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管理能力的维度

企业管理能力的维度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内,情报学界仍然是其主要研究力量之一。知识组织研究的核心理念主要是通过对知识进行主题标识、分类、关联等的研究,将知识聚集并相互管理在一起,以便有利于知识的获取。知识形态研究主要指与知识分类相关的研究。在知识管理研究中,知识主要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波兰尼是站在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并论证了隐性知识的优先性。SECI模型成为组织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石。

6.5 研究结论与分析

综合参考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最后确定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分为10种:信息资源管理、知识服务、知识发现、知识组织、知识形态、核心能力培育、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与知识共享、信息化管理。

1.知识发现

知识发现也叫数据挖掘,它是一个由多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支撑的研究领域,涉及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认知科学、信息科学、信息分析等。知识管理研究中的知识发现主要是注重数据挖掘技术在信息系统中的实现以及在商业经营中的运用,尤其是在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子商务实践中的运用。知识发现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在商业经营中的运用是企业竞争的需要,直接目的是为企业决策提供帮助。在国内,情报学界仍然是其主要研究力量之一。

2.知识组织

知识组织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主要是解决知识在计算机中的数字化存储问题。XML是知识组织数字化的语言基础,知识仓库、知识库、知识地图、知识管理系统是其核心技术。知识组织研究的核心理念主要是通过对知识进行主题标识、分类、关联等的研究,将知识聚集并相互管理在一起,以便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在国内,情报学界也仍然是其主要研究力量之一。

3.信息资源管理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本概念,主要研究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内容也包括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竞争情报需求。从研究的学科背景看,主要集中在情报学领域。

4.知识服务

知识管理理念下的知识服务,就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为用户解决问题而提供的经过信息的析取、重组、集成、创新而形成的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的服务(1)。知识服务的实现,一方面需要技术机制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管理机制的保障。

从技术机制来讲,知识服务需要的是一种基于知识提取的新型知识管理系统,不同于传统基于文献信息提供的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新型的知识管理系统应该充分支持基于虚拟资源体系的服务集中,充分支持基于内容的数据检索、信息内容分析和动态集成,充分支持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充分支持个性化和智能化服务,充分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交流、知识吸取和知识应用,充分融合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2)。而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为知识服务提供了这样的技术平台,它充分整合数据库/数据仓库与知识库/知识仓库技术,使知识服务的提供成为可能。

从管理机制来讲,知识服务的实现需要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团队学习。知识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服务,在知识更新和网络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单一的信息情报专业人员或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已不能满足知识服务的需要,而既懂得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外语工具又精通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信息情报情结和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才是知识服务最需要的(3)。知识主管为图书馆和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服务提供了复合型人才开发的新模式。知识主管(CKO)首先出现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中,其主要任务是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能将企业的人力资源与信息技术及公司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启动、推行和协调知识管理计划,大力倡导团队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刺激组织内成员创新知识,并将知识引入技术、产品和服务之中。知识主管的使命和任务要求他们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①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②具备战略思考能力;③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④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⑤有承受多方面压力等素质(4)。继企业出现知识主管的职位之后,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提供知识服务的主战场——图书馆组织也引入了知识主管的概念,并将知识管理环境下的图书馆员定位为知识主管(5)

5.知识形态

知识形态研究主要指与知识分类相关的研究。在知识管理研究中,知识主要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Polanyi)于1958年在其著作《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中提出来,并对隐性知识做了重点阐述。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也称为未明言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所谓明确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也被称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

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understanding),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智控制的能力。心灵的隐性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的作用。隐性知识是自主的,而明确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应用。因此,所有知识不是隐性知识就是根植于隐性知识。

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主观世界的指导原则。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波兰尼是站在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并论证了隐性知识的优先性。他认为隐性知识在人类认识的一切层面都起着主导性作用,是一切行动的基础。

继波兰尼之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并不断得到发展。在管理学界,德鲁克、温特、尼尔逊、斯班德、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等,都对隐性知识进行过不同程度的论述,其中,以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的论述最为著名。

1995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合著出版《知识创造型公司》一书,书中借用并发展了波兰尼隐性知识的概念,把隐性知识的概念带到了管理学的领域,并于1998年明确提出了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即SECI模型。SECI模型成为组织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石。美国学者Leonard J.Ponzi认为1995年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的《知识创造型公司》一书是知识管理研究的基础(6),英国学者David Snowden评论SECI模型开创了企业以“隐性——显性知识转化”为内容的第二代知识管理研究,从此替代了第一代基于实时信息提供的决策支持和BPR研究(7)

知识管理研究的整个历史,就是围绕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特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及转化模型展开的,由此形成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显性知识的编码化模式,该模式的研究主要发生在以情报学为代表的信息科学群中,这一学科领域一直所从事的主要科研活动就是显性知识的编码,其中绘制“知识地图”一直是他们追求的组织知识的理想方式;另一种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模式,企业管理专业是该模式的主要研究阵地,企业将隐性知识看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看做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的知识管理重点就是要对企业的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而隐性知识的个人化、垄断性、难以规范性、难以转移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又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难点,为此要研究如何开发知识员工的技能、技巧等隐性知识,并从文化环境、激励机制等方面积极营造贡献知识和共享知识的“软环境”。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这两种模式正在走向融合。

6.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创新管理,组织的知识创新不仅仅是指单纯的知识创新,而是包括组织生产活动中所涉及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发现与创造等,代表着一系列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带来了管理的重大变革和创新。表现为:一是知识管理本身就是对原有管理体制的一种创新;二是管理模式从资本管理到以知识为基础的人本管理;三是知识管理这种形式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实现。知识管理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提高组织的应变力和创新力。弗拉·保罗(Paul)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企业营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管理学界普遍认为,企业的创新过程应当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

7.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在劳动活动中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人力资源是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隐性知识的载体,知识管理中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和管理,其实质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知识管理范式下的人力资源开发,一方面需要建立以人为本,鼓励知识贡献、提倡终身学习、营造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需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为员工尤其是知识员工提供知识交流和知识贡献的平台,从而实现知识共享。而要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企业必须变革传统的多层级垂直分布式组织结构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便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交流,及时发现知识型员工,鼓励引导他们贡献他们所拥有的隐性知识。

8.核心能力培育

企业的知识管理以企业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的开发为出发点,以获取竞争优势为目标,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则是以企业的核心能力或曰核心竞争力来体现的。核心能力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是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克拉克·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此后,核心能力和核心能力理论在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方面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企业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国外学者分别从知识观、技术观、组织与系统观、文化观、资源观等不同的角度对核心能力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表6-14是各种流派的主要观点(8)。其中知识观的代表伦纳德·巴顿明确指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包括:员工技能和知识、物理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前两者是实体性的知识存在于知识储备库中,后两者是过程性的知识组成管理与控制的知识体系。除此之外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凯文·科因等也认为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这一概念也强调了核心能力以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知识观的核心能力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外泄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哈默于1994年也提出:一种核心能力毫无疑问地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企业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难以模仿的能力其实就是企业的隐性知识。这里的隐性知识是指企业员工个人所具有的、未被系统化的、难以被模仿的知识。上述观点确定了核心能力的知识属性。技术和创新观的代表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很显然,其中的“积累性学识”、“生产技能”和“技术流派”的深刻内涵都是指的知识。而且这一定义不但突出了知识的静态性即学识、技能和流派,还突出了知识的动态性即协调、结合,体现了知识的动态和静态的两相性结合。另外梅耶和厄多巴克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竞争力,必须以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持续积累为条件。组织和系统观的代表库姆斯(1996)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一个特定组合,是企业市场域和技术域相互作用的特定经验的积累,它既具有技术特性又具有组织特性。

表6-14 核心能力的各种流派

img86

资料来源:吴晓松(2004)。

由上述概念可知,核心能力是一种以知识为表现形式的企业能力,更多地表现为企业所专有的知识体系。因此,知识管理是企业和核心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关键,知识管理理念下的企业核心能力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学习能力——组织学习、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的开发能力,企业的信息能力——竞争情报、企业采取的战略模式,核心能力是组织学习、知识资源/知识资本、竞争情报、战略模式的函数,即:

C=f(OL,KR,CI,SS)

式中,C代表核心能力,OL代表组织学习,KR代表知识资源,CI代表竞争情报,SS代表战略模式。

组织学习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Prahalad and Hamel(1990)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集体学习(collective learning),特别是如何协调(coordinate)各种不同的生产技能(skills)和结合(integrate)不同技术(technologies)流派的学识,这说明组织学习与核心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内部的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企业内部独特的资源、技能、知识的积累和整合的过程。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是通过不断的组织学习而获得的,尤其是决定核心能力的隐性知识的学习主要表现为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也就是团队学习,因此只有通过学习使企业成为一个不断吸纳知识、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型组织,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并在原有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培育新的核心能力,组织学习是使企业的个人能力向组织能力转化,最终形成核心能力的手段。

知识资源/知识资本的开发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资源是指组织拥有的可以反复利用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能给组织带来财富和能力增长,并且能使组织保持核心能力的一类资源(9)。知识资源分为显性知识资源和隐性知识资源两类,其中隐性知识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知识资源的开发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加工、整理显性知识,以供企业各部门或成员使用。知识资源的开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良好的网络平台,为企业内部的知识流通与共享提供通道,也为企业获取外界知识或信息提供桥梁;二是对人力资源开发,人是隐性知识的重要载体,尤其要注重对人力智慧资源和创造力资源的挖掘;三是对文献、数据库、专家系统等显性知识进行有序化、标准化,这是信息管理的深化与发展。知识资源的开发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竞争情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工具。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综合研究。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陈峰认为,竞争情报是企业在法律和商业道德范围内从事的,主要为企业战略管理(战略制订和战略实施)服务,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为根本目的的信息行为,它是一个从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信息收集开始的智力增值过程,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原料、决策成品或半成品,决策者可据此采取行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10)。通过竞争情报可以有效挖掘企业的知识资源,从而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作出贡献。

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的选择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保障。从知识资源开发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战略的精髓在于提高组织获取、创造、积累和开发知识的能力。对于一个知识型企业而言,知识管理战略的关键在于通过合理运用知识能力,使其转化成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并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通常分为显性知识的编码战略和隐性知识的转化战略两种,对应的战略实施模式则是显性知识管理模式和隐性知识管理模式,这两种模式也被定义为“编码化管理模式”和“人性化管理模式”(11)。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来自隐性知识的开发,因此企业选择相应的隐性知识转化战略模式,即人性化管理模式,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9.知识产权与知识共享

组织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培育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达到获得和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知识创新是组织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知识创新是通过新知识的不断创造来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目标。因此,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组织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组织需要平衡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这一对矛盾统一体,它们体现的是知识管理战略中的知识共享与知识保护的关系。

首先,知识管理战略中,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加速机制。知识创新的实质就是一种新知识的创造,它要求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各员工之间,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广泛的知识交流与共享,所以知识共享一直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共享程度,是评价企业知识管理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12)。在影响企业知识共享的诸多因素中,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型组织培育是最为突出的因素。塑造信赖与合作、鼓励终身学习、提倡合作竞争、共同进步的新型企业文化信念,是实现企业知识共享的思想基础。弱化制度管理,提升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认识深度,强调企业文化、沟通交流环境以及信任、承诺、尊重、自主、支持、创新、学习、合作、支援、授权和公正等人力资源管理新准则(13),是企业实现知识共享的支持条件。知识共享是一种组织学习过程,它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培育实现组织的知识共享。学习型组织主要通过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的结合促进组织内部知识的流动和运营,通过组织沟通形成组织成员之间的共识,增强成员间的心理相容度和认同感,从而使知识共享得以快速实现(14),学习型组织的培育是企业知识共享的决定因素。

其次,知识管理战略中,知识产权是知识创新的动力机制。知识管理通过开发智力,促进知识共享,进一步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创造活动,从而产生更多新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另外,知识创新意味着新知识、发明、技术的涌现,这些新的无形财产只有在法律上获得合法产权,形成知识产权并得到保护,知识经济所需要的良性知识创新机制才能健康运行(15)。知识产权为知识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它通过创新知识的适度产权界定,保护知识创新主体的利益,从而激发和鼓励知识创新,成为知识管理战略中的知识创新动力机制。

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中,必须协调好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实现知识共享时要注意创新知识的使用权问题,不能侵犯组织的智力产权;而组织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能以压制知识共享为代价。成功的知识管理战略应当做到:以知识产权促进知识共享,以知识共享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从而使知识共享成为知识创新的加速器,使知识产权成为知识创新的动力机。

10.信息化管理

知识管理理念下的信息化是指在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知识资源的积累和管理,使知识资源得到可靠的保存、广泛的传播和共享,促进知识和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创新,为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促进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组织的竞争力,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企业是知识管理信息化的最主要应用领域。信息化对于企业组织来说,是企业走向知经济时代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本质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信息、知识资源挖掘出来用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并增加企业收益的一个动态过程(16)。信息化管理为组织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信息基础设施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