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兴趣与审美观

关于兴趣与审美观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当几代人接受教育的环境基本一致时,这种体制下培养的教师、家长,施加于孩子身上的教育,或者是为孩子舍得花钱,却没有真正达到效果;或者是对孩子施加太多硬性的说教与硬性规则约束,没有对孩子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方面的训练给予有效的指导。

关于兴趣与审美观

基本上可以认为,学习需要有兴趣,做事需要有激情,激情其实也来自兴趣,可兴趣从何而来,我们似乎可以说,兴趣来自于对事物(所做事情)的感觉、初步认识、冲动、理解,更深刻一些可以说是对审美价值的评估、认识,能感觉到美、能感觉到欣赏价值、能焕发出激情,那它就会产生兴趣,不然,就会无动于衷。

可是,审美,对美学意义、内容的挖掘、欣赏,接受美的刺激,需要有审美的意识、知识、嗅觉,而这种意识、知识、嗅觉又从何而来呢?当然,除了先天的遗传基因外,后天环境的熏陶、环境的影响、活动的内容、感官感应的激发、审美素质的培养(包括教育方式、阅读相关的经典名著,即能够焕发出对美的追求的经典)等都有助于审美观、价值观的培养。

按理说,现在的孩子无论是社会环境或是家庭环境,接触面要比上几代人丰富得多,但为何,我们却总感觉现在的孩子兴趣并不多,做事的激情也不是很浓,这是为什么?追溯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上,上一代甚至上两代人,绝对没有现在孩子这样,具有优越的环境。由于当时国家的基础、生活水平所限,审美观的培养明显不足,但就在那样的艰苦年代、奋斗年代,人们还可以通过意志力来弥补审美意识不足,尽管对审美概念不是很清晰,但也能够对工作投入很大的热情,以热情换激情,以激情激发兴趣。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孩子们基本上拒绝接受忆苦思甜,在审美观不成熟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具有前两代人的意志力激发的奋斗激情,因而,对什么事情似乎都兴趣不大。

我们经常发现这种现象,孩子很聪明,但就是不开窍,你感觉他应该有兴趣的事情,他偏偏无动于衷,追究其原因,可能与先天的遗传基因有关,或者是受后天培养环境的影响,其中,还包括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不够、父母的示范、父母的言传、孩子活动的引导与指导、孩子感官信息的选择(包括读书)等因素。

然而,当几代人接受教育的环境基本一致时,这种体制下培养的教师、家长,施加于孩子身上的教育,或者是为孩子舍得花钱,却没有真正达到效果(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不足);或者是对孩子施加太多硬性的说教与硬性规则约束,没有对孩子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方面的训练给予有效的指导。而学校里的课程体系,似乎有些不均衡,重理轻文,轻视艺术、道德、审美的修养,使孩子大脑、心态疲惫,而不能得到有效的调整。

当今的家长对孩子都寄托着过高的期望值,无可厚非,都是为了竞争。但殊不知,越是要求高,对孩子的培养就越需要全面,而孩子也就越要接受更多的挑战,如此一来,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素质,一方面,学习灵活性、发展空间受限;另一方面,自我调节情绪、自我释放压力的能力不足,最终导致心理危机,甚至一些孩子就会不堪重负。

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努力,我们确实觉得,家长、学校的老师、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考虑学生培养过程中,课程内容类别的均衡化问题,不然,就可能偏废。我们总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好,基本功扎实,可是出不来“大家”,其实,“大家”,需要人文、科学多方面的素质,如果一味强调理科知识,造成思维定式,也未必可取。

儿童有太多的好奇,这是天真,在教育过程中维持这种天真却很难。在目前的情况下,可能更多的好奇被磨灭了,从而,呈现趋同,这种趋同,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是最大的杀手。

所以,目前,我们首要的一个任务应该是重视人文素质、艺术素质的培养,这样可以做到文、理、艺术的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审美观、自然观培养,从自然、人类、科学、艺术、道德多方面认识世界,从而改变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