了“网络版乌利希期刊指南”中OA期刊被SCI,Medline,CA,BIOSIS,MathematicalReviews等重要数据库收录的情况,发现部分期刊被世界著名的摘要和索引数据库收录,其质量在不断提高(96)。
王学勤、马景娣、刘海霞和刘畅等从引文角度研究工程学、数学、医学、生物学、商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中OAJ的学术影响力,发现近年来OAJ的被引用率和影响因子在不断提高,有些已经超过传统期刊,多数学科的高端期刊中至少有一种是OAJ(97)(98)(99)。
(2)以文献引文特征和形式特征为基础的OA资源评估
在传统的资源评价过程中,出版社的知名度、引文的权威性是衡量资源价值的重要参考。同样,在OA资源的评估中,资源的隶属机构、来源领域和引文质量等特征也关乎资源的质量。基于文献引文特征和形式特征的OA资源评估主要通过搜集统计OA资源的顶级域名、所属机构、作者模式、地区分布、引文的类型及来源等特征信息,来分析OA的发展情况、所属机构和引文的权威性及学术性,从而辅助证实OA资源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或许是出于自身的职业敏感和专业优势及对OA的关注和重视,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尤其热衷于OA文献特征的计量研究。
Mukherjee(100)(101)(102)选择了图情领域2000年到2004年间不间断出版的17种OAJ,通过分析作者模式、所属机构、国别、主题、语言、顶级域名、时间,引文语种、格式和来源等内容,考察图情领域电子期刊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OA资源质量的评估提供参考。分析显示2000—2004年,图情领域共发表了1 636篇OA文章,年平均增长23.75篇;团体研究还未普遍,男性作者居多,来自发达国家学术机构的作者对OA更感兴趣;英语是美国学术出版的主流语言,大部分OA期刊起源于学术组织领域;图情领域90.1%的OA论文有引文,不同文章间的引文在语种、顶级域名和文件格式差别不大,但引用来源区别较大,引文较少的文章一般引用学术性较低的网页等资源,而引文量大的文章一般引用诸如期刊文章之类的学术性资源。
Kousha Kayvan从8门不同学科的545个OA引用源中抽取了文献格式、超链接、网络域名、语言和出版年5个特征进行分析。发现60%的OA引用源指向PDF格式的研究性文献,30%的引用源指向以edu和ac为顶级域名的学术领域资源,70%的引文是非超链接资源。OA文献的引文中,英语资源、PDF文献和非超链接引用占主导(103)。
4.1.2 以OA资源引用优势分析为基础的评估
OA期刊的价值和引用优势多年以来一直是图书馆界和出版界争论的热点话题。借助于传统的文献计量分析发展而来的网络引用统计是评价文章价值的有效方法,此类研究通常通过引文数据库或搜索引擎搜集数据,早期对OA文章影响力的研究倾向于使用WOK,但这种方法在数据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提供期刊的引用数据。2004年以来人们开始使用A ltaVista和Google等商用搜索引擎搜集不同模式的引用数据,证实不同学科中的OA引用优势,研究结果可谓喜忧参半,由于受“学科文化”和研究人员对OA文章质量观念的影响,不同学科表现出的引用优势差别较大,硬科学比软科学对OA的引用更多。
Devon等通过文章级别的分析来探索医学领域OA期刊的引用优势,对比来自同一期刊上的OA和非OA文章的引用率,发现OA期刊比非OA期刊的被引率高29%,有60%的文章至少被引用一次以上(104);Steve分析了计算机科学和相关学科领域的119 924篇会议论文的被引情况,结果显示出文章的被引次数与文章是否可在线获取的概率呈明显的相关关系。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引用率越高、越新的文章就越有可能通过在线获取。离线文章的平均被引次数为2.74,在线文章则达到7.03,增长了157%(105)。
但更多的调查显示学科间的OA引用优势差异明显。Moed统计分析了A rXiv中激光类期刊的引用影响,发现总体而言并未显示出OA的引用优势(106)。A rXiv加速引用是因为其加速了文章的传播; Frandsen等分析了生物学、数学和药理学这3门学科中的OA期刊和非OA期刊引文对OA的认可程度,发现生物学的OA期刊显示出OA包含,而非OA期刊显示出OA中立,药学领域OA期刊和非OA期刊都显示出OA排斥,在数学领域,非OA期刊显示出OA包含,而OA期刊显示出OA中立,即使在OA期刊的作者群中,人们对OA期刊的认可和期望也不一致(107);胡德华对2001—2005年的SCIE中收录的9个学科领域596种OA期刊的引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OA期刊的质量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存在学科差异。医学、生命科学、数学与统计学三个学科OA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数均显著高于非OA期刊,而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物理与天文学三个学科OA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数则明显低于非OA期刊,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三个学科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数相差不大(108)。
4.1.3 兼顾传统评价和OAJ网络特征的综合评估
OAJ与传统期刊既有一定的关联,但也各具特色,OA资源依赖于网络而存在,是一种数字资源系统,用户对资源的评价和感知不仅决定于资源的内容质量,而且还受系统的检索性能、页面组织的易用性、网络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评价过程中需结合OAJ的网络和系统因素,创新OAJ的评价研究方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仅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评价指标框架的设想,并未实际开展评估工作。
张红芹等注意到OA期刊与传统期刊的关联和差别,借鉴传统期刊评价指标方法,结合OAJ的网络传播特点,提出OAJ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结合布拉德福定律、被索引数据库收录的情况、引文分析法、论文质量控制措施、网络性能测试和下载影响因子(109)。
陶雯等就同行评议法、引文分析法、网络计量学方法以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OAJ的质量评价的可行性和局限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应该制定具有传统印刷型期刊和电子期刊双重属性的OAJ综合评价法,提出可以结合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OAJ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综合评价指标(110)。Leslie认为OAJ是一种网络数字出版,有必要采用新的评价方法,提出了包含点击量、下载量、链接量和引文指标等的评价指标构想(111)。
4.2 OA仓储的评估研究
在传统图书馆信息资源评价体系中,对出版商自身软硬件设施水平、人员状况和规章制度的评估,是考量资源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在OA评价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需要对OA仓储的运行状况、人员配备、隶属机构、相关政策是否完备等进行调查,以确定OA仓储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总结已有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发现运行中尚存在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Bhat从OpenDOAR中选取了9个计算机科学和IT领域的OA仓储进行评估,向其管理人员发送邮件确认资源、内容管理政策、保存策略、权利管理、广告、服务、反馈和仓储的统计。结果揭示大部分OA仓储由1~2个员工兼职维护,最普遍的平台是Eprint;大部分机构仓储有内容选择和文献提交政策,有允许作者撤销内容的规定;尽管有短期内容备份条款,但缺乏长期保存策略;作者负责保证机构仓储中文章的版权问题,图书馆或相关部门负责资源的宣传和利用,许多仓储有用户反馈条款,一些仓储还提供了获取统计功能。在此基础上,作者从政策、长期保存、员工职责和OA存储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建立和管理OA仓储的建议(112)。
4.3 OA效果的大规模评估研究
OA通过对学术交流的变革影响整个科学研究和学术生态,也潜在调整着各利益方的利益格局,所以对大范围采用OA的效果评估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最具影响的当推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资助启动的PEER项目,该项目由出版商、存储方和研究团体共同参与,准备收集近300份同行评议期刊的近5万篇文章的内容(113),研究大规模OA存储作者第二阶段手稿(stage two)的效果,决定大规模开放存储研究成果将如何影响期刊的生存,这种大规模的存储是否增加了获取,是否影响广泛意义上的欧洲研究生态,分析作者和读者利用OA仓储和出版商网站的行为,对比研究出版商协助存储和多种模式的作者自存档的经济性,培养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中各利益方之间的信任和相互理解,最终促进对大规模开放存储效果的理解(114)。
4.4 OA质量的评价方法研究
现有文献中对OA的评价多基于引文评价角度,通过对比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等指标,或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学科学者对OA资源的引用,证实OA的质量、学术影响力和对学术交流和信息公平的促进作用。但OA同时也是一种学术信息和出版服务,对服务效果的感知、服务开展的成功与否最终应交由用户来评判。为此,学者们提出了基于信息服务的评价方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评价方法,前者如Joint认为OA仓储也是一种直接的信息服务,所以在考量运行机构OA仓储的收益,评价OA优势的过程中,图书馆传统的用户评估服务效果的直接统计方法,相对更复杂的引用分析方法而言,同样是一种有效的评估工具(115)。后者如Elbeck等设计的以读者为中心的OA资源质量评价方法,利用在线交互技术扩展传统同行评议过程,增加用户的评论意见,融合作者、评论员和读者的反馈,建立电子期刊的动态排名(116)。Tsakonas等则借鉴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图书馆评价方法,从有用性和可使用性的维度来评价OA仓储,结果显示系统的易用性将直接影响用户的表现,用户对OA仓储的感知和认可程度与其使用频率密切相关(117)。
4.5 OA环境下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科研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导向,对科研人员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及在此过程中取得的科研成果与业绩进行的价值评判。国际上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大都还以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为主,没有包含OA资源,在高信誉度期刊上的文章数仍是评价科学家水准的主要手段,OA出版只能丰富科学家的发表数量,对优秀科学家而言并不是十分重要。因此为了OA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包含OA资源的人员和论文评价系统,证实OA资源和非OA资源具有同等的学术影响力,保证OA资源也能给作者带来职业生涯和学术声誉上的回报。Cho Soo Ryun设计了体现OA特征的人员和论文评价指标,分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主要因素是评价文章和作者学术影响力的基本要素,选择将作者或文献的引用和点击两个评价指标结合使用,以评价最新的学术成就,减少因作者研究生涯或作品的出版年限而造成的偏差;次要因素则是控制影响主要因素、减少评价偏差的必备元素。为了证实新开发的评估OA文章或作者的指标,作者将该综合指标与先前采用的只考虑引用数的单变量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新指标在减少评价过程中的时间偏差和增强区分度上存有优势(118)。
5 关于OA资源的组织利用研究
信息组织是资源发现和利用的基础,OA运动蓬勃发展,高质量的OA资源不断涌现,但分布式的存在状态难以显现OA资源的规模效应,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丰富的OA资源对用户而言,实际上并不可见,在这种情势下,对OA资源的组织和利用研究显得愈加迫切,有关OA资源的集成、获取和信息组织的研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5.1 OA资源的整合研究
范亚芳认为分布式的开放存取资源迅速增长,但物理上分布存在、类型和检索功能各异的OA资源给用户的查询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需要开展OA资源的整合,根据一定的用户需求,对分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存取资源进行收集、筛选、整理、加工、融合、聚类或重组,形成有序高效的信息资源体系(119),从而为用户提供多种开放存取资源的统一获取途径,实现开放存取资源的有效传播和利用。
由于互联网上开放存取资源和用户文献利用目的和行为的多样性,OA资源的整合和聚类方式也多种多样。目前主流的OA资源整合方式可分为按学科或专题整合、按资源类型整合和按地区范围整合等类型。
5.1.1 按学科或专题的OA资源整合
按学科和专题整合是指根据既定的资源采集政策,或为了满足人们追踪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需求,搜集整合特定学科或专题的多种类型的OA资源,通过建立资源目录,手工或机器自动抽取资源元数据、建立资源索引库等形式呈现给用户使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建立了BioLit数据库,抽取生命科学领域OA资源的元数据,整合网络上该学科领域的OA资源(120)。美国微生物学会专门建立人类猪流感网页,集成相关的联邦机构和专业咨询机构的报告及其他指南链接(121)。国内浙江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人文社科类开放存取平台(Social Science Open Access,SSOA),致力于搜集人文社科类的开放访问期刊(SSOAJ)和OA仓储(SSOAR)内容,汇聚了近千种人文社科类开放访问期刊以及数十个OA仓储,内容涉及法律、管理、教育、经济、历史、人类学、商业、社会科学、图书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
5.1.2 按资源类型的OA资源整合
按资源类型整合的方式是指按照资源的类型属性,对各类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建立资源列表或中心数据库,OA资源按类型可分为机构仓储资源、主题仓储资源、OAJ资源、个人主页等,目前搜集利用的重点是OAJ资源,因为其采用作者付费的出版方式,大多嵌入了同行评议过程,有一定的质量保障,是人们主要利用的资源类型,而且OAJ中的资源格式和内容范围较为一致,学术性强,有较完善的元数据标引数据,适合于整合组织。国外一些机构已对OA期刊进行了整理,如Hasselt大学图书馆和EBSCO公司合作开发的收录13 000余种OA期刊的“开放科学目录”(Open Science Directory)、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开发的收录3 200余种OA期刊的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等。国内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也于2006年开发了一站式资源检索平台Socol@r,收集整理网络上的开放存取期刊,并按照中图法进行分类,提供期刊的浏览和统一检索服务。
5.1.3 按地区范围的OA资源整合
大量的OA资源以标准各异、分布式的形态存在,使用户对OA资源的利用大打折扣。注意到OA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现状和困境,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通过建设统一的OA出版平台,成立联合开放存取网络等途径来实现地区范围内OA资源的整合。
(1)提供地区性的统一存储设施
英国政府建立了全国性的存储设施Depot(122),吸引本国学术机构参与开放存取,共享研究成果,支持JISC的OA学术交流政策。阿根廷、巴西等8国合作建立了科技在线图书馆(Scientific Electronic Library Online,SciELO),为这些国家的期刊提供在线出版平台,搜集整理了这些国家出版的450多种期刊,提供在线开放存取利用。
(2)建立联合开放存取网络
建立联合开放存取网络,有利于制定和传播统一的技术和业务标准,便于解决不同系统间的互操作问题,从而便于在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开展高质量的增值服务,帮助用户综合性地获取全球范围内的OA资源。同时组建OA联合网络还有利于合作解决OA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版权和技术瓶颈,分享和推广OA资源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
荷兰的高校、科学研究组织和其他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了科技信息门户—国家学术研究和合作信息系统(National Academic Research and Collaborations Information System,NARCIS),提供对本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OA仓储的检索(123);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哥廷根大学等机构,在德国研究基金会(DFG)的支持下,联合启动了OA网络计划,准备虚拟整合所有通过仓储网络和服务标准——DINI数据质量认证标准的OA出版服务(124);法国HAL提供了OA存储的统一平台,主要的高等教育学校和研究机构均已签署了通用协议,使用HAL存档系统作为保存研究成果的通用平台(125);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2007年资助了“数字仓储与档案清单(DigitalRepositories and A rchives Inventory,DRAI)”项目,旨在整合不同机构开发的服务于英国教学与科研的免费数字资源,为这些资源制作一个完整的XML目录,提供一站式的获取通道。
随着OA运动的国际化和OA资源的日益增多,为了整合多个国家的OA资源,规范应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标准,欧盟IST计划资助了为期18个月的DRIVER(126)计划,以DARE、SHERPA、DINI、CNRS、UGent等欧洲多国的OA中心网为分节点,组织挪威、英国、德国、法国和比利时五国现有的机构仓储,建立欧洲范围内的虚拟OA网络。测试欧洲研究的知识基础设施,传递科研成果、工作文件和原始数据等资源,实现数据网和知识仓储间的互操作,建立新的全欧洲范围的知识平台,集中向世界展示欧洲研究。
5.2 关于OA资源获取方式的研究
网络上大量的OA资源以“信息碎片”的方式分散存在,给用户的使用造成负担,对OA资源综合获取方式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现有的OA资源获取手段主要有通过集成OA资源的联合目录和全文库或通过综合性的搜索引擎查找等方式,不同的获取方式各有其特点,联合目录库或全文库中所搜集资源往往集中于固定主题,系统性较强。资源的元数据一般由人工建立或通过元数据收割方式生成,遵循一定的元数据标准和规范、有质量保障,但在搜集资源的广度上不及搜索引擎,而搜索引擎也有检索结果过多、结果的相关性差强人意、需要用户花费大量的时间筛选检索结果等弊端,因此有必要开展不同OA资源获取工具效率的比较研究,选择具体学科的OA文献为获取对象,统计分析各类联合数据库中OA资源的覆盖情况,对比分析不同信息获取工具检索OA资源的效率,为用户获取利用OA资源提供检索工具的选择和获取渠道的引导。
5.2.1 不同OA资源获取方式效率的比较研究
Taler调查了图书情报领域(LIS)开放存取期刊被文摘和索引工具收录的情况,发现WorldCat覆盖了100%(31种)期刊,乌利希期刊指南和DOAJ大约收录了87%的期刊,EBSCO的LISTA数据库包含了23%的期刊,两大商业数据库LISA和Lib.Lit仅分别覆盖了6%和10%的电子期刊。Google Scholar对OA资源的检索能力优于DOAJ和其他商业性数据库,能搜索到84%的LIS开放存取期刊(127)。
Norris等以生物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同行评议期刊论文为搜索对象,对比分析了Google、OAIster和OpenDOAR等信息获取工具发现网络OA同行评议期刊的效率。在967篇可以在线获取的样本文章中,Google能发现其中的76.84%的文章,OpenDOAR能发现11.17%的文章,而OAIster能发现2.38%的文章,显示出搜索引擎在搜索这些学科OA资源时效率最高(128)。
Matsubayashi利用PubMed搜集生物医学2005年的文章数据,然后用PubMed、Google、OAIster查证这些文章的可获取途径,发现大约只有27%的文章可以在线获取,大部分文章可以从期刊网站上获取(72.1%),PMC是生物医学文章的第二大获取源,占26%,其次是期刊平台或门户网站,占17.4%。通过自存档获取的比率很小,其中通过作者个人主页获取的只占4.8%,通过机构仓储获取的占5.9%(129)。
5.2.2 不同OA资源获取工具检索功能的对比研究
OA资源是一种数字信息系统,在OA资源大量涌现的背景下,OA资源获取工具的效率不仅取决于其所收录的OA资源数量,而且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系统检索功能的影响,系统的检索功能越丰富,使用越人性化,可限定条件越多,就越便于用户筛选、过滤信息,提高用户检索时的满足感和自我效能,促进检索效率的提高。冯群等以综合性的开放资源搜索引擎Google Scholar、Scirus和OAIster为研究对象,选取收录的数量、学科范围、资源格式或类型、资料来源、资源的语种,搜索引擎的初高级检索功能、使用偏好、自动纠错功能等指标,详细比较三者的资源来源、检索功能、全文免费获取情况,总结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三大开放存取资源搜索引擎需扩大资源的学术性、广泛性和开放性,增强检索功能,使检索界面更加人性化的优化建议(130)。
5.3 OA资源的组织研究
信息组织是网络资源检索和利用的前提,目前对OA信息组织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主要侧重于对信息组织工具的应用层面探讨,集中在资源元数据领域,涉及机构仓储元数据质量、元数据分析工具的对比研究、元数据方案和政策的制定及元数据的映射和整合等多个方面,但理论和方法上并没有突破或超越已有的网络信息组织研究范畴和水平。
(1)元数据的质量分析
OA仓储的元数据质量至关重要,是资源搜索与发现、元数据收割的基础,Jung-ran Park通过对艺术数字仓储元数据质量的调研,探索仓储元数据质量应该如何被测量和评估,并反映在学术出版流程中,建议采用通用元数据框架来提高仓储的元数据质量(131)。
(2)元数据分析工具的对比研究
David等比较了两款同一时期独立开发的元数据分析工具,即Waikato大学开发的MAT(Metadata AnalysisTool)和新西兰国家图书馆开发的KRIS(KiwiResearch Information Service),总结归纳了评价元数据分析工具的标准要求(132)。
(3)元数据方案的制定和改进研究
Jane以生物进化研究数据仓储(Dryad)为例,探讨了将生命周期理论用于研究数据的元数据分析可行性,通过对研究数据产生、存储和利用过程的分析,借助于生命周期模型引导仓储元数据框架的制定,以支持数据的共享和重用目标(133)。
John等比较了明尼苏达州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机构仓储中元数据的创建和管理方法,建议这些机构仓储开发者应该支持扩展的元数据方案和权威控制,以更好地解决元数据的描述能力和标准问题(134)。
(4)元数据政策的制定和应用研究
Jessica等以科罗拉多州研究图书馆联盟建立的联合数字仓储(ADR)为例,描述了如何为仓储记录制定和应用标准的元数据政策。ADR中所有的数字对象都被要求采用遵循最低需求的MODS和OAI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标准。为了帮助成员满足这些要求,联盟人员和ADR元数据工作组利用Fedora存储环境中的工具,开发了一系列可定制的适用于ADR资源类型的XSD模板(135)。
(5)元数据的转换和整合研究
Rowan针对悉尼大学图书馆的仓储中含有许多传统出版类型的资源,数据库中许多管理资源集的数据与仓储的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方案不一致的问题,分析了本地元数据结构,设想了其与DC之间的转换,认为应该与研究人员一起合作管理数据(136)。
(6)元数据的管理研究
黄如花等认为OA资源的元数据管理贯穿于OA资源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对OA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关键,因此为了确保OA资源有效的开发、管理与利用,必须加强OA资源的元数据管理,明确OA资源元数据管理的主体;制定元数据的标准、揭示、使用和版权等管理规则与政策;加强OA资源元数据的质量控制;采用支持OAI-PMH协议的元数据标准、统一元素集和编码标准、建立各种元数据之间的映射、遵守Z39.50,SRU等检索协议,以实现不同资源系统间的互操作(137)。
6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的学术交流理念,对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科学信息交流与利用,促使学术交流系统向以学术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出版商在学术交流中的垄断和控制地位受到挑战,主导力量被不断削弱。但OA的发展面临着经济、版权等一系列挑战,面对这些挑战,OA的实践者和支持者们积极思索和实践,希冀在各种限定和利益关系中为开放存取探寻可行的持续发展之路,结合现实条件演绎出多种实现途径和模式。现有研究在OA的经济模式、影响力证实和评估、实现途径的选择和建议、OA资源的组织和利用等问题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6.1 OA经济意义的实证研究显得薄弱
OA取消或降低了订阅费用,给图书馆提供了大量可资利用的免费资源,理论上将能极大地减少图书馆的资源花费,缓解学术交流危机,扩宽信息来源渠道,丰富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内涵。同时,OA通过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促进社会信息公平,还具有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潜力,但目前对上述OA资源的理论效益或潜在效益的研究还停留在假设和预估阶段,缺乏对OA经济意义的实证研究,已有的研究仅是从理论效益模型上来分析OA对图书馆和学术交流的潜在经济意义,缺少实际调研数据的支撑,也未考虑图书馆等机构整理开发OA资源所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可信度不强。因此,为了证实OA的经济价值,吸引更多的机构参与和支持OA发展,必须开展OA经济意义的实证研究,通过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案例分析,综合考察OA环境中图书馆等机构在资源订阅和信息获取上的获益及因整理OA资源、支持OA发展而产生的其他成本,权衡得失。
6.2 缺少通用稳定的OA商业模式
现有的OA商业模式尽管林林总总,种类繁多,但总体上并不稳定,各类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局限。作者付费模式受制于作者及其机构对OA的认知和能否获得OA出版资助,总体采用率并不高,而且学科差异显著,生命科学、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人员选择支持OA的比率高于人文社会科学,以牛津大学出版社(OUP)提供的OA出版选择实践效果为例,在2006年,仅有7.1%的文章选择支付开放获取费用,其中人文领域占2.2%,生命科学领域占11.3%(138)。广告收入模式在小型OA期刊中的应用并不普遍,部分原因是由于人员、设施和相关知识的缺乏,部分则由于纯学术化的动机,而且对特殊学科的小型杂志而言,由于学科范围的狭窄和可利用资源的稀缺,未必能引起广告商的兴趣。争取各类型资助则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资助人往往倾向于选择高信誉度的期刊以保证资助收益,所以许多期刊可能难以找到或缺乏合适的赞助机构,而基金会赞助的获取与基金会的使命和本领域基金会数量息息相关,所以在后续研究中,仍需致力于寻找普适性强的OA商业模式和最佳实践,为各类型期刊的OA转型提供商业指导和实践案例。
6.3 尚未建立合理的OA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外现有的对OA资源的评估多是借鉴传统期刊评价方法,从引文角度对比评价OA的引用优势和对信息公平的促进作用,评价视角狭窄,虽然有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对OA资源的系统功能、页面组织等方面的评估,提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但未能付诸实践。尽管OA资源就内容而言,在学术交流和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传统期刊资源有着极大的关联和相似性,但OA资源是一种数字资源系统和新的学术交流方式,不仅具有内容维度,还应具有功能维度、组织维度、服务和利用维度,以及社会效益维度等多维评价视角,所以应该以传统期刊的评价方法为基础,同时兼顾OA资源的网络系统特性和社会经济效益,结合用户使用OA资源时的感知体验,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客观地评价OA资源的影响。
6.4 尚未充分证实OA资源的引用优势
由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国家的学者对OA质量的肯定和认知不同,同时受制于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的限制,OA的引用优势在部分学科和发展中国家学者的文献中并不明显,而且关于OA引用优势的原因究竟是因为人们对OA资源质量的肯定,还是仅因为OA加快了学术文献的传播速度也一直存在争议。OA的引用优势可能与众多因素有关,包括科研人员对OA资源的认知态度、OA资源的时效性和免费传播优势、OA资源的质量、作者的权威性、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在内的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影响OA资源的被引率。美国康奈尔大学生命科学馆员Philip就指出OA文章的易复制性及作者期望提高自我声望的动机是其高被引的动因,作者为了满足提升自我形象的需要,往往将有自信的、高质量的论文置于网上公开获取(139)。所以,一方面OA文章是否具有较高引用优势的结论还显得扑朔迷离,另一方面,即使在显现OA引用优势的学科中,OA资源的引用优势能否表征其已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也还不得而知。
6.5 缺乏对OA存在合理性的宏观深入思考
现有对OA合理性的分析大多停留在表象直观层面,仅是从期刊价格危机、学术交流障碍、信息公平等显性角度来证实OA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没有深入挖掘上述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原因,缺乏将OA与社会政治环境、知识经济和信息商品化等宏观因素相关联的综合性研究视角,没能捕捉到学术信息垄断背后的新自由主义、信息商品化和技术决定论等成因。
6.6 OA发展的制度性保障不够完善
国际上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机构和学术机构积极回应OA运动,签署发表了一系列国际性的协议和宣言,但相关政策的制定还寥若星辰,仍有许多国家的政府未能意识到OA对社会公平、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采取相应措施支持本国OA运动的发展,造成政府职能的缺失。OA理念的接受度虽有较大提升,但仍未广泛普及,同时许多国家的科研评估体系也未将OA资源列入评估范围,对学者而言积极参与OA运动并不能为其带来职业或现实利益上的回报,客观上也制约了OA的发展。上述问题还有待今后深入研究、探讨和解决,促进OA发展的保障性措施有待加强。
【作者简介】
黄如花,见本书《2006—2010年国内外信息检索研究述评》一文。
苏小波,男,1984年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09级博士生。
【注释】
(1)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管理研究”(07JJD870221)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资助项目“面向e-Science的数字信息资源开放存取及其技术实现研究”(教技司[2007]209号)成果之一。
(2)David C.Prosser.Current(European)Development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J].LiberQuaterly,2008,18(3/4):399-412.
(3)徐丽芳.开放存取及其研究进展[C]//肖希明主编.图书馆学研究进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720-767.
(4)UNESCO Adopted Amendments to the Draft Programme and Budget for 2006-2007 that Explicitly Endorsed OA[EB/OL].[2010-06-08].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4/001408/140864e.pdf.
(5)Kronberg Declaration on the Future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Sharing[EB/OL].[2010-06-08].http://portal.unesco.org/ci/en/files/25109/ 11860402019Kronberg_Declaration.pdf/Kronberg%2BDeclaration.pdf.
(6)WSIS Forum 2009 Brochure[EB/OL].[2010-06-08].http:// www.itu.int/wsis/implementation/2009/forum/geneva/docs/WSIS_Forum_2009_ Brochure.pdf.
(7)开放获取萨尔瓦多宣言:发展中国家的观点[EB/OL].[2010-06-08].http://libweb.zju.edu.cn/JavaLab/guestbook/papers/Abroad/12.pdf.
(8)Research4Life[EB/OL].[2010-06-08].http://www.research4life.org/ Pages/R4L_homepage.aspx.
(9)Open Science Directory,Search Tool for Open Access Journals and Journals in Special Program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EB/OL].[2010-06-08].http://atoz.ebsco.com/CustomTab.asp?id=8623&sid=155192499&TabID=602.
(10)Division,G.Title II,Section 218 of Public Law 110-161[EB/OL].[2010-06-08].http://publicaccess.nih.gov/.
(11)M ichael Fitzpatrick.Transparency:Access to Information[EB/OL].[2010-06-08].http://blog.ostp.gov/2009/06/10/transparency-access-to-information/.
(12)Peter Orszag.Memorandum for the Heads of Executive Departments and Agencies[EB/OL].[2010-06-08].http://www.whitehouse.gov/open/documents/open-government-directive.
(13)Public Access Policie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ing Agencies Across the Federal Government[EB/OL].[2010-06-08]http:// edocket.access.gpo.gov/2009/E9-30725.htm.
(14)Around the Government[EB/OL].[2010-06-08].http:// www.whitehouse.gov/open/around.
(15)Open GovernmentDirective Agency Datasets[EB/OL].[2010-06-08].http://www.data.gov/open.
(16)UK Plan forOA to GovernmentData Saturday[EB/OL].[2010-06-08].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2009/06/uk-plan-for-oa-to-government-data.htm l.
(17)开放获取萨尔瓦多宣言:发展中国家的观点[EB/OL].[2009-07-05]http://libweb.zju.edu.cn/JavaLab/guestbook/papers/Abroad/12.pdf.
(18)Kuchma,Iryna.Open Access,Equity,and Strong Economy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Countries:Policy Perspective[J].SerialsReview,2008,34(1): 13-20.
(19)Research Funders'Open Access Policies[EB/OL].[2010-06-08].http://www.sherpa.ac.uk/juliet/.
(20)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关于申请2008年度博士点基金自然科学类课题的通知[EB/OL].[2010-06-03].http://www.cutech.edu.cn/cn/zxgz/ 2008/02/1199674655442467.htm.
(21)MIT Faculty Open Access to Their Scholarly A rticles[EB/OL].[2010-06-08].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09/open-access-0320.html.
(22)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Votes Open Access Policy[EB/OL].[2010-06-08].http://www.gse.harvard.edu/blog/news_features_releases/2009/06/harvard-graduate-school-of-education-votes-open-access-policy.html.
(23)Jennifer Crow.Running Head:Open Css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EB/OL].[2010-06-08].http://infosherpas.com/ojs/index.php/openandlibraries/article/viewFile/18/30.
(24)Cockerill,Matthew.Establishing a CentralOpen Sccess Fund[J].OCLC Systems&Services:InternationalDigital Library Perspectives,2009(25):43-46.
(25)Universitieswith OA Journal Funds[EB/OL].[2010-06-08].http:// www.earlham.edu/~peters/fos/2009/06/universities-with-oa-journal-funds.html.
(26)SPARC.H ighered Leaders Support Public Access[EB/OL].[2010-06-08].http://www.arl.org/sparc/advocacy/frpaa/institutions_2006.shtml.
(27)Major Research Institution Leaders Support Legislation to Ensure Public Access to Publicly Funded Research[EB/OL].[2010-06-08].http:// www.taxpayeraccess.org/issues/access/access_supporters/10-0503.shtml.
(28)An Open Letter to the U.S.Congress Signed by 41 Nobel PrizeW inners[EB/OL].[2010-06-08].http://www.taxpayeraccess.org/supporters/scientists/ nobelists_2009.shtm l.
(29)黄如花.信息资源开放存取:国际组织的动向[J].图书与情报,63-69.
(30)Waller Andrew,Morrison Heather.From the Clatask Force on Open Access[J].Feliciter,2008,54(2):50.
(31)Morrison Heather,Waller Andrew.Open Access and Evolving Scholarly Communication:An Overview of Library Advocacy and Commitment,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and Publishing in Canada[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08,69(8):486-490.
(32)Tack Action![EB/OL].[2010-06-08].http://capwiz.com/ala/issues/alert/?alertid=13673706.
(33)WashingtonWatch[EB/OL].[2010-06-08].http://www.acrl.org/ ala/mgrps/divs/acrl/issues/washingtonwatch/washingtonwatch.cfm.
(34)ACRL and ALA Call for Increased Public Access to Federally Funded Research[EB/OL].[2010-06-08].http://www.ala.org/ala/newspresscenter/ news/pressreleases2010/january2010/publicaccess_wo.cfm.
(35)Douglas Kimberly.Exploring the SCOAP3 Model for High Energy Physics:A New Innovation in Open Access[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09,70(6):348-350,376.
(36)Bjork Bo-Christer,Hedlund Turid.Two Scenarios for How Scholarly PublishersCould Change Their BusinessModel to Open Access[J/OL].The Journal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9,12(1).[2010-06-11].http://quod.lib.umich.edu/cgi/ t/text/text-idx?c=jep;view=text;rgn=main;idno=3336451.0012.102.
(37)Bankier Jean-Gabriel,Perciali Irene.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Rediscovered:What can a University Do for Open Access Publishing?[J].SerialsReview,2008,34(1):21-26.
(38)Swan,S.,Carr L..Institutions,Their Repositories,and theWeb[J].Library Literature&Information,2008(34):31-35.
(39)Bargheer Margo,Schmidt Birgit.Gottingen University Press:Publishing Services in an Open Access Environment[J].Information Services&Use,2008.28(2):133-139.
(40)JohnW.Houghton,Charles Oppenheim.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A lternative Publishing Models:Self-archiving and Repositories[J].Prometheus Critical Studies in Innovation,2010(19):275-292.
(41)Brown David.DoesOpen AccessReally Pay?[J].Library+Information Update,2009(5):24-26.
(42)Prosser David,Ayris Paul.ACRL/SPARC Forum Explores Open Access Models:the Future ofScholarly Publishing[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News,2007,68(8):518-521.
(43)M ichael,D.,M illsRobert,J.,Esterhay Judah Thornewill.M ills Using a Tetradic Network Technique and a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 Analysis to Illustrate an Economic Model for an Open Access Medical Journals[J/OL].FirstMonday,2007,12(10)[2010-06-08].http://firstmonday.org/htbin/cgiwrap/bin/ojs/ index.php/fm/article/view/1964.
(44)黄如花.促进开放存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图书与情报,2008(12):5.
(45)Moleskine Asia.The Cost Implications of Open-access Publishing in the Life Sciences[EB/OL].[2010-06-08〗.http://goliath.ecnext.com/coms2/ gi_0199-6979306/The-cost-implications-of-open.html.
(46)The Cost Implications ofOpen-access Publishing in the Life Sciences[R/OL].BioScience,2007[2010-06-08].http://goliath.ecnext.com/coms2/gi_ 0199-6979306/The-cost-implications-of-open.html.
(47)Raym Crow.Income Models for Open Access:An Overview of Current Practice[R/OL].SPARC,2009[2010-06-08].http://www.arl.org/sparc/ bm~doc/incomemodels_v1.pdf.
(48)Esposito Joseph J.Open Access2.0:Scholarly PublicationsMove to aNew Phase-where OA and Traditional Publishing Coexist[J].Logos,2009,19(2): 89-97.
(49)The Facts aboutOpen Access:A Study of the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Effects of A lternative Business Models for Scholarly Journals[R/OL].Kaufman-W ills Group.2005[2010-05-25].http://www.alpsp.org/ngen_public/article.asp?id=200&did=47&aid=270&st=&oaid=-1.
(50)ElmarM ittler.Open Sccess Between E-commerce and E-science:Observations Towards Development and Standing[J].Zeitschrift fur Bibliothekswesen und Bibliographie,2007,54(4-5):163-169.
(51)Murphy John.Acquisition Raises Profile of Open-access Publishing[J].Research Information,2009(40):9.
(52)Ann Okerson,R.Kenny Marone,David Stern.Library Drops BioMed Central's Open Access Membership[EB/OL].[2010-06-08].http:// www2.library.yale.edu/movabletype/scilib/archive/2007/08/library_drops_b_ 1.html.
(53)Arne K.Richter.Open Access—A Never Ending Story?[J].Information Services&Use,2008,28(2):97-103.
(54)Jan Erik Frantsvag.The Role of Advertising in Financing Open Access Journals[J/OL].First Monday,2010,15(3-1).[2010-06-08].http:// firstmonday.org/htbin/cgiwrap/bin/ojs/index.php/fm/article/view/2777/2478.
(55)Christina Struik,H ilde Coldenbrander,Stephen W arren,etc.Transitioning toOpen Access[J/OL].FirstMonday,2007,12(10-1).[2010-06-08].http://firstmonday.org/article/view/1996/1871.
(56)黄如花,冯晴.论开放存取出版对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的影响[J].出版科学,2008(3):75-78.
(57)Frohlich Gerhard.Theory ofScienceDemandsOpen Access[J].Information:Wissenschaft&Praxis,2009,60(5):253-258.
(58)Nicholas Joint.CurrentResearch Information Systems,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and Libraries:Antaeus[J].Library Review,2008,57(8):570-575.
(59)Santillan-A ldana Julio.TheOpen AccessMovement and the LibraryWorld See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E-lis Project[J].OCLC Systems&Services:InternationalDigital Library Perspectives,2009,25(2):135-147.
(60)Kuchma Iryna.Open Access,Equity,and Strong Economy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Countries:Policy Perspective[J].SerialsReview,2008,34(1): 13-20.
(61)Dennis Alasia Datonye.The Impact of the Open AccessMovement on Medical Based Scholarly Publishing in Nigeria[J/OL].First Monday,2007,12(10).[2010-06-08].http://firstmonday.org/htbin/cgiwrap/bin/ojs/index.php/fm/article/view/1957/1834.
(62)Assimina Vlachaki,Urquhart Christine.Use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in Biomedicine in Greece[J].Library Management,2010,31(1-2):19-26.
(63)Stock Christiane.Open Access to FullTextand ETDs in Europe:Improving Accessibility Through the Choice of Language?[J].The Grey Journal,2008,4(2):73-82.
(64)Gideon Emcee Christian.Open Access Initiative and the DevelopingWorld[J].African Journal of Library,Archives&Information Science,2008,18(1): 1-10.
(65)Dennis Alasia Datonye.The Impact of the Open AccessMovement on Medical Based Scholarly Publishing in Nigeria[J/OL].First Monday,2007,12(10).[2010-06-08].http://firstmonday.org/htbin/cgiwrap/bin/ojs/index.php/fm/article/view/1957/1834.
(66)Papin-Ramcharan,Jennifer I.,Richard A.,etc..Open Access Publishing:A Developing Country V iew[J/OL].FirstMonday,2006,11(6).[2010-06-08].http://131.193.153.231/www/issues/issue11_6/papin/index.html.
(67)Frandsen Tove Faber.Attracted to Open Access Journals:A Bibliometric Author Analysis in the Field of Biology[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65(1):58-82.
(68)M ichaelNorris,CharlesOppenheim,FyttoRowland.FindingOpen Access A rticlesUsingGoogle,Google Scholar,OAISter and OpenDOAR[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8,32(6):709-715.
(69)A jitPyati.A Critical Theory ofOpen Access Libraries and Electronic Publishing[J/OL].First Monday,2007,12(10-1).[2010-06-08].http:// firstmonday.org/htbin/cgiwrap/bin/ojs/index.php/fm/article/view/1970/1845.
(70)Ghosh Maitrayee.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in the Open Access Era:the Competencies,Challenges and New Roles[J].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09,25(1):33-42.
(71)Kristi L.Palmer,Emily Dill,Charlene Christie.Where There's a W ill there's aWay?Survey ofAcademic Librarian Attitudes aboutOpen Access[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2009(7):315-335.
(72)Smith Plato L.Where IR You?Using“Open Access”to Extend the Reach and Richness of Faculty Research within a University[J].OCLC Systems&Services:InternationalDigital Library Perspectives,2008,24(3):174-184.
(73)Cochrane,T.,Callan,P..Making a Difference:Implementing the EprintsMandate at QUT[J].Inter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Perspective,2007,23(3):262-268.
(74)黄如花,胡文琴.开放存取资源长期保存政策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9(5):70-74.
(75)Anna K.Hood.Open access resources[R/OL].ARL,2007.[2010-06-08].http://www.arl.org/bm~doc/spec300web.pdf.
(76)黄如花.利用开放存取资源提升馆藏质量[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26-32.
(77)都蓝,黄如花.“211”高校图书馆对OA资源利用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5):58-62.
(78)Ito Tamio.The E lectronic Resources Search Using Open Access Contents: the Opac and Multi-search Provided by Jissen Women's University Library[J].Journal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8,51(3):174-183.
(79)Beau Jeffrey.Free Books:Loading Brief Marc Records for Open-access Books in an Academic Library Catalog[J].Cataloging&Classification Quarterly,2009,47(5):452-463.
(80)Removing Barriers:Open Access Strategy at the SFU library[EB/OL].[2010-06-08].http://www.lib.sfu.ca/file-newest/8537/OA%20Support% 20Final.pdf.
(81)Smith Plato L.W here IR You?Using“Open Access”to Extend the Reach and Richness of Faculty Research within a University[J].OCLC Systems&Services:InternationalDigital Library Perspectives,2008,24(3):174-184.
(82)Mary M.Case,Nancy R.John.Opening Up Scholarly Inform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J/OL].First Monday,2007,12(10-1).[2010-06-08].http://www.uic.edu/htbin/cgiwrap/bin/ojs/index.php/fm/article/view/1956/1833.
(83)M ikael K.Elbak,LarsNondal.The Library as aMediator forEpublishing a Case on How a Library can Become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Facilitating Digita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Open Access Publishing for LessWeb Savvy Journals[J/OL].First Monday,2007,12(10).[2010-06-08].http:// www.uic.edu/htbin/cgiwrap/bin/ojs/index.php/fm/article/view/1958/1835.
(84)Slobodanka Graham.Open Access to Open Publish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J/OL].First Monday,2007,12(10).[2010-06-08].http:// www.uic.edu/htbin/cgiwrap/bin/ojs/index.php/fm/article/view/1960/1837.
(85)Astrid vanWesenbeeck,Martin van Luijt.Partners in Science ojs,a Collaborative ResearchersWorkbench and an Open Repository[J/OL].FirstMonday,2007,12(10).[2010-06-08].http://www.uic.edu/htbin/cgiwrap/bin/ojs/ index.php/fm/article/view/2001/1876.
(86)Tokizane Soichi.Open Access—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2009,59(5): 231-237.
(87)Lewis,DavidW.Library Budgets,Open Access,and the Future Scholarly Communication:Transformations in Academic Publishing[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News,2008,69(5):271-273.
(88)Peter Suber.10 University PressesEndorseOA[EB/OL].[2010-06-08].http:// www.earlham.edu/~peters/fos/2009/06/10-university-presses-endorse-oa.html.
(89)Murphy John.Acquisition Raises Profile of Open-access Publishing[J].Research Information,2009(40):9.
(90)Ferguson,Anthony(Tony)W.Back Talk—Open Access,the Turning Point,and Methadone[J].Against theGrain,2009,21(1):93-94.
(91)Oppenheim,Charles.Electronic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Open Acces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8,34(4):577-590.
(92)Nature Publishing Group Allows Data-and Text-mining on Self-archived Manuscripts,a Press Release from NPG[EB/OL].[2010-06-08].http:// www.nature.com/press_releases/archiving.html.
(93)Oppenheim Charles.Electronic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Open Acces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8,34(4):577-590.
(94)傅蓉.开放存取期刊及其影响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7,27(4):122-125.
(95)潘琳.开放存取期刊的来源、分布与质量分析研究[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2):104-108.
(96)阎雅娜,聂兰渤.利用网络版乌利希期刊指南分析OA期刊[J].现代情报,2007,10(10):170-172.
(97)王学勤,韩仰东.开放访问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分析与评价[J].现代情报,2006,8(8):33-36.
(98)马景娣.社会科学开放访问期刊及其学术影响力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5(2):47-49.
(99)刘海霞,方平,胡德华.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评价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6(25):23-27.
(100)Mukherjee Bhaskar.Scholarly Research in Lis Open Access Electronic Journals: A Bibliometric Study[J].Scientometrics,2009,80(1):167-194.
(101)Mukherjee Bhaskar.Open AccessScholarly Publishing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J].Annals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2008,55(3):212-223.
(102)Mukherjee Bhaskar.The Hyperlinking Pattern of Open-access Journal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A Cited CitingReferenceStudy[J].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Research,2009,31(2):113-125.
(103)Kousha,Kayvan.Characteristics of 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ing: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J].Aslib Proceedings:New Information Perspectives,2009,61(4):394-406.
(104)Devon Greyson,Steven Morgan,Gillian Hanley,et al..Open Access Archiving and Article Citations within Health Services and Policy Research[J].Journal of theCanadian Health LibrariesAssociation,2009,30(2):51-58.
(105)Steve Lawrence.Free Online Availability Substantially Increases a Paper's Impact[J/OL].Nature,2001(5).[2010-06-08].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11/n6837/full/411521a0.htm l.
(106)Moed Henk F.The Effect of“Open Access”on Citation Impact:An Analysis ofArxiv'sCondensed MatterSection[J].Journal of the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58(13):2047-2054.
(107)Frandsen Tove Faber.The Integration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in the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System:Three Science Field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9,45(1):131-141.
(108)胡德华.开放存取期刊质量的学科差异与动态变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2):144-147.
(109)张红芹,黄水清.OA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情报杂志,2007(3):124-126.
(110)陶雯,胡德华,曲艳吉.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72-75.
(111)Liwen Vaughan.Debora Shaw.Web Citation Data for Impact Assessment: A Comparison of Four Science Disciplin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56(10):1075-1087.
(112)BhatMohammad Hanief.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 Evaluation[J].IFLA Journal,2009,35(3):243-257.
(113)Shepherd,Peter T.,Wallace JuliaM.PEER:A European Project to Monitor theEffects ofW idespread Open AccessArchiving of JournalA rticles[J].Serials,2009,22(1):19-23.
(114)Shepherd,Peter T.International Dateline—Peer:A European Project to Gather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W idespread Open AccessPublishing[J].Against theGrain,2008,20(5):86-88.
(115)JointNicholas.The Antaeus Column:Does the“Open Access”Advantage Exist?A Librarian's Perspective[J].Library Review,2009,58(7):477-481.
(116)Elbeck Matthew,Mandernach,Jean.Expanding the Value of Scholarly,Open Access E-journals[J].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Research,2008,30(4):237-241.
(117)TsakonasGiannis,Papatheodorou,Christos.Exp loring Usefulness and Usability in the Evaluation ofOpen AccessDigital Librarie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8,44(3):1234-1250.
(118)Cho Soo-Ryun.New Evaluation Indexes for A rticles and Authors'Academic Achievements Based on Open Access Resources[J].Scientometrics,2008,77(1):91-112.
(119)范亚芳,高中华.开放存取资源整合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66-69.
(120)Integrating Open Literature and Databases[EB/OL].[2010-06-08].http://biolit.ucsd.edu/doc/index.jsp.
(121)ASM Posts Resource Page on Influenza a(H1N1)[EB/OL].[2010-06-08].http://www.asm.org/.
(122)Hubbard Bill.Open Access through the Depot[J].ALISS Quarterly,2007,2(3):23-25.
(123)AboutNARCIS[EB/OL].[2010-05-26].http://www.narcis.info/index/tab/darenet/.
(124)Deutsche Initiative FurNetzwerk Information.v[EB/OL].[2010-05-26].http://www.dini.de/projekte/oa-netzwerk/.
(125)DigitalRepository Infrastruture Vision forEuropean Research-france[EB/OL].[2010-05-26].http://www.driver-support.eu/national/france.html.
(126)DRIVER—DigitalRepository Infrastructure Vision for European Research[EB/OL].[2010-06-08].http://www.sherpa.ac.uk/projects/driver.html.
(127)Taler Izabella.LIS Open Access E-journal—Where are You?[J].Webology,2008,5(4).
(128)Norris Michael,Oppenheim Charles,Rowland,Fytto.Finding Open Access ArticlesUsingGoogle,Google Scholar,Oaister and Opendoar[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8,32(6):709-715.
(129)MatsubayashiMamiko.Status of Open Access in the Biomedical Field in 2005[J].Journal of the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2009,97(1):4-11.
(130)冯群,朱静,黄如花.开放存取资源搜索引擎的比较与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8):18-20.
(131)Jung-ran Park.Metadata Quality in Digital Repositories:A Survey of the CurrentState of the Art[J].Cataloging Classification,2009,3(47):213-228.
(132)David M.Nicholsa,Gordon W.Paynterb,Chu-Hsiang Chana.Experiences in DeployingMetadata Analysis Tools for InstitutionalRepositories[J].Cataloging Classification,2009,3(47):229-248.
(133)Jane Greenberg.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of Lifecycle Modeling:An Analysis of the Dryad Repository Demonstrating Automatic Metadata Propagation,Inheritance,and Value System Adoption[J].Cataloging Classification,2009,3(47):380-402.
(134)John W.Chapman.Repository Metadata: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J].Cataloging Classification,2009,3(47):309-325.
(135)Jessica Branco Colati.Describing Digital Objects:A Tale of Compromise[J].Cataloging Classification,2009,3(47):326-369.
(136)Rowan Brownlee.Research Data and Repository Metadata:Policy and Technical Issues at theUniversity ofSydney Library[J].Cataloging Classification,2009,3(47):370-379.
(137)黄如花,刘贵玉.开放存取资源元数据管理的对策[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0):5-8.
(138)Bjork Bo-Christer,Hedlund Turid.Two Scenarios for How Scholarly PublishersCould Change Their BusinessModel toOpen Access[J/OL].The Journal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9,12(1).[2010-06-11].http://quod.lib.umich.edu/cgi/t/text/text-idx?c=jep;view=text;rgn=main;idno=3336451.0012.102.
(139)Philip M.Davis.DoOpen-accessA rticlesReally Have aGreaterResearch Impact?[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2006(3):103-1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