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国城镇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效果的研究
1.引言
中学生主要是指高中学生,年龄一般为15~18岁,其身心发育基本成熟。表现在高中学生的身高、体重、身体结构和外部形态等方面已逐渐接近成年人。他们的神经系统已经发育成熟,兴奋与抑制过程基本平衡,骨化过程基本完成,肌肉力量明显增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性机能的发育已接近成熟,男女特征明显。高中学生的智力发育已接近成熟,在感知和观察方面更富有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他们的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自尊心的发展,他们的情感逐渐稳定而深厚,并且不轻易外露。他们的意志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日趋成熟,自我教育更加自觉,并且能够对自我、对外界事物进行比较正确的评价。他们因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选择和压力,往往容易忽视体育教育与锻炼。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既有其特点,又显得非常重要,是培养和强化高中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自觉性、自主性的关键时期。
体育课程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中,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从体操科到体育课;从新民主主义体育教育到社会主义体育教育;从计划经济体育教学到市场经济体育教育等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不断推动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体育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从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的体育教学开始,经过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等体育教学大纲的修订,逐步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体育教学体系。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于2000年12月颁布了新制定的全日制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称新体育课程),并决定于2001年9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迄今已经实施几年了。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城镇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有必要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推进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我国16个省(市)的部分城镇中学160所的教学管理者320人、体育教师480人、学生1600人等,发出问卷每人1份,共2400份;分别收回282份、365份、982份,有效问卷分别为266份、352份、855份,有效率分别为94.3%、96.4%、87.1%。调查问卷设计咨询了3名教育学教授、5名体育学教授(含2名副教授)的意见,并经过两轮问卷效度和信度的一致性检验,有较高的相关一致性,符合调查研究的要求。
(2)访问调查法
对我国部分省市的城镇中学50所进行了专访,分别与学校的教务、体育、卫生等部门的部分管理者、教师、学生进行访问,重点了解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及改革建议,并查阅学校相关的实施材料。同时,随机观察了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情况。
(3)文献资料法
通过Internet查阅了中文期刊网和手工查阅了自1995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方面的学术刊物和书籍等,来收集有关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信息材料进行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城镇中学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的认识分析
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状态与实施效果有着密切关系。我们拟从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教法以及对体育教师的能力要求等方面改革的认识状态来分析。我们由调查结果(表5-5)了解到,多数的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者,体育教师以及部分学生对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比较好,并且管理者比教师的认识稍好些,教师比学生的认识又好些。他们认为:新体育课程是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对学生体质与健康关心的重要体现。他们认为:新体育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体育教学要使学生在参与性、认知性、适应性、发展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比以前体育课程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要更具体,也更明确。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做了较大的改进,坚持以身体锻炼活动为主线,同时,加强了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容,把《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学生自我学习锻炼、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创新,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建立新的体育课程教材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认为:新课程的教学组织与方法的改革要求也有较大的转变,要求把传统的技能教学法转变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健身体验法,要求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新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的智能结构、自我调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全体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投入到体育课程改革中,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表5-5 我国部分城镇中学对新体育课程改革认识的调查结果
然而,调查中也有少部分管理者、体育教师和学生对新体育课程的认识不够好,认为新体育课程把《体育与健康》混为一谈,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体育课程,应该坚持体育活动为主要手段,不应该把体育教学理论化,否则会影响体育教育的作用,难以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他们认为新体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也没有较大的变化,仍然是原来的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在文字编辑上的变化,虽然提出了一些新要求,但体育教学实践中也不好落实,不知应该怎样改革体育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是高了,体育教师应该怎样努力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仍然较模糊,因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仍然坚持走老路。因而,影响着体育教学效果及其改革的成效。
由此可见,我们认为学校对新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多数人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认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能够不断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有少部分人对新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需要认真学习,强化认识,更新体育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城镇中学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的现状分析
我们拟从学校体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实施现状,来分析学校开展新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
首先,在学校开展体育显性课程方面。我们从调查结果(表5-6)了解到,大多数的体育教学管理者、体育教师和学生认为学校根据新体育课程标准已经修订了《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育教学内容做了明显的改进,调整了原来竞技运动项目的比例,并把竞技体育项目软化后进入教材,增加了体育健身与休闲养生的教学内容比例,教学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也加大了。体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不断改变原来的技术标准化教学程序,采取了灵活的教与学方法,体现了愉快的体育健身教学思想,重视课堂的体育氛围,激发了学生的体育热情。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方法丰富多样,不断建立的体育协会组织、体育俱乐部,推动了学生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内外体育活动衔接好。考核内容与方法也进行了改革,转变了原来的绝对考核标准,采取了灵活的相对考核制度,推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表5-6 我国部分城镇中学体育显性课程改革现状的调查结果
同时,调查中也有少数管理者和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没有进行适当的体育教学大纲修订工作,有的教师甚至都不知道有新的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学内容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教学组织与方法还是原来的技能教学模式,多年没有变化。课外体育活动一般是学生自愿进行,没有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体育教师多数只管理教学,不管课外体育活动,因而影响到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
这说明当前学校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的主流是好的,多数学校在积极主动地实施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可是,也有少部分学校对体育课程改革力度不够,不能积极地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需要加强体育显性课程的改革。
其次,在学校体育隐性课程方面。我们从调查结果(表5-7)了解到,多数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认为:近几年来学校重视隐性课程建设,学校体育活动氛围逐渐转好,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较高,课外体育活动活跃,学校体育设施有较大改善,校园《体育与健康》文化和环境建设也有较大进步。可是,也有少部分管理者与师生认为,学校的体育活动氛围还不够好,多数学生的体育热情不够高,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与学生数量的增加不相适应,校园《体育与健康》文化建设还有待提高。
由此看出,多数学校对体育隐性课程的建设比较重视,都能积极利用校园体育文化与环境氛围,来促进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同时,也有少部分学校对校园体育环境与文化建设重视不够,需要加大改革力度,重视隐性课程建设,推进《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表5-7 我国部分城镇中学体育隐性课程改革现状的调查结果
(3)城镇中学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的效果分析
我们拟从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认知效果、适应性效果、发展性效果等方面来分析。我们从调查结果(表5-8)表明:
表5-8 我国部分城镇中学学生获得新体育课程教育效果的调查结果
首先,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方面有较大提高。多数管理者、教师及学生认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多,热情也提高了,运动场馆内从事体育锻炼的学生不断增加,积极性增强,有的学校运动场地晚上还有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说明学生参与体育的行为有明显增强,能够获得较好的体育适应性发展。
其次,学生获得体育认知方面的效果有较大改善。多数管理者和教师及学生认为,通过新体育课程改革,学生的体育意识明显增强,新体育课程教学加强了学生《体育与健康》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了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
再次,学生获得体育发展性效果也有明显改善。多数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认为,通过新体育课程改革,学生获得身体和心理的教育有较大的提高,学生通过体质与健康监测标准的合格率明显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运动能力有较大的发展。
但是,调查中也有少部分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认为,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不够高、体育意识变化不强,常去运动场馆的学生多数是存在厌学情绪,爱好玩耍而已。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的提高还难以简单地判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由此,我们认为通过新体育课程改革,多数人认为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教育效果是明显的,但也要进一步强化新体育课程的改革力度,全面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不断提高,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4.结论与建议
我国城镇中学贯彻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的状态良好,多数学校在积极主动地深化《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多数学校认为体育课程标准的推行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强化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体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等都比原有的体育教学大纲做了较大的改进,适应了我国加入WTO对培养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具有较高的体育教育指导意义。多数学校已经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实践,修改了体育教学大纲,调整了体育教育内容与组织方法,强化了课外体育、校园《体育与健康》文化建设,显性体育课程更加规范,隐性课程得到较大发展。学生获得体育课程教育的认知效果、适应性能力、身心发展状态等都有较好的变化,表明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良好。
但是,我们了解到,也有少部分学校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好,忽视了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组织方法的要求认识不足,实施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够,没有积极修订体育教学计划和大纲,表现出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体育显性课程改革不到位、隐性课程重视不够,因而影响着学生获得应有的体育教育效果,亟待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应从提高认识入手,从学生的身心素质着眼,强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把工作落实在细节上,切实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