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创造教育的本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人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培养与形成”。从根本上说,创造教育的本质,就是实行优化教育,发展人的最优秀的本质。
1.人的优化教育
教育学是以人的教育为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人的教育,也就是研究人的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学校应当“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1]。
在人类的认识历史上,围绕着人的发展,有过多种学术派别。以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tanley Hall,1844—1924)为代表的,主张“遗传决定论”,他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2]。以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J.B.Watson,1878—1958)为代表的,主张“环境决定论”,片面地强调环境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此外,还有“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过分地相信教育的力量。上述观点虽然都有一些合理的因素,但都有片面性,没有从本质上阐明人的发展过程及辩证关系。
马克思曾指出:“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3]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培养与形成。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人的发展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即在遗传、环境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中发展,其中遗传是发展的自然前提,环境是发展的客观条件,而教育则是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
据生理学家的研究,四万年以前远古人的大脑结构与现代人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四万年以前的古代人的大脑也已具备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能力。这说明,自古到今,人类大脑的遗传结构变化不大。但是,为什么现代人似乎比古代人更聪明了呢?为什么现代人发明了诸如原子弹、火箭、宇宙飞船等重大的高技术成果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人的发展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上。古代人虽然具备了现代人大脑的功能,但那时生产力低下,不具备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所以人的潜创造力得不到足够的开发,当然也就不可能作出像今天这样重大的发明来。反过来说,人类今天的智力和科学技术成果,如果不以数千年来逐步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基础,如果没有现代教育,那也是不可想象的。
在澄清了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以后,我们将着重讨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人的发展是一个总的概念,它包括思想品德的形成,智力的开发以及个性的陶冶。这是培养和形成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也不能相互代替。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多方面的,是综合的。根据我的观察,人的才华大体是相通的,往往德、识、才、学寓于一身。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同时又是勤奋学习、才华出众和敢于创新的人,是富有鲜明个性的人,一般也是对社会贡献最多的人。
在技术革命的时代,人的发展不仅要求全面,而且更应当注重发展中的质,特别是促使认知和思维的质的发展。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呢?这是因为,全面发展太笼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接受的,反映不出时代的特征,也看不出创造教育的实质。
如何才能促使人的认知和思维的质的发展呢?我认为必须实施人的优化教育。所谓优化教育,也即创造教育(我之所以使用这个名称,主要是为了与过去千百年来所沿袭的奴化教育、强制教育和僵化教育相区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社会与科技进步的结果,是培养优质人才的需要。
实现人的优化教育,必须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办事,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必须激发人的理想目标,人为什么要发展?向着什么方向发展?不仅教育工作者要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每一个发展中的人也应当回答这个问题。人是不能没有目标、没有精神的。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也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这也的确是人才成长的一条规律,古今中外的许多杰出人物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个规律。可惜的是,具有这种精神状态的人不多,所以我才提出要优化发展中的人的心理,这对正处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尤为重要。我曾设想,如果我们的大学生的学习劲头,都像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那么他们的智力的发展一定会达到最佳状态。
其次,要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实现智力开发的主要途径,因此优化的教育必须要有优化的教学来保证。教学过程是由一系列教学环节和活动组成的,其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以便有效地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在信息激剧增加的时代,应当教什么,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有用的新知识,如何应用和发展新知识,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对于优化教学过程也十分重要,要切实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把单向的授业过程变成多向的学习、讨论、交流和创造的过程。
再次,要优化学习的环境。环境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所处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和社会条件。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条件和社会条件。爱因斯坦在弥留之际,曾回忆了他在瑞士阿劳州立中学度过的难忘的一年。他说:“这个学校的自由精神和那毫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纯朴热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同我在处处使人感到受权威指导的一个德国中学的6年学习相对比,我深切地感到,自我行为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的优越啊!”[4]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所赞美的学校,就是一所优化了学习环境的学校。这虽然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但他那种倡导自由精神的办学思想,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应当说,我们现在有着比那时更优越的条件,能够创造更加民主、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让更多的学校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成为发明创造的学术温床。
2.创造教育的社会职能
教育的社会职能是为社会生产服务和为社会生活服务,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一般来说,教育为社会生产服务主要包括学校里的自然科学教学、校办工厂、科学研究、毕业设计、科学咨询服务等;教育为社会生活服务主要是指为那些不属于生产性领域内的服务,如政治、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社会风尚等。目前,国外普遍把高等教育的功能归结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其实,这三点也可以分别归并到为社会生产服务和为社会生活服务的两大职能中去。教育两大职能的作用及体现,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的途径还是通过向社会输送各种人才实现的。
创造教育不是改变了教育的社会职能,而是强化了它的职能,这也是由创造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创造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通过这批人才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生产服务和为社会生活服务,因为创造型的人才将会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法,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创造型的人才对为社会生活服务,也是大有作为的。创造教育已不仅仅是传播文化的手段,而且还担负创造新文化的使命。它一方面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和制度,另一方面坚持改革创新,更新观念,克服旧体制和管理上的弊端,把社会推向前进。
3.创造教育必须遵守的规律
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同社会各个方面有着极其广泛而又复杂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地把握这些联系,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办事。教育应当遵守哪些规律呢?我认为主要是两条:一是经济规律,二是教育规律,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教育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这是人所皆知的道理。教育就其主要方面而言,它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它又反转来为经济和政治发展服务。从宏观上来说,教育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而决定教育方向、性质的又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生产关系。中央所制定的“教育必须为经济服务,发展经济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较好地说明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这也是发展教育应当遵守的规律。
教育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有着自己发展的特殊规律。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在对待教育的发展上,犯了很多的错误,究其原因,就是违背了教育规律。“外行领导内行”,搞瞎指挥,以阶级斗争代替教学任务等,就是违反了教育工作内部的规律。其结果,使我国各级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造成了教育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教育规律包括的内容很多,可以说一切有教育活动的地方,都有教育规律。例如,教学规律、思想工作规律、思维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创造力培养规律、教育管理规律等。学习和研究教育规律,主要的是要学习教育科学以及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把教育工作当作一门学问看待。只有提高我们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水平,才能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也才能从理论上指导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4.创造教育的效力
列宁曾说过:我们一定会获得科学和技能:如果没有实际本领,任何学校、任何大学都是一钱不值的。这里提出了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如果学校不能培养有真正本领的人,那么这种教育不能说是有效的。
按照效力的原则,我们可以把教育分为高效、有效、低效和无效几种。过去我们所实施的教育,多数是属于后三种情况,但低效恐怕是多数的。高效力的教育过去虽然也有,但毕竟是个别的,有些创造型人才出现,还不一定是教育直接作用的结果。创造教育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属于高效力的教育。这种高效性,主要通过创造型人才表现出来,与普通人才相比,他们具有多效、再生和突破性的作用。
1953年沃森(J.Walson,1928—)与克里克(F.Crick,1916—2004)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导致分子生物学的建立。时隔20年,出现了第一个DNA人工重组,1976年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基因公司。现在,基因工程不仅影响着生物、农学和医学等一系列学科的发展,而且还开辟了人类认识生命过程的新时代。创造教育将培养大批有发现、发明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不正是说明了创造教育的高效力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