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创造过程的阶段特征
综合上述三个探索性案例可以看出,三个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过程具有类似的阶段特征。如表3.4所示。
表3.4 三个探索性案例的产学研合作过程横向比较
续 表
首先,产学研合作的第一阶段,项目的缘起一般都源于产品缺陷(如批量断管,内胆破裂,电晕机稳定性不足)现象所引发合作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三个企业都存在着从产品缺陷的表象中表达和抽象出具体需求的过程。如CAE项目中调查组和CC中心从批量断管事故中所总结出的三大问题和三大改进方向,以及塑料工程中心从内胆破裂现象中所总结的改善机械应力和化学应力的具体指标,SX科技根据自身仿制台湾设备的经验所提出的对电晕机电压功率和稳定性的具体指标。我们暂且把这一阶段称之为“界定需求”阶段。
由于纷繁的现象在第一阶段中被抽象成容易表达的形式,因此便于同学研机构进行跨组织的沟通。因此在产学研合作的第二阶段,外部知识主要指学研方的知识,通常表现为基本的算法、理论和原理等开始被引入企业。具体在三个案例中,有限元算法、材料改性知识以及高频高压感应加热技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引入企业的。在第二阶段中,三个企业都共同经历了从企业外部获取和导入学研方知识,并将其根据企业实际情境具体化(主要通过测试和改进)从而形成产品原型或产品概念的过程。例如HF大学所提供的CAE系统的DEMO,ZS大学所完成的改性新材料,以及ZJ大学所完成的电晕机样机都是在这个阶段初步完成的。我们暂且称这个阶段为“知识获取”阶段。同时,因为学研方外部知识正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引入的,因此我们把这个阶段定为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企业在外部学研方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到了相关的测试和改进知识。
在合作的第三阶段,在参与了“知识获取”阶段测试和改进的过程,因此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工程师在体验了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基础上即learning by doing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和消化新技术和新知识,从而以共有心智模式或knowhow的形式丰富自己的隐性知识库。如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合作的工程师们学到了使用CAE系统进行辅助设计,利用改性新材料进行新结构设计,以及根据客户需求对电晕机进行个性化设置的经验和诀窍。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这些经验和诀窍是被工程师个体们所掌握的,零散的且难于表达的。这个阶段有点类似于Nonaka的内部化过程,我们暂且称之为“知识消化”阶段。
在合作的第四阶段,三个企业都经历了第三阶段所学到的知识的推广过程,例如CC平台将CAE系统使用经验和诀窍系统化,使其更利于学习,之后通过一对一传帮带的形式带动整个集团的设计和研发工程师在新产品开发和设计过程中使用新CAE系统。同样,塑料工程中心也把新改性材料的结构设计经验和诀窍进行汇总和整理,以共同体验的形式在集团内部进行传播和推广。SX科技也是把“知识消化”阶段的知识进行模块化和封装化,将可用的通用设计应用到其他型号的电晕机上去。我们暂且称这个阶段为“知识共享”阶段。
在合作的第五阶段,三个企业都通过各种途径将在合作中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嵌入到企业原有的知识系统中,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如CC平台和塑料工程中心因为知识的引入而优化和改进了原有的设计流程和设计规范,并开发了相应的数据库,以更大程度实现知识的利用。SX科技针对合作开发的电晕机申请了专利保护,并因电晕机技术的突破而进入到流延机组的生产制造中。我们暂且称这个阶段为“知识增殖”阶段。
冰箱内胆开裂防治项目只经历了上述五个阶段,而CAE项目和电晕机项目则经历了后续两个阶段。
在合作的第六阶段,知识逐步从企业内部向外部溢出。HF工业大学的L教授和ZJ大学的EET中心都在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发表了多篇论文,CC平台和SX科技也同时以单独或联合学研机构方式申请了专利。我们暂且称这个阶段为“知识溢出”阶段。同时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知识溢出”阶段,还有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该阶段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有替代先有技术的潜在趋势。例如对于CAE项目,有限元算法的不断发展以及三维建模技术的不断完善,对合作所开发CAE系统构成了潜在的挑战。类似的,电晕机项目中,国外逐步兴起的静电感应处理技术在很多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有望在未来取代现在广泛采用的高频高压感应处理技术。
对于合作的第七阶段,目前上述企业还未经历,应该算是一个预想的阶段。因为第六阶段中新技术的潜在威胁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新的需求和问题逐渐产生,现有的知识在未来会逐渐呈现退化的趋势。例如CAE项目中,CC平台非常希望未来的三维建模技术和有限元算法能够为空调配管设计行业提供适用性更强的CAE系统(目前合作开发的系统仅适用于家用定频机);而在电晕机项目中,SX科技希望未来新技术能够在塑料表面处理过程中在抑制反向电晕和防止击穿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我们暂且称这个阶段为“知识退化”阶段。
我们可以看到,从“知识溢出”阶段开始,知识开始从企业内部向外溢出。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过程应该仅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共享”和“知识增殖”四个阶段。
在根据探索性案例初步划分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过程各阶段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在下一章中借助知识空间(K空间)分析框架对产学研知识创造各阶段及知识形态的变化规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