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学科信息资源建设
6.3.1 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概述
所谓信息资源建设,就是人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等活动,使之形成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三个过程[1]:
(1)信息资源建设所针对的是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的信息。所谓各种媒介的信息,是指既包括纸质媒介的各种类型的文献,又包括非纸质媒介的各种类型的信息。
(2)信息资源建设活动的内容是对信息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
(3)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
在学科馆员制度下,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就是指对某一学科或专业范围内的应用、研究和参考文献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形成收藏相对完备,可以支持学科教师、科研人员进行一定深度的科学研究、教学辅导,满足该学科专题文献需求的整体保证。从文献信息保障上谈,要确定重点学科文献收藏范围,做到重点学科全面系统收藏,相关学科有选择收藏,形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达到有一定研究级的收藏水准。
6.3.2 学科信息资源体系
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建立某一学科或专业范围内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就是围绕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学科信息资源体系应具备如下特点[2]:
(1)教育性: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类信息资源。
(2)学术性:以支持科学研究为目的的科研类信息资源。
(3)专业性:体现教学与科研专业特色的信息资源。
(4)先进性:反映世界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先进文化的学科前沿信息。
(5)系统性和完整性:反映教学科研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的信息资源。
学科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具有导向作用,能帮助教学人员了解本学科前沿的科技发展动向,正确选择课题,确定主要方向;另一方面,能利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少走弯路,加速科研进程,避免重复劳动,节约人力、物力,使整个的科研过程都离不开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
6.3.3 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实践
6.3.3.1 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学科信息资源应当反映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水平,应当与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相吻合,并随其调整和发展而改进,建设高质量的学科信息资源是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质量保证。在学科馆员制度下,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与图书馆学科信息资源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建设决定了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图书馆信息资源是学科信息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中,学科馆员应该抓住学科信息资源的特点、遵守其建设原则,掌握好建设方法,才会有高质量的信息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服务效果。
1)实事求是原则
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依据,而学科建设则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要内涵。学科信息资源建设要与高校学科建设相统一,从图书馆信息资源现状、图书馆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出发。
2)计划性原则
学科馆员要服从于和服务于图书馆整体发展战略,协调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同时要着眼于学科信息资源整体布局,并根据经费的多少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信息资源采选计划,包括图书文献、电子出版物和其他载体文献等,确保学科专业文献在图书馆每年采购总量中占有一定份额。
3)系统性与协调性原则
有关某学科的国内外重要信息资源要完整无缺,保证质量。学科馆员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注意重要信息资源收集的连续性及各学科专业的交叉性,使信息资源建设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学校要保证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形成和知识信息系统性,具有馆藏特色文献,并与学科建设保持长期稳定的信息资源保障协调关系,如在核心期刊、外文期刊、电子出版物采选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决策。
4)效益性原则
学科信息资源应在某些学科教学科研及该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发挥巨大的效益,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应该做到使“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力争迅速、准确、全面地为该学科的教学科研服务。
5)前瞻性原则
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不仅要以现状为基础,而且要对影响学科信息资源的各种因素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使其不仅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能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要搜集质量高、内容新、时间近、选题与针对性强的学科信息资源。采选工作一定要有前瞻性,注意跟踪学科专业的发展动向和水平,及时捕捉和采集重要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
6)特色性原则
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特色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馆藏文献特色化建设;二是特色数据库建设。特色化是衡量信息资源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图书馆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信息资源特色化建设尤为重要。特色化原则要求学科信息资源具有:
(1)学科特色:即对某些学科、专业的文献有完整系统的收藏,形成自己的特色。
(2)专题特色:即围绕某些专题(事物、问题、人物等)较为完整系统地收藏有关文献,形成专题文献特色。
(3)地方特色:即根据本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特点,对有关本地的文献完整系统地收藏,从而形成特色。
(4)文献类型特色:即根据图书馆的任务、历史特点、藏书协调组织的统筹安排等,对某些文献类型完整系统收藏,形成特色。
6.3.3.2 学科信息资源体系规划
学科信息资源体系的规划,就是要通过学科、收藏深度、语种、时间、文献类型这五个“面”形成一个多维立体结构,以此规划未来学科信息资源的建设。学科信息资源体系规划的目标是:
(1)学科信息资源的数量目标:降低必备文献的缺藏率,这是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
(2)学科信息资源的质量目标:对入藏文献信息内容的科学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提出明确的标准,能够体现学科发展的最新水平和动向,对入藏文献信息要达到的广度、深度、新度和各类信息载体的比例提出明确的要求。
(3)学科信息资源的特色化目标:确定本学科的特色馆藏,并对标志特色化形成的各项指标做出具体的规定。做好调查研究,使确定的重点藏书真正符合客观实际,有较强的针对性;收集要全面系统,在纵向上注意其历史连贯性,横向上注意各学科的相互联系性;要保持其稳定性,保证购书经费及各类书刊的合理比例。
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的构成不仅有图书馆的现实馆藏,而且包括数据存在于图书馆外其他地方的虚拟馆藏。核心期刊是重点藏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资源特色的一个重要体现,它在收藏的系统性、完整性方面要求更高[6]。
6.3.3.3 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实施
1)学科信息资源的选择与采集
根据已经确定的学科信息资源体系的基本模式,通过各种途径,选择与采集学科信息资源,建立并充实馆藏,扩大“虚拟馆藏”,是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工作。学科信息资源采选的具体要求包括:重点系统入藏专业文献及与教学科研相关的文献;多层次按比例入藏学生教学参考用书;全面广泛选择入藏课外阅读用书[3]。
(1)印刷型文献的选择与采集,即根据既定的学科信息资源选择与采集的原则、范围、重点、复本标准、书刊比例等,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方式,采集所需要的文献,建立并不断丰富馆藏资源。
(2)电子出版物的选择与采集。这里所说的电子出版物,是指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单机使用而非网络传递的电子信息资源。图书馆要根据读者需求、电子出版物本身的质量、电子出版物与本馆其他类型出版物的协调互补、电子出版物的成本效益等原则进行选择和采集。
(3)网络数据库的选择与采集。网络数据库是图书馆通过签约付费,可远程登录、在线利用的电子信息资源。国内外许多数据库生产商或数据库服务提供商已开发出各种文献数据库,直接购买这些产品或服务,也是信息资源选择与采集的重要内容。
2)学科馆藏资源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
馆藏资源数字化是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只有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献才能通过网络为人们所共享。图书馆应通过计算机和大容量的存贮技术、全文扫描技术、多媒体技术,将馆藏中有独特价值的印刷型文献转化为扫描版全文电子文献,制成光盘或网上传播。数据库建设是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图书馆来说,数据库建设主要有书目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建设。书目数据库是开发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基础数据库,也是图书馆实现网络化、自动化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联机编目及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特色资源的集中反映,是图书馆充分展示其个性,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信息服务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图书馆要根据本系统本地区的社会需求和本馆的技术力量、经费等条件,选择适合的主题,系统地将馆藏资源中的特色文献制作成独具特色的文献数据库或专题数据库,并提供上网利用[5]。
3)学科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因特网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图书馆对它进行开发组织,就可以使这些分布在全球的网络信息资源成为自己的虚拟馆藏。这种开发和组织就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与资源建设的需要,搜索、选择、挖掘因特网中的信息资源,下载到本馆或本地网络之中,经过分类、标引、组织,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或者链接到图书馆的网页上,如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这种虚拟馆藏对图书馆及各类型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虚拟馆藏汇集了全球范围内有关专业的信息资源,其网络终端无论延伸到何处,连接终端的用户都可以自由地利用信息资源,使图书馆和各类信息机构不仅有了丰富的资源保障,而且为拓展其服务功能创造了条件。
4)学科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
这里主要是指图书馆对本馆拥有的信息资源和可存取的信息资源进行的组织管理。包括①对入藏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序、布局、排列、清点和保护。科学地组织管理信息资源的作用,在于完整地保存和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保持信息资源处于最佳流动状态。②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将购买的数据库与自建数据库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对其内容进行充分的揭示,实现跨库检索,提供“一站式”服务,使用户能够像利用传统文献一样熟悉和利用数字信息资源。
5)学科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是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而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是信息资源共建。在新的信息环境中,文献信息数量激增与图书馆有限收藏能力的矛盾加剧,信息需求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与图书馆满足需求的能力形成强烈的反差,网络环境使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变得更为必要和迫切,同时也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整体规划与图书馆之间的分工协调,建设相对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形成覆盖面宽,利用方便快捷的书目信息网络,实现网络公共查询、联机合作编目、馆际互借、协调采购等功能建立迅速高效的电子文献传递系统。
6)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对学科馆员的要求
信息资源在学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科信息资源只有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更好地为学科的教学科研提供良好服务。在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实践过程中,学科馆员应该做到:
(1)争取学校领导的有力支持,保障文献购置的支撑能力。
学校领导应坚持开发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两者并重,支持图书馆做好信息资源的优质建设和优化配置,并确保足够的购置经费,成为学科信息建设的有力保障。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学科的数量结构和水平从根本上反映一个学校的规模、性质、特点和能力。而高校的学科建设直接关系到该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前途。建设好学科,学科馆员必须先行,并且要在提供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上给予充分保证,为重点学科增砖添瓦。高校图书馆对各院、系的文献购置经费分配应从本校实际出发,考虑经费分配的各个因素,注意对教学的重点发展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文献购置的倾斜;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数、专业数、重点学科、重点课程以及各个等级科研成果等作为经费分配的重要参数,建立分配指标体系进行文献采购。还应在保证正常经费的前提下,特别对重点学科的新书采购应重点进行经费保证。
(2)与学科带头人建立密切联系,优化馆藏结构。
建设优质的信息资源,必须依靠学科馆员、学科骨干和院系师生的共同努力,加快馆藏资源数字化的进程,优化馆藏结构,加强特色化馆藏建设,合理配置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在具体运作中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学科馆员要与学科点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定期了解其教学、科研的发展情况,了解学术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对文献信息需求的变化情况等,以提高采访工作的透明度。坚持做到新书订购书目单与专家教授以及各学科学术带头人见面,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由他们首先推荐、选定各专业所需文献资料。二是将各专业教学骨干、专家教授请进来。在图书馆定期召开各单位有关人员参加座谈会,听取对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意见,共同商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妥善解决学科文献供需之间矛盾的问题。三是建立特色鲜明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在目前,主要包括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以及网上信息资源馆藏化两个方面。馆藏信息数字化是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文献及电子出版物、特色数据库等以数字化形式发布到网上,成为网上信息资源的一部分;网上信息资源馆藏化则是学科馆员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充分熟悉网上资源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明确用户的信息需求,掌握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分辨和筛选网上信息,为读者充当网络信息导航员,使读者如同利用馆藏一样方便地利用网上信息。
(3)学科馆员要敢于创新,勇于探索。
学科馆员必须经常与图书情报教授和学科骨干建立联系,了解他们对学科建设的资源要求,及时掌握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摸清重点学科的内容和方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学科馆员在文献资源建设指导思想上要树立以该学科文献为中心,建设能反映本校学科水平的,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第一,调查研究,制订计划,对本校重点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发展计划以及重点科研项目等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建设本馆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第二,要摸清馆藏家底,根据重点学科发展计划,找出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第三,调查书源,了解国内外出版发行的动态,及时掌握情报信息,与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一道制订“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计划”。对重点学科文献的采集,学科馆员必须亲自审核,以保证其质量。第四,提高文献资源的效益。馆藏的目的是为了利用,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重点学科文献更应如此。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学科馆员必须处理好数量与质量,一般与重点,品种与复本,纸本与电子本的关系;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方便读者,更好地提高文献利用率,充分发挥学科信息资源的效益。
(4)学科馆员要注重文献情报素质的培养。
当前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要建立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体系,学科馆员就必须进行网络信息的挑选、评价和存取,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科研信息和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学科馆员不仅要具备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加工和管理技能,而且要具备捕捉科研发展动态,对网络原始信息进行优化组合和创新的能力。因而,强化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势在必行,为此图书馆应按照不同层次人员情况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为专业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参加信息服务领域的学术活动和课题研究创造条件,使其形成复合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提高开拓创新工作能力。再次还应重视的一点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检索设施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重点学科人员和科研人员可借助计算机终端直接从网络获取所需信息,因此要提高重点学科人员和科研人员利用电子信息资源的动手能力,也已成为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4]。
6.3.4 学科信息资源评价
学科信息资源评价是对学科信息资源数量、质量、学科信息资源体系的结构、运行状态及效用等进行全面的衡量和测定。其基本功用是通过对学科信息资源的检测,反馈各种信息,从而为控制学科信息资源建设过程和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6.3.4.1 学科信息资源评价的标准[7]
1)对学科信息资源保障能力的评价
(1)图书馆拥有的实体馆藏。
对印刷型馆藏的评价包括对学科信息资源保障率、读者满足率、文献覆盖率几个方面的评价,学科信息资源数量是评价一个图书馆规模和服务能力的基本标志之一。对电子文献的评估,则应从信息类型、信息含量、利用能力和程度等方面衡量它的保障能力和对印刷型文献的替代程度。
(2)图书馆的虚拟馆藏。
“虚拟馆藏”——图书馆没有所有权,但通过网络可以有偿或无偿获得使用权的信息资源。纳入评价范围的“虚拟馆藏”,是专指从网络上通过一定的协议能连续、稳定地获取的专业数据库上的信息资源(包括有偿的和无偿的),而不是泛指在公共网络上漫游的一般性信息。
(3)图书馆通过馆际互借获得的文献资源。
对馆际互借的具体评价标准,应考察图书馆是否与他馆签订馆际互借协议、每年通过馆际互借获取的文献数量、馆际互借中文献传递的方式、从提出馆际互借申请到获得文献所需的时间、所付的费用等。
2)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价
包括对学科信息选择质量、学科信息组织水平、学科信息加工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3)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性的评价
包括对学科文献数字化程度和特色数据库建设情况进行的评价。4)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的评价
包括对学科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的评价。
5)对学科信息资源结构的评价
对学科信息资源的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文种结构、时间结构、文献类型结构进行评价。
6.3.4.2 学科信息资源评价方式
(1)宏观评价:宏观考虑因素包括文献资源分布状态与水平,文献资源建设目标与规划,文献资源整体布局及管理体制,文献资源的完备程度,文献资源建设结构规范,文献资源建设协调能力,文献资源共享状态等。
(2)微观评价:微观评价所要考虑的是影响系统性能的各种因素,包括藏书量、藏书质量和藏书体系结构等。以藏书为核心的评价:把图书馆藏书作为一种整体资源来试图测度和展示其规模、增长率,以及用一些外在的标准衡量其质量。以用户为核心的评价:侧重于从藏书被用户使用和藏书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方面评价藏书。
(3)学科信息资源评价的方法:对学科信息资源进行评估,主要有流通分析法、馆际互借请求分析法、用户调查法和引文分析等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