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考虑到产学研合作的长期与当期绩效,同时能够关注合作过程中的每项指标,协调个体、组织和部门之间目标的实现,并能够对过程进行有效监管,但同时该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容易混淆企业绩效与项目绩效的关系,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谨慎使用。

1.2.2 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1.2.2.1 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内涵

不同学者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内涵的认识是不相同的。产学研合作各方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实体,其战略目标是不相同的,因此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预期目标也是不相同的(Bonaccorsi、Piccalu-ga,1994);利益分配的结构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合作各方对合作结果是否满意,是否会进行下一次合作(Moullin,2002;Pratt,2005);同时,利益分配情况如何也将影响合作过程的效率(Neely,1998;Harris,1997);最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将影响合作关系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合作是否能够成功(Lebeaul,2008)。因此,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该包括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

1.2.2.2 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方法

自从产学研合作的概念产生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试图建立产学研合作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现有的评价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于动机——期望的评价模型。Piccaluga和Bonaccorsi(1994)最早对产学研合作的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企业对收益的期望应该看成是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基础,通过企业的收益期望与实际合作结果的对比来进行合作绩效的评价。而企业收益的期望大小又是由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机来决定的。同时,他们提出了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机包括以下几种:得到了解本行业先进技术的机会、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如何通过委托开发活动来实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并且,他们认为产学研合作绩效衡量的指标包括新产品的数量、专利的数量及研发队伍的构成等。此外,他们还认为,产学研合作的组织结构和过程将对合作绩效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提出的绩效评价模式是一种基于动机——期望的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标志着学界已经开始关注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研究,但这种模型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2)基于平衡记分卡的评价模型。Etzkowitz(2000)认为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组织战略,否则将增加绩效评价的工作量。在这之后,基于组织战略的平衡记分卡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类绩效评价中,在企业绩效中获得重大成功后,平衡记分卡也被应用到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中。夏凤等(2008)学者通过建立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产学研评价模型,从财务、内部流程及客户等几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评价。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考虑到产学研合作的长期与当期绩效,同时能够关注合作过程中的每项指标,协调个体、组织和部门之间目标的实现,并能够对过程进行有效监管,但同时该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容易混淆企业绩效与项目绩效的关系,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谨慎使用。总的来说,这种评价模型在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方面还不够成熟,仍处于摸索前进阶段。

(3)基于投入-(转换)-产出的评价模型。谢福泉(2006)、金芙蓉(2009)、范德成(2009)等学者提出可以采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产学研合作绩效的评价,这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这种方法不能真正体现出产学研合作的形成机理,同时相关数据的取得也有一定难度,因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是难以实现的。

有学者提出,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产学研合作绩效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投入、转换、产出的各个方面。Tushman等(1997)通过实证分析提出,有效的项目管理的实施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产学研合作能够取得成功。Berghe(2008)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模型,该模型体现了对产学研合作实施过程的重视,主要是基于转换过程的输入、输出要素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全面地考虑合作各方关系、信息传递等主要问题,但该模型仍然需要进行实证的验证。曹静等(2010)也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绩效的评价模式,该模型主要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绩效创新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环境、合作主体关系、市场环境和法律政策,以及产学研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该模型虽然较为全面地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但是对处于不同区域环境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进行的评价过程中,如果环境相同或是相似,该模型可能就不适用了。

(4)基于资源依附和交易成本理论的评价模型。张万宽(2008)从资源依附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出发,分析了资源特征、资产不确定性等因素对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影响,从而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绩效的评价模型。从资源依附理论角度看,产学研合作联盟的成立主要取决于产学研合作各方所需资源的特征及相互的匹配程度,合作各方拥有的优势资源是互补型的还是浪费型的将直接影响到技术联盟的绩效,成功的合作联盟应该具有互补型的资源组合。由交易成本理论可知,产学研联盟各方在技术研发合作过程中必然存在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大小将对合作的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可以用合作的交易成本大小来计量联盟绩效大小。基于资源依附和交易成本理论的评价模型从新的角度评价了产学研合作的绩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评价结果处理上却不是很理想,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相应的处理标准,使评价结果更具参考价值。

通过以上不同评价模型的介绍得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进行评价,同时各评价指标之间有着“互补性关系”。张万宽(2008)认为,产学研合作过程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问题,不能只利用一种理论就能充分地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绩效问题,需要用系统的观点,采用多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从知识与技术转移等影响因素(Cummings、Teng,2003;Kulatunga et al.,2007;Puilbin et al.,2008)、关键成功因素(罗炜,2002;程永波等,2008;张渊等,2009)等角度对产学研合作绩效问题进行了分析,但是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评价模型。随着产学研合作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学者从新的角度对产学研合作绩效问题进行研究,并建立新的理论,其中具代表性的有知识管理理论(吴丰祥,1998)、供应链理论(李嘉明,2009)等,使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问题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