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档案管理学结构和功能的理论剖析
中国人民大学的胡鸿杰教授在其2005年出版的专著《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一书中,从分析档案管理学在不同时期的结构演进入手,对档案管理学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剖析,并据此肯定了档案管理学在档案学学科体系中的主干地位(1)。他指出,档案管理学是以档案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中国档案学中形成最早的管理类学科。在我国档案学没有以其专有的名称独立成书之前(20世纪80年代之前),档案管理学就是中国档案学的代名词。中国档案学的一个最大优势是对管理程序进行系统分析,而档案管理学则是这种对“管理程序进行系统分析”的直接体现者。“这门学科的结构的设置与发展,基本上遵循着两条线索:其一是对当时的档案管理活动予以准确定位;其二是对档案管理活动中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分析与阐述。”他在分析中发现,档案管理学的结构虽然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但总体上,档案管理学结构的基本部分是稳定的,大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适用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之前):第一,档案的基本概念。包括档案的起源、属性、定义、种类和特点、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国家档案全宗及构成等。第二,档案管理的组织与人员。主要涉及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原则,档案管理组织的类型、性质及其隶属关系,档案管理组织的社会地位与管理体制,档案管理人员的分工和职责,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等。第三,档案管理的过程,即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档案编目、检索和提供利用。他将这三个方面的结构所具备的功能,高度概括为“管什么”、“谁来管”、“如何管”的问题,认为档案管理学已经具备了管理类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在档案学教学实践中,我国档案管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分化,将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管理过程和方法分设,前一部分内容并入《档案学概论》课程,后一部分内容则成为档案管理学的基本内容。这种分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原来属于“谁来管”和“管什么”两大部分内容被分离出去,使档案管理学成为了一门关于管理过程和方法的专论。胡鸿杰认为,《档案学概论》的产生虽然是试图加强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但从建构一门学科,特别是管理类学科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这种分化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近年出版的档案管理学著作中,仍然保留了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概论的基本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