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与实践

国外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科化服务一般是指图书馆学科馆员围绕学科建设及各类学科用户的教学、科研、学习需求,所开展的信息联络与传递、深层次信息报道服务、学科网络信息导航服务、科研人员跟踪和定题服务、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等。馆藏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无论是图书馆的设置还是馆藏分布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美国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恰恰是紧紧围绕学科而建。到1960年,大部分美国大学图书馆已经设有学科书志馆员。在英国大学图书馆特有的组织结构中,学科馆员

2.1 国外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与实践

2.1.1 国外关于学科化服务的研究

学科化服务一般是指图书馆学科馆员围绕学科建设及各类学科用户的教学、科研、学习需求,所开展的信息联络与传递、深层次信息报道服务、学科网络信息导航服务、科研人员跟踪和定题服务、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等。可见,学科馆员是这一服务的重要表现形式。

为了系统了解国外关于学科化服务的研究现状,通过采用检索式:Title=(librar*and(subject librarian*or subject liaison*or subject specialist*or subject service*)),在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平台中检索SCI-EXPANDED,SSCI,A&HCI几个最相关数据库,筛选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全文进行研究。

概括起来,国外图书馆界对于学科化服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学科馆员制度”这一载体上,研究的焦点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2.1.1.1 学科馆员的定义

“学科馆员”一词从subject librarian翻译而来。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系统,除“学科馆员”这一提法外,相关的称呼还有“学科专家馆员(subject specialist librarian)”、“联络馆员(liaison librarian)”、“学科目录学家(subject bibliographer)”、“学科咨询员(subject reference librarian)”、“研究支持馆员(research support librarian)”等。但有典可查的只有“subject specialist”一词。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又称联络馆员(Liaison Librarian),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它以学科为对象,依托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模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与某一学科建立对口服务。K.Humphreys认为学科馆员是指发展某个特定学科领域的技术与参考服务的图书馆员[1]。Eldred Smith认为学科馆员也就是社会学家所称的“知识工作者”,他是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并利用此项技术为读者提供所需的复杂服务[2]。美国图书馆协会2001年编制的学科馆员工作指导书中,对学科馆员这样定义:学科馆员的工作就是与用户一起进行馆藏资源评价及提高馆藏对用户需求的满足度的过程[3]

根据文献研究发现,国外对于“学科馆员”有着不同的称谓,至少有十几种之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是“liaison librarian(联络馆员)”,另外还有(Discipline)liaison librarian、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faculty liaison librarian、school liaison officer、contact librarian、assistant librarian、information advisor、information librarian、information officer(Discipline)information specialist、(Discipline)faculty liaison等多种提法,不一而足。(Discipline)faculty liaison这样的称谓有时指学科馆员,有时则是指院系图情教授。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历史比较悠久的大学经常用liaison librarian,而新学校则倾向于使用information librarian、outreach librarian等,这个细微的差别,实质反映了“学科馆员”这一服务模式的历史渊源及角色变迁:早期的“学科馆员”更多是承担院系联络的工作,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学科馆员的工作不是仅仅停留在单一的院系联络或馆藏管理上,而是向纵深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转移,同时,在横向上也更加注重积极对外拓展与合作。

2.1.1.2 学科馆员制度的起源与拓展

学科馆员制度起源于美国,最初是与学科馆藏建设密切相关的。馆藏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无论是图书馆的设置还是馆藏分布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美国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恰恰是紧紧围绕学科而建。麦麟屏(Lois Mai Chan)教授指出,美国图书馆馆藏分布受19世纪西方哲学对知识分类的影响。整个知识结构分成几个大类,每一类都与相应的学科关联。大类下又设小类,也与每个学科的分支学科相应[4]

美国大学的学科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政治和外交政策影响。不同时期,学科设置都有一些变化,图书馆馆藏也随之进行调整,学科化服务就在学科变化及馆藏建设中逐渐发展起来。二战之后,美国政府转而对许多地区和国家发生兴趣,于是大学开始建立地区研究计划,比如伊利诺伊、印第安纳、哈佛及哥伦比亚大学的东欧研究,威斯康星、德克萨斯、佛罗里达等大学的拉丁美洲研究,以及20世纪40至50年代兴起的亚洲研究等,这些专题学科研究的兴起,促进了相应馆藏的发展,负责这些馆藏的学科馆员也应运而生。

1946年,当时的伊利诺州立大学图书馆系主任罗伯特·唐斯(Robert Downs)撰文《为大学图书馆准备学科馆员》,强调研究型大学培养学科书志馆员的迫切[5]。他的观点得到图书馆同行的赞同。1950年,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Nebraska-Lincoln)开始实行分馆制,整个图书馆分成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及教育四个分馆,这是美国大学第一个实行分馆制的图书馆。不仅馆藏分开,设立独立的阅览室、外借处和参考咨询部,每个分馆还设有专人负责馆藏建设。这种以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学科馆员对口服务模式,受到了用户的欢迎。之后,学科馆员,或者说学科书志馆员,在美国综合型大学图书馆中开始普遍设立。到1960年,大部分美国大学图书馆已经设有学科书志馆员。

与美国学科馆员制度源于战争需要不同,英国和德国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都是二战后馆藏重建的结果。1963年以前,伦敦大学是20世纪40年代英国第一个引入学科馆员的大学。1964年,高等教育帕里协会建议所有的英国大学图书馆都雇佣学科馆员。在英国大学图书馆特有的组织结构中,学科馆员往往是一个部门的管理者。作为管理者,经验丰富的学科馆员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管理其他馆员,因此很少有时间从事研究工作,这对学科馆员的服务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6]。德国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世纪50年代,德国大学图书馆要求学科馆员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接受两年图书馆培训,并参加国家认证考试。20世纪60年代早期,平均每个德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设有4名到15名学科馆员。Dnaotn详细描述了德国的学科馆员制:“德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承担着特定责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快速有效地利用各种编目工具。他们熟知图书馆政策和所负责领域现有的馆藏情况,理解所负责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关系。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德国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具有更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协调性[7]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大学图书馆更需要学科馆员帮助管理有限的资源并发挥其特定的资源效应,从而有效支持大学的学术研究。牙买加西印度群岛大学图书馆的Smauel Bnadara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图书馆与发达国家图书馆一样需要学科馆员。“在发展中国家,图书馆和教学院系彼此配合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是必需的。没有图书馆的信息和资料支持,任何教学和研究项目都无法完成。这就像图书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某些领域的馆藏,但却没有相应的项目去使用这些资源一样……当然,这不仅仅意味着要聘用一些熟悉特定领域馆藏的学科馆员,而且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结构性变化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大学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去,这在传统图书馆模式下是不可能的”[8]

2.1.1.3 学科馆员的角色与服务模式变迁

从馆藏建设到院系联系,再到面向用户的服务组织与协调,学科馆员的角色几经变迁,又具有极强的继承性,并往往与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密切相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角色意味着工作内容及服务模式,因此,学科馆员角色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国外学科化服务内容重心及模式的调整和演进。

Dickinson在1978年撰写的“Subject Specialists in Academic Libraies:The Once and Future Dinosaurs”一文,就提出了“专业参考帮助和院系联络”这一角色内涵[9],专业参考帮助是指向读者提供咨询建议、数据库检索、参考资源建设以及读者使用指导;而院系联络则是指与各院、系、研究所建立交流沟通机制,主动了解学科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图书馆工作。院系联络在这两种职责中是核心职责,该观点对后来学科馆员的工作实践及理论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Herman H.Fussler的研究又进一步指出:“在学科馆员所负责的学科领域中,学科馆员是主要协调人。他负责处理协调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因为没有人能处理所有知识,领域中学科间的相互联系是极其重要的,他对图书馆和用户的问题有天生的兴趣”[10]。理查德·盖斯顿(Richard Gaston)也指出,学科馆员的角色,已从学科为主的馆藏建设向学科为主的用户服务转变[11]。A.Holbrook认为“学科馆员是指为某个特定学科的读者服务的图书馆员。他的职责在于发展图书馆服务,并使他所负责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12]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环境和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学科馆员的角色及服务内容也在发展中不断调整。2001年,Stephen Pinfield在“The Change Role of Subject Librarians in Academic Libraries”文章中,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学科馆员角色的演变趋势[13]。2008年,澳大利亚的Rodwell,John[14]的研究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Faculty Liaison Librarian是由传统学科馆员和分馆馆员角色演变而来的,这个混合角色更有发展潜力,但也更加复杂,尤其强调与教师的合作,以及直接深入大学的教学科研活动之中,即把图书馆的活动嵌入到大学学术项目之中,而不仅仅是支持或瞄准他们。同时,文章认为学科馆员角色的演变由大学的内外部环境驱动,因而是动态发展的。学科馆员既要履行传统职责,包括:院系联系、通报图书馆信息、获得课程变动信息、资源建设、培训、参考咨询、书目服务、图书馆的用户调查员、把用户需求转给图书馆的技术服务部门。也要强化两大主要功能:馆藏建设和信息服务(尤其是信息素养教育)。学科馆员辅助学科资源建设、参与复杂的学科研究是正确的方向,应采用更灵活、更主动、更关注交流、更适应用户的方式,所以faculty liaison librarian需要更多地与教师合作,参与到教学科研之中。

Rodwell认为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义还在动态变化,重点是要处理好图书馆与教师的关系、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建设。此外,还包括数字资源建设、参与教师教学科研与合作项目……对于这些任务来说,实践中还有很多欠缺,如对学科馆员服务的宣传不够,主页上揭示的信息远少于实际提供的服务。而且,仅凭主页上的信息很难判定学科化服务的范围和深度。尽管学科馆员的重要性得到公认,但学科馆员工作职责不够具体,很难成为图书馆的关键性活动。传统的学科馆员工作太被动,缺乏影响力;当前的学科馆员服务又都太孤立,是以图书馆为中心,而不是以用户或院系为中心。

2007年,英国的Hardy Georgina等[15]对英国的英文、法律、化学图书馆的32位学科馆员进行调查,集中研究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尤其对新老图书馆加以对比,以展现英国学科馆员发展现状。自从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先后引进学科馆员制度后,学科馆员角色也在不断变化。最初旨在发挥分馆体系的优势,促进图书馆与院系的沟通,因此一些60年代建立的院校也纷纷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对于学科馆员这一概念有多种不同的实施组织结构,从单一个体,到综合角色,再到专门的团队不尽相同。文章对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做了文献调研,Hardy Georgina搜集的观点对于学科馆员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用户学术环境,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现举要如下:

学科馆员的角色应该强调文献加工、学术支撑活动、对主流研究的贡献。有研究者提出“academic convergence(学术集中)”模式,作为未来的学科服务范式;与“信息参考”和“读者教育”不同,还有研究者提出“tailored navigational support(定向导航支撑)”与“家庭教师”;基于今后学科馆员工作将更多地引入教育技术与虚拟学习环境(VLEs),例如:指导读者利用VLEs,开发数字图书馆学习课件等,因此提出一个更高层次的“Virtual Librarian(虚拟馆员)”的角色,为院系新课程搜集学科资料,并通过院系的服务器提供给学生。在传统学科馆员的职责基础上,还将增加学术联络(Academic Liaison)、编目和分类、资源管理、咨询、学科指南、用户教育。尤其强调教学支撑功能(Learning Support Professional),这与传统的用户教育有区别,需要具有信息服务资质。该文章主要将学科馆员功能分为两大主要角色:信息素养教育(Information Literacy)、联络与交流(Liaison and Communication)。并对学科馆员的角色进行了讨论。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学科馆员的角色及服务模式除了继承以往的内容外,如馆藏建设、信息教育、参考咨询、院系联络外,更多增加的是对学术交流与教学科研活动的支撑功能,正如理查德·盖斯顿(Richard Gaston)指出的那样,学科馆员的角色,已从学科为主的馆藏建设向学科为主的用户服务转变[16]。这也是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实践的方向。

2.1.1.4 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与服务评价

关于学科馆员应该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一直是国外图书馆界关注的问题。美国比较强调学科馆员的学科背景知识,尤其是理科。因此,有人建议法律图书馆员应有法学学位。虽然最好有相关专业背景,但不可能做到所有学科馆员都有相关专业背景。有人提出,至关重要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在文献结构、术语和概念上,理解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对美国化学馆员的一项调查显示:64%的化学学科馆员有理科学位,43%有化学学位,被调查者每周花费4小时以上更新学科知识。有人认为,当前环境要求学科馆员有深入的学科专业知识。一位澳大利亚人说,教师会更容易接受有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尤其是法律学科[17]。相对于学科知识,也有人强调要了解的是一个学科如何使用信息资源与数字技术,同时了解新的教学与研究方法。一些图书馆的实践也表明,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用户的满意程度与学科馆员是否具有相关的学科背景没有必然联系。

Cataldo TT[18]等人进行了一项用户调查,分别对学科馆员获取学科知识方式和用户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用户满意度与学科馆员专业背景之间的关系。调查数据显示,学科知识对于满足用户需求非常重要,学科背景并不是获得学科知识的唯一渠道,还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参与学术团体等方式获得。此调查在Liaison Librarian Program实施5年后调查实际效果,有95%的师生接触过学科馆员。开放式问题的答案显示,师生对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服务表示满意。文章还提到关于学科馆员的学科背景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坚信,学科馆员必须具备相关学科背景。另一部分人认为,有学科背景当然好,但不是必不可少的。这两种观点与学科馆员提供的学科服务深入程度有关。文章提到了一个新的职业方向——Information Specialist In Context(ISIC)或Informationist。并列举实例,说明同时具有信息管理和专业背景或专业训练的学科馆员,加入到临床或研究团队中。实践证明,此后有图书馆已经将学科馆员的提法改为Informationist,以表示服务脱离“馆舍”的概念,而是立足及遍布于用户所处的信息环境。

Hardy Georgina的调查研究显示,学科馆员普遍承担多种职责,包括(按多少排序):院系联络、用户教育、参考咨询、编写用户指南。其他还有:主页维护、资源采选等。这些职责也对学科馆员提出了更多的能力要求。比如联络(Liaison)工作,除了对资源要有深入的了解、与时俱进的知识,还要有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等)。还要了解师生活动与需求,学科课程设置知识等。教学培训(Teaching and Training)工作需要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性,同样需要人际交往能力。此外,还需要有教学法、计算机能力和对虚拟教学系统的理解,等等[19]

2.1.2 ARL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实践概览

美国是最早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国家,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服务覆盖面也很广,尤其在实践方面取得了颇多值得参考借鉴的经验和成果。因此,考察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握学科化服务模式的发展走势。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也是主要依托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开展,并以“学科馆员”为具体表现形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如同前面所论述过的那样,对“学科馆员”有着不同的称谓。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以美国为主体的北美地区大学及研究型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发展情况,笔者利用2009年3月~4月在美国进行学术交流访问的机会,对北美主要的学术型图书馆所开展的学科化服务现状进行了细致的调研,调研方式主要通过实地走访、网站、电话以及查阅文献进行。并以北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的113所大学图书馆为调研样本[20],以这113所图书馆是否设置“学科院系联络馆员”作为主要考察依据,详细了解学科化服务开展情况。相关信息可参见表2-1(大学排序按2006~2007年ARL统计结果)。

表2-1 北美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学科馆员设置一览表

img3

(续表)

img4

(续表)

img5

(续表)

img6

(续表)

img7

(续表)

img8

(续表)

img9

(续表)

img10

(续表)

img11

(续表)

img12

(续表)

img13

从表2-1中可以看出,在ARL所属的113所大学图书馆中,除7所之外,其中约有94%的大学图书馆已经设置了学科院系联络馆员,开展了个性化的学科化服务。

2.1.3 典型特征

通过对以ARL为典型代表的北美地区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现状调研,可以总结出国外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模式呈现出如下特点:

2.1.3.1 基本完善的学科化服务联系体系

大学及研究型图书馆通过设置大量的学科馆员、院系联系馆员等岗位,成为保持与读者进行常态沟通的有效措施。每个图书馆学科馆员平均数近百人,设置通常都是以二级学科,即专业为服务对象,对学校里几乎所有的学科专业都有覆盖。北美大学图书馆多数将学科馆员所对应的学科院系、服务项目等进行细分,然后统一发布,使学科服务能够渗透到整个校园用户群体中。例如IOWA大学图书馆,学科专家按照馆藏和研究咨询来划分,并且可以按照院系、项目、课程进行检索(见图2-1)。Rice大学图书馆除了负责学科的馆员外,还有负责特定类型资料服务(如手稿、数据等)的馆员4人。UMass Amherst大学图书馆发起了“Academic Liaison Program”,将馆员覆盖到校内每一个系所、学院、机构中心,共115个联系点,形成覆盖用户的学科化服务联系网络。

img14

图2-1 IOWA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页面

2.1.3.2 详细而丰富的学科资源指南

建设学科指南(Subject guides),是各个大学图书馆普遍开展、长期积累的一项服务。学科指南按照学科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并随时更新,起到了学科资源导航的作用。例如布朗大学图书馆不仅按照学科对资源进行整合,还按照不同课程提供学科资源指南。从2007年开始,由于Spring Share公司推出了Lib Guides软件,通过与Web2.0工具结合,使学科资源指南易于维护,界面更加友好,并增加了互动功能,因此,在北美图书馆界也迅速得到推广使用。

2.1.3.3 服务政策清晰指引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服务

由于课程教学、研究、学习以及不同类型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科化服务也不能采取单一的形式。北美图书馆都制定有翔实清晰的服务政策,并在网站上往往明确标志出哪些服务是支持研究,哪些服务是支持教学,针对教工、学生、校友等提供的不同服务内容等,非常细致和清晰。例如Oregon大学图书馆对学科专家规定了详细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在研究和馆藏需求方面

(1)读者可以针对研究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馆员一起来讨论图书馆馆藏支持研究的方式,包括购买、获取等。

(2)关于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安排个人的或个性化的讲解或课程。

(3)关于图书馆研究资料、工具、政策、流程、预算等提供咨询。

(4)为项目评价、综述、认证申请等需要,索取图书馆相关的馆藏或服务报告及信息。

(5)讨论学术交流、保存、版权、资料存取及个人项目的存取服务。

2)在读者教育、讲座利用和信息素养培训方面

强调学科馆员是教育的一部分:

(1)针对特定项目或课程,安排适应的研究或支持性课程/讲座。

(2)为特定学科、项目或课程,制作研究指南。

(3)设计一项图书馆的任务/考试。

(4)为班级学生提供个人或特定的研究帮助。

(5)协助设计课程和教学大纲。

(6)回答关于课程涉及的资料及工具方面的问题。

3)读者需要配合学科馆员的有

(1)通知学科馆员新教工的信息。

(2)通报课程调整、停止、及新课程、新要求。

(3)及时分享和传递新出版论著、参加学术会议论文等信息。

(4)将院系中承担专业刊物编委职位的信息通知学科馆员。

(5)告知学科馆员研究生撰写论文的主题和方向。

(6)通知学科馆员参加院系的职能会议。

(7)将学科馆员加入院系的联系邮件列表,提供场地用于学科馆员派发新闻及通知等资料。

2.1.3.4 日趋活跃的学术交流服务

当前学术交流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开放存取理念对学术出版及学术交流模式的深远影响会逐渐显现,而图书馆可能将由位于学术交流链末端上升至顶端,即成为开放存取及学术出版机构。目前已经有很多图书馆开展了这方面的服务。例如MacMaster大学图书馆发起的Scholarly communication项目,除了机构库,还有作者权利、出版OA期刊(DigitalCommons@McMaster)等服务,包括正式(如同行评审期刊)和非正式方式(如邮件列表)等。

2.1.3.5 宣传推广塑造服务品牌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社会,如何尽量增加资源和服务的可见度,推广给用户,已经成为攸关图书馆生存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重视学科化服务的宣传和推广,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将学科馆员的照片、联系信息等公布在图书馆网站,例如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图书馆于2008年,将所有学科馆员照片上网,开始推广学科服务。另外,利用IM(Instant Messenger)等即时聊天工具,提供学科咨询和帮助,也是普遍开展的服务形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则将馆员的个人联系信息直接公布在网站,并且可以进行实时检索(见图2-2)。

img15

图2-2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页面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在网站首页醒目位置有图书馆员焦点(SpotLight on Librarian)栏目,定期推出需要宣传推广的服务,图2-3是对学科服务进行宣传的一个界面,与在线咨询及学科馆员介绍结合在一起。

img16

图2-3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推广页面

2.1.3.6 数据服务广受推崇

在2009年3月份召开的ACRL年会上,有一个观点引起与会者的共鸣,那就是学科馆员不仅仅提供信息“查询”,更应该提供数据“挖掘”。事实上,很多图书馆已经开始关注对知识构成单元——数据的搜集和整理。这一点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显著,如皇后大学图书馆“社会科学数据中心”(SOCIAL SCIENCE DATA CENTRE)的统计数据服务开展得就比较好。在自然科学领域,则主要体现为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例如GUELPH大学图书馆“数据资源中心”(The Data Resource Centre,DRC)的数据服务,专门存储各类统计数据、数值、地理空间数据等。甚至像MIT等大学图书馆开始有了关于“数据素养”的培训和教育,可以说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细化。

2.1.3.7 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

国外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采取丰富多样的服务形式与服务手段,扭转了图书馆传统呆板的形象,呈现出易于接近、方便快捷、充满生机的服务面貌。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基于学科、领域、子领域或主题的导航系统知识环境,将文献传递变成自助式服务;建立、编辑并且实时更新教学资料库,为斯坦福大学的新成员提供基本辅导和基于课程的工具包。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将服务方式致力于为“自助服务”而设计服务,目标包括:为校园提供出版物和书本资料的(直达)桌面递送服务,建立一个“简明的”和“深入的”双重查询服务模型,并连接起来,满足不同用户所需,进一步开发工具(例如:在线常见问题问答和定制的“数据库查找器”),以提供简便的在线资源导航和获取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