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学科教师想怎样发展?想发展为什么样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心向如何?理想是什么?有必要去厘清。只有了解了教师的发展意向,才能更好地指导其发展。
一、不同的专业发展理念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自内心的需求。内心需求要有理念支撑。通过调查与访谈,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专业发展理念。总括起来,有以下三种发展观。
(一)“不需要”发展观
一部分教师还处于“固步自封”,认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是靠培训难以提高的,主要靠自主,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所以,忽视一切专业发展培训活动,只靠自己在实践中自然提高。
(二)“部分”发展观
多数教师认为在部分方面需要发展,如数学教师多数认为自己需要发展解题方法和能力,语文教师认为需要发展自己的写作能力,增长丰富现代作文写作知识等。
(三)“全面”发展观
少数教师认为应与时俱进,各方面都需要发展,包括教学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专业知识理解和表征形式等。
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以及看待专业发展的态度,进一步影响着其专业发展的进程。持固步自封式的不需要发展观的教师往往对专业发展不以为然,“什么专业发展不发展,唯有成绩上去,才有说话的资本”,一切精力全部投入到教学中,视一切专家的报告和培训为纸上谈兵,这样的教师往往难以实现专业发展方面的跨越。持部分发展观的教师往往进步很快,他们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和欠缺,并有重点、有目的地去发展,短期效果明显。持全面发展观的教师,想法是好的,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往往抓不住关键,一并发展,效果常常不明显,但正所谓“厚积而薄发”,这样的教师常常发展后劲足。
二、不同的专业发展目标
教师在专业发展目标上也有不同,分析教师专业成长的理想得出以下不同类型的目标。
(一)出成绩的教师
“技术理性”(technical rationality)下“能干的教书匠”。这是绝大多数教师的直接发展目标。以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为方向,努力成为一个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
(二)研究型或学者型教师
在教好学的情况下,也能研究、发表成果,从而使自己成为成果丰富的教师。这是一小部分教师的发展目标。持这种目标的教师往往已做出一定的成绩,不满足现状,从而定位新的发展目标,希望成为研究型或学者型教师。
(三)专家型名师
成名成家,成为有影响的专家型教师。绝大多数的教师不奢望成为这类教师——尽管不想成为将军的不是好士兵。也就是说,广大教师没有发展为优秀教师的心向!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目标遥远而不可实现。
其实,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培训成专家型教师。基础教育我们讲究因材施教,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达到的最高境界一般是有区别的。先天素质不得不承认是重要的。教师也是一样,选择了教师职业,并不一定就具备了做专家型教师的潜质。许多教师教了一辈子的书终究还是一个一般教师,原因是不具有先天基本素质,如表达能力!一个智商不太高、情商也不太高的教师一般来讲,也是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太多的不确定性,要在变化不定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处理好各种事情需要技巧、技能,更需要聪明和智慧。所以,对教师要求同样跟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一样,不同对待,不同发展目标。不能一味地要求教师都要树立远大的发展目标,成为名师,而应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条件,设定合适的专业发展目标。
教师的专业标准是基本的要求,后来的成长、实践默会知识的增进是关键。有的教师悟性高(智慧或聪明),进步快,有的教师悟性低,进步慢。而基本条件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素养的高低起很大作用。一个高考数学考120分和一个考140分的学生到了大学同样学习数学教育专业将来做老师,试想他们成为教师后,专业素养一定会不同的,由中学原来的水平决定了一些,这个差距在大学一般很难被缩小。他们两个大学数学教育中对数学的理解和领悟也会有不同,大学学业成绩表现也会有差异,毕业后进入中学教学,高观点去理解教材内容和对教材内容的联系度就有差别,实施教学就会体现不同。
从“教学内容的理解版”结构关系图(图3.1)可以看出,课程教材内容理解需要几个方面的知识支撑。教师教学其实就是传授“教师个人的对中小学教材内容的理解版”知识。理解是教师在自己专业知识系统中(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默会知识系统中)对教材内容从教学角度给出的个人诠释,包括教材内容的理解、侧重取舍、如何讲解、如何呈现等。
图3.1 教学内容的理解版
在这个理解版中,学科专业知识可以使教师从高观点或宏大的境域中去理解教学内容,以致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相关文化知识(不是相关学科知识,因为相关学科知识面广而深,而相关文化知识内容基本局限在中小学各科文化知识范畴、一些文学语言故事、科普知识故事、大家传记等知识,如国王与象棋的故事)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知识的通俗理解和讲授、类比比喻和表征等策略的良好运用。教育教学知识帮助教师选择更好的更有效的方式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实践默会知识是经验、智慧,是教师教学抉择的基础。
许多教师是知识的“播种机”,只能做一些知识种植的“机械”的工作,也不足为奇!他们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传授给学生。
教师需要教学智慧,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教学智慧,并不是。智慧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智慧的人!
什么是智慧?有人用《生命的钻石》这样一个故事来揭示:圣诞节的前夜,珠宝店年轻的女售货员给一位中年男子看七颗钻石的手链,男子看了一会儿,觉得贵,把手链还了回去,姑娘却发现少了一颗钻石。她快步追到门口,伸出手,“先生,圣诞快乐!”男子犹豫了一下,跟姑娘握手回礼。在这握手的一瞬间,姑娘手心里多了一样东西——那颗钻石。10年之后,还是一个圣诞前夜,这家珠宝店来了一个富商,富商握住珠宝店女老板的手,说,“真的感谢你,你给我的不仅是自尊,还有做人的智慧。”富商就是那个小偷,女老板就是当年的售货员。生命的钻石是什么?是智慧。优秀教师应当拥有教育教学智慧。
在信息和知识社会中,人的智力素质可分为信息、知识和智慧,其中信息是知识的原料与基础,学会和善于了解、存储、鉴别、管理、加工和利用信息是建构每个人知识基础的基本功。而智慧则是利用技能、能力和知识解决实际疑难问题及迎接各类挑战的才智,是人的智力的更高层次或最高层次。有了技能、信息和知识,不一定就能称为有智慧,因为智慧除了更高的技能、能力和知识条件外,还需要更强的心理、情感和道德素质。
亚里士多德把智慧分为两种,实践的和理论的。对亚里士多德来说,美德是折中,是平衡。比如,勇气是懦弱和鲁莽的折中,是过于恐惧和过于无畏之间的中道。勇敢的人既不战战兢兢,也不是在危险面前完全不害怕,而是保持坚定和沉着。没有美德,就不会幸福。培养美德是一个人所能做的最有用的事情,其中最有用的美德是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心灵一种解释不清楚的品质。它能从经验中得来,但不能简化为规则,没有获取智慧的具体方法。实际上,在这样一个不确定、变动不定的世界里,渴望这样的方法就是愚蠢的标志。在观念史上,大部分现代思想家都不太关心智慧,他们关心的是理性、自然法、科学和技术。亚里士多德界定的实践智慧被当代哲学视为一种默会知识,它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不能用语言明确地表达,但仍不失为知识,并不玄虚。
“知者为智,聪者方慧。”教师行业从高考录取来看,并不是聪明一列,高分很少报考师范。“天才不是教出来的”,“天生聪慧”,“独具慧根”,这是教师持有的观点。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扩展“知”提高“智”,才能有所发展。
三、理想的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层级是什么样的?下面以朱永新教授的“理想教师”为例分析一下理想教师的特征。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7]
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优秀的、出色的,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具有哪些优秀的素质呢?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有高的理想。国外有实验专门研究过人的抱负层次和成就的关系,结论是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越大。作为教师,走上教育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设置这样一个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平静的思考是需要的,但更要富有激情。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写诗是要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冲动停止,教育就会终结。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爱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教,但是他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东西是他的职业。你是厌倦它还是喜欢它,对整个心理的发展,对你的幸福感、成就感的获得,都是至关重要的。你不爱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不会爱你。你不爱教师这个职业,你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
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
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还缺少一些民主,可是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谈不上社会的民主。民主精神的培养,要从小开始。民主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教师与学生讲话、交流的方式,似乎是小事,但都体现着一种民主。中国的学生上课都是正襟危坐,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学生都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在外国教育家看来,这些是不可思议的——一个问题怎么可以齐声回答?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他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
如果你不信,你从今天开始,你就写教育日记,就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今天发生了一个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今天产生了一个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把这些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五年以后将那些最精彩的东西选编出来就是最精彩的书。那些“火花”的东西,对读者会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多人,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没有付诸笔端,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做一个有心人,什么都能做学问。在有心的前提下,才能把各种碎片串成最美丽的服装。本来那碎片的东西,单独看好像没有价值,那不是因为它们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利用。如果你把它们加以组合,它们就会光彩夺目。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心人。
我们的教师,还应该创造与众不同的品牌,打出自己的旗帜。实事求是地讲,现在我们有很多教师,包括评选出的许多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都没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现在评选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时,往往是看他发表的论著多少,而实际上很少探究他独特的一面。我认为只有真正建立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才能成为一个教育家。“风格即人”,只有形成风格、体系,才能成为大家。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可是我们一直主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中国教育传统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本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我们经常埋怨社会,但是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所诅咒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所塑造的,所以教师不要逃避责任。
作为一个教育家,作为一个理想教师,他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孩子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如果教师们整天关心的是名次、分数,孩子们的心胸怎么能开阔?学校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应该是息息相通的,而现在却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校的生活很无奈。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生活,要使今后的社会更加理想、更加完美,首先要净化我们的校园,并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人文关怀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我们理想的教师,应该这样去做。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教育,是着眼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说,校长的社会责任感、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园的民主方式、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我希望我们的教师,应该认真关注窗外的世界。
其实,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面临三种选择:“教书匠”、“教书家”、“心灵之师”。Freeman(1989)曾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作出决策的过程,而决策的作出主要基于四个基本要素。这四个基本要素是知识、技能、意识和态度。知识既指学科知识,也指教学理论知识;技能则指教学基本策略与技能;意识是指教师对教学进程、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意识;态度则指教师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和对人的发展的理解。[8]按照Freeman的四个基本要素,教书匠毋庸置疑仅是知识的传播和决策者,教书家是知识和技能在意识中自如组织的调控者,而心灵之师则除了知识和技能组织调控外,意识和态度也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长期以来,教书匠成为一个中国教师的代名词。多数时候,教师们对怎样才算是“教师”认识不清。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水平也随之提高。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和记忆,他们对所教科目越来越熟悉。如同技师操纵机器,教师很清楚教什么、怎么教。这个时候教师只能称作“教书匠”,没有奇迹,没有创造。
教书家,他们意识到教学是不断创造和个性化的动态过程。传统概念的知识对现实生活来说是极其有限的,他们开始探索知识的本质。他们把每次课都当作是独特的创造过程,当然,他们也需要掌握专门的技能,但是无论他们的技能多高,都难以达到教育的本质。
心灵之师,他们开始理解最好的教学并不是教师的表现。教师需要做的并非绞尽脑汁去创造新的东西,一切都出于自然,信手拈来。其最大的特点似乎没有明确的教学组织、教学模式,但其实形散而神聚。严格意义上讲,师生关系趋于模糊,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对此类教师,工作和生活合二为一,工作即生活,生活也即工作。他是真正能激起学生生活智慧的教师。
课堂的发展源于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源于教师的转变。教师的转变则在于他是否愿意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由此也有三种教学模式:知识灌输型、教学艺术型、心灵共鸣型。
当前,多数教师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希望自己能教出成绩,至于自己是成为“教书家”,还是一直沦为“教书匠”,都不在乎。这是一个绩效的时代,一个对教师评价偏颇的时代,这也是导致当前学校教育只看到“教”而缺少“育”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