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学教育:变革的力量与方向(1)
陈传夫 于 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摘要】在考察国内外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变革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学专业变革的必要性和引起变革的力量要素。文章认为变革的目标应着眼于职业竞争力支持。坚持以信息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用户为中心的教学大纲,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位结构与跨学科人才培养和终身学习的图书馆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图书馆学教 育职业竞争力 变革 方向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in Digital Age: the Transformation Power and Direction
Chen Chuanfu Yu Yu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P.R.China,430072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native and abroad transform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in order to show the needs and the force of change. The goal of the transforma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support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s the transformation going on in Digital age,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information-centered philosophy,user-oriented syllabus,and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as well as aiming at cultivating compound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and forming a kind of life-long-learn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Key words】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Competency Transformation Direction
图书馆学教育从19世纪开始至今,已经有近200余年的历史。无论是西方图书馆学教育还是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都在社会、经济、技术变化的环境下,经历了多次变革(2)。在今天的后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变化,网络成为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数字时代的知识信息组织与利用发生重大改变。面向图书馆职业的图书馆学教育,也必将加快变革的步伐。一方面,图书馆职业面临来自用户、商业信息服务商的多重压力和激烈竞争,对图书馆职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改革也给图书馆学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有人甚至认为图书馆学教育正面临“危机”(3)。图书馆学教育变革势在必行。
1 图书馆学教育在变革中前进
1.1 图书馆学教育的兴起
图书馆学教育起源于19世纪。1807年德国人施莱廷格首次使用了“图书馆学”这一术语,1808~1810年他出版的《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一书,被认为是图书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首次将图书馆教育纳入大学教育体系,1887年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所图书馆学院,专门招收两年制专修班学员,并招收女生。随着开办图书馆学教育的学校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1915年美国成立了图书馆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Library Schools,AALS)。
图书馆学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带动了全世界图书馆职业人员培养浪潮的兴起,1919年英国在伦敦大学建立了图书馆学院(school of librarianship);1926年卡内基公司提供资助建立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研究生院;1928年该校开办了第一期图书馆学博士班(4)。
目前,美国有56所美国图书馆学会(ALA)认可的图书馆学院。2003年秋季招收图书馆与情报学学生26 521人,比2002年度增长了10%。其中本科教育复苏的迹象很明显,本科生占12.8%。美国ALA报告的56所图书馆与情报学院共有专职教师约783名,兼职教师约200名,平均每个学院14名全职教师(UC Berkeley等大学未参加统计)(5)。
1.2 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发展
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起源于1920年,美国学者Marry E.Wood女士在武昌创办文华图书科,1929年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1953年并入武汉大学,开中国正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之先河。1925年4月25日,中华图书馆协会在上海正式成立,确立了“研究图书馆学术,发展图书馆事业,并谋求图书馆之协助”的宗旨,为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上海国民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等分别相继设立图书馆系和图书馆科。1947年北京大学创办图书馆学专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图书馆学专业的认定,中国图书馆学学科教育在理论和体系结构上得到长足发展,几十所高校相继开设图书馆学专业,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我国目前授予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重要依据。为了配合专业目录的实施,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以下简称《简介》)。该《简介》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简介》将图书馆学学科定义为研究文献信息采集、组织和开发利用、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的一门科学(6)。到2005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大约有35所大学招收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每年招生1 000人左右。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也逐步发展成为本、硕、博三级学位齐全的专业教育体系,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8所单位具备了招收博士研究生的资格,并已经培养出几十位中国的图书馆学博士人才。我国台湾省目前有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政治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暨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图书资讯学系、中兴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世新大学资讯传播学系、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等大学招收培养图书馆学专业人才。
1.3 图书馆学教育在变革中不断前进
近100多年来,图书馆学教育也发生了多次变革,并且在变革中不断前进。
在图书馆学教育发展初期,图书馆学教育以短期、应用型培训教育为主。1919年,威廉森在卡内基公司资助下对美国图书馆教育全面调查,完成研究报告《图书馆服务的培训》(7)。此次调查范围涉及当时美国15所专业教育机构及短期培训单位,报告发现当时图书馆学院不受所在机构的重视,存在学校规模很小、课程简单等问题。报告认为图书馆工作应分为专业性(professional)与事务性(clerical)两类,图书馆学教育应定位于专业性教育。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J.H.Shera)在其1972年出版的《图书馆学教育的基础》一书中,也主张图书馆学教育应该是专业教育,应设置于大学之中(8)(9)。图书馆学教育的专业研究和支撑地位逐步形成。
从“二战”以来,世界图书馆学教育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多次重大调整。以美国为例,“二战”到60年代,美国大量增设图书馆学校,数量达到70余所;创立了情报学;图书馆学本科教育逐步升级,大量增设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点、博士点;情报学在图书馆学基础上得到发展,图书馆学课程中增加了情报学课程。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学科逐步整合为图书馆与情报学,各图书馆学学院在整合的同时也纷纷改变学院名称,形成潮流。整合后的学科和学院名称通常采用图书馆与情报学(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信息研究(information studies),信息学科(information sciences)等。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服务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院专业调整,引发了图书馆学专业的调整运动。图书馆学教育向信息教育变革。图书情报学教育内容向情报科学汇集,部分院校兴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92年美国修改了图书馆学学位认可标准,将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学科名称修改为“图书馆与情报研究”(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然而在学科发展的同时,也陆续有17所得到ALA认证委员会认可的图书馆学院被关闭。到2005年,Atlanta Clark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成为第17所被关闭的图书情报学院(10)。
在我国,1977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恢复图书馆学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首届图书馆学硕士生。同年建立科技情报学专业。1981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首次在全国设立图书馆学硕士点。图书馆学、情报学分开招生,各自有独立的培养方案。而到了90年代,国际图书馆学情报学结构调整的浪潮对我国产生影响。图书馆学情报学开始了内部结构调整。与此同时,专业学科级别在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几经变化,专业地位受到挑战。大部分图书馆学(情报学)系(院)更名为信息管理(学)系(院)。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本科专业目录中,信息学(情报学)和科技信息(科技情报)与原有的经济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共5个专业合并成1个新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馆学专业与原情报学(信息学)专业分离。与国际上“汇集”于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s)下的趋势形成鲜明对照。
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融和成为世界图书馆学发展的潮流。AALS于1983年更名为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ALISE)。2000年IFLA修改了沿用多年的《图书馆教育指南》,强调情报研究内容。2002年英国图书馆协会与信息科学家学会合并成立图书馆与信息职业学会(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ILIP)。
2 图书馆学教育变革的力量
随着新世纪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信息交流以及信息利用模式的影响不断深入,图书馆学教育所处的学科生态进一步发生了深刻变革,用户需求对图书馆职业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在经费和结构调整中对图书馆学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位,作为图书馆职业发展的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撑的图书馆学教育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在变革中调整发展方向。
2.1 图书馆环境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带来信息和知识在形式上和利用上的变化,图书馆作为信息获取主要中介的作用发生改变。互联网深入人心,全球网络蕴藏的数字化信息数量惊人。数据调查显示,仅2002年全球新增由纸张、胶片以及磁、光存储介质所记录的信息生产总量达到5万亿兆字节;全球新产出的信息量每三年翻一番;大约90%的信息都以数码形式储存在某种电脑装置里。越来越多的信息以电子化数字化的形式出现。下列数字显示了这种变化的迅速。
●1994年,有同行审查的电子期刊不超过75个。1998年,SCI中有30%的被引期刊是在线版。2002年,增加到75%,此外63%的期刊全文可以直接从在线取得(11)。Rick Anderson预言,五年后仍有纸本,但POD将逐渐取代传统印刷;Frank Romano相信,到了2015年,48%的书会是以数字储存随选打印方式存在(12)。
●大学出版社精装本销售在2002年8月下滑了26.8%,图书馆购买大学出版社的书在2002年减少了12%以上(13)(Library Journal Academic Newswire,Nov.7,2002),图1、图2例证了这个问题。Nevada大学的Rick Anderson相信,未来五年,研究性期刊将完全在线化(14)(Against the Grain,Sept.2002.)。
●研究报告产量大增:英国Southampton大学的Stevan Harnad预估,每年200万篇学术性文章包含在2万种期刊中(eprintblog,Sept.25,2002.)。大英图书馆的研究认为,当研究报告的生产达到饱和状态时,将转成电子形式出版(15)。
●Stanford大学出版社删减员工数额及图书的出版数量。Northeastern大学出版社的William Froelich表示,学术性图书需要有新的传递管道,根据成本效益,按需出版将可让更多的图书持续印刷。Duke大学出版社的Ken Wissoker提到,出版型态改变已使图书出版产生困境,一本书的出版需要有美金3 200~4 200元的产值(约2 500~3 500本),但大部分的书卖不到1 500本,而且货运也影响到了书本的销售(16)。
●Cornell大学的ArXiv是物理的数字印刷典藏(ePrint archive),目前每年的预印本约21万本,到2007年将超过38.5万本,平均一年增加约3 500本,每个工作日约135本,而且ArXiv每年被下载量高达1 500万次(17)。
●英国图书馆研究指出,到2007年,至少将有50%的博硕士论文以数字化方式传递。
●根据XanEdu(ProQuest的子公司)的分析,已有55亿版权清楚的学习资源可以使用,保守估计,到2007年会增加一倍(18)。
●根据U.S.Campus的调查,到2007年,56%的美国大学课程可以通过课程管理系统学习(19)。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习惯于足不出户,直接在电脑桌面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图3显示了2000~2005年我国网络用户的飞速增长。曾经热闹的图书馆面临到馆用户大幅减少的局面。图书馆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而相继开展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实现更多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日益扩大图书馆电子资源在馆藏中所占的比例。哥伦比亚大学Kate Wittenberg领导的小组对全美1 233名学生进行调查之后发现,电子资源已经成为信息搜集的主要工具,尤其是对于大学的本科生而言。有90%的受访讲师也将电子资源作为其研究资料来源(20)。
图1 ARL图书馆1986~2002年用于专著和期刊购买的经费(21)
商业搜索引擎成长很快。由于投入资金巨大、拥有快速的研发队伍,这些搜索引擎功能不断加强,无论是图书馆的数字化内容还是新近出现的blog、wiki都成为Google、Yahoo等商业搜索引擎的涉猎内容。而与之相比的图书馆的搜索,复杂的检索要求、范围有限的资源对用户越来越失去吸引力。《纽约时报》曾经进行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读者倾向于上网搜索资料,不是作为图书馆资料的补充,而是作为后者的替代品”(22)。
E-learning构成了新型的用户科研与学习环境,远程学习、科研网格逐步替代了图书馆在研究人员和学习者心中的地位。特别是随着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运动的兴起,为科研信息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在网络上获取高质量的信息资源的机会。目前互联网上已经有2008种经过同行评议的开放获取期刊,324个开放获取的机构知识库(该数字仅仅是OpenDOAR中登记的数量),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PubMed Central就存储了56多万篇可供开放获取的论文(23)。图书馆员不得不承认,主流的、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几乎已经完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获取,图书馆不再是用户和信息之间主要的媒介。传统的印本、到馆型的图书馆服务必须转变为数字化网络化的服务,图书馆员的服务内容也必须从单馆的印本资源,扩展到网络化、个性化、学科性的知识信息。
图2 我国图书馆购书费占总支出比重(%)
2.2 用户需求发生改变
信息环境的变化为用户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同时也为用户辨别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信息带来了困难。当前的信息瓶颈不再是检索或获取不到可能有用的文献,而是如何从大量的相关信息中筛选出最适用的知识。用户对信息的检索和获取不再依赖图书馆,然而它们对图书馆的期许愈来愈高,他们仍然希望图书馆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快速、更高品质的服务。
当今的学术交流已经发展成为研究人员、图书馆和信息提供者、出版商以及社会团体、学/协会共同参与的网络模式,因而交流的形式逾加复杂,图书馆在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面临挑战。
图3 我国网络用户增长统计表
网络的发达导致用户对信息的迫切需求,但图书馆不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惟一渠道,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用户间、与出版商、与学/协会的交流以及其他方式实现信息的获取和沟通。因此,图书馆要想保持在信息用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活动中的地位,就必须提供更高质量的知识化服务,满足用户新的信息需求。OCLC在其2003年的报告中提出,当前信息用户在网络虚拟环境下感到满意的三个趋势是:自助服务——向自给自足发展;满意度——用户对网络提供的信息质量总体感觉满意;无缝链接——工作、生活、娱乐、通讯等通过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实现一体化(24)(25)。当前信息用户的需求已经具有以下特征:
(1)多元化:无论是信息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多样性,文字、图片、多媒体乃至新型的blog、wiki,用户关注的是信息本身,而非载体形式和来源;
(2)数字化:用户习惯于通过计算机浏览和获取信息,数字化的信息成为用户的首选;特别是年轻人,电脑不再是技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数字化和信息通讯技术布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个性化:用户认为一般性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而图书馆应该利用其独特的信息组织和分析为每一位用户提供基于其兴趣、特点和专业需要的信息;
(4)知识性:原始的信息已经遍布网络,信息本身包含的知识需要挖掘和提炼后呈现在用户面前;
(5)远程获取:从桌面上、从网络上、通过E-mail、聊天以及原文传递的各种方式满足用户需求,方便用户对信息和文献的随时随地的获取和利用;
(6)全球化需求:信息流动无国界,图书馆必须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全部信息,同时也体现在图书馆可能通过各种形式为更广泛区域内的用户服务。
台湾师范大学图书信息学研究所陈昭珍教授在《数位论文与学术传播》中清楚地描述了图书馆在学术交流要素中角色的变化。满足用户的需求需要使图书馆在新兴学术交流网络中承担新的作用。传统的、基于本地的资源收集、组织和提供已经难以支撑图书馆提供可靠的服务能力。图书馆需要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集成组织、知识挖掘,加强面向科研的情报服务;通过信息技术的开发建立起个性化的用户服务平台、面向用户的资源检索系统;同时,建立地区间和学科间的图书馆合作关系,开展合作与协同服务;结合E-science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实现对新型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基础信息资源支撑。
2.3 信息市场竞争激烈
新的信息需求壮大了信息市场,也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竞争对手。
2.3.1 网络与图书馆争夺读者市场
Sites=网络服务器(一台主机可能使用多个域名或端口而拥有多个站点数量)
图4 互联网的数量发展统计(26)
网络渗透到信息生活的各个角落。全球互联网上的站点数量已经从1990年的1个发展到2005年底的近8千万个,这些网络服务器提供了大量信息内容,正在与图书馆争夺信息用户。2004年底,美国有28%的人使用笔记本电脑通过无线接入因特网或移动电话收发电子邮件,53%以上的家庭介入因特网。即使在经济和技术发展不平衡的中国,互联网用户也已超过1亿人,仅次于美国。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有79%的人把互联网看做信息中心,55.1%的人则将其视为新闻媒体。中国网民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这种新媒体的时间达到了2.73小时,电视仅次之为1.29小时(27)。
2002年Outsell对大约3万名美国因特网信息用户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8%的被调查者认为开放网络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信息。同时一半以上的人表示得到的“信息并没有什么缺失”。同年UCLA因特网研究报告揭示,52.8%的被调查用户认为从网上获得的绝大部分或者说全部信息都是可靠而正确的,另有39.9%的人认为网络信息至少有一半是可靠而正确的。另一项调查显示,73%的学生利用因特网而非图书馆进行研究。2001年9月3日,美国著名媒体Newsbytes的报道称:因特网首次替代图书馆成为美国学校各层次人士在项目研究中最先寻求帮助的地方。
Hosts=在互联网声登记IP地址的计算机系统
图5 互联网上的主机数量发展统计(28)
2.3.2 商业化服务与图书馆争夺读者市场
图4、图5显示了互联网络上巨大的信息消费力量。2002年通过互联网实现的收入超过12 340亿美元(见图6),仅欧洲的网络消费就达到50亿美元。显然,如此巨大的市场必然吸引着各方的关注和参与。Google等一批颇具实力的网络搜索引擎吸引了众多用户的注意力,他们借着商业运作的快速和资金优势,不断推出新型的服务内容和形式,抢占了图书馆的市场。Google陆续推出的google scholar、google print等深受大众欢迎;该公司宣布预计将投入1.5亿美元将英语世界中最著名的几所图书馆,包括哈佛、斯坦福、牛津、密歇根等四所大学的图书馆以及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全部文献逐页扫描,并最终将多达5000万册的图书放到网上(29)。虽然该计划由于部分著作的版权问题而受到出版商的抵制,但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Google将把本已高达47.6%的互联网总搜索量提到新的高度(30)。
图6 因特网造成的收入(1996~2000)(单位:10亿美元)
同样也对图书馆的信息用户市场虎视眈眈的还有互联网上众多的信息内容提供商、娱乐商、中介组织和物流传递公司,特别是一些实现了市场化运行的数字图书馆公司也将成为图书馆的强有力的竞争者。
2.3.3 正在增长的外包业务弱化了图书馆的专业性
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为图书馆各项业务的外包提供了可能。在国外已经出现了多家图书馆将图书馆内各种非主流的服务内容外包,比如馆内计算机维护交给计算机销售公司负责,有的图书馆甚至采用租借计算机的形式缓解图书馆经费不足造成的设备短缺;比如租用复印机,由读者自助复印,耗材、维护全由出租公司负责;比如雇用专门公司负责图书上架;甚至馆长也可以外包,即把整个图书馆都外包给商业公司管理。图书馆的外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成本的限制,传统上在美国平均一本书的编目数据大约需要75美元,业务外包后可能大大缩减图书馆成本。同时,图书馆需要面向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设备和软件,但众所周知数据库与软件时常成长很快,无论是时间还是经济上图书馆的更新都受到很大局限。
现在,随着外包业的不断成熟,作为图书馆传统工作核心的编目服务也走上了外包的道路。我国中山大学图书馆就进行了采编业务的外包(31),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在《加州大学书目服务再思考》(32)中也提出了外包计划,在业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作为图书馆的“独门秘技”,编目工作的外包是否意味着图书馆因此而将流失自己的特色,失去其专业性。
图书馆如何突破重重困境,在信息社会占有一席之位,不仅是图书馆管理者和从业者考虑的问题,同样也是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2.4 图书馆职业目标与需求的变化
环境的变化带来市场的竞争和用户需求的新特征,这些变化和竞争给图书馆的发展造成压力,实际上也是对图书馆职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2.4.1 认识图书馆职业的价值
图书馆职业人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仅从中美两国的有关数字即可窥见一斑(见表1)。美国现有图书馆员20.3万人,在数量上与美国的药剂师和建筑师相当,这些馆员每年提供大约4.22亿小时的服务。美国图书馆消费市场每年支出约140亿美元,低于杂志销售广告(160.2亿美元(33)),但高于唱片零售业的120.3亿美元(34)和酒吧与客房服务业(Bars and Taverns)的130.3亿美元(35),成为美国经济的发动机之一。在中国,目前共有图书馆员约30万人,年提供约5亿小时的服务。中国图书馆的投入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但30个省级图书馆支出也达到1.5亿元以上,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高校图书馆经费为2亿元以上,另外加上科学院系统每年超过8 000万元的支出,以及系列数字图书馆工程每年5亿元以上的投入,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表1 世界各国对本国图书馆的投入占本国GDP的比例
从服务而言,图书馆作为全球信息的供应者,拥有160亿册图书,全球平均每人2.5册,按平均每册书45美元计算,这些馆藏价值7 200亿美元。全球62亿人中,图书馆登记用户为11亿人,也就是世界每6个人中至少有一个是图书馆登记用户。全球图书馆每天为这些用户提供数以千万计的服务,如:
●美国图书馆每年流通1 947 600 000项(36)
●其中公共图书馆每天处理1 772 000 000项流通,并处理39 500 000项馆际互借,合计1 811 500 000项(37)
●大学图书馆流通122 000 000馆际互借14 100 000合计136 100 000 Total(ACRL 2001)(38)
●美国公共图书馆访问量:1 116 000 000(state library data,2001~2002)(39)
●美国图书馆通过FedEx每天传递530万项(40)
●中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每年为22 000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为10 427万人次,20 020万册次(41)
●湖北省高校图书馆生均借书刊38.43册次,生均阅览55.9人次(42)
●2002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累计总藏量达42 628.3万册,其中图书29 141.9万册,报刊6 046.4万册(43)
●普通高校图书馆有一般图书72 551.898万册,电子图书1 809.7765万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系统拥有图书771万册,期刊2 095万册,其他各类文献共855万余册(件),院内开通或试用的电子全文期刊约11 770余种(44)
●我国图书馆加大了电子资源采购的力度。至2002年底,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引进数据库487个,贵州省高校图书馆2002年共有数据库115种。全国军队院校图书馆已建成电子信息总量近40TB,引进数据库514个(45)
●我国公共图书馆共有公共房屋建筑面积582.8万平方米,阅览室座席43.9万个(46)
●普通高校共有图书馆面积约为1344万平方米。如南京地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图书馆都在30 000平方米以上。2002年底,广东省58所高校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达56.35万平方米
2.4.2 图书馆职业者面临新的使命
信息化数字化社会已经来临,作为社会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力量,图书馆职业者必须面临新的使命。图书馆员应该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促进信息化社会的完善和发展。面对过去50年产生的相当于过去5000年总量的科技数据信息,图书馆员责无旁贷地要为海量信息的组织和知识挖掘贡献力量,并引导信息用户对芜杂的信息来源进行判断和选择。新的使命要求我们:
●能够在海量信息中为每一个用户筛选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信息;
●更快、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
●在国家信息化基础结构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
●尽力消除信息资源获取中存在的困难,如:时间障碍、渠道障碍、费用障碍、手续障碍等;
●参与决策过程,在工作上获得成就感。
另一方面,新的使命要求图书馆职业人员不仅能够支持信息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更应该通过研究和实践引领发展。面对新的职业环境和职业需求,图书馆职业人员需要开展新的职业研究,包括:
●面向学科与面向问题的研究
●面向物理世界与面向数字空间
●基于经验的研究与基于模拟的研究
●从安全封闭的环境到虚拟社区
●面向学术说服与面向决策支持的研究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要承担如此的重任,需要图书馆职业人员更新原有的知识和能力。Cheryl L.Davis和Barbara B.Moran 2005年1月在C&RL News上发表的文章《为未来准备职业图书馆员: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学院和学术交流》(47)中指出:新的图书馆员必须面对诸如平衡印刷与电子期刊馆藏数量,不仅与当前期刊和数据库订购相一致,也要与不断增长的被人们承认(或引用)的开放获取学术出版物的数量相一致,并提供适合这些馆藏的存取方式等挑战。他们必须与版权问题较量,并为创建机构知识库而努力。
2003年6月美国专业图书馆职业资格委员会向专业图书馆协会理事会提交的《21世纪信息专业人员从业资格修订版报告》认为:图书馆和信息职业工作者至少需要面对三个主要的模式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信息存储和检索的最主要形式从纸张向电子媒体的转变,与之相关的是,以前分散的文本、地图、声音等媒体将集中在多媒体资源中。第二个转变与责任需求的不断增加有关,包括关注用户、工作情况测定、确定工作标准、持续改进。所有这些都将在21世纪用于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财政资源不断缩减的情况下出现。第三个转变来自于新型工作组织,如终端用户处理、工作团队、管理延缓器、工作分配、远程工作(telework)、外部采购(outsourcing)、规模缩减和重新设计(48)。报告提出了21世纪专业图书馆员应具备下列职业能力和个人能力,包括:
●专业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
a.具备信息资源组织与检索的专业知识,包括对信息的精确评价与筛选能力;
b.具备与组织和用户需求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知识;
c.设计和管理与组织的战略方向一致的、方便的、可获得并且花费不高的信息服务;
d.为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用户提供优质的指导和帮助;
e.了解信息需求,并为特定信息需求设计和提供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和产品;
f.利用适当的信息技术获取、组织和传播信息;
g.利用适当的业务与管理方法与上一级管理机构交流信息服务的重要性;
h.开发适于在组织内部或外部利用或适合于个人用户的专门信息产品;
i.评价信息利用成果,开展解决信息管理方面问题的研究;
j.针对变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k.成为上一级管理团队的有效成员,以及组织在处理信息问题上的顾问。
●个人能力:
a.能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b.在图书馆内外都能够尝试挑战和抓住新机会;
c.领会宏伟蓝图(sees the big picture);
d.寻求合作与联盟;
e.创造相互尊重与信任的环境;
f.具备有效沟通能力;
g.在团队中能与他人良好合作;
h.具有领导力;
i.能够制订计划,优先处理并关注紧急事件;
j.能够不断学习,并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k.具有个人业务能力,并创造新的机会;
l.了解职业网络与团结的价值;
m.在持续变化期间保持弹性(flexible)和积极性(positive)。
显然,图书馆职业人员要实现这些能力的转变,虽然需要自身的努力,但更需要依靠图书馆学教育提供支持,无论是对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馆员提供继续教育,亦或是为仍然在校的学生提供学科教育,图书馆学教育都需要针对社会对职业提出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提供实质的能力支持。
2.5 高校体系结构改革的压力
近年来,各国高等教育机构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发展陆续作出了体制变革,而在这些变革中,作为非热门专业的图书馆学教育都受到较大冲击。
仅以我国而言,随着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资源的配置越来越多地依赖市场需求的调节,高等教育不再是无偿的公益事业,而是被视做个人的教育投资行为,个人教育投资行为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图书馆学教育需求。计算机、自动化、经济、金融、法律这些专业在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中成为热门专业,社会对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加之高校招生并轨,全部学生都需缴费上学,考生及家长在专业选择上,必须考虑自己的投入能有最大的产出,在选择专业上必然选择市场需求旺盛的那些专业,而图书馆的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社会地位不高、待遇较低,图书馆学毕业生就业渠道狭窄,社会需求不足,因此,图书馆学学科教育的考生相对减少,图书馆学教育从生源和经费上都面临危机。反映在学科发展上,则是众多二类或三类学校的图书馆学院系纷纷停止招生,而诸如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的图书馆学院或系被并入到经济、管理等学院下,成为二级学科。20世纪90年代的更名风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的压力和危机。
不仅我国如此,前面我们提到的美国17个图书馆学情报学院近二十几年来的相继关闭,也反映了高校结构改革给图书馆学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图书馆学教育需要重新思考定位、明确目标和培养方向,同时要密切关注和紧密配合学校的调整与改革,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才能逐步扭转在高校改革中面临的困境。
3 图书馆学教育变革的方向
在《大熊猫症候群: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生态学》(49)一文中,Nancy A.Van House发现,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基础性的变化。作者利用生态学理论(ecological theory)——生物学上的、组织学上的、社会学上的理论描述了图书情报学教育所面临的环境的剧变和一些应对的策略(adaptive strategies)。最后给出了一些警示(warn)和建议(suggestion)。作者认为图书情报的专业领域是信息问题(information problem),具体来说(1)让人们利用信息感知形势;(2)解决信息需求(information need)和信息存储(information store)之间的矛盾。信息问题成为中心,并定义了其专业领域。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只关注信息的承载体,比如书、期刊、地图之类而不关注信息本身。其只关心如何描述、储存和传播,而不关心信息内容如何被使用。John Perry Barlow将信息比做酒,他说:我们总以为自己在经营红酒事业(wine business),其实我们只是在做瓶子买卖(bottling business),我们对酒一无所知(50)。任何学科要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都需要持续的改变和适应。不能像大熊猫那样,仅仅依靠一个老的或新的生境,将一个群体的未来系在某一生境上。当然完全抛弃旧生境也不是明智的。因而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应该由以图书馆为中心(librarycentered)其他为辅助的模式转变到以信息为中心(informationcentered)关注各种机构和制度问题(a variety of institutional foci)的模式。
KALIPER是卡内基基金会(W.K.Kellogg)和美国图书馆与情报科学教育学会(ALISE)进行的信息职业与教育改革计划(the Kellogg-ALISE Information Professions and Education Renewal project),是自1923年的威廉森报告(Willamson Report)之后对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课程的最全面审视。历时两年的KALIPER创新研究计划是由一个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13所培养机构的20位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于1998~2000年完成的。KALIPER咨询委员会成员包括Leigh Estabrook(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研究生院院长),Ray von Dran(雪城大学信息研究学院院长)等。报告认为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课程变化趋势有6个主要方面:
趋势1:除了提供有关图书馆作为具体机构与业务的课程之外,LIS课程正在处理更加广阔的信息环境和信息问题。
趋势2:LIS课程在继续吸收其他学科观点视角的同时,一个独特的核心已经形成——以用户为中心成为主导。
趋势3:LIS学院和培养计划正在课程中不断增加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和引进。
趋势4:LIS学院和培养计划正在试验培养专业课程的具体构建。
趋势5:LIS学院和培养计划在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多种不同的教育模式。
趋势6:LIS学院和培养计划通过提供本科、硕士、博士不同程度的学位来拓展其课程。
教育的变革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学生、雇员、专业协会的需求
处于不同层次和地位的人面对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分析不同的环境和需求,凝练共同的目标和期望,提出切合不同特点的能力培养计划和方案。
●在大学内部的关系和地位
学院/系的变化和改革同样要考虑整个学校的定位和目标,注意挖掘学校中其他专业院系的支持力量,在合作和共享中推进改革的实现。
●用于支持应用新出现的技术的不断增长的费用
新技术不断涌现,教育改革的实现需要跟踪、学习和利用新技术,同时也需要新技术的武装和支持,将技术的更新换代带来的成本考虑在变革之中才能对新的竞争有备无患。
●能否招募到或者现有的具备新型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
教育需要人的支持,教育内容和体系的变化必须考虑到现有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以及可能的后备力量。
●与其他图书情报学计划相比的竞争力
变革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考虑,是竞争或者合作,需要比较具体的目标和方案,并在实践中考察对现实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创新能获得的经济支持
变革需要经费的支持,是否能够从学校或者协会、社会团体获得相应的经济资助,对于图书馆学教育变革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
3.1 变革的方向——职业竞争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e)支持
图书馆学的教育变革要以职业的变化为导引,以职业需求的变化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提升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的职业竞争力,以实现对图书馆职业的支持为目标和方向。
《ACRL职业发展宣言白皮书(报告)》(51)中提出:“图书馆职业教育者的责任是……要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建立持续的个人与职业学习经验的课程。这些课程中应该包括学习方式和个人态度的评价,领导才能的培养、团队合作、危机思考以及决策,并重复强调终身学习在一名信息职业者的职业生涯中的必要性。”图书馆学的教育变革,其实质应该是对教学体系、教育内容和培养体制的多层次变革。
3.2 以信息(information focus)为中心的教育哲学
当前图书馆学毕业生要进入的是一个由信息技术和学术交流变革引起的变化的工作环境,他们需要掌握与信息环境的无缝结合的图书馆专业知识,成为能够真正在浩瀚的信息中挖掘和抓取知识的职业人。图书馆学教育要为他们提供适应职业环境要求的职业理念与道德,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信念。
3.3 以用户为中心(user centered)的教学大纲
面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事业和职业发展需求,调整教学大纲和体系,开设指导学生如何了解和分析用户需求、如何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和技术的核心课程,包括学术交流模式、用户分析、信息咨询与沟通、信息经济学、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电子出版等,同时提高原有的专业特色课程对新问题和新动向的涵盖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了解学科和职业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广阔平台。
3.4 以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尤其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老师教、学生听为主要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激励和发挥。同时,在新环境下,需求和发展通常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双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思考和解决中学习,才能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竞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位结构与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人才培养规格
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图书馆学业务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高级专门人才”(52)。图书馆职业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图书馆学人才必须是同时具备了专门学科的知识和图书馆学的信息分析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样的目标调整目前的学位教育体系,逐步扩大双学位、双硕士、硕士后的培养,在硕士和博士阶段扩大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提升图书馆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3.6 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的图书馆人才环境
图书馆学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在学位人才的培养,同时要考虑图书馆职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为从业者提供随时更新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机会和相应的课程。因此,根据不同基础和素质提供具有针对性、特色性的技术培训、理论提升课程,发挥图书馆学教育在职业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职业从业者对环境、技术和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提升其职业竞争力。以继续教育等级证书为基础的终身学习制度正是形成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完整体系的关键环节。
【注释】
(1)[基金项目]*武汉大学研究生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传统重点学科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图书馆学为例)”(编号2003009)研究成果之一
(2)有关国际图书馆学教育变革的信息与探讨请参见王梅玲著《英美与亚太地区图书资讯学教育》,文华图书馆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该著作首先陈述引了图书馆学教育变革之因素、图书资讯学教育之原理与发展,其后针对各国之图书馆事业、图书资讯学教育历史发展、图书资讯学教育制度、课程设计、图书资讯学教育的评鉴、教育变革与发展趋向进行了探讨,并推论未来图书资讯教育发展趋向与建议
(3)2004年12月5日美国图书馆协会当选主席Michael Gorman在“图书馆情报教育的未来”专家组会议上,表示图书馆与情报教育问题将是他任期内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分析了美国和加拿大图书馆学院现状后,他表达了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强烈关注。认为图书馆学院基本上没有陈述图书馆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不符合图书馆实践的需要。他说,图书馆学教育与实践脱节,出现了图书馆教育危机,“我们需要一个新模式”。从而引发美国关于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危机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图书馆实践领域比教育领域更同意他的看法。见Gorman.Panel Express Concerns for LIS Education—November 22,2004 Stoffle;Carla J.and Leeder.Kim(2005)Practitioners and Library Education:A Crisis of Understanding.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46(4):313-320
(4)有关各国图书馆学教育状况,请参看程焕文主编《世界图书馆学教育进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王梅玲著《英美与亚太地区图书资讯学教育》,文华图书馆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005
(5)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Statistical Report 2004,ALISE,2005
(6)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Judith Hopkins.The MLS degree:some history.http://listserv.uh.edu/ cgi-bin/wa?A2=ind9211e&L=pacs-l&T=0&P=912
(8)Jesse H.Shera.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for librarianship.New York: Becker and Hayes,1972
(9)Jesse H.Shera.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for librarianship.New York: Becker and Hayes,1972
(10)The top 10 library stories of 2004.American Libraries,vol(35),2004(11)
(11)陈昭珍.数位论文与学术传播,http://www.sinica.edu.tw/~pqdd/ announce/2004s4.ppt
(12)OCLC.Five years Information format trend 2003.http://www5.oclc.org/downloads/community/information trends.pdf.[2005/12/1]
(13)OCLC.Five years Information format trend 2003.http://www5.oclc.org/downloads/community/information trends.pdf.[2005/12/1]
(14)OCLC.Five years Information format trend 2003.http://www5.oclc.org/downloads/community/information trends.pdf.[2005/12/1]
(15)OCLC.Five years Information format trend 2003.http://www5.oclc.org/downloads/community/information trends.pdf.[2005/12/1]
(16)OCLC.Five years Information format trend 2003.http://www5.oclc.org/downloads/community/information trends.pdf.[2005/12/1]
(17)OCLC.Five years Information format trend 2003.http://www5.oclc.org/downloads/community/information trends.pdf.[2005/12/1]
(18)OCLC.Five years Information format trend 2003.http://www5.oclc.org/downloads/community/information trends.pdf.[2005/12/1]
(19)OCLC.Five years Information format trend 2003.http://www5.oclc.org/downloads/community/information trends.pdf.[2005/12/1]
(20)Kate Wittenberg,etc.The Electronic Publishing Initiative at Columbia(EPIC)Online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http://www.epic.columbia.edu/eval/ eval04frame.html[2006/2/25]
(21)ARL Statistics 2001-02.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aries.Washington,D.C
(22)New York Times
(23)http://en.wikipedia.org/wiki/Open_access[2006/2/8]
(24)OCLC.The OCLC 2003 Enviroment Scan:Pattern Recognition.http:// www.oclc.org/reports/escan/[2005/12/1]
(25)OCLC.清华大学图书馆译.审视发展环境,认清前景趋势——OCLC关于全球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现状与未来的研究报告
(26)Robert H'obbes'Zakon,Zakon Group LLC.http://www.zakon.org/ robert/internet/timeline/[2006/1/15]
(27)社科院发布05年互联网报告.新浪领先优势加大.http:// tech.sina.com.cn/i/2005-07-07/1144656808.shtml.[2005/12/30]
(28)Robert H'obbes'Zakon,Zakon Group LLC.http://www.zakon.org/ robert/internet/timeline/[2006/1/15]
(29)Google Checks Out Library Books.http://www.google.com/press/ pressrel/print_library.html.[2004/12/20]
(30)Google Temporarily Halts Its Library.Projecthttp://www.ala.org/al_ onlineTemplate.cfm?Section=august2005abc&Template=/ContentManagement/ ContentDisplay.cfm&ContentID=101779.[2005/9/25]
(31)程焕文,姜瑞其.谈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图书情报工作,2006(1)
(32)The University of Califonia Libraries.Rethinking How We Provide Bibliographic Services for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http:// libraries.universityofcalifornia.edu/sopag/BSTF/Final.pdf.[2006/2/5]
(33)Statistical Abstract 2002,p.772
(34)Statistical Abstract 2002,p.772
(35)Statistical Abstract 2002,p.772
(36)OCLC.Libraries:How they stack up.http://www.georgia libraries.org/lib/oclc libstackup.pdf.访问日期:2005/11/1
(37)OCLC.Libraries:How they stack up.http://www.georgia libraries.org/lib/oclc libstackup.pdf.访问日期:2005/11/1
(38)OCLC.Libraries:How they stack up.http://www.georgia libraries.org/lib/oclc libstackup.pdf.访问日期:2005/11/1
(39)OCLC.Libraries:How they stack up.http://www.georgialibraries.org/lib/oclclibstackup.pdf.访问日期:2005/11/1
(40)OCLC.Libraries:How they stack up.http://www.georgia libraries.org/lib/oclclibstackup.pdf.访问日期:2005/11/1
(41)文化部计划财务司编著.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3.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2)湖北教育年鉴.2002
(43)文化部计划财务司编著.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3.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6
(44)中国图书馆学会编: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249
(45)中国图书馆学会编.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218,241,255
(46)文化部计划财务司编著.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3.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7)Cheryl L. Davis and Barbara B. Moran.Preparing tomorrow's professionals:LIS schools andr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C&RL News,January 2005. http://www.ala.org/ala/acl/acrlpubs/crlnews/backissues2005/january05/ preparingprofessionals.htm
(48)Eileen Abels,Rebecca Jones,John Latham,Dee Magnoni,Joanne Gard Marshall.Competencies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of the 21st Century Revised edition(Prepared for the Special Libraries Association Board of Directors by the Special Committee on Competencies for Special Librarians),June 2003
(49)Nancy A.Van House,The Panda Syndrome:An Ecology of LIS Educ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37(2):131-147
(50)John Perry Barlow.“Themes for the 21st century:Where are we going?”(speech presented at the mid-year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Portland,Ore.,May 1994)
(51)ACRL.ACRL Statement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white paper and report).July 8,2000,http://www.ala.org/ala/acrl/acrlpubs/whitepapers/acrlstatement.htm
(52)柯平.图书馆学课程立体化建设的几个方向.晋图学刊.2005(4): 14~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