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开创造之门

打开创造之门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自从人类有文字的历史以来,人们就对创造行为发生了兴趣,希望揭开创造的秘密。本文立题是打开创造之门,实际上也是指打开大脑之门。我所说的打开创造之门,也就是要排除大脑在学习、工作和创造中的障碍,使它成为创造性思考的高度自由的“加工厂”。[4]其次,从教育学上,打开创造之门就是要实施创造教育,开发人脑的创造力。

打开创造之门

人的创造性的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过去,有两句名言:一是劳动创造历史;二是时势造英雄。从原则上讲,这些话当然都没有错,只是我觉得应当从创造性的高度,把它们阐述得更全面一些。人的劳动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后发展到创造性的劳动。因此,首先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具有思维能力的大脑,而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肩负起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长期以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是时势造英雄,这当然是个正确的命题,但在一定客观条件下也会出现一些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业绩。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社会范畴或是科学技术领域里,因一些杰出人物创造性的发现和发明,从而掀起社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自从人类有文字的历史以来,人们就对创造行为发生了兴趣,希望揭开创造的秘密。大脑是人的思维器官,人们的一切认识都源于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要揭开创造力的秘密,就要揭开人的大脑的秘密。本文立题是打开创造之门,实际上也是指打开大脑之门。那么,什么是脑门呢?打开脑门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又怎样打开脑门呢?脑门无非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虽然在汉语里有“脑门子”一词,但那是指前额。汉语里还有“脑海”一词,也许它是从大脑中海马体(用以表示思维和记忆的器官)而来的。大脑形体小,大海宽阔无边,把这一大一小形象地组合成“脑海”一词,实在是太妙了。海者,深蕴、宽阔之谓也。因此,用“脑海”来形容大脑的功能的深邃和无限性,的确是再恰当不过了。

门是“进”与“出”的关口,既然有门,那一定有影响其“进”与“出”的障碍物。对于大脑来说,“进”的意思是从外界摄入足够多和有价值的信息;“出”的意思是指输出经过大脑加工的产品,如一切新思想、新理念和新的发现与发明。我所说的打开创造之门,也就是要排除大脑在学习、工作和创造中的障碍,使它成为创造性思考的高度自由的“加工厂”。下面,我想从三个层面上阐述本论题的主题内容:

首先,从生理学上,研究大脑的结构,找出杰出人物大脑的特征与创造性的关系。长期以来,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家一直都在跟踪那些天才人物,例如爱因斯坦、莫扎特、贝多芬、诺依曼、霍金、拿破仑、列宁……他们甚至希望解剖其中一些人的大脑,以便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爱因斯坦于1955年逝世,享年76岁。他生前多次接受大脑研究,并不止一次地表示,希望死后把大脑提供科研之用。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科学奇才爱因斯坦的大脑在保存了40年以后,终于对他的大脑开展了研究,他将对科学再一次地做出贡献。美国和加拿大的两个研究小组的研究表明:爱因斯坦大脑的体积和重量与普通人(包括歌唱家、建筑师、工人等)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他们的研究也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他的大脑顶骨叶部位两边均比常人宽出15%左右;二是顶骨叶皮质内没有沟纹;三是他的大脑里脑神经胶质细胞特别多。他们的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果然与众不同,他的大脑顶骨叶较宽与其超人智力有关,这将为大脑研究工作提供新的思路。[1]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无疑是一位音乐天才,他也是神经学家们研究的对象。德国神经学家戈特弗里德·施劳格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对天才的音乐家的绝对音调感觉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天才音乐家无须把音调与参照音调相比较,他们大脑里好像有一个能定音的音叉,它可能位于颞平面的大脑皮层区内。他还认为绝对音调感觉是一种早熟的天赋,因为在具有绝对音调感觉的音乐家中,95%的人在7岁以前已显示出音乐的天赋。[2]关于这一点,从莫扎特的身上得到了证实,他5岁随父到欧洲旅行演出,12岁就名震欧洲乐坛。

对于大脑的功能,俄罗斯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提出了大脑功能的新学说。他们研究了人类形成思维各个阶段与大脑左右半球各个部位的关系。这项研究是用对比的方法。他们组织健康的人和大脑左右半球受到损伤的病人看一幅漫画,让受试者抓住画的本质特征,然后用语言来表达。如果不能这样做,那就说明大脑的一定部位受到了损伤。试验结果证实了他们的观点,弄清楚了一个很有趣的大脑思维规律问题。在艺术思维方面,大脑右半球起很大作用,如果大脑右半球受伤的人,很难确定画面的情节。他们通过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脑左右半球的后面部分负责理清思路,有条理地表达思维。也就是说,如果是写文章,即大脑前半部分负责打草稿,而后半部分是负责修改、加工和定稿。”[3]

目前,关于大脑功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例如,关于睡眠、衰老、记忆等基因都已经分离出来,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可以采取基因疗法治疗这些病症。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人的大脑细胞一旦发育成熟,就不会产生新的细胞,如果神经细胞死了,就永远不会有新的细胞代替它的细胞。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科学家甚至已经发现和培育出了干细胞,这是能够生成任何种类脑细胞的万能细胞。他们把这些干细胞植入动物体内,发现它们能够生成并发挥作用。对此,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神经学家评价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结果。这些数据迫切要求我们对人脑的发育重新进行分析……如果我们所揭示的情况,同样适合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灵长类动物,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真的需要改写有关大脑发育以及经验对大脑的影响方式的书籍。”[4]

其次,从教育学上,打开创造之门就是要实施创造教育,开发人脑的创造力。在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了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通过了两个划时代的文件:《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为了21世纪:视野与行动》,《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这次会议被认为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会议,会议文件就是对付这种挑战的对策。在会议文件中,曾提出:“教育造就使社会包括经济领域前进、创新和变革的能力。”“高等教育的另一个使命是:通过研究,创造和传播知识。”[5]自那以后,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大学的教育改革,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众所周知,美国的高等教育历来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美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水准最高的研究型大学,而且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发明成果。但是,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美国进行了教改的新探索,调整了他们的教育政策,把本科教育放在首位。据报道,现在美国125所研究型大学中的大部分正致力于加强本科生教育,他们着手修订课程,加强小班授课,推行有创意的教学,越来越多的学校让学生与教授一起参加前沿的科研工作。在宾夕法尼亚州,4 500名教授中85%的人为本科生授课,接受专门的教学法的培训,力求成为最好的教师。对此,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校长雪莉·斯特鲁姆·肯尼颇为动情地说:“在我从事高等教育的37年中,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在本科阶段如此真切的变化和令人振奋的精神。”[6]

本来,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受中国传统教育影响很深,但是近年来他们教改的步伐很大,大力推行创造教育。比如,像历史这样的课程一般是很难教授的,但是他们实施创意教学,不仅把枯燥无味的历史课教活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具体做法是:用激励法,训练学生的弹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假设和独立批判,支持他们发掘问题的勇气,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认为:“采取这些做法,学生们的智慧之门就这样被打开了。”[7]

近年来,在我国也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在教学改革中摸索出了有益的经验。《光明日报》以《为创造插上激情的翅膀》为题,介绍了“激情联想阶梯式学习法”。这个方法的创始人是江博,人称“激情的江博,激情的新概念”。江博深有体会地说:“激情是学习英语中巨大的动力,在课堂上每一分钟,都充满激情,让这种激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他认为,激情是原动力,而联想是学习成功的法宝。[8]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要挖掘每个学生学习语言的原动力,使课堂成为互动参与式,而不是单向灌输式的。由于采用了这种先进的教学法,不仅江博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师,而且使他所在的学校培养出了不计其数的优秀人才。

以上介绍了历史和英语的创意教学法,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既然像偏重于记忆的历史和英语都可以实行创意教学,那么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更是可以实行创意教学的。问题在于人,我们相当多的教师缺乏激情,缺乏改革的意识,习惯于走老路,而不肯尝试新的教学法。我相信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始终应当把转变教师的观念放在首位,只有开明的教师,才能实行开明的教学法;只有从事科研的教师,才能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只有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

再次,从人工智能学上,研究模拟人的思维的计算机,赋予计算机创造的功能。人工智能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它的创始人是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的艾伦·图林(E.Turing,1912—1954)。在人工智能学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即到底是人比计算机聪明还是计算机比人更聪明?毫无疑问,计算机是人发明的,也是人制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然是人比计算机聪明。但是,计算机的存储量和计算速度,又是人脑所望尘莫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计算机超过了人的大脑。

计算机的发明以及广泛地使用,已经使工业生产、经营管理乃至于学校里的学习,都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无论是从广泛性或深刻性上说,它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这再一次证明,创造力是巨大的,它不仅创造了无比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1997年5月初,在美国纽约发生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即计算机“深蓝”战胜了世界顶尖的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对此,人们惊呼:不得了了,计算机打败了世界超级大师。究竟怎么看待这一场对弈?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际象棋比赛的范畴,问题涉及“深蓝”到底有没有思维?今后,一旦计算机有了超过人类的思维能力,人类又该怎么办?尽管人们疑惑不安,但是智能计算机的研究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并且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

据报道,美国布兰代斯大学用一台计算机模拟设计“金门大桥”,这可能是向发明智能机器人迈出了可贵的一步。研究人员给计算机编制了程序,计算机利用算法逻辑,花了一天半的时间,终于拿出了一个悬臂桥的设计方案。当布兰代斯大学计算机教授乔丹·波拉克和同事把这座桥组装起来时,他们发现它的结构十分完美。对此,波拉克说:“这种设计方法最终可能导致能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机器人的出现。”

人和电脑谁更有创造性呢?这的确是一个备受人们注目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极大挑战的研究课题。在这一方面,以色列的科学家作了探索性的工作。他们用一台程序编写出色的计算机,为酒类、食品、电子产品和汽车的销售设计广告。结果表明,电脑的创造性并不比人差,除非电脑的竞争对手是职业设计高手。[9]

研究能够表达感情的机器人,无疑是最富有挑战性的设想。据报道美国IBM公司在日本东京展出了他们研究的一个机器人的部件,它是一张模拟人的脸,可以靠放在鼻子上的传感器和摄像头跟踪物体,并可以用活动眼睛和嘴唇来表达感情。这是IBM公司开发能够理解人类情感的机器人“蓝眼睛”计划的一部分。

在计算机研究方面,最新的方向是研究量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现在已取得了某些初步的进展。量子计算机将改变二进制“开关”,使用“量子位”控制,这无疑朝着开发超级计算机迈进了一步。生物计算机是用DNA芯片代替硅材料制成的芯片。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种利用附着在镀金物体表面的分子链完成简单计算的方法,这意味着生物计算机已是摸得着的未来了。未来的计算机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科学家们预言:“从现在开始,电脑的运算速度将呈指数式增长。预期在50年内,机器将比人聪明,其聪明的程度会让人们相信机器有自己的意识。人脑将与电脑结合成新物种。根据目前电脑与生化科技的发展趋势,这种‘混血儿’将产生超级智慧。人脑与电脑结合而成的新物种将具有重新自我设计的能力,不但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甚至能够主宰整个宇宙。”[10]

上面那一段预言,是天方夜谭吗?是危言耸听吗?不,是科学假设,是科学家对未来的憧憬,是对人的创造力的企盼。如果有一天,计算机真的主宰了世界,它会不会无限制地自我复制,像“潘多拉的盒子”那样打开后变得不可收拾呢?鉴于创造的无比威力,今后在计算机研究的领域里,什么奇迹都是可能发生的。但是,人们用不着惊慌,对未来应当抱着乐观的态度。就人与计算机而言,人永远是主体,不管是什么样的超级计算机,它总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人创造的产品。人既然创造出了超级计算机,那么人们就有超级的思维和办法去管理这种计算机。依我看,人和计算机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人们既然创造出了计算机,赋予了它创造性,那么人们就应让这种计算机为人类造福。我想,这才是我们打开创造之门的正确方向,也是我们唯一希望看到的结果!

【注释】

[1]陈风丽.爱因斯坦大脑比较宽[N].环球时报,1999-07-02.

[2][法]新观察家,1995-02-15.

[3]世界科技译报,2000-07-26.

[4]参考消息,1999-11-16.

[5]中国教育报,1999-02-01.

[6]参考消息,1999-10-11.

[7]参考消息,2002-05-29.

[8]光明日报,2002-03-15.

[9]武汉晚报,1999-10-15.

[10]世界信息报,2002-03-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