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SECI知识创造理论简介
目前,国内外学者广为传播和引用的经典性企业知识创造理论是著名的知识管理教授Ikujiro Nonaka等1995年在其著作《创造知识的企业--日本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1)一书中系统提出的企业知识创造SECI模型。
在该著作中Nonaka教授指出人类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社会化相互作用而创造和扩展出来的。这个过程被称为知识转换(knowledge conversion)。知识转换共有四个模式,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表出化(externalization)、联结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rnalization)。(pp.71-82)其中:社会化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即共享体验并由此创造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隐性知识的过程。表出化是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即隐性知识表述为概念的过程。它采用比喻、类比、概念、假设或模型等形式将隐性知识明示化,是知识创造过程的精髓。联结化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就是将各种概念综合为知识体系的过程。正规教育和培训就是例子。内在化是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即是使显性知识体现到隐性知识之上的过程,与learning by doing有密切关系。整个过程如图2.8所示:
图2.8 知识转换四种模式和所创造的知识内容
来源:笔者改写
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种相互作用是由于知识转换的不同模式之间的转变所塑造的。而这些转变反过来又是由几个触发因素所导致的(p.82)。
首先,共同化模式通常起始于创建一个互动的“场(Ba)”。场就是促进成员间分享彼此经历和心智模式的场所。其次表出化模式由有意义的“对话或集体反思”所触发。在对话与反思中,运用恰当的比喻或类比帮助将难以沟通的和隐含的隐性知识表述出来。再次,联结化模式是由新创造的知识与组织内其他部门的现有知识形成的网络所激发的,由此这些知识体现在新产品、服务或者管理体系上,最后干中学触发了内在化过程。
每个知识转化模式所创造的知识,其内容都是不同的。共同化产生的知识是“共感知识”,例如共享心智模式和技能。表出化过程产生的是“概念知识”。联结化给出“系统知识”。内在化产生了关于项目管理、生产过程、新产品使用、政策实施方面的“作业知识”(pp.83-84)。
个体的隐性知识是组织知识创造的基础,组织需要调动由个体所创造及积累的隐性知识,被调动出来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在组织层次上得以放大,并且在存在论维度较高的层级上结晶下来,这个过程就是“知识螺旋”(p.85)(如图2.9所示)。
图2.9 组织的知识创造螺旋
图表来源:Nonaka,2000:85
在组织的知识创造过程中,组织的作用是提供适当的场所,以利于个人知识的创造和积累,并促进有关团体活动。促进组织创造(知识螺旋)有五种条件:分别是意图(intention)、自我管理(autonomy)、波动和创造性混沌(fluctuation and creative chaos)、冗余(redundancy)、必要多样性(requisite variety)(pp.86-99)。组织的知识创造过程起始于对隐性知识的共享即社会化过程,随后所共享的隐性知识被转换为一种概念,这个过程类似于表出化过程,随后所创造的概念要被验证,如果通过就进一步转换为原型,最后创造的知识跨越部门或组织的边界传播。整个过程如图2.10所示:
图2.10 组织的知识创造过程的五阶段模型
图表来源:Nonaka,2000: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