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IRM的起源与学派
20世纪70年代末,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IRM)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概念被提出(1)。在技术传统上,信息资源管理起源于三个不同的领域:数据库管理(database administration)、记录管理(record management)和数据处理管理(data processing management)(2)。这三个领域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不同,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随着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使用的增加,数据开始日益分散,数据库管理要求由技术性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事务型管理扩大到对组织中的数据整体进行战略管理;而记录管理主要解决组织中信息过载的问题,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减轻文书工作的负担;数据处理管理强调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对信息资源进行战略管理(3)。在信息资源管理起源初期,这些技术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间隔的。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技术之间逐渐交叉融合,技术传统上的分界也日渐模糊。
从实践领域来看,信息资源管理最初发端于美国政府部门的文书管理,随后在工商企业管理领域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记录管理学派”和“信息系统学派”。“记录管理学派”将信息资源等同于记录,注重涉及记录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控制和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学派”根植于企业管理,并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理论学说较之“记录管理学派”更为丰富和成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开始由美国传入欧洲及其他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本土化”现象,欧洲的图书情报学者在吸收美国原创的思想理论的同时,融入了图书情报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他们将信息资源管理简称为信息管理,从而形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第三个流派——“信息管理学派”(4)。
在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与欧洲相似,国内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关注和引入也是由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学者最先开启的。但与欧洲的“信息管理学派”相比,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界对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涉入更深,因而图书情报学方面的色彩也更为明显。1989~2002年间,国内刊载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期刊分布显示,占累计载文量45.7%的前10种期刊全为图书情报类。就整体分布来看,图书情报类、信息科技类、经济管理类、大学学报类、其他类这5类期刊的比例为30∶24∶15∶8∶23(5)。由此可见,在我国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领域,图书情报学界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按照时间顺序和传播范围的转移,信息资源管理的源头与发展脉络可由图2-1简要表示。从技术起源来看,作为源头之一的记录管理,除了具有技术传统以外,还代表着某一特定的实践层面,因而在实践流派中保留了下来。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处理管理,则逐渐渗透融合到后来的实践领域当中。自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之后,政府、企业管理、图书情报学界代表着三个不同的实践层面先后介入到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并成为目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主流力量。由于三者的学科背景不同,因而信息资源管理在各自的研究框架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和内涵。就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外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领域和政府文书管理领域,而我国则是图书情报学界占主导。
图2-1 信息资源管理的源头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