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力图较为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为人们展现21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图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图书馆学研究以信息为基点,着眼于信息的组织与利用,在传统图书馆学基础上,融合信息学、管理学和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内容,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如:中国图书馆网络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等。影响图书馆学研究的最主要因素是图书馆本身的发展变化。

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程结晶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摘要】图书馆学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和本质的内在联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社会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全新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对图书馆学研究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文章从图书馆学的理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相关学科、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思想发展史、学科发展趋势,图书馆体系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对图书馆学领域的新现象、新事实、新理论的预测,对区域图书馆、边缘图书馆、国际图书馆进行比较,揭示其规律,预测未来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作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网络 图书馆学 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教育学 管理学 信息资源 知识 知识经济与管理

Investigative headway on library science in 21 century

Cheng JieJ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hool,Wuhan University,Wuhan,P.R.China,430072

【Abstract】Library science and modern network informationtechnology bear crude and essential inherence affiliation.Information environment brings ultimate influences on library sciences which is based on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izing,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electrification.The paper analyzes some basic contents about library science such as the research object,matters,correlation subject,subject property,study method,ideology phylogeny,anddevelopmentuptrend,systematicframeworkand inherence relationship,and so on.After that,the paper forecasts new phenomena,fact and academia.Still,the paper compares area library,margin library and international library as well as exposing the disciplinarian.At last,the paper prognosticat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ibrary science.

【Key words】network library science electronic library library pedagogies manag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ource knowledge knowledge-driven economy and management

1 导 言

图书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未来充满希望。21世纪我们正处于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与智能化的时代,信息革命浪潮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那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现状是怎样的呢?图书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又会如何?本文力图较为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为人们展现21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图景。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图书馆学研究以信息为基点,着眼于信息的组织与利用,在传统图书馆学基础上,融合信息学、管理学和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内容,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如:中国图书馆网络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等。关于这个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文献作了全面的论述与客观的评价。影响图书馆学研究的最主要因素是图书馆本身的发展变化。一般说来,图书馆本身的运作,其在社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影响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取向。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经济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网格环境,对图书馆学产生的影响是根本的。图书馆学研究进入了科学发展史上关键的转折阶段,结合当前的环境,深入研究新世纪图书馆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推进信息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我们回顾历史的发展道路,立足现实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时刻,进行建设,展望未来学科的长期发展,展开前瞻性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2 新世纪图书馆学的概念

在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图书馆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新词汇。涉及图书馆存在形式的如自动化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涉及数字图书馆的如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分布式管理、元数据、搜索引擎、数据挖掘、网络环境、数据库、无缝链接、联机检索、资源共享、网络导航、信息组织、信息管理、网络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涉及用户服务的如以人为本、信息传递、信息服务、特色服务、规范服务、开放式服务、专题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社区服务、用户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等;涉及文献载体、资源建设和管理的如文献、信息、知识、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多媒体文献、地方文献、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数据库建设、知识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保障体系等;涉及图书馆人的如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开发与利用、继续教育、参考咨询员、知识导航员、信息馆员、系统馆员、网络馆员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2005年王子舟教授在《图书馆学基础教程》一书中,认为未来的图书馆学研究重心转向知识领域,既是其自身学科逻辑理性的发展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作用造成的,是图书馆学对其自身学科逻辑起点(文献)的更高层次的回归。以往的图书馆学是一种以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的“机构图书馆学”,它在学科发展中存在着很大局限性。其一,它将图书馆学等同于图书馆工作,举凡图书馆内部的一切命题都成为了图书馆学,致使许多低层次的事物与活动也成为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其二,它使图书馆学成为图书馆员的独享学问,与社会人群几乎没有关系,图书馆学未能成为一种“获取知识的知识”而普及于社会。这些局限性无疑会阻碍图书馆学的健康发展。

刘爱荣在《图书馆的未来》一书中将图书馆学定义为:一门研究信息资源体系及其发展过程的社会科学。人们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对图书馆学所下的定义,按照以下定义的方法来检验,有的定义不够清楚确切,有的定义还不全面。随着人们对图书馆学本质属性认识的加深,将会使图书馆学的定义表述得更加全面、准确。笔者认为,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内涵和定义至少需要具有以下属性:整体性和局部性、学科之间的关联与交叉、发展性,多维性学科。

(1)整体和局部性。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为了便于研究,要把它切割成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块。图书馆学是从科学整体中分割开来的一个局部,它和整体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它的第一个属性。

(2)学科之间的关联与交叉。在学科建设层面,图书馆学与社会学、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经济学、法学、大众传播学、文化学、教育学、哲学、史学等相关学科正在不断交叉与融合,迅速成为当代科学体系中十分活跃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3)发展性。图书馆学的内涵要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和改变。这一点,通过国内外图书馆学的研究进程就能看出来。在国外,德国人施莱廷格认为图书馆学主要是研究藏书的整理,其内容是图书的配备和目录的编制。美国的杜威又提出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管理的科学;美国的巴特勒和后来的谢拉等人都提出图书馆学不应只研究图书馆的管理和技术方法等问题,应把图书馆纳入到整个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去研究“图书馆系统”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在我国,有图书馆学者认为,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的构成要素,“要素说”构成了图书馆学的整体;有学者认为图书馆学是研究“藏”与“用”的矛盾,“图书”与“读者”的矛盾,“矛盾说”较具影响。有学者认为图书馆学是“情报交流”、“文献交流”和“知识交流”,又有学者提出调整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把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扩展到组织管理知识。上述各种观点和论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图书馆学的内容。在新世纪初,我们深深地感到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大大扩充了,研究方法也大大深化和延伸了。

(4)多维性学科定义。一门科学的多维定义还要说明它的发展趋势、与其他科学的交叉等等,这样才能对这门科学有较全面的了解。首先,更加重视研究社会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更加重视参与国家的项目,更加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国家信息工程建设,中国也是如此。因此,要求图书馆学在加强图书馆基础研究的同时,更多地宣传、推动和加强图书馆的社会作用,使之融入社会中去。要更多地加强对相关学科群的研究,加强与这些学科群的交叉与融合,这些学科群包括:①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②知识学;③情报学;④文献学;⑤教育学;⑥社会学;⑦心理学;⑧管理学;⑨工程技术科学;⑩系统科学。这是图书馆学发展成为研究泛图书馆的根本原因。所以,培养21世纪的图书馆学家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多学科的基础。其次,理论和实践更加密切结合。图书馆工作归根到底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决定图书馆研究的本质是技术性。实用性原则是图书馆学最主要的哲学基础,其最终目的是解决图书馆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在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学应用实践将更加密切结合。再次,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视新技术的利用。新的信息交流技术的快速发展,急剧地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同样也渗透到了图书馆的方方面面,也有可能使图书馆的工作和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学要“因势利导”,要密切关注新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重视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最后,关于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国内外图书馆界专业人士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21世纪传统的图书馆将消失,为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所取代;另一种则认为,21世纪将是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和发展建设中的网格图书馆并存互补。究竟图书馆将何去何从,争论和探讨将继续。

综上所述,纵观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图书馆学还很不成熟,还处在多元化这样一个状态。研究者涉猎的热点领域多,深入探讨的少;对一些问题,发表的观点多,达成共识的少;引用或借用别的学科的东西多,对学科本质揭示的少;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多,对实际工作有意义的少。图书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任重而道远。

3 新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现状

新世纪初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总体态势是:基础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在图书馆学理论建构和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领域出现一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图书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和交叉研究领域得到人们的重视,出现大批图书馆学应用研究成果;在图书馆原理领域,关于图书馆形态、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图书馆管理等研究领域皆取得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学术争鸣和学术宽容在图书馆界形成一种新的风气,进一步促进了图书馆学的发展。现代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呈多元化和深化发展态势。在理论构建、图书馆原理等方面出现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或新的研究动向。跨学科研究学科研究综合化的大趋势。关于“图书馆自由”的研究、关于“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网格)”的研究、关于“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创新理论”的讨论以及关于“数字时代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成为理论研究中的热点。因此,本文提出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②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相关学科、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思想发展史、学科发展趋势;③图书馆系统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④图书馆的属性与特征;⑤图书馆的整体功能与作用及外部世界的相互关系;⑥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⑦图书馆建设的原理;⑧图书馆领域的新现象、新事实、新理论的预测;⑨对区域图书馆、边缘图书馆、国际图书馆进行比较,揭示其规律;⑩预测未来图书馆的发展。

3.1 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

200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主题是:以人为本,服务创新。并将人文视野中的图书馆学作为专题讨论,图书馆学研究呈多元化和深化发展态势。在理论构建、图书馆学原理等方面出现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或新的研究动向,跨学科研究、学科研究综合化的大趋势显现。关于“图书馆自由”的研究、关于“新闭架”的讨论以及关于数字时代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成为理论研究中的几个亮点。

自从图书馆学诞生以来,其理论研究就一直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核心,产生了图书馆学史上的技术学派、管理学派、社会学学派等流派。这些学派、思想和学说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对图书馆学做出了不同的理解与解释,基本是传统的有关图书馆学研究的学问。20世纪末全球以信息高速公路及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为特征的第二次信息革命,其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却使研究文献、信息采集、组织、传递和利用规律的传统图书馆学面临了一个新的信息环境,从而引发了图书馆学巨大的变革。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勃兴、社会信息化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及INTERNET的建设和普及,也使图书馆学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图书馆学研究整体走势仍是多元化格局。具有代表性的有在《图书馆》上刊发的由吴慰慈、杨文祥撰写的《新世纪新视点三人谈之——关于图书馆学研究的理性思考》,该文对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和理论研究的学术评价进行了深刻反思,指出这两个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事业建设的理论瓶颈,认为中国图书馆学应用研究的历史任务应该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理论原创性和学科前沿性的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杨文祥在《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历史任务和研究思路》一文中认为,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是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确定新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使命。理论图书馆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图书馆学完整的理论体系。2l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研究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王子舟教授在《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之感想》一文中对部分人认为图书馆学理论是毫无用处的观念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图书馆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应有其理论,好的理论应该是简洁的。并指出图书馆学是有范式的,他主张研究范式要转移,逻辑起点应建立在客观知识上。关于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研究到底是什么,范并思则认为图书馆学基础应该研究那些从宏观角度或者抽象角度制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事物,其中最最核心的东西是观念而非概念,另外就是研究制度而非机构。马恒通在《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一书中论述了新信息环境下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型与过渡,指出了21世纪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并从基础理论层次、应用理论层次和图书馆实用技术层次探寻了2l世纪图书馆学新的学科知识生成点。图书馆学当然要研究图书馆,包括实体意义上的图书馆和逻辑意义上的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是图书馆学的实践来源与现象基础,图书馆学更不能不研究人,因为人是图书馆学的目的对象。另外,针对马恒通先生等指出的“客观知识说”不能称做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陈东玉老师从图书馆在客观知识主观化中的重要作用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客观知识应该成为图书馆学的“本体论对象”。王睿等在综合知识交流理论和知识组织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其忽略了读者在图书馆学中地位的缺陷,与知识集合论的代表人物王子舟先生共商,提出图书馆学应以“图书馆与读者在知识传播中的有机结合”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基础演绎出“图书馆活动”与“读者活动”的理论体系,力图使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重建工作取得关键性突破。邱均平、盛小平则认为知识是图书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图书馆工作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是对知识的组织管理,图书馆的工作对象由文献单元深入到知识内容单元,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也只能是与知识管理直接相关的一种社会化工作机制。龚蛟腾等在总结概括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公共知识管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宋希香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本土化与原则性进行了研究。杨文祥、李后卿等则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发展和具体内容进行了回顾、反思和总结。可获得性论作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新说,引起了图书馆学界极大的关注。继2002年《图书馆》推出梁灿兴的《文献可获得性论》系列文章以及卢儒珍等人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系列探讨文章后,2003年《图书馆》继续开辟专版刊发梁灿兴关于可获得性论的系列文章,以关注其研究进展。另外《图书馆》和《图书馆界》还分别刊发了朱少强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两篇评论性文章《可获得性论;从图书馆学原理到图书馆原理》和《图书馆的核心问题与研究对象新见》作为一种新鲜的、独创的理论,“可获得性论”从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争论出发,初步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逐步形成体系。这就是由梁灿兴首次提出的“可获得性论”。“可获得性论”的提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新意,在我国争鸣激烈的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见解中,很快成为代表性观点,引起学术界的关注。2003年梁灿兴先生对其理论构建又作了新的思考,他从“图书馆学”视角转到“图书馆”视角对“文献可获得性论”做出了新的阐述,在可获得性论的逻辑总结中,提出了三条用以指导图书馆实践发展的图书馆学基本原理,分别是:①文献单元属性的分化和融合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图书馆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③提高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是图书馆领域角色再分配的出发点。并且指出,第一条原理提示了图书馆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条原理提示了图书馆发展的充分条件,第三条原理提示了图书馆发展的充要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了图书馆的实践原理,即图书馆原理,认为成为“知识在最广泛公共领域的传播者”是图书馆的奋斗目标;而图书馆的价值取决于用户评价,从用户的知识获取过程研究图书馆能够如何帮助用户缩短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而归纳出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另外,他还在可获得性论理论逻辑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体系化知识的自由共享。在图书馆实践与图书馆学理论均面临着挑战的当今时代,“可获得性论”重新启发了有关图书馆学理论的思考。

图书馆学理论形态多元并存,理论体系多元并存,学术观点多元并存。图书馆学理论多元化是发展学术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术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多元化格局是图书馆学本质问题尚未显露时期的必然结局;另外,也可以看做是未来图书馆学研究回归本质之前的一种预兆。在这种多元化格局中,图书馆学要在提倡学术自由、提倡科学宽容的前提下,保持图书馆学发展的整体理性,用科学的方法,在建设图书馆学中形成完善的、科学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作为前沿性的探讨,叶继元的看法具有突破性。他认为:信息科学是个大学科群;信息管理学是交叉学科;图书馆学是信息科学的分支学科;情报学与图书馆学基本重合。而王续现、阎佳梅在关于图书馆学与近邻学科的关系讨论中,则认为:①图书馆学与关联度最高的近邻学科图书学、文献信息管理学(或信息资源管理学)、情报学等学科,既不能相互包容又不能相互替代,因此,以它们为对象的学科都有相对独立存在和自主发展的理由;②图书馆学应当而且必须同众多近邻学科建立起协同发展的良好关系。他们认为,图书馆学未来发展的态势是:深度分化、边缘融合、层次拓展,引进多种分析方法随着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理论研究的深入,大量的数学、统计学的分析方法被引进学科研究中来,如信息计量学、内容分析法、科学技术计量学等。

在新世纪之初,我们重新认识图书馆学,回顾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就是要搞清楚图书馆学理论到底是什么?到底有哪些内容?我国现有的图书馆学理论有哪些?当代图书馆学理论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缺少一个统一的理论内核,以及通过这一理论内核构成的、能统一指导纸质文献为基础的传统图书馆和以数字信息为基础的现代图书馆的实际理论体系。分析图书馆学为此提出了一个可以作为内核的理论构架。但分析图书馆学建立在抽象分析的基础上,引进的分析量不是通常图书馆统计量。因此,有专家对分析图书馆学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改进,引进了三类具体模型。从应用角度对由信息资源IR、支撑资源SR和服务计量构成的统计分析模型进行了统计分解,并与现有图书馆统计指标相贯通,建立了主参数概念,并用美国著名大学图书馆实际统计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解析。吴慰慈在《2003年到2020年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趋势》的报告中,从当代图书馆学的三个新变化和三个新趋势、图书馆学科前沿性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2003年到2020年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等三个方面,勾画了图书馆转型期内数字化建设的整体环境与整个图书馆学研究的现状以及未来走向。他指出图书馆的研究已经从文献信息管理和信息交流,拓展到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领域。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也有人称其为图书馆哲学),是图书馆学的根,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基石。离开了它,图书馆学研究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水之鱼。黄宗忠教授认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首先是图书馆学的一部分,是图书馆学各分支学科或专门学科的共同基础,是指导图书馆学各分支学科或专门学科的理论。它横贯和联系各个分支学科,并渗透在各个分支学科中。图书馆学理论在图书馆学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起支配作用,它与图书馆学的其他部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笔者认为,首先,图书馆学理论来源于图书馆实践,是图书馆经验、技术的理论抽象,肩负着引导和促进图书馆实践的使命。作为一门迅速发展中的多维学科,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从图书馆学与时代的角度来看,经历着科学时代—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这样一个历程。当前的图书馆学研究已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学研究也必须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要,这就是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图书馆学—网络图书馆学理论。

其次,对传统图书学的研究正如上面已提及过的许多学派、思想,为了兼顾不同用户群体信息需求体系的差异以及图书馆类型的现实,从文化的角度把图书馆分为综合性和专业化的图书馆。其中,综合性图书馆是指集人类社会各个时期、各种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绝大多数于一体的图书馆。如美国的国会图书馆和我国的国家图书馆就是这一类型的图书馆;而专业化的图书馆只是截取了人类社会某一层面、某一层次的文献信息资源,如科技图书馆、经济图书馆等。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是关于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是图书馆学研究的起点和根本。

最后,服务是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研究的主线,因为面对着新的信息环境,图书馆学的使命就是要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的需要、服务于科教兴国的需要,这就需要本国信息高速公路及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数字图书馆随着信息资源的导入,其现有的服务方式也要完全改变。此外,还应研究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实现这些服务功能的新方法和所面临的新问题,如文化信息资源的平衡问题、信息伦理的平等问题等。

总之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的内容,总体上规定了图书馆学的方向。它研究图书馆领域的有关原理、理论、原则、规律、方法等问题,解释图书馆领域的各种现象,说明图书馆领域的某些问题。图书馆学理论的任务是研究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对现实图书馆工作的规律进行逻辑推演和理论抽象,进而指导图书馆工作的实践。图书馆理论的研究将为图书馆工作和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主要内容包括: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图书馆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地位、研究对象研究,图书馆学学科性质,图书馆学体系结构,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教育。

3.2 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研究

在学科体系中,各学科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和交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图书馆学也不例外。王忠华在《当代中国图书馆学跨学科研究探析》一文中围绕我国图书馆学跨学科研究这一主题,揭示了图书馆学跨学科研究的特征和产生机制,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产生新的研究领域;图书馆学与众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门类交叉,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交叉领域学科有: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建筑学、法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未来学等;图书馆学领域有;图书馆教育学、读者心理学、图书馆统计学、图书馆管理学、图书馆建筑学、图书馆法、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史、图书馆经济学、图书馆未来学等。李光、任定成在《交叉科学导论》中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概括为:“交叉跨度不断增大,交叉方式日趋复杂,综合和分化同步进行,更加接近客观真理”。单就交叉跨度而言,具体到图书馆学领域,主要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以计算机科学、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成为图书馆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如图书馆自动化、计算机检索、网络通讯、数字图书馆等。其次,越来越多的传统学科开始将研究触角伸向图书馆学领域,如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史学、建筑学等。最后,图书馆学与同族学科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如情报学、出版学、档案学等。黄宗忠认为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有如下几个层次:①基础理论:这些学科有哲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社会学等;②工具学科:主要是计算机科学与电子技术;③方法学科:图书馆学的方法学科中较重要的有哲学、系统科学、数学、统计学、管理科学等;④交叉学科:图书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指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这类学科有图书馆教育学、图书馆心理学、图书馆统计学、图书馆经济学、图书馆建筑学、图书馆管理学等。⑤同族学科:这类学科包括图书文献学、图书发行学、目录学、情报学、档案学。吴慰慈、邵巍认为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包括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的学科。直接关联的学科主要有:目录学、情报学、文献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间接关联的学科有哲学、数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倪波、荀昌荣认为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有三种:同族关系的学科、交叉关系的学科和应用关系的学科。同族关系的学科有图书学、目录学、情报学;交叉关系的学科有教育学和社会学;应用关系的学科有心理学、管理学、哲学、数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徐引篪、霍国庆认为对于图书馆学或任何一门学科而言,真正意义上的相关学科是指那些在研究对象方面存在交叉关联的学科。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资源体系及其过程,与此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包括信息资源管理学、文献信息学、出版发行学、大众传播学、情报学、博物馆学、档案学、记录管理等。

笔者认为,科学发展到现在,各学科关联和交叉是大趋势,图书馆学作为科学体系中年轻的一员,也势必要利用“他山之石”发展和完善自己,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学科特有的优势,为其他学科所借鉴和利用,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图书馆的相关学科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图书馆学本身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但重要的是要确定图书馆学相关学科的标准,相关学科一定是和图书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是研究图书馆学应用的综合性分支科学。

3.3 图书馆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地位、研究对象

3.3.1 学科定位与学科地位

图书馆学的学科定位,直接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相关,由于人们对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图书馆学的认识未能统一,因此,图书馆学的学科定位亦处于争鸣之中。当前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与范围的泛化现象,使得图书馆学的学科定位更加模糊,甚至出现信息取代图书馆、信息科学取代图书馆学、信息管理学取代图书馆学等论断。

对于图书馆学学科定位与学科地位的理解,可以从图书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界定中得出端倪。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学等学科关系问题,有关争论由来已久,尤其自1992年国家科委用“科技信息”取代“科技情报”以来,科技图书馆学专业被并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各大图书情报院系纷纷更名为信息管理系或学院,人们对图书馆学的学科定位更是趋于模糊与混乱,“information”、“intelligence”、“infointelligence”之间的“战争”此起彼伏,学科定位直到现在仍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般认为,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基本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中心研究目的的一门新兴的、横断的综合性学科群。它包括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决策科学、符号学、运筹学、信息论、控制论等一系列子学科。也就是说情报学是信息科学群中的一门独立的、重要的分支学科。

对于信息管理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判断显得更为复杂困难些,观点很多,代表性的有:信息管理学是图书馆学的上位类学科,图书馆学是信息管理学下的一门重要的子学科;信息管理学与图书馆学是基本等价的概念,建议用信息管理学取代图书馆学或者图书馆学不需要改名,而用“图书情报观”来改造传统的图书馆学,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有人认为情报学关心的是语义与语用信息,而信息管理更关心语法信息,其层次不一样,研究的着眼点与角度不一样,二者是独立的学科,谁都不能取代谁。综合各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图书馆学关注的是信息世界中的高层次问题——知识与智能。图书馆学的任务在于激化、激活知识,促进信息的吸收、知识的创造,增长人类的智慧,它和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管理、信息学、信息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信息学科群中的子学科其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这也恰恰与人们对认知链——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的分析以及情报在认知链中位于后一阶段的观点相对应,与最近人们提出的“知识情报学”、“智能信息学”相一致,与当前情报学研究泛化过程中人们对图书馆学研究内核回归的呼声一致。

综上所述,即图书馆学研究在向“information”扩展泛化的同时,又有向“lib.intelligence”聚集的迹象,亦因此出现了“lib. info-intelligence”的创造性词汇,“lib.intelligence”是对“lib. information”的分析与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经过深度加工的“lib. information”,当前我国的图书馆学的学科定位以及人们对图书馆学在信息科学群中的地位在广度上扩至“lib.information”,在深度上达至“lib.intelligence”。

此外,对于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定位的研究还存在一个套套,那就是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信息情报现象、情报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与一般规律的学科还是需要涉及具体领域的知识图书信息情报的学科,亦即图书馆学是定位于哲学层次意义上的一般情报学还是具体实践领域的应用性学科。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后者,但随即带来的问题是:图书馆学是否需要解决具体学科、具体领域中的情报问题?怎么处理好它与其他具体学科的关系?对这些问题把握比较困难,由此也可以看到图书馆学研究的不成熟,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3.3.2 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有种种观点,其中有一些专家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知识、知识交流(通讯、传递),“社会认识论是图书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图书馆学是在社会认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报学的任务就是探索和组织客观知识”。提出“知识基础论”作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和情报理论都是以人类社会的情报交流为对象的科学。两者都立足于情报交流作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基点。”“侧重点在于知识交流,形成了以知识通讯为特色的学派。其理论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知识交流、文献和情报系统”。

2000年王子舟教授首次提出了把知识集合作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这一命题,并阐述了知识集合对图书馆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明确了知识集合的定义:用科学方法把客观知识元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专门提供知识服务的人工集合。也就是说,知识集合是客观知识元素组织汇集而成的。它是完整的实体,且在客观知识世界(即波普尔的“世界”)中具有独立的存在形态;知识集合元素的组织汇集依据了一定的科学方法;知识集合的存在意义是保存或传播知识,为人们提供知识服务;它对人们需求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力。知识集合具有集合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适合性等特征。根据这个定义得出图书馆就是知识集合的结论。

王子舟教授又在《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和范式特征》一文中,从数百种有关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整理总和说、图书馆管理说、图书馆事业说、知识交流说、信息资源说和知识组织说,论述了对它们的认识过程和范式特征。刘兹恒、管计锁则从社会政治、文化、科学背景的视角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作了阐释。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问题,马恒通的研究值得重视。马恒通的《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确定》、《关于“知识集合论”几个问题的探讨》、《关于“客观知识说”几个问题的探讨》对近年来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一些重要新说,进行了评述和质疑,针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研究中存在的把“现象”当作“研究对象”和同义反复等错误认识,指出采用逻辑方法、系统方法和哲学方法是纠正这些错误的最佳办法。关于“客观知识说”马恒通认为,由于客观知识存在宽泛性,使得图书馆若以此为本原,就不能与其他组织区别开来;客观知识的主观化,是一个人的复杂思维、心理及认识过程,是一种个人行为,图书馆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图书馆不是唯一辅助实现客观知识主观化的社会组织。客观知识的组织是一种具体工作方法,不属于图书馆方法论范畴。所以,由客观知识、客观知识主观化、客观知识的组织三方面整合而成的“客观知识说”,不能称作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对于“知识集合论”,马恒通认为“知识集合论”的概念具有模糊性、宽泛性,因而对图书馆缺乏专指性。“知识集合论”把有关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图书馆学应用分支学科“让渡”出去,使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失去了生存能力和存在价值。“知识集合论”未揭示出图书馆本质,因而不是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新说值得重视的是《图书馆》推出的梁灿兴的“文献可获得性论”系列文章。在“文献可获得性理论”陆续刊出时,《图书馆》刊发的梁灿兴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系列探讨文章《奇怪的信基资源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论争可以休矣》、《也谈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专指性》、《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评价体系》也引人关注。“可获得性论”是网络时代到来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领域的一种积极的反应,它既是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一种新的解释,又对图书馆学理论创建作了新的说明。“可获得性论”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它从文献可获得性的起源,探索了人与知识网络的关系,认为图书馆从根本上说表达的是人与知识网络之间关系,文献是为了物化地表达出这种关系而产生的。它又从文献单元网络具体形态的可能性的角度,探讨了图书馆历史形态的发展变化,对于文献单元变化原因,深入地分析了它的属性的子属性。它还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了图书馆的作用,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的角度定位图书馆的作用。“可获得性论”以文献单元的属性在历史上的分化和联合,解释了单元网络,进而是图书馆发展的历史形态;并以相同的逻辑,分析了互联网技术的文献属性。进而提出了自由文本网络是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形态。“可获得性论”还试图解释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现象,如技术论、人文精神,图书馆的主体地位,图书馆领域的角色及其定位,图书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

“图书馆活动的本质是知识交流”,“应该把社会知识交流作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基点”,“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是知识、图书、图书馆和读者”,提出以“知识唯物论”作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2003年孟广均教授在《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随想录》一文中坚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不论是机构、过程,还是资源、事业,归根结底都是研究对它们的管理。这就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核心。他还借用现代管理学的思想,在图书馆学这个领域就是对由人、物(文献、信息)、事等组成的整个文献信息系统的运动和发展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控制,使整个环境和所有对象有序化、确定化、科学化的过程。因此将我们这个学科置于管理学门类之下是比较适宜的。

鉴于现有组织知识的形式(如题录、索引、文献等)的缺陷,刘植惠先生提出必须探索组织知识的新原理、新方法,其原则包括:组织的和检出的是知识本身、知识片断或知识单元;揭示种类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提供知识集成或智能体;知识组织具有立体网状结构等。

吴慰慈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图书情报界逐渐认识到知识是图书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图书馆学的知识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与之相关的知识组织、知识管理以及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吴慰慈教授等人指出,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环境下产生的对知识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对知识经济、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发现、数据挖掘、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研究,已逐步成为目前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热点及其学科体系成长与发展的标志。这也必然对图书情报教育体系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马海群教授认为,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教育整合,将是课程体系的调整,知识管理将产生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内容的革新、课程实施的变革、课程资源的变化等影响。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教育整合,可以从基本条件的构建、正规教学计划的编制、职业培训模式的引进去实施。

邱均平等认为,图书馆学是以知识为研究对象,以知识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增强知识生产能力和提高知识应用效能为目标的一门学科。

我们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显性知识活动,当然从发展来说,也越来越把隐性知识活动(包括用户、尤其是图书情报工作者的隐性知识活动)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故此,图书馆学的持续发展将是走向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识库,供读者使用;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强调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图书馆要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制,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人才库;三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服务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走知识服务之路。

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和技术,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信息技术以其大容量的存储、快速的传输速度、智能化的组织数据单元、无空间时间限制的交流方式等特殊优势为知识管理获取、存储、组织、检索、利用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知识用户利用知识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推动了知识管理的向前发展和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图书馆学情报学提供解决大量社会需求和较少无序文献情报之间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并使文献情报的研究和应用达到多元化,促进了文献情报工作的展开。

总之,图书馆怎样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扩大知识来源和获取方式,改进人类知识交流的方式,利用先进的技术筛选、组织、管理、利用有效知识等,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和知识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总之,图书馆只有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和策略真正运用到读者服务中去,以知识和信息作为桥梁和纽带,以创新服务为手段,发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才能最终达到图书馆的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知识利用的目标。

综上所言,图书馆学是门名符其实的科学,它有丰富变化的内涵、特定的规律和不断延伸的外延,正确把握、科学认识、不断探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至关重要。从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来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趋向于知识、知识活动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第一,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应是图书馆在数字、网络社会存在的一切现象和事实。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与传统社会的图书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图书馆员的观念、思维、认识和图书馆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表现在图书馆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信息资源建设、馆藏文献结构、远程信息保障、服务手段和标准、信息管理系统、理论研究的侧重点等方面。这些在新环境下出现的新现象、新事物和差异,因以前没有研究过,而必定是我们现在和今后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第二,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还应着重研究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图书馆工作的一切客观规律、客观真理。内外环境的根本性变化,使图书馆现行的和将来的运行模式、工作方法等与先前会有很大的不同,随之,图书馆内在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会发生变化。图书馆学研究者要时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准确发现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的客观规律,并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符合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的工作策略和工作方法。第三,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还应包括图书馆发展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指图书馆事业面对的、能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外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可能是内在的,也可能是外存的。第四,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还要面对图书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肯定要比传统社会多,复杂而且有较大难度,但人们不要忘记,事业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事业也就有了飞跃。

3.4 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科学研究更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图书馆学也不例外。建立图书馆学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可以使图书馆学研究更科学,更系统。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在一些图书馆学的著作和教材中都有所论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1)邱燕燕在《二十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综述》探讨了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系统的、相对独立的方法论体系,为图书馆学研究、学科理论完善起一定的推动作用。经过对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多年的思考与探索以及各种方法在图书馆实践中的不断应用,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已开始走向稳定和成熟,开始对方法论研究领域进行总结,方法论研究综述类的论文大量发表,占方法论文章总数的1/3左右,改变了以往方法论研究的零散状态。1997年3月,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首次在硕士研究生中开设“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论”课程。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图书馆中的不断运用。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对十多年来的方法论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2001年《中国图书馆学报》第4期刊载了包和平的《关于图书馆学方法论的哲学思考》,提出了完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径。另外,许多学者不断探索国外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以求丰富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内涵。如华薇娜的《中美两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方法、主题、对象、分析技术的比较研究》认为,应加强和充实运用调查法进行研究,应加紧研究与引进一些先进的、实用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实验法、内容分析法和专家法等,应大力加强定量分析研究,不仅运用描述性定量,还应运用推测性定量技术。匡文波的《中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之比较研究》认为,美国学者较多地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具有实用主义传统,中国学者更多地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并且偏好理论研究,如果两国学者能够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则能更快地推动图书馆学的发展。

(2)王兰敬在《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一文中简要阐述了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发展状况,探讨了目前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5个问题。即:①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理论与实践时常脱节,在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要发生重大的发展和变革;②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不够深入,不够集中;③缺乏对各种研究方法之间联系的研究;④过分注重定性分析方法;⑤不能正确处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研究的关系。

(3)金恩晖在《图书馆学引论》中把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为4个方面:一是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二是一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模拟以及逻辑思维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假设、归纳、演绎等;三是专门方法,是指那些图书馆学家对其创造和完善贡献较大,在图书馆学研究中被广泛地、经常应用的方法,包括查找和积累资料的方法、分类研究的方法、摘要和述评研究法;四是新方法,包括系统方法、数学方法、移植法和开拓法。

(4)周文骏教授认为图书馆哲学是关于图书馆本质规律和方法论的学科。他在《概论图书馆学》中认为图书馆学有一个方法系统,包括几个层次:从专门方法到适用于一系列甚至全部科学的方法。图书馆学的专门方法一般指图书馆实践经验的综合,读者、藏书以及其他方面记录的分析等等。另一层次的方法属于邻近科学的专门方法,对于图书馆学研究来说,有社会学、经济学、目录学、心理学等方法。还有一个层次的方法是适用于所有科学的,这类方法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有观察、调查、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系统方法等。

(5)黄宗忠在《图书馆学导论》中也把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概括为4个方面:一是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法;二是研究信息的获取方法,包括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统计法;三是科学抽象与逻辑思维方法,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比较方法、分类方法、类比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假说方法、数学方法、历史方法;四是图书馆学研究的综合方法,包括哲学方法、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和移植方法。

(6)吴慰慈、邵巍在《图书馆学概论》中将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归纳为3个层次:一是哲学方法,主要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二是一般科学方法,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系统方法、数学方法;三是专门方法,这类方法有图书馆统计法、读者调查法、移植法、比较法。笔者认为,图书馆学研究的方法还有待于完善和系统化。目前图书馆学研究还大多借鉴别的学科的方法,自己的方法还不多,而且,过去,我国图书馆界对此重视也不够。随着图书馆学的发展,图书馆学研究的方法将会越来越系统化,方法也会越来越新。

(7)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整体性。近年来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中,除了传统的社会科学的理论分析法、调查法、历史法、演绎法和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外,又根据学科进展的需要,移植借鉴不少其他学科的一般性研究方法及思维方式,如系统方法、数学方法、实验方法、逻辑推理方法和比较方法等,初步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

(8)马艳霞在《我国图书馆学专门研究方法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回顾分析了关于我国图书馆学专门研究方法3个基本问题的研究现状:图书馆学有无专门方法、图书馆学专门方法的定义以及图书馆学专门方法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图书馆学专门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5 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

科学是知识的系统化,图书馆学是图书馆知识的系统化。图书馆知识是个人或群体经过长期的图书馆工作实践逐步积累的经验,然后经过人们的系统思考、归纳、抽象,上升为图书馆知识、概念、理论;再把这些知识、概念、理论系统化,就形成了图书馆学的知识单元或图书馆学的某个部分、某个分支学科;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分支学科经过科学的整理、排列构成了图书馆学的某些学科门类,如图书馆学原理、图书馆学应用技术等;若干图书馆学的学科门类就形成了图书馆学的整体,也就是图书馆学体系。因此,图书馆学体系是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整理出来的图书馆知识的总和,是图书馆知识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整体化。图书馆学体系是等级态的、分层次的。它由学科门类、分支学科、低层次学科、知识单元、知识元素构成,也是图书馆学理论与技术,或图书馆学原理与应用、抽象与具体融为一体的产物。

图书馆学体系的形成依赖于以下条件:①图书馆实践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与变化为图书馆学体系的形成积累经验和知识探索规律,提出研究的问题与课题,对图书馆学理论产生需求。②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度与广度。随着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加深与扩展,才产生了图书馆学研究的必要性,才有了图书馆经验的升华,才有了图书馆学理论的出现和图书馆学知识系统化的开始。③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确立。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确立是图书馆体系形成的基本前提,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就谈不上图书馆学内容体系。学科的内容体系总是反映某一研究对象的总体,或部分、层次,是针对某个研究对象的,是人们对研究对象的分析与剖析、概括与抽象。近年来,尽管人们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但图书馆学研究始终没有离开图书馆,总是围绕图书馆这一客体进行研究,从而才有了今日的图书馆学内容体系。一些人承认图书馆学内容体系,却不承认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图书馆是一个机构,不能作为研究对象,这是不合逻辑的。什么是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就是人们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们思考和研究作为目标的事物。图书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图书馆学研究者认识的客体,是思考和研究的目标。如果不是以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自然就不是图书馆学。④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化。只有研究的深化,图书馆学的内容才会不断丰富,才会使经验上升为理论与方法,简单的内容是构不成体系的。⑤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展。图书馆学教育的出现,一方面依赖于图书馆学知识的丰富,图书馆学体系的初步形成;另一方面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图书馆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概括起来,20世纪图书馆学体系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郭星寿教授把图书馆学分为理论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两部分。理论图书馆学分为图书馆原理、图书馆职业学、比较图书馆学、历史图书馆学、图书馆未来学、图书馆文献学。应用图书馆学分为部门图书馆学(业务技术、管理等)、专门图书馆学(各类型图书馆)。

第二种,周文骏教授把图书馆学分为理论图书馆学、专门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学包括图书馆学对象、任务、方法,图书馆性质、作用、发展,图书馆工作规律、原则、技术。专门图书馆学包括公共图书馆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技术图书馆学、儿童图书馆学、特种图书馆学、其他。应用图书馆学包括图书馆政策、图书馆经济、图书馆事业组织、图书馆工作方法、图书馆技术、图书馆设备与建筑、图书馆计划、其他。黄宋忠教授则将图书馆学分为理论图书馆学、技术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三部分。

三分法与二分法比较,三分法多了一个“专门图书馆学”。“专门图书馆学”是从二分法的“理论图书馆学”或“应用图书馆学”中独立出来的。

第三种,吴慰慈、邵巍教授把图书馆学分为普通图书馆学、专门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比较图书馆学四部分。普通图书馆学分为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事业建设原理、图书馆事业组织与管理体制、图书馆网的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工作原理与机制、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事业史、图书馆未来研究、图书馆的性质、职能与地位、图书馆学研究规划、图书馆学发展史。专门图书馆学分为公共图书馆研究、大学图书馆研究、科学专业图书馆研究、儿童图书馆研究、其他类型图书馆研究。应用图书馆学分为图书馆藏书、图书馆目录、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图书馆科学管理、图书馆工作现代化(以上称狭义的),图书馆经济学、读者心理学、图书馆教育学、图书馆管理学、图书馆统计学、图书保护学(以上称广义的)。比较图书馆学分地域研究、跨国研究、实例研究。

王振鹄教授把图书馆学分为图书的研究、人员的研究、设备的研究、管理方法的研究四部分。此体系与刘国钧大师提出的图书馆学体系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个别文字增减外,可说沿用了刘氏体系。

除以上论著外,陈传夫教授将图书馆学体系分为抽象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图书馆技术与方法三方面等。更多的专家、学者都对图书馆学体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上面我们对图书馆学体系研究的论述,都是从图书馆学体系自身发展来看的,经历了图书馆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从图书馆学体系的内容变化来看,以图书馆技术方法与理论,或原理与应用,或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从研究力量分布来看,集中于欧美的德国、美国和亚洲的中国。

为此,我们在广泛借鉴图书馆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的基础上,将图书馆学整个知识体系统称为“图书馆科学”学科群组,如下:

(1)普通图书馆学,是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基础学科,其地位相当于教育科学中的普通教育学、语言科学中的普通语言学。图书馆学、信息管理类专业所开设的图书馆学原理、图书馆学导论、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学概论等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与普通图书馆学是大体一致的。普通图书馆学的任务是探讨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工作中的各种一般性、普遍性问题,如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图书馆的类型、图书馆的内部结构、图书馆与现代科学技术、图书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图书馆现代化及其未来等。

(2)基础图书馆学,包括图书馆哲学、图书馆学史、图书馆科学学、图书馆布局学、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学、比较图书馆学等。

(3)类别图书馆学,包括公共图书馆学、社区图书馆学、学校图书馆学、行业图书馆学(或专业图书馆学)、民族图书馆学、少年儿童图书馆学、特种图书馆学(如残疾人图书馆学)等。

(4)应用图书馆学,包括图书馆统计学、图书馆管理学、图书馆目录学、图书馆馆藏建设学(或图书馆藏书建设学、图书馆藏书组织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学(或图书馆读者工作学、图书馆读者学)、图书馆建筑学、图书馆评估学、图书馆教育学等。

(5)边缘图书馆学,包括图书馆史、图书馆美学、图书馆社会学、图书馆心理学、图书馆法学、图书馆经济学、图书馆未来学、图书馆卫生学、图书馆生态学等。这组学科是图书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的某些学科门类或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性分支学科。徐引篪、霍国庆在《现代图书馆学理论》中,认为现代图书馆学体系由信息资源体系的理论研究(包括信息资源体系的基本理论研究、信息资源体系的历史研究、信息资源体系的方法论研究);信息资源体系的过程研究(包括信息资源体系的形成、信息资源体系的维护、信息资源体系的发展、信息资源体系的开发、信息资源体系过程管理研究);具体信息资源体系研究(包括全球信息资源体系、国家信息资源体系、社区信息资源体系和社会组织信息资源体系)3大部分组成。

综上论述,图书馆学体系的研究,更使图书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屹立于科学丛林之中;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学学科整体的发展,特别是分支学科的建立;提高了图书馆学的社会地位,使它真正成为科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图书馆学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学体系。

3.6 21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基本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相互衔接的学位制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下属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个二级学科。吴慰慈先生曾做过一个统计,截止到2005年9月底,本一级学科下共有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其中图书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情报学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档案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共计80多个,其中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30余个,情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40余个,档案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200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规模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持续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二是多元化。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行业领域的日趋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和多规格的发展趋势。反映到研究生教育上,研究生培养的类型和规格的多元化就成为研究生教育向纵深扩展的必然。其具体表现为:学制多元、学位类型多元、经费来源多元、就业流向多元。三是国际化。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使得教育国际化的空间更为广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具体表现为生源竞争的国际化、培养过程的国际化、毕业生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具体到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相关专业,三大特点无一例外。特别是21世纪,作为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全球性信息化时代,必将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继续不断地培养出优秀的高层次人才。

我们不妨再来追溯一下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历史:1978年以来,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图书馆学本科专业、硕士学位制度,1993年批准建立图书馆学博士点,2000年批准建立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制度,2003年10月批准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分别建立“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为本学科培养更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

199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草案修订稿)》规定在“管理学”门类下设“图书、档案学类”一级学科。至1998年下半年,在教育部高教司正式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则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至此,这一专业的学科名称从情报学到信息学再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其学科归属从理学门类到历史学门类又到理学门类、工学门类、经济学门类、农学门类再到管理学门类,虽已历经变迁,但学科的专业定位仍在探讨之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图书馆学教育一直频频改革,学科级别也几经变换,课程和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变更,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大打折扣。一方面,考生对该专业生存能力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频繁更名也降低了用人单位的认同感,丧失了部分原有的就业市场。图书馆学科称谓的游移和归属的变迁,反映了图书馆学科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多歧性。而图书馆学科发展的这种不确定性发生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因此,只有对社会信息化宏观格局有所了解,对于学科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考察清楚,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图书馆学科专业教育的现状,才能更准确和切合实际地对图书馆学予以定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信息管理学教育、研究机构。学院下设信息管理科学系、图书馆学系、档案学系和出版科学系,5个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图书馆学、档案学、编辑出版学)和6个研究所及研究中心(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所、数字图书馆与电子档案研究所、出版科学研究所、文献学研究所、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知识产权高级研究中心)。目前,拥有情报学和图书馆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出版发行管理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当前,图书馆学专业增设硕士点、博士点,喜讯频传。图书馆学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就有了。近几年的国家社科基金,与图书馆学有关的课题也不少。似乎我们的图书馆学教育越来越繁荣了。然而,近来读到的一些文章和实际了解的一些情况告诉我们: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现状堪忧。

我国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创立的历史短,发展得比较快,建设基础差别比较大,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都比较弱,学历层次不高,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数比例少。从近年来高等学校毕业的图书馆学研究生就业情况来看,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而且缺口还比较大。研究生教育是未来社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需要一大批硕士和博士补充到图书情报机构中去。我国图书馆学博士生教育起步较晚,博士学位授权点直到90年代才建立。目前专业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还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专门人才充实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师队伍。另外,目前研究生生源状况还不够理想,对研究生管理还不够规范,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保证尚不尽如人意,研究生教育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备,应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4 新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思考与发展

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的科学,当今的图书馆学是指图书馆以计算机网络作为基础设施,以数字信息资源的整理、开发、利用作为主要工作内容,通过利用图书馆的现代化设备、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为读者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随着知识管理概念的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选择有效的知识管理的策略,优化数字图书馆资源的配置,已经成为图书馆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发展的过程,基本上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中国科学技术从古代的辉煌走向近代的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上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实用技巧上升为公理体系,从而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反复证明,任何应用都是以理论为背景的;没有基础理论研究,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具有不可替代性。对此,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教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基础跟应用和开发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比喻,就像是水和鱼同鱼市场的关系,没有水就没有鱼,没有鱼当然没有鱼市场。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图书馆实践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图书馆学的理论水平,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回顾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图书馆学也有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要“顺其自然,顺其大势”,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图书馆学向前发展。在顺其自然中,也要注意把握如下几个问题。

4.1 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仍是图书馆学研究中要遵守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一语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没有图书馆学作理论,图书馆工作就会出现盲目性,同样,图书馆学理论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图书馆工作。分析图书馆学思想史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图书馆优秀成果都来源于图书馆工作。如爱德华兹的公共图书馆思想、巴特勒的图书馆与社会思想、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都是对当时图书馆工作最精辟的总结和概括。在图书馆学研究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是要从图书馆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图书馆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去研究和探讨图书馆工作所固有的本质的东西。只有来源于图书馆工作的图书馆学理论才是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图书馆学才不会成为“玄”学,才不会“泛化”。有了图书馆学理论的指导,图书馆工作才会尊重客观规律,按照正确的轨道前进。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应该朝着“互惠互利”的方向发展。搞图书馆学理论的人应该多了解图书馆的实际,做图书馆具体工作的人应该多学些理论知识。在当今的图书馆学研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加快转化图书馆学研究的成果,使图书馆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实现社会化和产业化。具体要做如下工作:①当好图书馆各级管理部门的参谋,为他们推荐和提供具有客观性与指导性的研究成果,为他们制定图书馆发展规划、确定工作目标等提供依据和参考。②做图书馆广大馆员的好帮手。为广大馆员们推广、介绍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③做好大众用图书馆的宣传和辅导工作。增强国民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引导他们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笔者在互联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北大、武大与大连博菲特公司共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产、学、研”实验基地,心头为之一震,愿他们能够成功。进入21世纪,在新的信息环境、新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面临着重新定位,面临着信息搜集、存储和传递方式的网络化、数字化等诸多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图书馆组织形式、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呼唤着新的图书馆学理论的指导。可以说图书馆学理论联系实际大有文章可做。

4.2 发展与创新

4.2.1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向多学科领域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人类文化的天堂,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知识经济要求图书馆在收集、采访、服务方面更上一层楼,要加强传播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新潮流的措施。通过论坛、讲座、学术报告、信息发布等形式,使拥有持续创新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在图书馆得到熏陶,从而使图书馆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在这四大学科之中,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合流趋势最为明显。在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资源的组织建设与科学管理等事关当代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核心领域的研究上,无论是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这两个学科都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正因其如此,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家在其论著中,对这两个学科不再加以严格区分,往往将这两个学科并列在一起称“图书馆学情报学”,或径直将这两个学科合称为“图书情报学”。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交叉,既表现为学科建设层面,也表现为实践应用层面。在学科建设层面,图书馆学与社会学、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经济学、法学、大众传播学、文化学、教育学、哲学、史学等相关学科正在不断交叉融合;从简单地交换学术思想,直到全面交流学术观点、方法、术语等各种学术资源。

综上所述,图书馆学目前正在迅速成为当代科学体系中一门十分活跃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科不但很少向其他学科提供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其他学科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应用领域也几乎毫无影响。但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建设、科学管理、开发利用与社会共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广泛涉及社会各领域的宏观课题,需要综合采用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协同研究,这使得图书馆学与这些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特别明显和突出。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交叉,既表现为学科建设层面,也表现为实践应用层面。在学科建设层面,图书馆学与社会学、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经济学、法学、大众传播学、文化学、教育学、哲学、史学等相关学科正在不断交叉融合,从简单地交换学术思想,直到全面交流学术观点、方法、术语等各种学术资源。所以,图书馆在充分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科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不断地向这些学科领域提供自己的思想、理论与方法,与这些学科一道共同解决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利用问题,共同为当代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学动力。

4.2.2 向“以人为本”的信息文化与信息技术发展

现代图书馆已成为掌握科技前沿思想,具有创新性能力,担负着知识创新主力军的重任。正是从事这种创新性的工作,使图书馆不仅实现了从搜集资料到知识创新功能的转换,而且其创造性的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为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注入了经济活力。因此,图书馆学只有全面创新,开拓自己创新的理论服务方式与体系方法,把握知识间的相互关系,逻辑性地创造出新的知识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变挑战为发展的契机,在未来的社会占一席之地。

人类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都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从纸张、印刷术的发明到电子计算机与网络通讯技术的开发、发展和广泛应用无不如此。在当今世界,图书情报工作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形象面貌一新。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提高和持续发展,不断给图书馆学创造新的研究领域与新的学科知识增长点,成为现代图书馆学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传统图书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文献信息。因此,这一学科具有浓郁的人文传统。而信息文明的本质则应是一种以信息和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生成信息和知识的本原——“人”为核心的即“以人为本”的非物质型即精神型文明。而作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社会信息化和信息文明建设为社会终极目标的信息管理科学的分支学科,伴随其自身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其具有信息历史高度的人文关怀也必然与日俱增,并伴随历史的进步,不断实现其在物质型文明的历史条件下所无法彻底实现的人文理想。当今时代的人类文化内涵,一方面表现为人类文化全面整合整体发展的历史大趋势,一方面表现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民族特色和本土特色。这种多元一体的整体发展是当代人类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即信息文明的历史特征。

4.2.3 新世纪图书馆学创新理论体系向理论应用发展

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应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三部分构成。其中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是其主体部分。这三个方面应既各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衔接内在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近几年来,图书馆学界逐步重视开发性、应用性研究,许多课题围绕着当前图书情报事业建设与发展实践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展开,如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图书馆的创建等。这样,图书馆学的应用性实用性特征不断加强;与之相对应的是,理论指导性强,具有纵深层次的内涵性、思辨性和前瞻性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出现,这预示着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图书馆学研究将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三者之间构建一种有效的系统平衡和整体发展的关系。

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有发展和创新的意识。作为新一代的图书馆人,也应继承中华民族改革进取,探索创新的精神,把它应用到图书馆学研究中去,使之永远自强自立。其次要有发展和创新的能力。发展和创新的能力首先来自于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有发展和创新的环境,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允许各种观点并存。在学术上,要“和而不同”,图书馆学才会发展,如果都一样思维了,图书馆学就没有希望了。当今图书馆学研究的创新,就是要有新思路,用新方法去解决图书馆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探索图书馆新的增长点。

现代信息系统及其建设的兴起推动了图书馆学学科的转变与发展。学术界的注意力从图书馆学理论体系逐步转移到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理论体系上来。信息管理学又称信息资源管理学。在英国等欧洲国家多用前一个术语,而在美国则多用后一个术语。这是基于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具有类同内涵的认识。但有些学者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只是信息管理的一部分内容,或者相反地认为信息管理只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内容,这时信息管理学就与信息资源管理学有所区别了。所以,探讨信息管理学的研究范围,确立信息管理学的学科定位,并在研究国内外信息管理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信息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已成为迫切的任务。同时,为发展信息管理学,还需加强信息管理学专业建设,包括大力培养这个专业领域的研究生。

4.3 借鉴国外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中国图书馆界不断借鉴国外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融合中国传统的图书馆学,不断探索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图书馆学体系的发展史。当今的世界,正朝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现在的图书馆研究中,“借鉴国外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更有其现实意义。“借鉴国外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关键在于“吸收外来养分”。

现在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和世界图书馆学研究的前沿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图书馆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组织、研究选题取向、研究方法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借鉴国外图书馆界已被证明可行的措施和实践,可以缩短我们摸索的道路,提高我国图书馆研究的水平,免去许多“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

加强中国图书馆学界与国外图书馆学界的交流与合作,这些合作包括图书馆思想的交流、技术方法的交流,更包括具体项目的合作和人员的交流。有的学者认为,国际化将成为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又向图书馆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信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国际法环境;数据信息国际交流中的国家利益问题;信息安全;国际图书馆合作的方式等。“制心一处,事无不办”,若全世界的图书馆人都能努力的话,相信这些问题都不能成为图书馆国际交流的阻碍。

回顾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我们更加理智和清醒。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已经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石,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史同样印证了这一事实,历史不会忘记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变更的高潮;20世纪30年代的“新图书馆运动”;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什么是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大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关“图书馆发展战略”的研究;20世纪末“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新世纪初的“图书馆网络研究”。这几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和讨论不仅为图书馆学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于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今后一个时期,图书馆学有可能延续和呈现深度分化、边缘融合、层次拓展的发展态势。图书馆学研究者、图书馆工作者应当密切关注并积极顺应这种态势。一般而言,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和细化,每一门学科都有渐次分化的可能性。第一,研究领域肯定会不断扩大。图书馆学逐渐向别的学科领域渗透、发展,图书馆学的外延在不断扩大。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影视技术、数字技术、压缩储存技术、传感技术等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这些技术成为图书馆学研究者研究内容的一部分。第二,图书馆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水平不断提高。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使图书馆学研究人员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高层次、高学历发展趋势,使图书馆有了所需的人才。图书馆学研究人员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其学术水准也会有大的飞跃。第三,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且不断统一。特别重要的是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并重与统一。定性研究是对事物质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定量研究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第四,以探讨图书馆、图书馆事业的兴起、发展及其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因素相互关系为使命的图书馆史,在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趋势。按照研究内容的涵盖面,在综合图书馆史之外,可以有专项图书馆史与类别图书馆史之分;按照时间跨度,图书馆史又有通史与断代史之别;按照地域范围和国别,图书馆史还可以区分为世界史、地域史(或地区史)和各国别史。三个研究视角的交叉,能够形成多系列的图书馆史分支学科。以后新学科的创生以边缘学科居多。边缘学科的形成,可以视之为“聚变”过程。在图书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之间的交汇区,存在着许许多多新学科的生长点。一方面,图书馆学研究者要广泛借鉴和引进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相关学科研究者也可以关注和介入图书馆学研究,为这个研究领域带来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图书馆科学学的一些研究内容,在普通图书馆学中已有所涉及。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学研究者应当与科学学研究者携手合作,使原来包容在普通图书馆学中的图书馆学对象论、图书馆学地位论、图书馆学属性论、图书馆学体系论、图书馆学方法论等内容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使图书馆科学学真正成为对图书馆学所有学科进行整体性研究且具有完整逻辑体系的分支学科。层次拓展以往的图书馆学研究,较多地倾力于微观层次的研究,侧重探讨图书馆内部各工作环节的工作方法、工作规则及其管理问题,旨在更好地发挥各个图书馆的信息交流、社会教育功能。在今后的网络时代,图书馆学研究应当有意识地向中观层次(地区)和宏观层次(国家范围)拓展,建立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学、图书馆布局学等具有中观、宏观研究视角的分支学科。图书馆布局学以图书馆体系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地区图书馆体系、国家图书馆体系合理或优化的规模结构和类型结构,为图书情报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学则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各种全局性问题,如图书馆事业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的依据、实施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的政策和对策措施等。未来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单靠某种方法不能全面反映事物的全貌,同时运用定量与定性方法能有效帮助我们认识研究的对象,比运用单一的方法要好。未来图书馆学研究还要求有多种相关学科合作研究的支持。图书馆学研究环境和研究材料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迈进数字时代的数字图书馆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彭斐章,杨文祥.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8~21

2.彭斐章.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高校“十五”科研规划咨询报告选.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8~21

3.彭斐章.迈向21世纪的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5

4.彭斐章.彭斐章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72~276

5.彭斐章,杨文祥.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河北大学学报,2002(2):81~86

6.吴慰慈.张久珍.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2:31~36

7.吴慰慈.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开拓前进——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图书馆,2003(9):5~8

8.吴慰慈,杨文祥.从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型与过渡.图书馆,2001(1):8~12

9.吴慰慈.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26~156

10.吴慰慈.开拓创新再创辉煌——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7~8

11.吴慰慈,罗志勇.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现状.图书情报工作,1996(4):11~16

12.杨文祥.21世纪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71~76

13.张桂玲,赵凯威.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回顾与思考.图书馆杂志,2001(4):91~95

14.邱燕燕.二十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综述.图书与情报,2002(4):121~124

15.刘君.科学与实用:从疏离至整合,关于完善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思考.图书馆杂志,2004(11):151~156

16.罗晓鸣,王庆前,韩继章.图书馆学理论2003年研究进展(上).图书馆,2004(5):64~66

17.廖静.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门方法的两点思考.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1):35~37

18.邱五芳.超越习惯学术分野——对图书馆学技术.人文研究的另类思考.图书馆,2003(2):6~9

19.程鹏.试论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http:// 202.96.31.20:8080/SRSPWeb/download/ProdDoc200511224620 999373.pdf(访问日期:2006/02/27)

20.王子舟,廖祖煌.图书馆学本土化问题初探.图书情报工作,2002(1):22~28

21.王子舟.图书馆学专门方法论纲.图书与情报,2001(4):11~16

22.张泽辉.十年回眸——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简评.江西图书馆学刊,2001(2):81~83

23.孟广均.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随想录,从IFLA 2003年年会的主题谈起.图书馆论坛,2003(6):14~18

24.顾英.从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发文看当前图书馆学研究热点问题.图书馆建设,2004(2):17~21

25.孟晓青.数字化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的研究.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4~37

26.谢金红.图书馆信息化革命与图书馆学的沿革.图书馆学刊,2002(5):57~58

27.陈传夫.中美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变革的比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41~47

28.王兰敬.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图书馆建设,2003(6)

29.宋希香.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本土化与原则性.图书馆建设,2003(6):28~30

30.梁灿兴.可获得性论:从图书馆学原理到图书馆原理.图书馆,2003(3):43~47

31.符福桓.情报学科体系结构的形成.演化与发展研究.情报科学,2003(12):35~38

32.邱均平,邹菲.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21~27

33.潘燕桃,程焕文.世界图书馆学教育进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41~59

34.王京山,王锦贵.对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教育的重新审视.图书馆学研究,2002(5):67~72

35.程结晶,赵晓红.第三代因特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过程的模式.图书馆论坛,2005(6):172~175

36.叶继元.图书馆学.情报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121~125

37.王续琨,阎佳梅.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和发展态势.图书馆建设,2004(3):133~135

38.王鉴辉.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问题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4):111~114

39.周文骏,金恩晖.图书馆学.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9~10

40.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31~170

41.杨文祥.21世纪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11~15

42.赵春晏.图书馆学的主题连续研究.晋图学刊,2003(1):41~48

43.马艳霞.我国图书馆学专门研究方法的回顾与思考.图书馆建设,2004(2):104~107

44.张金国.图书馆学研究:科学主义思潮的非理性倾向.图书馆建设,2004(2):98~102

45.林雅萍.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前沿扫描.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7~89

46.叶鹰.抽象图书馆学的分析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6): 78~80

47.马玉荣.关于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的思考.图书馆学研究,2004(2):67~70

48.邱均平,邹菲.国外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概况及进展.图书情报知识,2003(6):89~93

49.赵俊玲.国外关于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56~58

50.赵宣.当前图书馆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术规范谈起.图书馆学研究,2001(4):41~44

51.房梅.中外图书馆学教育比较与分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1):91~93

52.包和平.关于图书馆学方法论的哲学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4):73~75

53.黄苏.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方法论研究发展状况.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3(2):37~39

54.李超平.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互补.图书情报工作,2001(2):13~16

55.彭泽华.世纪之初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向.现代情报,2004(7):2~5

img9

【作者简介】程结晶,男,汉,(1967年4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南昌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2004年3月从国外留学回国工作的“图书情报管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图书馆学、信息教育与信息资源。先后主持了江西哲学社科“十五”规划课题《21世纪中外高等教育比较研究》,江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城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研究》,江西高校省级教改课题《在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教育模式的研究》等。在国内外专业权威与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如《建设和发展现代图书信息网》等论文得到了国外很多专家的关注与高度评价,先后参加“克里米亚半岛”IFLA国际学术交流会8次并宣读研究论文。2005年被武汉大学评为优秀博士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