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为组织环境的校园文化概念及其构成

作为组织环境的校园文化概念及其构成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部环境即校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单位所具有的环境特征,而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出社会对校园的影响;硬件环境主要突出的是校园的硬件条件对于管理运行的影响,比如学校的设施、器材、通信工具等;软件环境主要突出的是校园内部的主体构成的各种素质、风气等因素,作为组织环境的校园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的内部环境与软件环境,共同构成的校园存在方式。⑤校园文化有很强的“光环效应”。

一、作为组织环境的校园文化概念及其构成

1.校园文化的概念

何谓校园文化,国内学界有多种定义。

(1)余贤虎和谢晓默认为,“校园文化是指附着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反映和包含了学校的历史传统、校风校纪、个性特征、校园环境、学术水平、校容校貌、教学和管理制度、全校师生普遍遵循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1]

(2)杨培燕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高校师生员工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一种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大学校园主流文化,指的是在高校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具体表现为由学校党的建设、行政管理、教学活动等派生出来的文化现象,如学校电视台、广播站和校报校刊、宣传橱窗、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内容”;[2]

(3)俞建群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由高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制度形式、网络载体、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3]

由以引出,校园文化主要体现的是校园内部的一种非组织特性,与区别于高度程式化的组织系统。是校园作为子社会(相对独立的社会单位)的生活方式的表现。在现代教育管理学的视野下,管理系统之外的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构成了它的环境,系统正是在与环境的不断沟通交流中实现其既定的功能与作用。组织环境可以做出多种区分,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分类。内部环境即校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单位所具有的环境特征,而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出社会对校园的影响;硬件环境主要突出的是校园的硬件条件对于管理运行的影响,比如学校的设施、器材、通信工具等;软件环境主要突出的是校园内部的主体构成的各种素质、风气等因素,作为组织环境的校园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的内部环境与软件环境,共同构成的校园存在方式。它的特征包括:①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在校学生、教职员工。他们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管理者,更是校园文化的承载者,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②校园文化包括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校园绝对的主导文化,往往借助于正式的信息资源和传播渠道加以传播。非主流文化在校园处于从属地位,它由如寝室文化、课桌文化、时尚文化等很多亚文化组成。这些文化通常以自发的形式自然传播。因为主导文化的存在,校园文化所以整体结构比较稳定,虽然存在非主流文化但这些非主流文化不能与主导文化相提并论。③校园文化影响方式具有特殊性。校园文化在校园中产生,它的受众客体也是校园中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校园文化对校园以外的受众的影响并非十分清晰,而对校园内的受众却有十分明显的影响。④校园文化有很强的时代感。由于大量年轻学生的存在,校园文化的时代感非常显著。新兴的事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更容易受到新兴文化的影响,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很容易将一种文化付诸行动,这种行动力是其他群体不能比拟的。⑤校园文化有很强的“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在社会过程中,互动主体在获得对方的某个特征后,以此推及他的所有其他特征。也就是说,如果互动主体获得的对方某个特征是肯定性的,那么他就认为对方其他方面都是好的;反之,如果获得的该特征是否定性的,则对其他方面也作否定性推断。[4]例如,在学校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很容易受到大家的认同和好感,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却很难得到良好的评价。

2.校园文化的构成

(1)校园文化物质形态子系统。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大多来源于学校的正式资源,有一小部分是自发提供的。因此,校园文化的物质形式,大都是为主流文化服务。例如,学校的会议、演出、学术讲座、运动会、晚会和广播等,这些都是学校管理者运用学校正式资源为主流文化服务的。非主流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没有主流文化那么显著,主要原因一是物质支持不够,二是很多行为也受学校管理者的制约。校园文化从整体上讲对物质的依赖性没有网络文化那么强烈,它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人本身。

(2)校园文化精神观念子系统。校园文化的精神观念依然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所以整体的方向是所有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共同认同的意识形态和内容。但这并不能说没有其他的精神观念存在,相反这些精神观念非常多样。虽然不能对主流的精神意识构成绝对的威胁,但从小的范围来说,这些观念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3)校园文化制度规范子系统。校园的制度规范是学校管理者为主制定的,具有强制性和排他性。通常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制度的制定,而且必须遵守学校的制度。但学校的管理者也不可能随意制定制度,受到国家有关法律的约束或经过国家有关法律的授权。制度是用来规范行为的,管理者制定适当的规范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所以,学校的管理者更需要去了解学生的需求状况,以此为依据制定相适应的规则。校园中还存在一种隐形的规则,这种规则并不是由管理者制定的,也没有强制的约束力,而是由文化受众自己建立的,用来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和利益。

(4)校园文化行为方式子系统。在校园内文化受众的行为被比较严格的规范着,整体行为趋于稳定。但其中依然有一些异化的行为方式,例如逃学、斗殴、盗窃、轻生,等等。触发这些行为的原因不一,自我约束力弱、学习压力、感情的变故、报复心理、竞争压力等等都会成为行为异化的原因。这些行为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很多在发生前没有任何的征兆。我们可以把这些行为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死角”。当前我们校园文化行为应该重点去竭力预防和制止这类行为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