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合作创新的技术能力子维度
3.4.1.1 合作创新的过程
根据Brown和Eisenhardt(1998)对计算机行业的成功创新者进行的即兴创作、实验以及项目转移的研究,产学合作创新的过程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兴创作阶段——“模糊前端”(fuzzy front-end)
“随着时间的过去,企业就是以即兴创作的方式发生的频繁的小变革的联合偶然积累成为最终的战略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竞争的条件”(Anderson,1999)。即兴创作阶段亦即创新的早期阶段。创新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是产生创新构想、确认机会和初始机会评估,是创新参与者用以弥补其技术知识的蓄积与创新项目的形成之间差距的三项活动(Leifer etc.,2000)。这一组动态的活动构成了创新生命周期过程的初始阶段,由于这一阶段突出的模糊性特点,通常称之为“模糊前端”(fuzzy front-end)(Peter A.Koen,etc.,1998)。
创新构想的产生是创新的起点,也必然成为产学合作创新的起点。要使一个创新的构想得到发展,就必须确认其市场潜力,亦即,要在新技术解决方案与所激发的市场需求之间建立联系。机会的确认引发了产学双方对创新构思的初始评估。产学双方若谋求创新成功就必须通过尽职调查(due-diligence)过程作出是否投入自己的资源开发创新构想的决定。
●实验阶段——形成样机
产学双方通过初始机会评估的创新构想需要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必要时先进行实验,逐步将构想转化为现实。实验和即兴创作是分离的但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都隐含着“尽你所能补足”、“反复试验学习”以及“共同进化到混乱边缘”(Brown&Eisenhardt,1995)。实验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创新构想的样机。
●项目转移阶段——商业化
在最后阶段,产学合作创新项目必须顺利地通过项目开发到运行业务的转变,实现商业化应用。在这一阶段,通常存在着许多残余的不确定性和新的不确定性有待解决。在项目转移的过程中,技术和市场问题继续困扰着项目小组。在分析创新的不确定性特征因素的基础上,Leifer等人(2000)利用生命周期观点,建立了创新的过程模型(如图3-10所示),对产学合作创新过程的内在规律的把握具有积极意义。
图3-10 创新过程
资料来源:Leifer R.McDermott C,O'Connor G,et al(2000).Radical innovation:how mature companies can outsmart upstarts.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
从合作创新的过程规律可以发现,创新的即兴创作、实验以及项目转移三个阶段是技术创新实现技术最佳组合,争取主导设计地位的过程。Christensen等(1998)强调指出,某项技术成为主导设计是因为它代表了各种不同技术的功能特征之间的最佳技术折中,迫使其他企业模仿该设计(若他们想赢得顾客)(Christensen C.M.,Suarez F.F.,1998)。在这种形成机制中,主导设计是解决产品设计人员之间争论的起因以及导致产业从产品定制转向标准化制造的转折点,这种从灵活生产转向专业化生产的过程是一系列技术进步的结果。导致主导设计出现的第一步是开发一项具有广泛吸引力并满足了大量用户需求的设计,但它并不一定是一项突破性创新,而有可能是早期产品引入的各种创新的创造性整合。这种主导设计(如福特的T型车和道格拉斯的DC-3飞机)吸引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迫使其他竞争对手模仿这种主导配置。从出现开始,主导设计就被定义为产品分析层面(如汽车或飞机)的一组子系统,尽管在性能上可能不是最好的,但Abernathy和Utterback(1978)将其视为最佳方案,迫使其他参与者模仿该设计。在产品层面分析主导设计并将其视作现有创新的整合的观点在之后的研究中得到了持续。例如,Suarez和Utterback(1995)的研究显示,打字机、汽车、计算器、电视、电视显像管和晶体管产品类别中只存在单一的主导设计,而且主导设计都是单一事件,是现有创新“碎片”的整合。此外,规模经济并不是驱动现有创新整合在一种设计内的机制;主导设计出现后,规模经济才开始变得十分重要。同样,Christensen等(1998)考察了磁盘驱动器产业30年的发展史,发现主导设计在10年期间通过整合几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而出现。
3.4.1.2 合作创新的技术能力的子维度分析
从合作创新主体参与的时间视角分析,该过程可能是由产学双方自始至终共同完成,也可能合作只存在于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些阶段;在合作程度方面,可能是长期的战略联盟或战略合作,也可以是短期的项目合作和技术服务等。合作的时间和程度很大程度上受主导设计的来源的影响。
Dosi(1982)识别出了主导设计的两种来源。第一,产品设计人员无法改进一项现有主导设计中的技术,因此通过产学合作的途径,采取特殊的问题解决方式来为一般性技术任务寻找突破性的新解决方案。第二,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学突破可能会带来完成技术任务的可能。Jensen和Lundvall(2004)也提出技术创新的两种模式:其一基于经验的创新模式(DUI—mode:Learning by doing,using and Interaction),指员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或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企业现有技术能力的支持下,或通过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研发,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实现技术创新。其二基于科学研究的创新模式(STI—mode:Science-Technology-Innovation)也即以研发为基础的创新,其创新过程就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试制、生产制造直至商业化。在第二种情况中,创新性产品设计人员抓住机会并为现有主导设计创造了一种替代性设计。一旦设计人员采用了新的主导设计,他们的创新机会便集中于对主导设计的关键维度开展渐进性改进。主导设计具有强大的排他效应,使整个组织以及产品设计人员的技术想象力和努力集中于相当精确的方向,使他们“看不到”其他的技术可能性。这种排他效应进一步稳定了该主导设计的主导地位,解释了技术演化如此高定向并且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转向其他技术轨道的原因。
综上分析,根据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的过程规律以及合作创新形成主导设计的过程规律,本研究归纳了“模糊前端的创意能力、新产品设计的能力、样机试制的能力、商业化生产能力、主导行业技术专利和标准的能力”五个指标,用以诠释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的技术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