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名师的专业发展感悟

英语名师的专业发展感悟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晓,山东日照一中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学员,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课程团队专家。刘晓老师从一名优秀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到齐鲁名师和特级教师,一路走来,有颇多的感悟和体会,让我们在分享刘晓老师的成长故事中探寻优秀教师发展之“道”吧。

第四节 英语名师的专业发展感悟[5]

刘晓,山东日照一中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学员,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课程团队专家。撰写教研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编写教材及教辅材料30余部,主持和参加教学科研课题研究4项。

陈录伟,中学英语高级教师,1984年从临沂外语师范毕业分配至日照一中教英语至今,从教26载,时刻不忘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及个人修养。1985年至1988年,参加临沂师专英语专科函授学习。1988至1991年参加曲阜师范大学本科英语函授学习。1999年被山东省教委评为“山东省英语学科教学能手”。2001年被日照市教委授予“日照名师”称号。

一、齐鲁名师刘晓感悟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

刘晓老师从一名优秀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到齐鲁名师和特级教师,一路走来,有颇多的感悟和体会,让我们在分享刘晓老师的成长故事中探寻优秀教师发展之“道”吧。

(一)成长故事

1.17岁的复习班老师

1982年,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日照四中。学校安排我担任学校唯一的一个高考复习班和一个初中二年级班的教学任务,当时我只有17岁,而复习班上的学生一般比我大两三岁,英语基础几乎为零。再加上我没有教学经验,不熟悉教材,并且两个班一个是高中、一个是初中,教学内容和对象都差别极大,这对我这个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来说的确是一种挑战!当时的我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和与当时的年龄不一致的坚韧和执著,硬是承担起了这份工作。面对这些年龄比我还大的学生不信任的目光,我郑重地承诺“我不知我会教得有多好,也不知我会教得有多差,但我知道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教;我不知道你们问的问题我知道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我会找到答案,给你们一个满意的回答”。就这样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分白天黑夜,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总是最早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我课下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课上不遗余力地引导充实着学生的思想,近乎崇拜地向老教师请教。晚上,我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备课、查资料,为学生编写讲义到深夜。这一年,我没有节假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83年的高考中,复习班的英语成绩名列全市前茅,全班64人,53人被大学录取。在这一年的日照县高考总结大会上,学校把大胆起用青年教师作为先进经验在会上交流,一时在日照教育界这个孩子老师引起了关注,老教师们开玩笑地说“小孩子办大事”。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磨炼了我的意志,坚定了我成为一个好老师的信心,也开始了我专业成长的蹒跚学步。

2.走进日照一中

1985年暑假开学,我被调到了日照一中工作,接到调令的我既兴奋又紧张,能成为日照一中的一名老师一直是我的梦想,是无上光荣的,但是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当时一中有一个规则就是每年都会有几个业务较差的教师被交流出去,新的老师被调入,这样的环境让每一位老师都丝毫不敢懈怠。当时学校里93名教师,70%是“文化大革命”前毕业的老教师,走进学校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老教师们儒雅的风度,优雅的谈吐,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工作态度,我油然而生出一种紧迫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每天我忙碌在备课、上课和听课中,这样的环境教会了我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我进一步懂得了做一名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有甘于奉献的精神、有广博的知识。

我所在的外语组,有着浓厚的教研氛围,当时集体备课已开展得正规有序。教学研讨中,老师们渊博的知识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开始了教学工作外的专业自修。我请老教师们给我推荐我需要研读的书籍,然后到图书馆借阅,到书店购买,连续几年,我没有积攒下一分钱,没有添置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有限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了专业书籍,如饥似渴的学习使我的专业水平有了跨越式的提升,为我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还受益于学校的以老带新活动,老教师与我结成对子,手把手地对我进行指导,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学习机会,每学期开学前我都会要求教务处把我所有的课排在我师傅的课之后,每天上课我都会毕恭毕敬地坐在她的教室里,像学生一样认真虔诚地听课、记录,回到办公室再写感悟。回想这段时光,我感到这是我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经历之一,每天我学习着,模仿着,同时思考着,创新着,正是这个阶段,我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也开始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思考。

3.初试成功

1987年学校举行了首次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我积极报名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文科类一等奖,比赛的结果固然值得高兴,但最重要的是这次比赛开启了我思考的大门,对于课堂教学我有了新的思考,我认识到教学原来也是一门艺术,课堂也需要精雕细琢,传授知识并非教学的最终目标,关注学生愉快高效的学习,才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在随后的几年里,我找到了新的兴趣点,精心设计课堂成了教学活动中最令我兴奋的环节,备课中我关注的不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讲授,我开始思考如何使教学环节的流畅,课堂活动的有效,教学方法的科学,教学效果的完美。机遇也青睐有准备的人,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不断参加研讨课、观摩课、公开课,并参加了全市、全省、全国优质课比赛并连续获得一等奖。同时,我开始书写教学心得,总结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行为,并尝试撰写教学论文,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谈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等3篇论文获市教研室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自己制作的2件教具也获得了优秀教具制作奖。这期间,我还参加了英语专业的专科和本科函授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忙碌的,也是充满收获的。这些活动帮助我树立了信心,坚定了信念,也使我迈出了专业成长道路的第一步。

4.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2000年,我有幸成为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受益者,我作为全国一万名优秀教师之一(日照市共有4名教师当选),参加了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教师首批培训。在首都师范大学的3个月的脱产培训中,我聆听了国内外外语领域最知名的专家、学者的50多场讲座,参观考察了北京市的十几处中学,专家们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精辟的教育理论,名师高水准的授课,加上班上来自全国教育发达省市的30多名优秀同学的相互切磋,使我受益匪浅,眼界大开,我像一名跳级的学生,抓紧每一分一秒的时间向老师、同学们学习,并积极地把学到的新理念与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学工作十几年中的种种困惑得以解开,点点思考得以印证,多年的实践得到了理论的验证和指导。三个月的培训帮我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我每天都像蜜蜂一样地忙碌着、收获着、兴奋着。这次培训使我对于教学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同时对于教师职业有了明确的定位,我认识到新的时代需要的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研究型的教师,中学教师可以走教学科研之路。

回校后的一年里,我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并开始了“中学英语课堂设计”实验,我买来了当时外语教学方面最有影响的20本英语教学原著,如饥似渴的阅读,同时及时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有了理论的指导,加之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的实验进行得非常顺利。一年结束后,实验班的教学成绩突飞猛进,在同类班级中遥遥领先,我的教学方法在全市推广,同时我写的实验报告,作为跨世纪园丁工程答辩论文提交,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并且被选为全班仅有的两篇展评论文之一。

初尝科研促教喜悦的我,再一次扎进书堆里,不同的是这一次我选择的书籍范围更广了,但目标更明确了,我开始涉猎有关科研方法、教育教学论著等方面的书籍,也就是在这期间我真正开始用心阅读了《论语》、《陶行知教育文集》、卢梭的《爱弥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等教育名著。

同时,我养成了记阅读笔记的习惯,阅读、感悟、思考成了我工作之外最大的乐趣,我在书海中汲取养分,迅速成长。几年的时间我撰写论文10余篇。这期间我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也日臻完善,我也以山东省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

5.国外进修

2001年、2007年我分别参加了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骨干教师英国伦敦大学培训和山东省教育厅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美国康州中小学见习培训,作为英语教师能到讲英语的国家亲身感受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特别是体验地道的英语一直是我向往的,我非常珍惜这两次珍贵的培训机会,把每次培训都看作自己成长进步的阶梯,每天奔波忙碌在学校的教室、图书馆、会场、培训大厅、会议室,我感到每分每秒都极为珍贵,我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去参与、体验、感受、学习。把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西方的教学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利弊所在。培训期间我无论白天多么忙碌,晚上回到房东家里我都会认认真真地写培训日记,两次培训我写培训报告3万多字,培训感悟8篇,其中《看美国教师备课上课》在山东省教育导报发表,其他几篇也在网络上发表。同时在回国后的教学中,我尝试借鉴西方的先进教学思想,融合于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实践完善。

6.研究新课程

2004年,山东省作为首批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四个省区之一,率先进入了课程改革实验。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同时也体验着一种面对挑战的兴奋,我与外语组的老师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欣喜地发现新课程的理念对我们并不陌生,我在2000年后推出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我可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领会新课程的精神,探索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两个月的努力,我们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单元教学思路,并迅速试验、完善,很快一套基于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的关注,我应邀在全国新课程英语教学研讨会上作专题介绍。我设计的教材整合方案被收入全国教材培训资料,在全国发行推广,我也受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聘请,成为新标准教材培训专家。同年,我基于这一模式设计的教学案例参选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的山东省教学能手优秀教学案例,荣获山东省教学能手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7.课程专家团队专家

2008年暑期我非常荣幸地被山东省教育厅聘请为山东省2008年暑期高中教师远程研修课程专家团队专家。这份工作无论对我的专业知识、还是理论水平甚至我的体力都是很大的挑战。27天的时间,我们每天早晨8点开始工作,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甚至2点、3点。除了有限的吃饭、睡觉时间我们全部坐在电脑前不停地在键盘上敲打,精心批改每一份作业,耐心细致地作点评。培训结束了,人累瘦了,假期牺牲了,但我感到收获特别大,作为课程专家团队专家做培训给了我思考、学习的机会,我进步了,我开始尝试以专家的视角思考分析课程、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我感到自己正在走出职业的高原期,走出专业发展的困惑,开始迈向新的更广阔的天地。这个暑假,我很累,但很充实,最令我兴奋的是我终于实现了自我超越。

(二)专业成长感悟

1.淡泊宁静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家人,门前长了一棵树,这棵树年高德劭、枝繁叶茂,十分喜爱这家人的一个小孩子。这小孩饿了,它就让他摘果实吃;小孩渴了,它就叫他嚼叶子。等小孩子长大的时候,它又让他把枝叶割下来,编成一个花冠,送给他心爱的姑娘。这样过了很多年,这少年娶妻生子,变得很富有。有一天他来到大树旁说:“我已厌倦了现在的生活,我要到远方去,请让我锯下你的树干,打造一条大船。”树听了很忧伤,但忧伤的不是这冷酷的要求,而是要有很长时间见不到这少年了。就这样少年驾船走了。过了好多年,一个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树跟前说:“我就是那少年,我疲惫不堪,需要休息。”树说:“很好,我已苦苦等了你几十年,幸亏我还有一个树桩可以做你的坐垫。”老人拿起斧头砍倒树桩,做了一把躺椅。这个故事的名字被称为《奉献树》。

我常常想起这个故事,心中有一种感觉,大概我就是这棵树吧。

作为教师,我们参与社会的方式是“教书育人”,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定位,也是一种职业自觉,我们只有以坚实和笃定的态度在自己的领域内孜孜不倦,不断进取,才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格。因而,面对沸沸扬扬的外界诱惑,我们需要定力,需要告别见异思迁,远离浮躁喧嚣,不存非分之想,保持平和的心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2.书是最好的朋友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读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更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陶行知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读书一直是我的习惯,通常一天的忙碌之后,一杯清茶一本好书是我最大的享受。我生活中最奢侈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在静静的雨天里,一个人坐在温暖的被窝里,独自品味着一本好书了。书籍给予了我专业成长需要的智慧,更指引了我生活的道路,使我始终保持着一种纯净而向上的心态,给我的灵魂一个宁静的家园。

3.创造性工作

有人说教师的工作就像演员,其实,这两者是不同的,演员是用同样的台词面对不同的观众,而教师的工作是始终让自己的台词适合不同的听众,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教师的工作必然是创造性的。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构建最有效的课堂。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也应该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在从事教师职业劳动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学生的优点,力争帮助每个学生形成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始终重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不做教材的奴隶,我认为教师工作中最辛苦但最有趣的就是备课,不论教学内容教过多少遍,我都会结合学生的实际重新设计教案,每一个教案都是我创造的一个作品。

4.让反思成为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过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也说过“让教师感受变化、过渡、发生碰撞,进行反思”。教师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想与实践的对话,教师的反思能力是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可能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司空见惯,感觉找不到反思的对象,或者因为忙碌,感到找不到反思的时间,或者认为缺乏理论的指导,感到不会反思。其实,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育教学工作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教师反思的内容,我们可以反思一个课型,反思一种教法,反思教学的一个环节,甚至反思课堂上教师的话语,反思学生的表现。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我们应该让反思成为我们工作中的一个习惯行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更需要有反思的意识,善于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进行反省与监控,在实践、反思和研究中实现自我发展,实现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式的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蜕变。

5.要把自己融入群体当中

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在知识、经验、能力、经历上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任何时候教师都要把自己融入群体当中,与大家共同努力,在合作中发展自己,也成就他人。现在很流行“团队”这个提法,所谓“团队”也就是集大家的智慧,共同发展。现在我们在搞集体备课,搞师生共同体,强调和谐发展,都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知识建构,强调探究能力,强调民主教学,强调三维目标,强调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研发。面对扑面而来的新理念,和日益更新的知识,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教师必须以集体的进步为基础,以共同发展为前提,谋求个人的进步成长,成就他人,也发展自己。

一起工作,同事之间偶尔产生一些分歧,甚至矛盾也是难免的。作为教研组长,我也会听到组里的老师们向我诉说委屈,或表达对同事的一些做法的不满,我总会用一句活开导他们“不要要求别人跟我们都一样,只要大家能一起愉快地工作,就是好同事,每人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别人的眼中我们也不完美”。

6.要有终身学习意识

传统教学中我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新课程理念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是个新提法,但是由于过去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体制上决定的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等原因,造成了教师师范毕业一劳永逸、吃老本的现象。而新课程的实施将教师引向了浩瀚的知识的海洋,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同一个发展的平台上,教师应随着学生的发展需求追求自身发展,要有专业发展意识。未来教师需要具备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具有多维的知识结构,具有适应高质量的教学所需的教育科研能力,具有高强的信息获取能力。这些素质要求教师必须把不断学习看作生存概念,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

7.学会取舍

大家常常引用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来激励人们对知识孜孜不倦的探索追求,而隐藏掉了后面的“以有涯随无涯,殆矣”,那就是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会累死人的。其实,庄子在真诚地教导人们追求知识的同时,不忘合理支配生命,回归生命的本质,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做过教师,我们最知道忙碌的滋味,最懂得什么是千头万绪,力不从心。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陷入这样的境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而我们要学会用有限的精力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一件事上,我们就会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反之,如果我们把精力投入到所有的事情上,我们可能会一事无成。我们教师更要学会取舍,朝着一个目标坚定地走下去。

8.厚积薄发

所谓“成功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经常会向往收获的喜悦,但却忘记了耕耘的辛劳。任何一个成绩的获得,都需要漫长的积累,而积累的过程往往是平凡的、寂寞的,甚至是苦难的。我们教师的成功蕴涵在我们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学生谈心、交流、反思、读书、写作这些琐碎的教育教学细节当中。曾经我填写过一份名师调查表,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您的体会,从一个“无名”教师到成为“名师”,是否可以实现超速度式的专业发展?我是这样回答的:“我认为实现超速度式的专业发展不太现实。因为,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人才的成长也不例外,拔苗助长的行为不利于教师的长远发展。”

(三)教育信念

1.每个学生都是金子

我的教育理念是“每个学生都是金子”。我的教学理念是“教会学生学习”。

在我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我相信没有哪个学生是无法教会的,我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正确引导。在教学中,我扎扎实实地帮助他们做好每个细节,我坚信水到渠成,走好过程,何需问结果。28个春秋,春去春回,我迎来送走了学生上千人,面对新生,我习惯说这样一句话“跟我走,我们一起进步!”而在每届学生离开学校前的最后一堂课上,我都会说:“我已经无需建议和叮咛,我知道你们是最好的,平静地去面对高考,最好的成绩一定是你们的。”目前,我的学生近百人获博士、硕士学位,90%以上的学生进入了大学的校门,并学习或工作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很多重要国家和地区。

2.因为我是老师

教师的工作是艰辛的,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着这样的体会,多少次面对疾病和生活中的不幸,都会对自己说,“要是我不是老师,我就不去上班了”。

讲台始终是我的最爱,每一次上课我都觉得是一件很神圣的事,看着那些天真、渴望、期待的眼神,我的心里便充满了敬畏,走向讲台,一切烦恼便烟消云散了,在这里我的心纯净而美丽。我常对教研组里的老师说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我们是老师,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我们必须努力,今天我们稍微辛苦一点,我们的孩子以后的生活就会好很多,我们稍微轻松一点,我们的孩子以后的生活就会差很多”。正是这份纯朴的情愫始终激励着我,让我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3.荣誉只是个副产品

28年来辛勤耕耘,我也得到丰厚的收获。我先后被评为日照市“十佳”青年教师、日照市骨干教师、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山东省教学能手、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日照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教育教学优秀教师,被聘为教材、教师培训专家。面对荣誉,我始终认为我只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了一份最平凡朴素的工作,认认真真地教好班上的每个孩子,因为我工作的目标不是荣誉,因而每一次荣誉的到来,我都感受到一份意外的收获,我的产品是学生优异的成绩,“荣誉只是一件副产品”。

4.教育格言

我常对学生如是说:“老师理解你们”,“你们是最好的”,“有你们真好”。

我常对教研组老师如是说:“我们的工作最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我们稍微辛苦一点,未必就会辛苦到哪里去,但我们的学生将来就会生活得更好,我们稍微轻松一点,未必就轻松到哪里去,但我们的学生将来就会生活得差很多”,“不要要求别人跟我们都一样,只要大家一起愉快地工作,就是好同事,每人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别人的眼中我们也不完美”。

我常对自己如是说:“当老师就意味着牺牲”,“我不富有,但我最充实”,“我的产品是学生,荣誉只是个副产品”。

我想对同行们说:“我不是一个完美的老师,但至少我可以无限地去接近它”。

二、英语名师陈录伟专业发展访谈录

访谈者:陈老师,您好!您能从一个中专师范生走向高中教学名师,真的值得敬佩!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哪一些外部因素(比如某些书籍、某些人、某些事件或者其他因素)对您产生过重大影响,起了关键作用?

陈老师:三方面的因素——书、人、事。

记得初为人师,偶遇《英语教师的艺术》一书,该书译自美国的The Art of TESOL,包括了英美等国家的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文章,使我了解了国外英语教学的情况,把握了世界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可借鉴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由李建刚先生主编的《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90年代末由王坦、张志勇先生主编的《现代教育科研》的书使我走向了科研的道路,帮助我逐渐由一名普通的讲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学校老教师的领路和帮助起到重要作用,我非常感激他们,如日照一中英语组的德高望重的袁永道、吴永卿和盛辉等老教师,是他们手把手教我上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很快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有一定功底的好老师。

参加专业比武是我成长中的关键事件,也是成长的加速阶段。1988年我代表日照市参加临沂地区初中英语讲课比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1994年获日照市高中英语优质课比赛第一名,代表日照市参加山东省高中英语优质课比赛,荣获省一等奖,1999年参加“山东省英语学科教学能手”的角逐。回忆这些比赛过程,每一次参赛前的准备,教案的构思,形成初案,修改补充,试讲讲评,再修改再完善,定稿并付诸实施,可谓是一次次脱胎换骨的过程,也是对自己从教以来的总结、反思,提升的过程,可以说是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每次与各地的顶尖高手同台竞技,我的视野更加开阔。我学会了“博采众家之长,釀自家之蜜”的意识,我要做最好的自己。

访谈者:看来比赛是促进您成长的催化剂。外因是一个方面,成长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从您自身的成长经历看,您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哪里?比如,职务职称晋升、得到社会认可、自身专业发展、实现教育理想等。

陈老师:在参加工作的前3年,我以能在日照一中站住脚、扎稳根,一个中专毕业生也能在日照一中教书,并且能教好书为原动力。当然我渴望要成为英语组老前辈们那样的优秀教师,这成了我工作前10年的梦。怀揣着希望上路,如饥似渴的读书、学习,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此间的快乐,使我永远有希望,有信心。我边工作,边进修,不断提升个人业务水平,渴望成功的感觉,满腔的热情和希望是促我成长的不竭动力。

访谈者:您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需求感,如果从最强烈到无需求共分成五个等级,您在哪个等级上?

陈老师:如果说专业发展的需求分为五个等级,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需求,在刚刚参加工作的前三年为最高峰,最强烈地感到了自我发展的渴望;在其后的10年中,趋于较强烈阶段,而且感到了提升的艰辛与磨砺。在此之后,工作便进入游刃有余的阶段,只是以满腔的热情投入自己所热爱的工作,而且因此找到了成功的快感。自我成长的需求已经不占领我的全部,更加关注影响辐射与带动,希望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一片天空,与大家一起前行。

访谈者:在影响您走向成功的各项因素中,首要的因素是什么?比如,人格魅力、渊博知识、较强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执著的追求等。

陈老师:真诚、公平,是做学问的基石。就教师的职业而言,首要的是做人,自己先把人字写大,才能去做好“鱼化龙”的工作。由于我的坦荡、真诚与热爱,使我在学生中、在同事中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而这种魅力对我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似乎我无需要花费心思去面对所谓“复杂”的人际环境,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使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如此简单,如此的纯净。在教学过程中真诚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对每一个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但要先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独具爱心”。我所教过的学生毕业多年重逢后仍能提到我的真诚与公平令我感到欣慰与成功的喜悦。

访谈者:哪些途径对您获取教育理论信息最为重要?比如,自主阅读学习,听专家报告,同行交流研讨,各种短期培训,学历进修等。您是如何对待学习的,如何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

陈老师:学习、不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成长。回忆学习的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学历提高阶段,由于毕业于临沂外语师范,虽然学校开设的都是北外、上外等大学专业的课程,但毕业证为中专,与学校所需教师学历不达标,为此开始了长达六年的专科英语、本科英语的函授,在以提高学历层次为目的的学习过程中,涉猎了多种版本的专业书籍,可谓是博览全书。聆听过许多优秀的教师的讲课,能博众才之长,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多变的教学技巧。第二阶段在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后,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特别是自己在教学中有了一些创新思路、点子、方法不知是否科学合理,感到需要理论的支撑或者解读。为此又开始了英语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到了由实践到理论需求的阶段。经过一段时期的系统学习,由一个“经验型教师”转变成一个“研究型教师”。第三阶段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升阶段。随着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胀的需要。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我觉得十分必要拓宽自己在专业知识外的其他教育理论,使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2007年5月份参加市局组织得到上海华师大集中培训,众多专家的不同观点蜂拥而至,使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理论,并将其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接轨,彻底改变了重实践轻理论的观念,受益匪浅。

访谈者:您参与或承担过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实验吗?实事求是地说,您认为开展教育科研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没有作用?作用到底多大?有没有必要?

陈老师:教育科研,理论的试验田。1997年参与山东省教科所立项的“合作教学试验”,于2001年顺利结题。1998年参与第二轮全国英语“四位一体”中、高考复习教学方法试验,并于1999年与圆满结题。参加实验,我才开始了对教育现象的真思考,真研究,崭新的教学思路也随之不断诞生。可以说,科研使我再上层楼登高境,两项实验使我成长为一个有主见、有策略、懂研究的老师,学生也因此大大受益。可以说课题研究对我而言,涌动的是热情,付出的是真心,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希望。所以我说,课题研究对一个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

对于教育科研,由于缺乏经验,有时想做而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我积极地参加教科研方面的讲座,主动地尝试课题科研,在认认真真地研究、踏踏实实的实践中,我了解了教育科研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教育科研,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间架起变通的桥梁,将教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教学行为,注重在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上落实理念,在处理一些细节时显现出良好的心态、灵活的教学机智,同时也以反思的眼光敏锐地捕捉典型,形成案例,在经验的不断累积之上,生成教学智慧。

访谈者:在学校外部因素中,哪些对您的成长和发展起的影响作用最大?

陈老师:在学校外部因素中,对我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国外崭新的教育观念的不断冲击,借助专业优势,使我能通过专业刊物、网络等手段了解国外崭新教育成果,教育理念,吸引我不断探索,不断前进,能够使自己站在高端。在我的教学历程中,自己的教学不断得到大家的认可,尤其是能代表学校和英语教研组到其他单位或为其他学校的同行进行交流,也是促使我不断提升自我的关键。

访谈者:在学校内部因素中,哪些对您的成长和发展起关键性影响作用?

陈老师:山东省日照第一中作为一所省重点中学,不断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引进来,并形成集中学习、定时学习的校本培训政策;学校鼓励老师大胆试验,并给实验老师实行评估奖励政策,建立了一整套有利于教师不断成长的管理运行机制,比如科研成果奖励,团队创优奖励,个人突出贡献奖励,有利于教师快速成长的措施的激励,是促使我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访谈者:在您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挫折、困难或外在障碍是什么?您是怎样面对和战胜它的?

陈老师:在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上,自己最感到困惑的是“理解与支持”。特别是有时一心一意地搞教学,集中尽力搞教研,其过程比较漫长,比较艰辛,与其他人比较成功来得更晚些。我面对类似情况时,我始终坚信“把人字写大,把学问做深”。

访谈者: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

陈老师:“术业聪明些,其他糊涂些;聪明难一些,糊涂易一些。”这样能够使自己尽最大可能地在繁杂的闹市里,在浮躁的世事中,能为自己找到并撑起一片明净的天空。

访谈者:您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您的教学理念又是什么?您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如何实践、落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的?

陈老师: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许产生很大的影响,做教师可以没有能力点燃火种,但绝不能熄灭火种!面对眼前同样充满好奇和天真的孩子们,要珍惜,更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快乐成长。每一位为人师者,放弃了一个学生,可能会减少你的工作压力,可能会提高你的教育质量,可能会给你赢得荣誉,但你放弃的却是一个孩子的美好前途,放弃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留给自己的也将是一个永远的遗憾!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能独立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运用各种教学技巧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我在教学实践中亲近学生、走进课堂寻求教学对策。在“共同体”的情境中实施个别化互动,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课后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与探究。课堂中,我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鼓舞。自己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和组织者,从不同的角度肯定孩子们的答案,激励孩子们去探索,分享着孩子们成长的快乐。我采用的分层合作教学策略,教学效果颇为有效。

访谈者: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您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论结构的长处和短处(或缺陷)是什么?您一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的?

陈老师:作为专业英语教师的初级阶段,如何把自己学过的大量的知识,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变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一个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的过程,曾经有段时间发现大学语法与中学生不相适应,感到有必要找到适合中学生的语法教学方法。为此我找到了一本中学生语法书进行了系统学习,了解了中学英语的知识结构和层高,然后有的放矢的施教。作为一名普通老师,我的教育理论的缺乏是显而易见的,但我曾经忽视过理论。直到后来设计教改实验,那时候感到理论的匮乏,才使我对理论有了充分的认识。为了尽快补足自己所短缺的,我便利用业余时间每日读书,已经对教育理论略知一二了。

访谈者:您自己想追求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您初步形成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是什么?您觉得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与众不同之处主要是什么?

陈老师:“我不是一位完美的教师,但至少应该无限地接近它。”这就是我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的不竭动力。

在整合理念的构建中成长。整合教育就是利用可以整合的资源,以整合的途径与方法与学生产生互动,促进学生整合的发展。教材是课程的文本形式,认真研究教材让我渐渐找到了“整合”的感觉。新教材以由点到面的活动素材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个素材都有它不同的领域重心,为主题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于是,我首先力图在主题活动中整合这些素材。随着对教材的不断深入研究,我发现每一个素材的本身就是“整合”的,我的教材观发生了悄然无声的变化。有了对教材深入、全面的把握,做到“整合”不再“难乎其难”。随着对整合理念和实践经验的不断深入积累,让我又领略了“整合”的高一层次境界:一切事物都是整合体。学生本身也是一个自然性、社会性、情感、能力、个性和感知觉的整合体。认识到这些后,我用来实施整合教育的资源如汩汩清泉,源源不断,也终于“摆脱”了教材的“束缚”。我心中的教育大目标也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整合自我最终成为一个教育“杂家”

访谈者:平时您是否经常注意反思自己?您习惯于反思什么?您都是如何进行反思的?

陈老师:在反思中成长,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在反思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两个变化,由单纯的教育工作者变为研究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或发展型)”教师,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不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我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发展;关心自己的成长,关心自我完善。首先,我经常会在教学前进行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每一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前一次的活动进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尊重了学生的发展;是否适时的介入活动,有效的引导;是否对问题、行为做出了及时有效的反馈等。其次,我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提高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活动中我常常会对学生的一些表现、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调整。再次,教学后的反思更是重要,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因此每一次课后,我都会对活动中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恰当、指导策略是否正确、对问题是否及时反馈等进行反思,总结优缺点,使其成为今后的借鉴。

访谈者:根据您的体会,从一个“无名”教师到成为“名师”,是否可以实现超速度式的专业发展?(提示:可分为,完全可以、比较可以、基本可以、不大可以,完全不可以等几种情况。)为什么?

陈老师:“名师”是在实践中磨砺、在挫折中成长的。比如起始阶段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对教材的处理、挖掘、领悟能力”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谁可以在这一阶段实行跳跃运动。名师是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提升,成为真正的教育行家,真正在教学中有所建树,得到当地认可的名师。人才的成长如同树木的成长,速生的树木经不住风雨,当然也不能持久;只有经过风风雨雨,慢慢长大的树木才能够长久参天。真正的名师是实践中磨砺出来的,不是通过几次培训,几个展示速生出来的。

访谈者:您对现在许多中小学里流行的“师徒结对”之类的教师培养措施有什么看法?为什么?您觉得还有没有更好的培养方法?

陈老师:“师徒结对”,是很有效的辐射带动策略。这种策略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这种措施能否很好地得以实施,一方面取决于师徒长期合作,师傅甘心无私帮助,徒弟甘心情愿做徒弟。当然如果双方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目标,不是两厢情愿,再好的措施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另外,对于用好“名师”让他们很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还需要领导的鼎力支持。在相互借鉴中成长,教师之间,多开展相互听课、观摩活动,不但可以避免闭目塞听、孤芳自赏而成为“井底之蛙”,而且能够使教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不放过任何听课的机会。多争取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研究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从教学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学生的表现、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客观、公正评价其得失。常对所听和观摩的活动进行研究、思考、探讨,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使自己走向创新。

访谈者:关于名师的成长,您还有什么体会和想法要告诉我们?

陈老师:回顾名师的成长历程,名师其实也是普通的人,也是从平凡的教师成长成的。只是更懂得用心去教育,认为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以一颗普通人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培育爱的心灵,做好平时的一点一滴。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会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灵活的教学智慧。教师应该像一本读不完的书,在知识、方法、策略、智慧的不断更新中成长,在不断面对新的挑战中成就着自己教育人生。“名师”之所以成功,在于师德、在于奉献、在于探索、在于创新。

最后,发展是终生的、专业成长是无止境的。教师不应该是手持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老夫子”。我要更多的学习、实践、研究、创造,做一位能带领学生不断成长的发展者。

三、启示

两位名师都是从一个中专师范生起步,走到今天名师地位,中间的秘密在哪里?

(一)不断的学习进取和充电

由追求学历(满足学历要求)的进取,提高了自己的学识,提高了自己的“欲望”,也许当时学习只是为了达到在中学任教的条件,而没有想到成为名师,但当自己有了学识,目标也就随之远大了。说明一个教师的成长历程中,学习的重要性。他们的专业成长始于教学工作之外的专业自修。如饥似渴地学习使他们的专业水平有了飞越式的提高,同时也为他们的专业成长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二)良好的发展氛围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传统、教研室良好的教学传统和文化氛围使两名优秀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成长为教学名师成为可能,是这所学校具有榜样作用的那样一帮子老教师使他们懂得了做一名教师要有高度责任感,甘于奉献的精神,广博的知识。

(三)压力变动力

压力,会催人奋进,会让人变得更加坚强;执著,会让人充满希望,会让人变得更加充实更加成熟;热爱,会让人充满激情,会让人更加快乐更加忘我。中师毕业分配到重点中学任教何等的压力,他们正是变压力为动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们不断地进取、函授进修学习,充电,最终奠定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的公开课,不断的磨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切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善模仿、敢超越

名师的引领、学校“以老带新”结对子活动是他们的助跑器。老教师手把手地指导,在“师傅”的教室里像学生一样学习着,认真听课、记录,在自己的课堂上模仿着、思考着、创新着、超越着。

(五)一颗平凡而高尚的心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春蚕”,比作“蜡烛”,这一方面说明了教师工作的高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师工作的艰辛。选择做一名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牺牲,也选择了平凡。教师的工作是伟大的、高尚的,但教师的工作更是朴实的、平凡的。只有这样的境界,才能成就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成就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

加拿大著名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全球化与现代教育学》一书中引用圣约翰的名言说:

若要达到不曾拥有的快乐,

就得走一条令你不快的路。

若要到达尚不具备的有之,

就得走一条无知无识的路。

若要到达不曾拥有的富有,

就得走一条一无所有的路。

若要成为不同于现在的你的你,

就得走一条不是现在的你的路。

成为名师的道路是艰辛的,选择你要走的路,坚定地走下去!与其人云亦云、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认真钻研下去,在浮躁的现实中找寻一种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自己的理想执著前行。但问耕耘,莫问收获。要有不懈追求的品格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胸怀。渊深洞达,累学之功。只有勤于学习,不懈反思,才能成为“人之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