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档案产业化理念
档案产业化,是档案学理论研究中一个新的课题。21世纪初期,档案学界有些学者在国家制定的信息产业化发展战略大背景下,结合档案的信息属性,开始探讨档案产业化的问题。2003年10月,京津沪渝第4次档案学术研讨会就是以“档案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进行讨论,把档案产业化的讨论推向高潮,这一课题一度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对发展档案产业化显示出浓厚的兴趣,有人甚至提出要把档案作为一种产业来办,走档案产业化之路的主张。彭明发、万先杰研究了档案产业的定义及内容,认为“档案产业,就是以满足社会对档案或档案对社会的某种需求,通过对档案的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过程,向社会提供一种特殊的‘产品’和满足档案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劳动与档案有关的系列生产要素的过程”(17)。方立霏认为档案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普及档案观念为经营方针,以推广档案整理理念和保护技术传播档案文化内容为主要经营手段,以促进全社会和个人档案意识的提高﹑推动全人类档案获得更好保管和保护为己任的产业。还对档案文化产业提出了构想(18)。但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陈兆祦先生认为,应将档案产业改为档案服务产业,以明确档案服务产业与档案事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必须认识到,各级各类档案馆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是国家档案事业的主体,不能将它办成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单位;同时,我们要大力发展为档案事业服务的各种经营性的档案服务产业(19)。还有一种是极力反对的观点,如肖文建认为,档案不是一种产业,档案不是商品,没有市场,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无从说起,成本核算失去产品这个对象,而且在我国,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历来都是以国家资金投入为主,追求的主要是社会效益。由于档案及档案事业不具备产业的基本要素,因此档案产业的概念是站不住脚的,也就决定了档案是不能成为产业的,还通过亲身经历分析了档案产业化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提出应该走出档案产业化的认识误区(20)。陈姝也持类似观点,在2003年第11期《北京档案》上发表《向档案产业化说不》的文章,并阐释不能发展档案产业化的理由。
可见,档案学界关于“档案产业化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争议,有极力支持的,有坚决反对的,也有持折中观点的。对学界的认识,我们认为应辨证地看待。一方面,我们应看到档案学者的研究视野有所开阔,“档案产业化”的理念已受到档案界的重视,能将档案事业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化联系起来,有利于促进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追求经济效益,在档案工作领域主动为社会各项工作开展一些经营性的服务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另一方面,这一观念在理论上是否具有科学性?在档案工作实践上是否行得通?从许多学者的观点中我们也看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工作来讲,将档案机构办成经营性的产业机构,使档案事业变成档案产业,都是行不通的。因为档案本身不具有商品性,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具有服务社会大众的公益使命;同时又依赖社会公众的支持,追求的主要是社会效益,所以不能将它办成经营性的文化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