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破除对发明创造的迷信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勤劳的美德,被誉为“礼仪之邦”。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曾先后完成了指南针、造纸、火药和活字印刷四大发明,对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都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马克思在评价我国古代这些伟大发明时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
然而,在我们祖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虽然有过科学技术发展的巅峰,但也有过衰落的低谷。特别是明朝以后,我国再也没有产生像“四大发明”那样震动世界的伟大发明成就了,也未曾出现过像诺贝尔、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这样的世界超级发明家。我们不得不惭愧地说,我们至今所享受的一切工业文明,都是外国人发明的成果。例如,从航天飞机到自行车的交通工具,从卫星通信到BP机的通讯设备,从CT扫描仪到手术刀的医疗器械,从超导对撞机到玻璃试管理化仪器,从数控万能车床到梅花螺钉,从电动理发剪到一次性的刀片,从西服、领带到皮鞋、纽扣,等等。这种状况,的确是与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勤劳智慧的民族极不相符的,也应使得我们炎黄子孙感到汗颜!
怎么解释我国古代有过辉煌的发明,而进入近代科学时期反而落后了呢?为什么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又是如此的缺乏创造性呢?原因当然是复杂的,既有文化教育和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因,也有传统文化中僵化、守旧思想束缚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比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开始得要早,但结束得又最迟,前后共延续了两千多年,比欧洲任何国家存在的时间还要长。封建社会宣扬“君权天授”的天命观和“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思想体系。总之,封建思想体系中“唯古、唯上、唯书”的迷信思想,就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历史沉淀”,虽经历史上的先哲们累加批判,但终不能彻底铲除。正是这种“三唯”或在今天新形势下的变种的迷信思想,窒息了我国人民的创造性,使勤劳智慧的人民的潜创造力压抑了千百年而不能爆发出来!
迷信思想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不仅指占星、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泛指盲目地信仰或崇拜,如对于古人、领袖、权威和书本的迷信。我在这里,不想涉及占星、命相等民俗中尚有争议的文化现象,仅仅就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中的迷信思想作一初步的剖析。
迷信思想是愚昧和落后的表现,它是与科学思想根本对立的。从对待科学技术的迷信来看,它们往往产生于人类生产力和文明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那时,人们往往把那些暂时未被认识或不理解的一些现象,看做是天意或是神创的。现代科学已证明,创造力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思维功能,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表现。因此,解放思想,破除对发明创造的迷信,乃是普及群众的发明创造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基本前提。
在对待发明创造上的迷信思想,既反映在宏观上,也表现在微观上。前者主要是对一些综合性问题的认识,后者是反映对每个学科领域里的具体理论观点或某些新奇现象的看法。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罗列各个学科中迷信思想的表现,我仅就诸如创造力、发明成果、发明专利和发明家等这些宏观上的问题谈一点看法,以有助于破除在这些问题上的迷信思想。
首先,如何看待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力?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两种对立的“创造观”,一个是唯心主义的,另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前者认为创世主是神,创造力是神旨或天意,这显然是迷信思想;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创世主是人,创造力是劳动,是人的智慧。事实上,不是上帝创造了人、创造了世界,而是人创造了上帝。难道不是吗?那宗教组织不是由人创建和领导的吗?那《圣经》、《古兰经》、“三藏”(佛教经典总称)等,以及由它们衍生出来的经典和故事,不也是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的结晶吗?
因此,创造力并不神秘,是每一个生理发育健全的人与生俱有的特征,只不过有些人由于受到迷信思想的蒙蔽而不识它的“庐山真面目”而已。随着对创造力研究的深入,它的本质也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创造学作为一门科学也日益得到了推广。但是,要给创造力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却又是不太容易的事。可以毫不掩饰地说,人们对创造力的定义正如对它的研究一样,似乎比任何其他问题都更多样化,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与思考,我个人也对创造力的定义作了一个概括:“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目的和任务,积极、主动地发挥创造思维的作用,去发现未被认知的新事物或对原有的知识、信息、经验进行加工、组合、归纳、演绎和实践等,从而得到新的知识、新的概念、新的产品和新的理论的综合能力称为创造力。”[2]这一概括与众多定义的不同点在于:它几乎包揽了创造力的各种特征,如创造力的缘起、本质、类别、标准等,因而不失为一孔之见。
其次,如何看待发明成果?这又是一个容易导致迷信思想的问题。人们通常会把发明成果看成是很神秘的,似乎只有像无烟炸药、电话、汽车、电视机、计算机、DNA分子结构等发明,才可算得上是发明成果。毫无疑问,这些的确是发明成果,而且是人类智慧之精华。但是,发明成果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金字塔,不仅类别不同,而且水准也千差万别。如果说DNA分子结构和宇宙飞船是“当代金字塔”闪烁着光芒的顶端,那么它的塔身和塔基就是无数的、水准不同的发明成果所堆砌而成的。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行代表全方位的各行各业。也就是说,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内行、能手,也有自己事业的尖端、顶峰,每个人都有“英雄用武之地”,都有作出发明创造成果的机会。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个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项目,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或研制出一个新产品,这无疑是发明成果。同样地,一个作家完成一部小说,一个画家创作一幅画,一个作曲家谱写一首歌曲,一个工人完成一项技术革新,一个企业家开创一个企业,一个大学生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学习方法,一个农民采用科学种田获得高产,等等,这些也都是发明成果。因此,人人皆具有创造力,处处都有值得被创新的东西,时时都可以捕捉到创新的机遇,事事均可转化为创新成果。总之,发明创造成果是属于矢志不渝追求创新的每一个人!
再次,如何看待发明专利?怎样才能成为发明家?在历史上,曾经把发明专利看成是十分神秘的事,似乎只有少数的天才人物才能企及。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半个世纪以前,美国联邦法院法官汉德曾亲笔起草了一项法令,规定“凡申请发明专利者,必须证明其人确实焕发出‘天才的火花’”。[3]很明显,这项法令反映了当时对待发明专利的神秘感,他们不是检验发明专利成果本身的创新价值,而是要去证明发明人的“天才火花”。这是一个无法证明的问题,因此从这项法令颁布之日起,从来就没有被贯彻执行过。时至今日,对发明专利的迷信思想已基本被打破,它不仅是衡量人们创造性劳动价值的标准,而且也是保护发明创造成果的一种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造力的开发,发明专利也以从未有过的惊人速度增加。据统计,当今全世界每年申请专利的数目高达30万件,平均每天有800~900件问世。这也再一次说明,发明专利并不神秘,任何一个新发现、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新配方,甚至是一个新的主意,都有可能成为发明专利。
发明家与发明专利是互相联系的,你要成为一个发明家就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发明专利或发明成果。我们可以这样说,发明专利或发明成果是检验发明家的标准。从历史上看,火药发明大王诺贝尔,他一生共获得355项技术发明专利,在20多个国家开办了80多个企业,是19世纪集发明家和实业家为一身的光辉的典范。爱迪生自幼贫寒,自学成才,一生共获得1 093项发明专利,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上获得发明专利最多的人,也是技术发展史上最显著的天才之一。又据报道,日本发明家中松义郎,在五十多年的发明生涯中,共获得2 360项发明专利,是目前世界上获得发明专利最多的人。这正说明: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超旧人!
然而,发明家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仍然是一种偶像,似乎只有少数天才的特殊人物才能成为发明家,至于大多数人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依然是对发明家的迷信思想,事实上,不论学历高低,不限年龄大小,不分性别种族,人人都是可以从事发明创造的,也都可以成为发明家。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明家只是极少数,但这并不能证明另外的大多数人不能成为发明家。问题在于,很多的人在平凡的工作中,无时不在进行发明与改进,只不过他们没有自觉地认识到那些不显眼的工作的创新意义罢了。还有一些人,虽然他们具有发明创造的天赋,但他们缺少参与的强烈意识,所以他们只能站在发明创造宫殿的门外,使自己与发明创造无缘。
最近,我看到一篇关于“西北奇才——戴笠人”的报告,[4]看后令我感叹不已。文章是介绍一位年逾花甲的退伍老人戴笠人从事发明创造的动人事迹。这位作家兼发明家,是靠自学脱盲的,是靠勤奋成功的。到目前为止,他共完成了30多部文学和科普书的创作,而且部部是奇书。他编撰的《天下趣闻奇观录》,共62卷36册1 200多万字,现已出版5卷,发行8万多册,一再重版,成为畅销书之一。这该是多么巨大的数字,1 200万字!又有多少文字工作者一生能够完成如此浩大的文字工程!
戴笠人不仅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而且还是一位成功的发明家。他共获得7项发明专利,件件被称为“奇活”。其中,“万变诗集扑克”,耗时10年,可变化出5 000首诗。这又是一项庞大的文字工程,被称为“活的诗典”。很难设想,完成这么浩大的文字工程,该要查阅多少书刊,耗费多少心血哟!
戴笠人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呢?他的经验又是什么呢?依我之见,他成功的因素就是四个字:“勤奋”和“义愤”。勤奋产生了他的发明的天才,义愤激发了他的发明的动力。他在年轻时,写了一首“西大滩”的诗,因受到胡风的赞赏而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到无端的批判,但是他没有泄气,相反的,激发了他的义愤,他铿锵有力地宣布:“我还要写!写!写!”就这样,他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的佳作,写出了一个成功的发明家的历史!
从戴笠人成功的经验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定要解放思想,不迷信学历,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只要敢于参与、刻苦钻研,百折不挠,那么就一定会获得发明的成功。我深信,靠自学脱盲的戴笠人能办到的,那么每一个具有健全思维和自学钻研能力的人,只要付出了像戴笠人那么多的代价,都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发明家!
(原载于《创新大王》1995年第2期)
【注释】
[1][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67.
[2]刘道玉.知识·智力·创造力——谈创造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18.
[3][美]交流(中文),1987(1).
[4]解放军报,1995-02-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